2023 年淮南市潘集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三)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12 分)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海水淡化 C. 酒精挥发 D. 甲烷燃烧
2.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不会影响地球环境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D. 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21%
3. 下列溶液无色,在 pH = 10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uSO4 NaCl KNO3 B. NaOH NaCl KNO3
C. Na2SO4 NH4Cl NaNO3 D. K2SO4 AgNO3 NaCl
4.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铈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 铈的原子序数为 58 B. 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
C. 铈属于金属元素 D.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g
5. 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44g B. 用 10ml量筒量取 9.45mL蒸馏水
C. 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D. 用托盘天平称量 4.5g食盐
6.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由紫变红
D. 实验室用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7. 常温下,一些物质的 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
A. 番茄汁(4.0 4.4) B. 柠檬汁(2.0 3.0)
C. 草木灰水(10.3 11.1) D. 西瓜汁(5.0 6.0)
8.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和“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1页,共 15页
A.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 生成物是混合物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3:1
9. 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探究石墨具有还原性
B. 探究燃烧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0.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表
述中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Q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68 16 4.4 3.6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4 未测 48.4 39.6
A. 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若 X为氧气,则 Y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C. 第二次测定时,Y已完全反应 D. 该反应中 Z与 Q质量变化之比为 11:9
11.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除杂、鉴别中,正确的是( )
第 2页,共 15页
A. 将 10g质量分数为 10%的碳酸钠溶液浓度变为 20%,将溶液倒出一半即可达到目的
B. 某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含有 NH4Cl和 CuSO4,还可能大量存在的溶质有 KNO3和氨水
C. FeCl3、H2SO4、NaNO3、KOH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
D. 分离 Zn和 Al的固体混合物:加适量的 ZnCl2溶液,过滤即可达到目的
12. 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50℃时,a、b、c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 a > b > c
B. 物质 c表示的是氢氧化钙
C. 物质 b不属于易溶物
D. 将 50℃时 10% a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有晶体析出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13. 尿素[(NH2)2CO]是农业上重要的氮肥。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工艺流程如下:
(1)煤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化石燃料,主要含有______元素。
(2) 高温 △造气炉中发生反应:①C + H2O = CO+ H , ,其中反应②的基本类型是______,上2 ②C + O2=CO2
述两个反应中表现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_。
(3)脱碳过程③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将 CO2与H2、N2分离,此过程发生的是______(填“物理变化”
或“化学变化”)。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写出由 CO2和 NH3合成尿素[(NH2)2CO]并生成水的反应方程式______。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1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呼吸作用
生活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酯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 3页,共 15页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叫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养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
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微生物的发酵)是指细胞在
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同时释
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苹果储藏久了会有酒味、人体在久了运动后身体会发酸都与无氧呼吸有关。
呼吸作用的过程,可以比拟为氢气与氧气的燃烧反应,但两者间最大分别是:呼吸作用通过一连串的
反应步骤,一步步使食物中的能量放出,而非像燃烧般的一次性释放
(1)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是指______(填“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从氧化反应的角度分析,氢气燃烧与呼吸作用的最大区别是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b.同质量有机物发生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c.无氧呼吸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面是两个常见的化学实验。
I.“题 18图 1”中 A C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 a的名称 ______ 。
(2)实验室可用装置 C制取的气体是 ______ ,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3)装置 B(夹持装置省略)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 ______ 。
Ⅱ.配制 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于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配制溶液的步
骤如“题 18图 2”所示。
第 4页,共 15页
(4)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是因为它具有 ______ 性。通过计算得知所需氢氧化钠
的质量为 ______ g。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边,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 ,直至天平平衡。
(5)步骤③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
到明显现象.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 pH试纸测定 NaOH溶液的 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
时测定混合溶液的 pH.则能支持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是______.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
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 NaOH溶液各 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
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 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①表中 x =______.
②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_____ 判断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第 5页,共 15页
17. 如图 1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 ______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某同学在t1℃时开始进行如图 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 (填序号),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______ (填序号);
(3)在溶液③中再加入 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精
确到 0.1%).
第 6页,共 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 A错。
B、海水淡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
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
D、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 D正确。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
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
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
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
A、洁净的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A错误;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影响地球环境,因为二氧化碳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B错误;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C错误;
D、空气中的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21%正确,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解:pH为 10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OH 。
A、CuSO 4能与 OH 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NH4Cl能与 OH 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第 7页,共 15页
D、AgNO3、Na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pH为 10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OH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
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
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
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溶液中共存。
4.【答案】D
【解析】解:A、铈的原子序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58,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单位不是 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表示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 16 × 2 = 44,其单位不是“g”,故 A错误;
B、量筒量取液体时,只能读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故 B错误;
C、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应该有单位,故 C错误;
D、用天平称量固体时,只能到小数后面一位,故 D正确。
故选 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 1的知识来回答;
B、根据用量筒量液体时读数的知识来回答;
C、根据溶解度的含义来回答;
D、根据天平的称量原则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有关天平、量筒准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知识,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和溶解度有无单位的知识。
6.【答案】D
第 8页,共 15页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此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所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说法正确;
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酸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制取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
7.【答案】C
【解析】A、番茄汁的 pH为 4.0~4.4,小于 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柠檬汁的 pH为 2.0~3.0,小于 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草木灰水的 pH为 10.3~11.1,大于 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D、西瓜汁的 pH为 5.0~6.0,小于 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图示中含有不反应的分子,故该图示的过程可用如图的过程
表示:
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正确;
B、化合物的分子含有多种原子,故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是一种化合物,故错误;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故错误;
D、据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 2:1,故错误;
故选:A。
第 9页,共 15页
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单质的分子只含有一种原子,而化合物的分子含有多种分子,所以该反应
是单质与单质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分子个数确定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有单质参加或
生成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微观模拟图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
9.【答案】C
【解析】解:A、图中实验,灯泡发光,说明说明具有导电性,不能探究石墨具有还原性,故选项实验不能
达到目的。
B、图中实验,可燃物的种类不同,不能用于探究燃烧条件,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能形
成压强差,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能达到目的。
D、图中实验,溶质的种类、质量不同,不能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C。
A、根据石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
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
D、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
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A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第二次测得的 Y质量为:(68 + 16 + 4.4 + 3.6)g (4 + 48.4 + 39.6)g = 0g,
X质量减少、Y的质量减少,Z的质量增加,Q的质量增加,则 X、Y是反应物,Z、Q是生成物,即:X + Y → Z + Q.
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若反应物 X是氧气,则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Y在第二次测定时,已完全反
应;该反应中 Z与 Q质量变化之比为(48.8 4.4):(39.6 3.6) = 11:9。
故选:A。
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
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相等可
求出 Y的质量.
第 10页,共 15页
此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
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
11.【答案】C
【解析】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将 10g质量分数为 10%的碳酸钠溶液倒出一半后,溶液仍为 10%,
故 A错误;
B.氨水呈碱性,CuSO4在碱性溶液中会生成蓝色沉淀,即 CuSO4和氨水不能共存,故 B错误;
C.溶液呈黄色的是 FeCl3溶液,分别取另外三种溶液然后分别滴加 FeCl3溶液,有红棕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
是 KOH溶液;把剩下的两种溶液分别往产生沉淀的这支试管内滴加,使试管内沉淀消失的是H2SO4溶液,
无明显变化的是 NaNO3溶液,故 C正确;
D.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铝排在锌的前面,加适量的 ZnCl2溶液能把铝除去,而不是把铝和锌分开,故 D错误。
故选:C。
A.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分析判断;
B.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
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C.根据 FeCl3、H2SO4、NaNO3、KOH之间的相互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分离混合物是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而不是除去某种成分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
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D
【解析】解:A、50℃时,a、b、c的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故 A错误;
B、物质 c表示的可能是氢氧化钙,可能是气体物质,故 B错误;
C、20℃时,物质 b的溶解度大于 10g,所以属于易溶物,故 C错误;
D、20℃ 10g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10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质量分数为:110g × 100% ≈ 9.1%,所以将 50℃
时 10% a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有晶体析出,故 D正确。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
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
第 11页,共 15页
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温度改变后,溶液中是否会析出晶体。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
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1)碳
(2)化合反应 碳
(3)物理变化
催化剂
(4)3H2 + N2 = 2NH3;
高温高压
(5)CO2 + 2NH3 = (NH2)2CO + H2O
【解析】
【分析】
(1)根据煤的主要成分考虑;(2)根据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再判断出还原剂即可;(3)根据混合物的分离考虑;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煤的主要成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道化学
方程式的写法。
【解答】
解:(1)煤主要成分是碳,所以主要含有碳元素;
(2)碳与水反应中水是氧化剂,碳是还原剂,碳与氧气反应的氧化剂是氧气,还原剂是碳,反应②是碳和氧
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属于化合反应;因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所以表现还原性的物质是碳;
(3)脱碳过程③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将 CO2与H2、N2分离,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
催化剂
(4)反应物是氮气和氢气,生成物是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 + N2 = 2NH3;
高温高压
(5)反应物是 CO2和 NH3生成物是尿素和水,用观察法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是 CO2 + 2NH3 = (NH2)2CO +
H2O。
催化剂
故答案为:(1)碳;(2)化合反应;碳;(3)物理变化;(4)3H2 + N2 = 2NH3;(5)CO2 + 2NH3 = (NH2)2CO +
高温高压
H2O。
点燃
14.【答案】有氧呼吸;2H2 + O2 2H O;氢气燃烧是剧烈氧化,而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ab 2
第 12页,共 15页
【解析】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是指有氧呼吸;故填:有氧呼吸;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氢气燃烧是剧烈氧化,而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故填:2H2 +
点燃
O2 2H2O;氢气燃烧是剧烈氧化,而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
(3)a.由题干信息可知,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
分解;无氧呼吸(微生物的发酵)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
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产物不同,故正确;
b.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能量
的过程。无氧呼吸(微生物的发酵)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
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故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无氧呼吸可用于食物的发酵、酒和醋的酿造等,故错误。
故选:ab。
(1)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2)根据反应的原理、氧化反应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5. MnO【答案】锥形瓶 氧气 22KClO3 = 2KCl + 3O2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吸水性及腐蚀 8 用
药匙取出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指定容器 偏大
【解析】解:(1)a为固液反应溶质为锥形瓶;
故答案为:锥形瓶。
(2)C为固体加热装置,没有棉花,且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所以符合氧气的制备特点;此时没有棉花,故
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
MnO
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22KClO3 = 2KCl + 3O2 ↑;
MnO
故答案为:氧气; 22KClO3 = 2KCl + 3O2 ↑。
(3)B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 B制备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4)氢氧化钠具有极强吸水性,并且具有腐蚀性,所以不能直接称量,需要放置到烧杯等玻璃器皿;氢氧化
钠质量= 100g × 8% = 8g;指针偏左,说明氢氧化钠质量多,因此需要将氢氧化钠取出,直至天平平衡;
第 13页,共 15页
故答案为:吸水性及腐蚀;8;用药匙取出氢氧化钠固体,放入指定容器。
(5)俯视读数时,溶剂质量减小,造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装置特点分析制备气体名称,同时得出反应物名称,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回答此题;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此题;根据实验现
象推断实验步骤;
(5)根据溶剂质量增大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6.【答案】方案一:溶液的 pH小于 7
方案二① 7
② U型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和反应的判断和变化,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并深刻理解可正确解题。
【解答】方案一:向 NaOH溶液中再滴加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 pH会减小,但仅以 pH减小还不足以
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因为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碱性减弱,溶液的 PH也会变小,只能无限的接近于 7,
但是不能等于或小于 7.如果 PH小于 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答案为:溶液的 pH值小
于 7;
方案二:①第三组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都是第一组的 2倍,浓度重合就是第一组的 4倍,温度的变化
是第一组的 4倍;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盐酸的质量分数不变,而氢氧化钠的浓度是第一组的 2倍,所以
温度的改变也是第一组的 2倍,所以 X的值是 7;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温度会升高,导致烧瓶内的压强增大,使 U形管的液面出现高度
差,所以 U形管中的液面左低右高,故答案为:U型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17.【答案】t1℃;②;③;28.6%
【解析】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1℃
(2)某同学在 t1℃时开始进行如图 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
因为再加 15g甲后,烧杯底部有剩余的固体;升温到t2℃时,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为不饱和,但此时溶液
第 14页,共 15页
的质量分数最大;故答案为:②;③;
(3) 40g在溶液③中再加入 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 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40g × 100% ≈
28.6%;故答案为:28.6%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某同学在 t1℃时开始进行如图 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
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因为再加 15g甲后,烧杯底部有剩余的固体;升温到t2℃时,固体全
部溶解,溶液变为不饱和,但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在溶液③中再加入 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 t2℃
40g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40g × 100% ≈ 28.6%.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
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第 15页,共 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