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2023年暑假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一阶段性测试

浙江省舟山市2023年暑假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一阶段性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P—31 S—32 Cl—35.5 K—39 Cr-52 Mn—55 Fe—56 Cu—64 Zn—65 Ga—23 Br-80 Ag—108 Ba—137 Pb—207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始终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紧密相连,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碘的升华 B.镁条在CO2中燃烧 C.镁与盐酸反应 D.Ba(OH)2·8H2O 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
2.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实验可知,(a)(b)所涉及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B.将实验(a)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后,释放出的热量有所增加
C.实验(c)测定反应热时,在不断搅拌的基础上缓慢加入反应液
D.实验(c)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测定反应热,反应物的用量理论上对中和热的测定没影响
3.已知共价键的键能与热化学方程式信息如表:
共价键 H-H H-N
键能/(kJ mol-1) 436 391
热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 △H=-92.4kJ mol-1
则2N(g)=N2(g)的△H为
A.-1130.4kJ mol-1 B.-945.6kJ mol-1 C.+945.6kJ mol-1 D.+1130.4kJ mol-1
4.利用和制备的过程中,各物质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1的正反应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B.反应2的反应速率决定了整个转化过程的反应速率
C.若该过程中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则图中的高度将减小
D.在转化过程中,只存在C-H键的断裂和C-Cl键的形成
5.25℃、101 kPa下,1 mol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 2 (g) + O 2 (g) = 2H2O(1) △ H = -285.8kJ/mol
B.2H2 (g) + O2 (g) = 2H2O(1) △ H = +571.6 kJ/mol
C.2H2 (g) + O 2 (g) = 2H2O(g) △ H = -571.6 kJ/mol
D.H2 (g) + O2 (g) = H2O(1) △ H = -285.8kJ/mol
6.航天员呼吸产生的通过反应 ,再电解水可实现的循环利用。热力学中规定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物质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最稳定单质的标准生成焓规定为0.已知上述反应式中:;;;。则的数值为
A. B. C. D.
7.下列有关碰撞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B.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
C.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有效碰撞次数
D.催化剂能增大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8.在恒温恒容下,可逆反应N2(g)+ 3H2(g)2NH3(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D.v正(N2)=2v逆(NH3)
9.已知H2O2(aq)分解为H2O(l)和O2(g)的能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若在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KI,则H2O2的分解过程可表示为:①H2O2+I-=H2O+IO-,②H2O2+IO-=H2O+O2+I-,其能量变化如图曲线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①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B.2molH2O2(aq)具有的能量大于2molH2O(l)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
C.I-在H2O2分解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
D.从曲线B可以看出,加入KI减少了H2O2(aq)分解为H2O(l)和O2(g)的能量变化
10.已知A(g)+B(g) 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700 800 83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1.7 1.1 1.0 0.6 0.4
830℃时,向一个2L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的A和0.8mol的B,反应初始4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υ(A)=0.005 mol L 1 s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s时c(B)=0.78 mol L 1 B.830℃达平衡时,A转化率为20%
C.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D.1200℃时反应C(g)+D(g) A(g)+B(g)平衡常数为2.5
11.下列描述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晶体溶于浓盐酸配制溶液 B.溶液中加入少量粉末后产生气泡速率变快
C.、、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 D.500℃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12.紫外光照射时,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 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1,以TiO2/Cu2Al2O4为催化剂,可以将CO2和CH4直接转化成乙酸,不同温度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乙酸的生成速率的关系如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1知,在0~15h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Ⅲ>Ⅱ>Ⅰ
B.由图1知,在0~35h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 Ⅱ>Ⅲ>Ⅰ
C.由图2知,250℃~300℃时,温度升高而乙酸的生成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
D.由图2知,乙酸的生成最佳温度应为250℃~400℃
1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工业反应使用催化剂,例如工业合成氨普遍使用铁触媒
B.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由生物体内存在的特殊催化剂—酶所催化的
C.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从而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和焓变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14.活泼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HNO自由基与O2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与反应的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B.相同条件下断开与的氢氧键所需要的能量相同
C.相同条件下,中间产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
D.该反应过程中最大正反应的活化能
15.P、S、X和Y分别代表标准状态下的具体物质,它们之间的能量变化与反应进程关系如图Ⅰ、Ⅱ、Ⅲ,下列说法正确是

A.在标准状态时,物质的: B.和为催化剂,进程Ⅰ、Ⅱ、Ⅲ中:
C.反应达平衡所需时间:进程Ⅰ<Ⅱ<Ⅲ D.反应平衡时的产率:进程Ⅰ=Ⅱ=Ⅲ
16.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检验乙醇是否发生消去反应 将乙醇和浓共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溶液、稀酸性溶液 溶液褪色,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B 检验与的还原性强弱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变蓝色,说明还原性
C 鉴别同为白色粉末状晶体的尿素和氯化铵 分别取少量晶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浓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观察试纸是否变色 若试纸不变蓝色,说明该晶体为尿素,若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晶体为氯化铵
D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两支试管各加入酸性溶液和溶液,将其中一支放入冰水中,一支放入80℃热水中 80℃热水中褪色快,说明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17.氯化钡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某种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复杂矿物的主要成分为,还含有少量、,若采用稀硫酸进行浸出提纯,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提纯后的矿料进一步研磨的目的是 。
(2)步骤①中与焦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的焦炭,其主要目的是 。
(3)“系列操作”是指蒸发浓缩、 、 、洗涤、干燥;其中在实验室中进行蒸发浓缩,除用到酒精灯、三脚架外,还需用到的仪器有 。
18.用0.5mol·L-1的盐酸与0.55mol·L-1的NaOH溶液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如不改正,求得的中和热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实验时取用相同体积的盐酸和NaOH溶液进行反应,NaOH溶液浓度稍大于盐酸的浓度,原因是 。
(3)取50 mL NaOH溶液和50mL盐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HCl NaOH 平均值
1 26.2 26.0 26.1 29.1
2 25.9 25.9 25.9 29
3 27.0 27.4 27.2 31.7
4 26.4 26.2 26.3 29.5
①由上述实验数据可得,温度差的平均值为 ℃
②近似认为0.55 mol·L-1 NaOH溶液和0.50 mol·L-1盐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中和热ΔH= kJ·mol-1(取小数点后一位)。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钡溶液、稀氨水分别和0.5 L 1 mol·L 1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 。
19.碳是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其单质及化合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M经过太阳光照可转化成N,转化过程如下,△H= +88.6 kJ·mol-1。则M、N相比,较稳定的是
(2)已知CH3OH(l)的燃烧热为238.64 kJ mol 1,CH3OH(l)+O2(g)=CO2(g)+2H2(g) △H= -a kJ·mol-1,则a 238.6(填“”、“”或“”)。
(3)使Cl2和H2O(g)通过灼热的炭层,生成HCl(g)和CO2,当有1mol Cl2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45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火箭和导弹表面的薄层是耐高温物质。下列反应可制得耐高温材料,热化学方程式为4Al(s)+3TiO2(s)+3C(s)═2Al2O3(s)+3TiC(s) △H= 1176kJ mol 1。反应过程中每转移1mol e-放出的热量为 kJ。
(5)已知1mol燃料完全燃烧的数据分别为:
燃料 一氧化碳 甲烷 异辛烷(C8H18) 乙醇
△H -283.0 kJ mol 1 -891.0 kJ mol 1 -5461.0 kJ mol 1 -1366.8 kJ mol 1
使用上述燃料最能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
20.五氧化二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试剂,常温下为白色针状晶体,可作氧化剂,除去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反应Ⅰ: ;
反应Ⅱ: ;
反应Ⅲ: 。
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上述反应Ⅰ、Ⅱ、Ⅲ:
①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查阅资料可知:、,则反应Ⅱ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判断的理由为 。
(2)℃时向盛有足量的V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此时压强为p,仅发生反应 ,℃时,后,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
①下列关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且的值变大
B.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每断裂1molC=O键,同时消耗0.5molCO,则该反应达到平衡
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②℃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移出部分,CO的平衡转化率随的移出率[的移出率]的变化关系如图。则 , 。

21.研究CO2与CH4的干重整反应使之转化为合成气(H2和CO)对减缓燃料危机、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已知:
干重整反应:
副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干重整反应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填字母)。选择该条件还有利于干重整反应 。
A.高温 B.低温 C.任意温度 D.恒不能自发进行
(2)已知干重整反应的反应速率(其中k为速率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900℃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v(正)随p(CH4)、p(CO2)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v(正)
实验1 1 1 k
实验2 2 2 4k
实验3 3 1 3k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p(CH4),请画出v(正)随p(CH4)的变化曲线 。

(3)在恒压、条件下,CH4和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升温、加压均有利于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
B.曲线A表示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
C.改用高效催化剂,能使曲线A和曲线B相重叠
D.某温度下,当气体密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恒容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的CH4、CO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干重整反应(不考虑副反应),相同时间后混合气体中CH4的体积分数随反应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对活化能下降最多的催化剂是 (选填“cat.1”“cat.2”或“cat.3”)。b点CH4体积分数低于a点的原因是 。

(5)通过副反应获得富CO气体。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1:1的CO2和H2通入无水分子透过膜的反应器,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若换成有水分子透过膜的反应器(如下图),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至80%,则相同时间内气体a和气体b中H2O的质量比为 。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B A D A B C D D A C C B D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2分)
17.(1)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使充分反应,提高产率
(3) 冷却结晶 过滤 蒸发皿、玻璃棒
(1)硫酸钡与硫酸不反应,SiO2为酸性氧化物,不与硫酸反应,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与硫酸发生Fe2O3+6H+=2Fe3++3H2O;提纯后矿料进一步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Fe2O3+6H+=2Fe3++3H2O;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根据流程图,“高温焙烧”硫酸钡与焦炭反应得到BaS和CO,其反应方程式为BaSO4+4CBaS+4CO↑;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的焦炭,使硫酸钡充分反应,提高产率;故答案为BaSO4+4CBaS+4CO↑;使硫酸钡充分反应,提高产率;
(3)根据流程图,得到产物含有结晶水,因此“系列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蒸发浓缩需要仪器是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玻璃棒等;故答案为冷却结晶;过滤;蒸发皿、玻璃棒。
18.(1) 环形玻璃搅拌棒 偏大
(2)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3) 3.1 -51.8 kJ·mol-1
(4)ΔH2<ΔH1<ΔH3
【详解】(1)还差的玻璃仪器为环形玻璃搅拌棒,作用是使混合均匀,反应加快,且减少热量的散失;
如不改正,反应局部放热,测得温度差偏大,求得的中和热会偏大;
(2)发生反应时,一种反应物过量,则另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所以NaOH溶液浓度大于盐酸浓度的作用是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故答案为: 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3)①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6.1℃,反应后温度为: 29.1℃,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0℃;
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5.9℃,反应后温度为: 29.0℃,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
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7.2℃,反应后温度为: 31.7℃,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4.5℃;
第4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6.3℃,反应后温度为: 29.5℃,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3.2℃;
第3次实验的数据误差较大,则另外三次实验的平均温度差为:(3.0℃+ 3.1℃+ 3.2℃) = 3.1℃;
②50m L的0.50mol/L盐酸与50mL的0.55mol/ 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m= 100mL1g/cm3 = 100g,C= 4.18J/ (g·℃),代入公式Q = 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 = 4.18J/(g·℃) 100g3.1℃=1295.8J=1.2958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8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 1.2958kJ=51.8kJ, 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1.8kJ /mol,故答案为:-51.8kJ/mol;
(4)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0.5 L 1 mol·L 1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为57.3kJ; 稀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放热,则0.5 L 1 mol·L 1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大于57.3kJ;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程,稀氨水和0.5 L 1 mol·L 1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小于57.3kJ,故ΔH2<ΔH1<ΔH3。
19.(1)M
(2)<
(3)2Cl2 (g)+ 2H2O(g)+C(s)═4HCl(g)+ CO2 (g) △H= 290kJ mol 1
(4)98
(5)甲烷
【详解】(1)有机物M经过太阳光光照可转化成N,△H=+88.6kJ mol 1,过程是吸热反应,N暗处转化为M,是放热反应,能量越低越稳定,说明M稳定;
(2)燃烧热是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甲醇燃烧生成CO2(g)和H2(g)属于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于燃烧热;
(3)有1molCl2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45kJ热量,2mol氯气反应放热290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 (g)+ 2H2O(g)+C(s)═4HCl(g)+ CO2 (g) △H= 290kJ mol 1;
(4)4Al(s)+3TiO2(s)+3C(s)═2Al2O3(s)+3TiC(s) △H= 1176kJ mol 1,转移12mol电子放热1176kJ,则反应过程中,每转移1mol电子放热98kJ;
(5)最能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即为生成1mol二氧化碳放出热量最多的燃料,根据CO、CH4、C8H18、乙醇这4种燃料燃烧热,则生成1mol二氧化碳放出热量分别为283kJ、891.0kJ、=682.6kJ、=683.4kJ,所以生成1mol二氧化碳放出热量最多的为甲烷,则最能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是甲烷。
20.(1) 减小 依据,又因为、,则,即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则减小
(2) BC 1 50 75
【详解】(1)①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Ⅱ的5倍减去反应Ⅰ,再除以2得到反应Ⅲ,则,方程式5倍,则平衡常数为5次方,方程式相减,则平衡常数相除,整体除以2,则平衡常数开方,因此;故答案为:;。
②查阅资料可知:、,则,则,升高温度,反应Ⅱ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减小;故答案为:减小;依据,又因为、,则,即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则减小。
(2)①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氮的值不变,故A错误;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成键放出的热量大于断键吸收的热量即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故B正确;C.每断裂1molC=O键,逆向反应,同时消耗0.5molCO,正向反应,两个不同方向,两者速率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反应体系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C。
②根据反应,消耗5molCO,固体质量减少80g,℃时,后,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则消耗0.4molCO,生成0.4mol二氧化碳,剩余CO物质的量为0.4mol,℃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故答案为:1。
③a是没有移出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则,b点对应转化率是80%,则CO反应了0.8mol×80%=0.64mol,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0.64mol,要使的压强平衡常数为1,则CO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相等即物质的量为0.8mol 0.64mol=0.16mol,说明二氧化碳会移出0.64mol 0.16mol=0.48mol,则移出率;故答案为:50;75。
21.(1) A 平衡正向移动
(2)
(3)BD
(4) cat.1 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吸热,升温平衡正向移动,体积分数降低
(5)5:8
【详解】(1)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熵增反应,△S>0,在△H>0时,根据△G=△H-T△S可知,在高温条件下,△G<0反应自发进行;干重整反应△H>0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高温利于平衡正向移动;
(2)根据干重整反应的反应速率(其中k为速率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900℃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v(正)随p(CH4)、p(CO2)的变化如表所示,可知v(正)与p(CH4)成正比例关系,起点不为0,趋势直线向上,如图;
(3)A.由图可知随温度升高,转化率曲线向上,说明升温可以提高转化率,气体体积增大反应,加压平衡逆向移动,甲烷转化率降低,故A错误;
B.题中给出两个反应均为吸热反应,升温两反应均正向移动, 在条件下二氧化碳同时发生两个反应,所以转化率大于甲烷,即曲线A表示二氧化碳转化率,故B正确;
C.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转化率,所以改用高效催化剂,不能使曲线A和曲线B相重叠,故C错误;
D.反应过程中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为保持恒压,则气体体积发生变化,在不涉及非气体参与条件下,气体总质量不变,则密度为变量,当密度不变,可以证明反应达平衡,故D正确;
答案选BD。
(4)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在cat.1催化剂作用下,甲烷体积分数变化最大,说明相同时间内反应速率最快,降低活化能最大;b点CH4体积分数低于a点的原因是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吸热,在相同催化剂作用下,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甲烷转化率增大,体积分数下降;
(5)假设通入CO2和H2物质的量均为1mol,根据反应,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1:1的CO2和H2通入无水分子透过膜的反应器,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此时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5mol;换成有水分子透过膜的反应器(如下图),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至80%,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8mol,根据可知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5: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4.4高一【物理(人教版)】力学单位制-练习题(有答案)

下一篇:8月摸底考试模拟试卷(原卷版+解析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