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练习题-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鲁教版练习题-常见的酸和碱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较多的泡沫
B.CO2通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C.打开浓盐酸瓶塞,可看到大量白烟
D.NH3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2.归纳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则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碳酸盐与酸反应会放出气体,则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有人把食品按来源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其含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按照这一观点,下列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面粉 B.食醋 C.海带 D.菜油
4.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稀释浓硫酸
5.下列有关X、Y所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交叉关系的是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复分解反应 纯净物 化合反应 盐
Y 分解反应 混合物 氧化反应 碳酸盐
A.A B.B C.C D.D
6.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a点到c点溶液温度下降
B.c点对应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大于b点
C.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7.肉类新鲜程度会引起pH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关系如下表: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肉越新鲜,酸性越弱
B.肉越新鲜,酸性越强
C.肉变质过程中,酸性增强
D.次鲜肉的酸性比变质肉的酸性弱
8.分类是认识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食盐 B.干冰 C.天然气 D.稀硫酸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它是混合物
B.生铁和钢是常见的铁合金
C.NaOH和Ca(OH)2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OH-,因此两者都显碱性
D.食盐水和金属铝都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两者都能导电
10.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会有气泡冒出,黑色固体消失
B.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看到液面上升,产生蓝色沉淀
C.打开活塞K,装置②中会有气泡冒出
D.打开活塞K,装置③中会有液体流入,产生蓝色沉淀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软水和硬水 观察颜色
B 鉴别NaOH和NH4NO3两种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
C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D 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 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A.A B.B C.C D.D
12.以下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3.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打开浓硫酸的瓶塞,可观察到瓶口有白雾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向浓硫酸中慢慢注入水
C.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取水时仰视,则所配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在稀硫酸溶液中KCl、NH4NO3可以大量共存
1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K、Ca、Na排在最前面,说明三者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查阅资料,金属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现象为:钠在水面上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不停游动,发出嗤嗤的响声,反应后,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是一种密度较小、熔点较低的金属
B.保存金属钠时,需隔离空气和水
C.可推测K、Ca也能与水反应,但没有钠与水反应剧烈
D.钠与水反应,其中一种产物可能是氢氧化钠
二、填空题
15.进入21世纪,全球拥有的化合物已超过3000万种,其中部分物质是由氢、氧、硫、钠中的某些元素组成。请用上述4种元素,按要求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两个钠原子_____ ;(2)一个钠离子______ ;(3)导致酸雨的一种氧化物_______;
(4)一种酸________ ;(5)一种碱_________ ;(6)下图表示气体分子示意模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16.实验室利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
(2)该实验是将___________溶液滴加到___________溶液中(写化学式)。
(3)图示中代表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_____(填a、b或c),此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4)下图中符合a点所对应溶液中的粒子的是 (填序号)。
A. B. C.
(5)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有(H2SO4)的工业废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7.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在滴加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图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8.硫酸是工农业生产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试剂,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 49 g 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
(1)经计算,所用水的质量为 ________ g,所需 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 ________ mL 。
(2)量取上述体积的浓硫酸所选用的仪器为 ________ 。(填选项)
A.10 mL量筒 B.100 mL 烧杯 C.100 mL量筒 D.胶头滴管
(3)如图所示,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B图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 ;B图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________ 。
(4)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 ________________ ,然后涂上 3%的小苏打溶液。
三、实验题
19.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上述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填字母)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__,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C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D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20.下图是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过程。请回答问题。
(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的小花进行实验)
(1)实验现象:图I中的紫色小花变红,图II、III中的紫色小花不变色,图IV中的小花颜色变化是______。
(2)图III实验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3)图IV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将图IV中的小花取出,用吹风机的热风档轻吹一段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这说明______。
(5)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借助其他药品来证明有______,从而证明反应发生。
四、推断题
21.A~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均由氢、碳、氧、钙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B常用作食品干燥剂,C、D均含有金属元素且由三种元素组成。自然界中,转化⑤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 C______。
(2)转化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转化④的反应物只有一种,则该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2.X、Y、Z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元素.X的单质为密度最小的气体.Y的单质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的名称为_____.实验室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Y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X和Y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与一种黑色固态单质,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写出其中的化合物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上述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俗名叫________.写出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取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五、计算题
23.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少量氢氧化钠,技术人员欲测其含量。取废水20g,向其中逐滴滴加9.8%的稀硫酸,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与计算。
(1)图中A点时,滴入的稀硫酸与废水中的氢氧化钠___________。
(2)计算该工业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该废水是否可以直接排放?(排放标准: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0.001%)[写出计算步骤]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肥皂水滴入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变色,故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出现白雾,故错误;
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故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还可能是带正电荷的质子或带负电荷的电子,选项错误;
B、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某些金属活动性比较强的金属单质能够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即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还可能是金属单质,选项错误;
C、由单质的定义可知,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选项正确;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选项错误,故选C。
3.B
【分析】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
【详解】A、面粉是小麦种子研磨而成的,没有经过微生物发酵,所以错误;
B、食醋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所以正确;
C、海带是海洋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生长而成的,所以错误;
D、菜油是由油菜制得,油菜是一种陆生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生长而成的,所以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A选项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要在试管口上方竖直滴加,B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应将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D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
5.C
【详解】A、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因此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有此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因此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符合题意;
D、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碳酸盐属于盐,因此碳酸盐与盐是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b点时,pH=7,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故a点到b点温度逐渐升高,b点完全反应,温度最高,b点到c点,温度逐渐降低恢复至室温,不符合题意;
B、b点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b点到c点不再生成硫酸钠,故c点对应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等于b点,不符合题意;
C、a点时,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还未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还未反应的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D、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分析】PH值越小,酸性越强
【详解】A、肉越新鲜,酸性越强,错误;
B、肉越新鲜,酸性越强。正确;
C、肉变质过程中,pH逐渐增大,酸性减弱,错误;
D、次鲜肉的pH为6.3-6.6,变质肉的pH为>6.7,次鲜肉的酸性比变质肉的酸性强,错误。
故选B。
8.B
【详解】A、食盐,即氯化钠,是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符合盐的特点,属于盐,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B、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是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特点,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D、稀硫酸是硫酸与水组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合金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不符合题意;
C、NaOH和Ca(OH)2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OH-,两者都呈碱性,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和金属铝都能导电,但是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铝能导电是因为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10.D
【详解】A. 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过氧化氢溶液滴入烧瓶内,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会有气泡冒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黑色固体不会消失;B. 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生成的氧气进入装置②中,装置②中压强增大,在压力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下降,导管内液面上升; C. 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生成的氧气进入装置②中,但由于气体在液面上,装置②中不会有气泡冒出;D. 打开活塞K,装置①中生成的氧气进入装置②中,装置②中压强增大,在压力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下降,导管内液面上升,使装置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流入③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选D
11.B
【详解】A、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NaOH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发烫,NH4NO3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变冷。所以B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去CO2中少量的CO,由于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燃烧,所以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CaO中混有CaCO3加足量的水溶解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综上所述:选择B。
12.A
【分析】A、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会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故打开浓硫酸的瓶塞,无法观察到瓶口有白雾,选项错误;
B、稀释浓硫酸是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选项错误;
C、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取水时仰视,读数偏小实际偏大,则所配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错误;
D、在稀硫酸溶液中KCl、NH4NO3三种物质之间化合无气体、水或沉淀生成,故可以大量共存,选项正确;
答案为:D。
14.C
【详解】A、钠能在水面上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说明钠是钠是一种密度较小、熔点较低的金属,此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资料可知,钠易于水发生反应,故应隔绝空气和水,此选项表述正确;
C、根据钠与水的反应不能推测出K、Ca也能与水反应,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向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说明此时溶液呈碱性,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C。
15. 2Na Na + SO2 H2SO4/ H2S NaOH O2 H2
【详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钠原子,就可表示为 2Na;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一个钠离子表示为:Na+;
(3)导致酸雨的一种氧化物为SO2;
(4)由氢、氧、硫、钠中的某些元素组成的酸可以写H2SO4(或 H2S);
(5)由氢、氧、硫、钠中的某些元素组成的碱可以写NaOH;
(6)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气体由分子构成,所以可能为O2和H2。
16.(1) 复分解反应
(2) HC1 NaOH
(3) b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B
(5)
【解析】(1)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
由图可知,刚开始溶液pH>7,显碱性,实验过程中pH慢慢变小,最终溶液pH<7,显酸性,则该实验是将氯化氢(HCl)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
(3)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反应时,溶液pH=7,则b点代表恰好完全反应;已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恰好反应时,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4)
a点时溶液pH>7,显碱性,说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和NaOH,则溶液中的粒子有Na+、Cl-、OH-、H2O,选B。
(5)
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 减小 NaCl、HCl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稀盐酸的pH小于7,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变小,故填:减小;
(2)根据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的升高,在B点前后温度是两种情况,B点温度最高,B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以后继续加入盐酸,则盐酸过量,故在图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18. 39 5.4 AD 瓶内液体沸腾 浓硫酸溶解时产生大量的热量 搅拌 散热 用大量水冲洗
【详解】(1)设所需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49g×20%=x×98% ,x=10g,所需水的质量为49g-10g=39g;
所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10g÷1.84g/cm3≈5.4cm3=5.4mL;
(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5.4mL浓硫酸,应选用的仪器为10mL的量筒;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故要同时选择10mL的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AD;
(3)①浓硫酸溶解于水,要放出大量的热,且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会浮于硫酸上,热量不能散失,使水沸腾,造成酸液飞溅;
②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促使热量飞快散失,防止酸液飞溅;
由于浓硫酸溶解时放出了大量的热,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使水难以滴下,B图玻璃导管可使空气排出,平衡锥形瓶内外气压,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4)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9. A 为了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放出大量的热 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指示反应的终点或显示反应的结束
【详解】(1)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为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气压差,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注入水中,不断搅拌,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不断滴入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变色情况,故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2)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为了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B中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C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D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指示反应的终点或显示反应的结束。
20.(1)紫色小花变红
(2)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
(3)H2O+CO2=H2CO3
(4) 小花由红色变成紫色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5)其他物质生成
【解析】(1)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图IV中的小花颜色变化是紫色小花变红;
(2)
图III实验中紫色小花不变红,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
(3)
图IV发生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将图IV中的小花取出,用吹风机的热风档轻吹一段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小花由红色变成紫色,这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5)
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借助其他药品来证明有其他物质生成,从而证明反应发生。
21.(1) O2 Ca(OH)2
(2)
(3)
【分析】A~E均由氢、碳、氧、钙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中B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则为氧化钙;转化⑤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实现,则E可能为二氧化碳,A可能为氧气;C、D均含有金属元素且由三种元素组成,且B能转化为C,C能转化为D,D能转化为E(二氧化碳),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C为氢氧化钙,D为碳酸钙。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为氧气,化学式为O2;C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由分析可知,转化②是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D为碳酸钙,E为二氧化碳,若转化④的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1) 钠
(2) C+H2O CO+H2 CuO+CO Cu+CO2
(3) 火碱或烧碱或苛性钠 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X、Y、Z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元素,X的单质为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X是氢元素,Y的单质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Y是氧元素,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由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内有11质子,是钠原子, Z是钠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Z元素名称为钠;实验室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为:;
(2)X(H)和Y(O)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与一种黑色固态单质,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X(H)和Y(O)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是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可燃性气体组成,可燃性气体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是水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O CO+H2;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H2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其中的化合物(CO)与氧化铜加热时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CO Cu+CO2;
(3)氢、氧、钠组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俗名叫火碱、烧碱或苛性钠;通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取氢氧化钠,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3.(1)恰好反应
(2)设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0.4g
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00%=2%
2%>0.001%,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答:该废水不能直接排放。
【解析】(1)
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对应pH=7,溶液为中性,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
(2)
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教科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3.3预言未知星体 计算天体质量(共打包5份)

下一篇:广东省六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