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含有的分子数是
B.标准状况下,18g水所占的体积约是22.4L
C.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D.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22.4L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具有强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钛
B.CO2不支持燃烧,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NaOH具有强碱性,可用作干燥剂
D.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泡沫灭火剂
3.关于液氯与氯水,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均呈黄绿色 B.均含氯分子
C.均含氯离子 D.均有氧化性
4.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 lmo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
B.7. 1克氯气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标准状况下,2.24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原子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HCl溶于500mL水中所得溶液浓度为2mol/L
5.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B.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C.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久置的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D.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多余的氯气可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6.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3最好的方法是
A.加热
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
D.两者分别加入NaOH溶液或石灰水
7.将0.5 mol钠、0.5 mol镁分别放入20 mL 1 mol·L-1的盐酸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与盐酸反应比镁剧烈 B.镁与盐酸反应比钠剧烈
C.反应结束时钠、镁都有剩余 D.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气体一样多
8.实验室需配制480 mL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19.2 g
B.待全部溶解后应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C.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会使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偏高
D.摇匀后发现液面略低于刻度线,应再加水到达刻度线
9.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 溶液中数目是0.2
B.常温常压下,22.4L 含有的原子数等于4
C.1L 0.5 NaCl溶液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4
D.1mol 与足量的铁反应生成,转移的电子数是2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4 g铜与足量浓硫酸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2NA个
B.22.4 L水含有NA个H2O分子
C.22.4 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A
D.20g D2O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中加入稀HCl:+2H+=CO2↑+H2O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HCl:+2H+=CO2↑+H2O
C.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2Na++2OH-+O2↑
D.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OH-=+H2O
12.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浓盐酸需密闭保存
C.石灰水需密闭保存 D.过氧化钠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3.6gH2O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约含有_______个原子;
(2)已知1.204×1023个X气体的质量是6.4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
(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CO2质量之比为_______,质子数之比_______;
(4)VLAl2(SO4)3溶液中含Al3+amol,该Al2(SO4)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取出V/2L再加入水稀释到4VL,则稀释后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mol/L。
(5)实验室需要配制0.1mol/LNaOH溶液450mL。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
A.使用容量瓶前检验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洗涤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固体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水至接近刻度线1~2cm处,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配制溶液时,若试样是液体,用量筒取样后用玻璃棒引流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水至刻度线1~2cm处,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倒转多次,摇匀。
②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的NaOH固体质量为_______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0.1mol/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回答下列问题:
(1)个分子含有原子_______,含H_______。
(2)和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的浓度为,浓度为,则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3)某小组同学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设计实验如下,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按要求作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分别向盛有Na2CO3溶液和NaHCO3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 均产生浑浊 碳酸钠溶液: 碳酸氢钠溶液:_______
②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开始时:CO+H+ = HCO 一段时间后:_______
15.请根据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及计算公式,完成下列各题。
(1)1mol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含有_______mol电子。
(2)在标准状况下,33.6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质量为_______。
(3)等质量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
(4)用的溶液配制100mL浓度为的稀硫酸,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是_______mL。
(5)①标准状况下,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制成250mL盐酸,所得溶液中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②取出50mL盐酸与足量Zn反应,标准状况下可以生成_______升的气体。
16.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习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预测现象、解释问题、归纳规律,有利于了解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下图装置制备纯净的氯气,并探究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装置中的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图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_______,回形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
(2)装置②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_______。
A. B.HCl C. D.
(3)装置④中导管_______(选填“x”或“y”)伸至靠近集气瓶底部。
(4)将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玻璃管置于_______(选填编号),有色布条不褪色。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④、⑤之间
装置⑤的作用是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铁丝伸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取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分多次加入煮沸的蒸馏水,溶液呈_______色。将蘸有该溶液的棉线置于湿润的滤纸上,用导线连接湿润滤纸的两端,并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如下图所示),开启电源,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17.配制的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仪器: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到0.1g)、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
(2)计算、称量:需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
(3)溶解、冷却:该步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作用是_______。
(4)下图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
图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图中错误:①_______;②_______。
(5)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下列使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
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③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18.实验室需用500 mL 0.12 mol/L NaOH溶液,现用NaOH固体配制该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___________。
(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___________g NaOH固体。
(3)配制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母表示,每个操作只用一次)
A.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在盛有NaOH固体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
C.将烧杯中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配制该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______。若出现如下情况,其中将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下列编号)。
①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
②定容观察液面俯视
③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④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
⑤定容观察液面时仰视
(5)取出10mL该NaOH溶液稀释至20mL,稀释后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mol/L。
19.某化学小组模拟“侯氏制碱法”,以NaCl、NH3、CO2和水等为原料以及下图所示装置制取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CO2+H2O+NaCl = NaHCO3↓+NH4Cl。然后再将NaHCO3制成Na2CO3。
(1)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为防止污染空气,尾气中含有的_____需要进行吸收处理。
(2)由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制取Na2CO3时,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有__________。NaHCO3转化为Na2CO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在⑵中灼烧的时间较短,NaHCO3将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t1 min的NaHCO3 样品的组成进行了以下探究。
取加热了t1 min的NaHCO3样品29.6 g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则曲线c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该样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
(4)若取21.0 g NaHCO3固体,加热了t2 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l4.8 g。如果把此剩余固体全部加入到200 mL 2 mol·L-1的盐酸中则充分反应后溶液中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5.4gH2O中含有_______molH。
(2)3.01x1024个OH-与_______molNH3的质量相同。
(3)15.6gNa2X中含有0.4molNa+,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1.现有mg某X2气体,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2)一个X原子的质量_________g。
(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4)该气体溶于水后形成VL溶液,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
(5)该气体溶于1L水中(不考虑反应),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cm3,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mol·L-1。
(6)相同状况下,若X2与氮气以体积比1:4混合,该混合气体相对氢气密度为14.4,X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7)若标况下X2的密度为1.25 g/L,X原子最外层有_____个电子。
22.A~H为中学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常温下,A和G均为单质气体,同体C常用作干燥剂,E为无色、无味的液体,F为淡黄色粉末。
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________,反应Ⅱ中每生成1molG,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
(2)反应工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A.气体处于非标准状况,无法确定分子数,故A错误;
B.H2O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故B错误;
C.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32gO2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故D正确;
故选D。
2.A
A.钠单质用于冶炼金属钛是利用钠的强还原性,A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的CO2,CO2可与Na的燃烧产物Na2O2反应生成O2并放出热量,故干冰不可用作Na着火时的灭火剂,B不符合题意;
C.NaOH可用作干燥剂是因为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与其碱性无关,C不符合题意;
D.NaHCO3可用作泡沫灭火剂是因为其与明矾等水解显酸性物质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CO2气体,CO2气体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不是利用受热易分解的性质,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3.C
A.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液氯含有氯气分子,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A正确;
B.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液氯含有氯气分子,故B正确;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HCl,其中存在氯离子;液氯是氯气的液体状态,不含氯离子,故C错误;
D.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液氯含有氯气分子,氯气具有氧化性,故D正确;
故选C。
4.C
A.氦气为单原子分子,所以lmo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故A错误;
B.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1mol氯气参与反应转移NA个电子,7. 1克氯气物质的量为0.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L N2和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分子数为0.1NA个,两种气体均为双原子分析,所以含有原子数为0.2NA,故C正确;
D. 标准状况下,2.24LHCl溶于500m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500mL,所以浓度不为2mol/L,故D错误;
故选:C。
5.D
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氯化铜,现象为棕黄色的烟,A正确;
B.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B正确;
C.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HCl和氧气,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C正确;
D.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多余的氯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D不正确。
答案选D。
6.B
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但现象不明显,故A不选;
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比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故B选;
C.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但实验现象不明显,故C不选;
D.碳酸氢钠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但实验现象不明显,二者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故D不选;
答案选B。
7.A
A. 钠比镁活泼,故钠与盐酸反应比镁剧烈,A正确;
B. 镁与盐酸反应没有钠剧烈,B不正确;
C. ,盐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2L×1 mol·L-1=0.02mol,只能溶解0.01mol镁,故反应结束时镁都有剩余,而钠可以与水反应,故钠无剩余,C不正确;
D. 反应结束时,钠产生0.25molH2,而镁只能产生0.01mol H2,故两者产生的气体不一样多,D不正确。
答案选A。
8.C
A.配制480 mL溶液,应使用500 mL容量瓶,按500 mL。溶液计算称取20.0 g ,A错误;
B.溶解放出大量热量,需等溶液冷却至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中,B错误;
C.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会使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偏高,C正确;
D.摇匀后发现液面略低于刻度线,是由于有液体沾在容量瓶壁上,再加水到达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D错误;
故选C。
9.D
A.没有溶液体积不能计算其物质的量,A错误;
B.常温常压下,22.4L 不是1mol,B错误;
C.1L 0.5 NaCl溶液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水,则质子数大于14,C错误;
D.氯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则1mol 与足量的铁反应生成,转移的电子数是2,D正确;
故选D。
10.D
A. 64 g铜的物质的量为=1mol,与足量浓硫酸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即转移电子数为2NA个,A项错误;
B. 22.4 L水的质量为22.4g,其物质的量不是1mol,B项错误;
C. 未标明是否是标准状况,无法计算22.4L的气体的物质的量,C项错误;
D. 20g D2O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mol×(1×2+8)×NA mol-1=10 NA个,D项正确;
答案选D。
11.B
A.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H+=CO2↑+H2O,故A错误;
B.碳酸氢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O2↑+H2O,故B正确;
C.过氧化钠溶于水发生的反应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故C错误;
D.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发生的反应为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2HCO=CaCO3↓++H2O,故D错误;
故选B。
12.B
A.金属钠能与水、氧气反应,应该隔绝空气密封保存,因此钠保存在煤油中,隔绝空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A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密闭保存,与其物理性质有关,与化学性质无关,B符合题意;
C.石灰水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而变质,应密闭保存,与其化学性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保持干燥密闭保存,与其化学性质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1) 0.2 3.612×1023
(2)32g/mol
(3) 4:11 5:11
(4) a/2V 3a/16V
(5) BCD 2.0 小于
(1)3.6gH2O物质的量为;1个H2O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因此0.2mol H2O中含有原子个数为0.2mol×3×6.02×1023mol-1=3.612×1023。
(2)1.204×1023个X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因此X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因此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CO2的物质的量为1:1,由可知质量之比为16:44=4:11;质子数之比为(10×1):(22×1)=5:11。
(4)VL Al2(SO4)3溶液中含Al3+ amol,则溶液中,因此;溶液中,取出L再加入水稀释到4VL,取出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稀释后溶液中。
(5)①A.容量瓶为带有活塞的玻璃仪器,使用前需检漏,故A项正确;
B.容量瓶不能洗涤,洗涤会导致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故B项错误;
C.容量瓶为定容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故C项错误;
D.容量瓶为定容仪器,不能用于稀释浓溶液,故D项错误;
E.摇匀操作中,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防止容量瓶从手中脱落,然后将容量瓶反复倒转多次,摇匀,故E项正确;
综上所述,不正确的是BCD。
②配制450mL溶液需选用500mL容量瓶,配制500mL 0.1mol/LNaOH溶液需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为0.5L×0.1mol/L×40g/mol=2.0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凹液面高于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由可知所得溶液浓度将偏低。
14.(1) 8 6
(2)0.3
(3) Ca2++2OH-+2HCO=CaCO3↓+CO+2H2O +H+=CO2↑+H2O
(1)1分子氨气含有4个原子、3个氢原子,则个(为2mol)分子含有原子8,含H6;
(2)和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的浓度为,浓度为,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3=0.3mol/L;
(3)①NaHCO3的试管中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钙离子、氢氧根离子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a2++2OH-+2HCO=CaCO3↓+CO+2H2O;
②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碳酸根离子首先和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二氧化碳, +H+=CO2↑+H2O。
15.(1) 或 10
(2) 1.5mol 48g
(3) 3∶2 1∶1
(4)4.0
(5) 2.24
(1)1mol含有NA或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含有10个电子,故1molH2O含有10mol电子。
(2)在标准状况下,33.6L的物质的量为=1.5mol,质量为1.5mol×32g/mol=48g。
(3)等质量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原子个数比为3×2∶2×3=1∶1。
(4)需量取的溶液的体积是=4.0mL。
(5)①标准状况下,22.4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中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mol/L。
②50mL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为4mol/L×0.05L=0.2mol,根据反应Zn+2HCl=ZnCl2+H2↑,则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
16.(1) 分液漏斗 维持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相等,使浓盐酸顺利滴下
(2)B
(3)y
(4) C 防止氯气排放到空气中引起污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④
(5) 2Fe+3Cl22FeCl3 红褐 连接负极的一端液体颜色加深 电泳
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无水氯化钙干燥后收集于装置④,最后注意利用碱石灰尾气处理;
(1)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图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回形玻璃管的作用是维持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相等,使浓盐酸顺利滴下;
(2)盐酸易挥发,反应产生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故装置②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HCl,答案选B;
(3)由分析可知,装置④为收集,由于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需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故应该长进短出,即装置中导管y应伸至靠近集气瓶底部,故答案为:y;
(4)将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玻璃管置于④、⑤之间,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答案选C;
装置⑤的作用是防止氯气排放到空气中引起污染,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④;
(5)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铁丝伸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
取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分多次加入煮沸的蒸馏水,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呈红褐色;
将蘸有该溶液的棉线置于湿润的滤纸上,用导线连接湿润滤纸的两端,并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开启电源,预测实验现象连接负极的一端液体颜色加深,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17.(1) 25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5.0g
(3)搅拌,加速溶解
(4) 容量瓶规格应该用250ml 未用玻璃棒引流
(5)①③
(1)实验室没有240mL容量瓶,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250 mL容量瓶,由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可知,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精确到0.1g)、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实验室没有240mL容量瓶,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250 mL容量瓶,则需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为0.5mol/L×0.25L×40g/mol=5g,故答案为:5;
(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需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故答案为:搅拌,加速溶解;
(4)由图可知,图中转移溶液的错误为没有选用规格为250ml容量瓶,而是选用500ml容量瓶,未用玻璃棒引流,会造成溶液溅出,导致实验误差,故答案为:容量瓶规格应该用250ml;未用玻璃棒引流;
(5)①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会使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正确;
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故错误;
③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会使溶液的体积偏大,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正确;
故选①③。
18.(1)胶头滴管、500 mL容量瓶
(2)2.4
(3) C A E D
(4) 搅拌和引流 ②④
(5)0.06
(1)
配制500 mL 0.12 mol/L NaOH溶液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500 mL容量瓶;
(2)
500 mL 0.12 mol/L NaOH溶液中含有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n(NaOH)=0.12 mol/L×0.5 L=0.06 mol,则需称量的固体NaOH的质量m(NaOH)=0.06 mol×40 g/mol=2.4 g;
(3)
配制该溶液时,先在盛有NaOH固体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然后将烧杯中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最后将容量瓶盖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就得到了500 mL0.12 mol/L的NaOH溶液,故操作顺序用字母顺序表示是:BCAFED;
(4)
配制该溶液时,溶解NaOH使用玻璃棒是为了搅拌,促进溶质NaOH固体的溶解;在转移溶液时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该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和引流;
①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对配制溶液的浓度无影响,①不符合题意;
②定容观察液面俯视,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少,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最终使配制溶液浓度偏高,②符合题意;
③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导致NaOH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少,溶液的体积不变,则最终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③不符合题意;
④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待溶液恢复至室温后,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最终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④符合题意;
⑤定容观察液面时仰视,溶液体积偏大,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最终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小,⑤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可知:合理选项是②④;
(5)
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取出10 mL该NaOH溶液稀释至20 mL,稀释后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NaOH)=。
19.(1)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氨气
(2) 过滤、洗涤、灼烧 2NaHCO3Na2CO3+H2O+CO2↑
(3) 1:2
(4)0.75 mol/L
装置甲是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对制备碳酸氢钠有影响,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装置丙中制备碳酸氢钠,最后的尾气中含有氨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1)装置甲是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对制备碳酸氢钠有影响,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最后的尾气中含有氨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2)由装置丙中产生的NaHCO3发生的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制取Na2CO3时需要过滤得到晶体,洗涤后加热灼烧得到碳酸钠,故答案为过滤、洗涤、灼烧。
(3)若在(2)中灼烧的时间较短,NaHCO3将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取加热了t1min的NaHCO3样品29.6g 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发生反应;+H+=CO2↑+H2O;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为碳酸根离子减小,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增大,当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再滴入盐酸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离子减小,所以c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碳酸根离子浓度0.2mol/L;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为0.1mol/L;样品中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
(4)若取21g NaHCO3固体物质的量为0.25mol ,加热了t2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8g.依据化学方程式存在的质量变化计算:
反应后NaHCO3物质的量=0.25mol-0.2mol=0.05mol;NaHCO3+HCl=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05mol; Na2CO3物质的量=0.1mol,Na2CO3+2HCl=2NaCl+H2O+CO2↑,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0.2mol;剩余氯化氢物质的量=0.200L×2mol/L-0.05mol-0.2mol=0.15mol,剩余溶液中c(H+)=0.75mol/L。
20. 0.6 5 32
(1)5.4gH2O中含有=0.6mol H。答案为:0.6;
(2)3.01×1024个OH-的物质的量为5mol,OH-与NH3的摩尔质量都为17g/mol,所以与5mol NH3的质量相同。答案为:5;
(3)15.6g Na2X中含有0.4mol Na+,则Na2X为0.2mol,M(Na2X)==78g/mol,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23×2=32。答案为:32。
21. 32 5
(1)mg该气体的物质的量 ;(2)设该气体为1mol,则一个分子的质量== ,而该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故一个X原子质量=g ;(3)标况下,该气体的体积=L ;(4)c==mol/L;(5)1L水的质量=1L×1000g/L=1000g,所得溶液质量=1000g +mg,溶液的体积=m(溶液)/ ρg/cm3×10—3L,c==(6)相同状况下,若X2与氮气以体积比1:4混合,则X2与氮气的物质的量比为1:4,由于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4.4×2=28.8,,则 ,X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7)若标况下X2的密度为1.25 g/L,X2的相对分子质量=1.25 g/L×22.4L/mol28,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猜测为氮原子,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
22. Na2O2 1.204×1024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E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应为水,F为淡黄色粉末且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单质,则F为Na2O2;C为常用干燥剂,可能为CaCl2;则A为Cl2,B为Ca(OH)2;
(1)F的化学式为Na2O2;反应Ⅱ是2Na2O2+2H2O=4NaOH+O2,此反应中每生成1mol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电子数目为2NA或1.204×1024;
(2)反应I为工业制漂白粉,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点睛:此类题的解答一般有以下步骤:思维起点的选择:思维起点是指开始时的思维指向、思维对象或思维角度,推断题中的思维起点应是最具特征的某个条件(包括文字叙述或某个变化过程);思维过程的展开:解题者在确定思维起点的基础上,利用题目所给信息,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解题经验,不断地缩小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思维过程的检验:将上述思维过程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中条件;本题可从F为淡黄色粉末,且能与水反应,展开思维的空间,寻找目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