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同步练习(答案)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选择题
1.最早传播和用文字记载并使人们普遍接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波义耳
C.汤姆森 D.卢瑟福
2.宣传科学,揭露伪科学,是中学生的义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列信息中合理的是
A.燃放鞭炮,能驱鬼降魔,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
B.某机构声称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可使水变成燃油
C.普通的水由“大师”点化便成为“圣水”,饮之可逢凶化吉
D.原子弹的爆炸,是利用了原子核变化时放出的巨大能量
3.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了64 g O2,同时只生成44 gCO2和36 g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有氢元素 D.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4.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质量总和;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③④⑥ D.①③⑦
5.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6.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负载金原子的催化体系,使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其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仅有1种金属元素的原子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H2 +CO2
7.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在10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20 g过氧化氢和80 g水
C.50 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D.1.2 g碳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 g二氧化碳
8.某纯净物3 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9.如下图是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B.反应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
C.反应中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D.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10.将20 gH2、O2和N2的混合气体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18 gH2O,则剩余气体不可能是
A.N2和H2 B.O2和N2 C.2gN2 D.H2、O2和N2
11.“神舟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该过程中NiFe2O4是
A.生成物 B.反应物 C.催化剂 D.氧化剂
12.蜡烛(足量)在如图甲所示密封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火,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蜡烛刚进入集气瓶内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增加
C.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已知的气体除了CO2还有氧气
二、非选择题
13.小秋同学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回忆了老师做的图中几个演示实验:
(1)在实验I中,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在实验Ⅱ中,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3)在实验Ⅲ结束后,天平指针向右偏,原因是_____。
(4)在实验Ⅰ、Ⅱ、Ⅲ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填“Ⅰ”、“Ⅱ”或“Ⅲ”),从原子的角度说明理由_____。
14.请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知识来回答下列问题。
(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要比原来铜粉质量________。
(2)将10 gA和足量B混合加热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 gC和4 gD,则B的质最为____ g。
(3)将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只得到黑色的炭和水,则可知蔗糖中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写符号),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15.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实验时,发现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石棉网上的燃烧产物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关系时,如反应过程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需要在______容器中进行。
(改进实验)兴趣小组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一些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化学式为 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④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如图取燃烧产物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 然后用大烧杯罩住。
实验现象:__________。
实验结论: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反思交流)①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 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 却远多于 Mg3N2,由此可见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
②如果用图1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足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 _____1/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_________
(拓展延伸)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通过镁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你对于燃烧的条件又有怎样新的认识?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4.B 5.C 6.C 7.D 8.D 9.D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
13.(1)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岀热量,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天平平衡 4P+5O22P2O5
(2)B
(3)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气体逸出装置
(4)Ⅰ、Ⅱ、Ⅲ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变
14.(1)增加
(2)2
(3)C、H、O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15.(1)2Mg+O22MgO
(2)没有称量到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密闭 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变红色 O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N2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大于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PAGE
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4.2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下一篇: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后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