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3暑假作业】-七升八物理预习练习(北师大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就停止发声了,这是因为(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反射了声音 D.锣面停止振动
4.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伞上嗒嗒声 B.我们听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空中的飞机声音
5.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道,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A.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B.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C.玻璃、硬纸板、木板、泡沫塑料板 D.木板、泡沫塑料板、玻璃、硬纸板
6.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装有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铁管足够长,不考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三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7.以下几个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后没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8.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9.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向正在发声的水平放置的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碎纸屑不停地跳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使声音的振动时间延长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0.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二、多选题
1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1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1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听不见闹铃声是由于闹铃停止振动
B.听到铃声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加快
C.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3.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关于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人耳听不到,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4.下列验证性小实验中,错误的是( )
A.被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的水烫伤更严重,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B.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发现球恢复原状,说明温度升高使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上下移动能在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D.在花样游泳项目中,运动员可以在水下听到水中音响所发出的动听的音乐,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三、填空题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前句的啼声是由猿的声带 产生的,后句是以 为参照物。
16.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柱的 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17.如图,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同时悬挂着的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 。
18.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4s钟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 m,能否利用回声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如不能请说明原因 。
四、实验题
19.如图,小明和小华选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进行与声有关的实验:
(1)小明敲击左边的音叉后,接触到音叉的塑料球被弹起,说明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小华尝试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音叉也会发声,塑料球也被弹起。小华突发奇想,如果在月球上重复以上实验,那么敲击左边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塑料球;敲击右边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塑料球,理由是 。
20.为了认识声音,某实验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敲响音叉后,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轻质小球会被多次弹开。通过这一现象, 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球的作用是 (用字母表示);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便于观察
(2) 如图乙是一款网上售卖的科学实验玩具-——真空中的声音。把发音器放在垫了棉花的底座上, 盖上透明罩, 把注射器活塞向外拉, 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说明 。
五、计算题
21.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秋季田径运动会,小明参加了多个项目,其中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6s。
(1)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声速为333.33m/s,终点计时员以听到枪声为准开始计时,记录到的成绩是多少?
(3)如果车速为72km/h,16s钟可以行驶多远?
22.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540m处一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3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求小车的速度。(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六、简答题
23.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24.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七、综合题
25.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
(1)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26.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本节探究点拨中指出:“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注意准确表述这些问题,还应学习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下面的几个问题,符合探究点拨中的哪一点?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这是从 提出问题的。
(2)学校即将召开春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训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李老师看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速度是否变化的问题。接下来,大家议一议,你们应该如何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李老师是 提出问题的。
(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你能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吗 。
27.请阅读《会“拐弯”的声音》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 “拐弯”。1923年,荷兰的一个军火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声音喜欢走温度 (选填“高”或“低”)的物质。
(2)每天不同时刻都有汽车经过离我们家或学校不太远的地方,你注意过吗,夜晚和早晨听到汽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你能对此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吗?( )
28.(1)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圆的直径为 cm。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3)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它的量程是 ℃,读数是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1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3暑假作业】-七升八物理预习练习(北师大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详解】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声,但振幅较小,难以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幅度较大,现象明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详解】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声音传递了金属内部是否存在伤痕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声音传递出心脏跳动的相关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声音传递地震的方位、大小等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声音能传递能量,将结实击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就停止发声了,这是因为(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反射了声音 D.锣面停止振动
【答案】D
【详解】物体振动发声,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面停止振动,锣就停止发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伞上嗒嗒声 B.我们听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空中的飞机声音
【答案】C
【详解】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故C符合题意;
D.人在小溪边听到空中的飞机声音,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泡沫塑料板 0.3
玻璃 0.6
木板 0.4
硬纸板 0.5
由上表所列数据,可以知道,按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排列( )
A.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B.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
C.玻璃、硬纸板、木板、泡沫塑料板 D.木板、泡沫塑料板、玻璃、硬纸板
【答案】B
【详解】由表中数据知,使用泡沫塑料板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3m,距离最短,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木板、硬纸板;使用玻璃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6m,距离最长,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差,所以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顺序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装有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铁管足够长,不考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 )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D.响了三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答案】D
【详解】乙同学在一根装有水足够长的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水和空气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空气中,所以甲同学会听到三次敲击声,最先听到的是从铁管传过来的声音,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以下几个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后没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答案】D
【详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正在发音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可知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琴弦振动,把纸片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详解】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向正在发声的水平放置的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碎纸屑不停地跳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使声音的振动时间延长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详解】在正在发声的水平放置的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碎纸屑不停地跳动,通过纸屑的跳动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详解】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的产生的条件,故甲不符合题意;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乙符合题意;
丙.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丙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多选题
1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1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答案】BD
【详解】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1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听不见闹铃声是由于闹铃停止振动
B.听到铃声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加快
C.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ABC
【详解】A.听不见闹铃声,是因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减少,声音的响度减小,而不是因为闹铃不再振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因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增多使声音的响度增大,而不是因为闹铃振动加快,故B错误,符合题意;
CD.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减少,声音的响度减小,可以推理,如果将空气完全抽出,罩内形成真空,声音将无法传播,不能听到声音,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3.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关于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人耳听不到,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CD
【详解】A.超声波是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60m/s,故A错误;
B.人耳听不到,是因为超声波振动频率快,不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内,故B错误;
C.超声波也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D正确。
故选CD。
14.下列验证性小实验中,错误的是( )
A.被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的水烫伤更严重,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B.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发现球恢复原状,说明温度升高使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上下移动能在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D.在花样游泳项目中,运动员可以在水下听到水中音响所发出的动听的音乐,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答案】BC
【详解】A.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先液化,液化过程放热,故A项与题意不相符;
B.乒乓球中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乒乓球能恢复原状,是气体压强增大的缘故B项与题意相符;
C.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发现在地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C项与题意相符;
D.在花样游泳项目中,运动员可以在水下听到水中音响所发出的动听的音乐,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故D项与题意不相符.
三、填空题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前句的啼声是由猿的声带 产生的,后句是以 为参照物。
【答案】 振动 山
【详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啼声是由猿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2]以山为参照物,舟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舟是运动的,所以觉得轻舟已过万重山。
16.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柱的 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振动 小于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子时笛子内的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笛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一样,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17.如图,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同时悬挂着的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详解】敲击音叉时,悬挂着的乒乓球多次被弹开,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8.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4s钟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 m,能否利用回声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如不能请说明原因 。
【答案】 30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为
由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为
[2][3]月球和地球之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四、实验题
19.如图,小明和小华选用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进行与声有关的实验:
(1)小明敲击左边的音叉后,接触到音叉的塑料球被弹起,说明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小华尝试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音叉也会发声,塑料球也被弹起。小华突发奇想,如果在月球上重复以上实验,那么敲击左边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塑料球;敲击右边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塑料球,理由是 。
【答案】 振动 转换法 放大音叉的振动 能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敲击左边音叉发声时,接触音叉的塑料球被弹起,是因为左边的音叉在振动。这说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2][3]发声音叉的振动,人眼不易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塑料球被弹开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是转换法。此时的塑料球起到将音叉振动放大的作用。
(2)[4]敲击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振动发声,声音传到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发声,将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在月球上重复,敲击左边音叉,音叉会振动,能将与之接触的塑料球弹起。
[5][6]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不能弹起塑料球,因为月球没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右边音叉所发的声音不能传到左边音叉上。
20.为了认识声音,某实验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敲响音叉后,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轻质小球会被多次弹开。通过这一现象, 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球的作用是 (用字母表示);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 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便于观察
(2) 如图乙是一款网上售卖的科学实验玩具-——真空中的声音。把发音器放在垫了棉花的底座上, 盖上透明罩, 把注射器活塞向外拉, 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说明 。
【答案】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如图甲所示,敲响音叉后,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轻质小球会被多次弹开,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得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2]小球的作用是把看不到的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便于观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把注射器活塞向外拉,能传声的介质空气越来越少,会听到发音器的声音将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五、计算题
21.前几天,学校举行了秋季田径运动会,小明参加了多个项目,其中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6s。
(1)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声速为333.33m/s,终点计时员以听到枪声为准开始计时,记录到的成绩是多少?
(3)如果车速为72km/h,16s钟可以行驶多远?
【答案】(1)6.25m/s;(2)15.7s;(3)320m
【详解】解:(1)他百米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2)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实际记录的时间
t"=t-t'=16s-0.3s=15.7s
(3)车速
v车=72km/h=20m/s
车16s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车=20m/s×16s=320m
答:(1)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6.25m/s;
(2)如果声速为333.33m/s,终点计时员以听到枪声为准开始计时,记录到的成绩是15.7s;
(3)如果车速为72km/h,16s钟可以行驶320m。
22.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540m处一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3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求小车的速度。(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答案】(1)1020m;(2)20m/s;(3)31m/s
【详解】解:(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s1=v声t=340m/s×3s=1020m
(2)警车移动的距离
s2=2s-s1=2×540m-1020m=60m
警车的速度
(3)小车超越警车,说明小车的速度大于警车的速度,以警车为参照物,小车的速度
v=v2-v1
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至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4s,则信号从发出到小车传播时间
信号从发出到小车传播距离
s声=v声t=340m/s×0.17s=57.8m
小车行驶距离
s车=s声=57.8m
而
s车=v×(5s+0.17s)
可得
57.8m= v×(5s+0.17s)
解得小车相对于警车的速度
v≈11m/s
小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v′=v+v1=11m/s+20m/s=31m/s
答:(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是1020m;
(2)警车的速度是30m/s;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小车的速度是31m/s。
六、简答题
23.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答案】见解析
【详解】答:敲击音叉时,紧贴音叉的乒乓球被弹起,可说明音叉振动发声;敲打鼓时,鼓面上放置的小纸片会跳动,说明鼓面振动发声。
24.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案】见解析
【详解】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七、综合题
25.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
(1)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3000m;(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解:(1)由题意可知,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由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2)用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原因是月亮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答:(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3000m;
(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6.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本节探究点拨中指出:“注意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注意准确表述这些问题,还应学习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下面的几个问题,符合探究点拨中的哪一点?
(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这是从 提出问题的。
(2)学校即将召开春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训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李老师看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速度是否变化的问题。接下来,大家议一议,你们应该如何收集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李老师是 提出问题的。
(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在 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你能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吗 。
【答案】 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 在学生的争论中寻找问题中的矛盾 学习过程中 见解析
【详解】(1)[1]松涛、鸟语、流水潺潺……让人心旷神怡;轰鸣、嚎叫、电锯“吱吱”……让人心烦意乱,这都是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2]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是在学生的争论中寻找问题中的矛盾,从中提出问题。
(3)[3]编钟演奏的乐曲为什么悦耳动听,木棍敲石头的声音为什么不好听?除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别之外,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
(4)[4]根据说话声,为什么你能分辨出甲、乙两个同学的名字?
27.请阅读《会“拐弯”的声音》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 “拐弯”。1923年,荷兰的一个军火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声音喜欢走温度 (选填“高”或“低”)的物质。
(2)每天不同时刻都有汽车经过离我们家或学校不太远的地方,你注意过吗,夜晚和早晨听到汽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你能对此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吗?( )
【答案】 低 声音传播的方向与温度有关;早晚地表温度低,中午温度较高,声音传播的方向改变,中午汽车的汽笛声音不容易传到人耳,从而导致人听不清楚或甚至听不见
【详解】(1)[1]由材料可知,声音喜欢走温度低的物质。
(2)[2]由材料可知声音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早晚地表温度低,中午温度较高,声音传播的方向改变,中午汽车的汽笛声音不容易传到人耳,从而导致人听不清楚或甚至听不见。
28.(1)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圆的直径为 cm。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3)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它的量程是 ℃,读数是 ℃。
【答案】 0.1 1.55(1.53~1.57均可) 物体的振动 能量 35~42 38.5
【详解】(1)[1][2]图中刻度尺的0cm~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分度值是0.1cm,圆的直径为
2.55cm-1.00cm=1.55cm
(2)[3]如图甲所示,实验采用的是转换法,把微小的振动放大,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声音能够传播信息和能量。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5]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它的最左端对应的示数是35℃,左右端对应的是42℃,故它的量程是35~42℃。
[6]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读数是38.5℃。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