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红糖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2.缺铁会引起贫血,这里的“铁”应理解为(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2021九上·香洲期末)市售的加碘食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4 D.+5
4.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5.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称量固体 B.量取液体
C.固液混合 D.搅拌溶解
6.(2017·株洲)下列物质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小麦粉 B.白砂糖 C.植物油 D.鲜鸡蛋
7.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8.硼是制造火箭耐热合金的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硼属于金属元素 B.硼的原子序数是5
C.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 D.硼原子的质子数是5
9.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裁玻璃 B.金属铜作导线
C.石墨作铅笔芯 D.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质量减小
1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B.黄铜和黄金——硝酸银溶液
C.纯碱和烧碱——酚酞溶液 D.氯化铵和氯化钾——熟石灰
12.智慧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所降雨水为酸雨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C.表中数据由pH试纸测得
D.该地区一定有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13.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下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14.下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根据此反应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单质
D.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15.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与图示关系不符的是( )
A.甲不能是碱 B.丙不能是单质
C.甲乙可以都是氧化物 D.甲乙丙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铝原子 。
(2)镁离子 。
(3)实验室常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17.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 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 。
(3)温润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清浊与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填字母序号)。
18.下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升温到℃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19.探秘古钱币。
(1)古币金属知多少。我国古代的钱币有多种,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小民同学家里收藏有一枚古币,可以被磁铁吸引,该古币是 (填币种)。
(2)金属性质共探究。小郑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如图1,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如图2,三支试管里的液体均为稀盐酸,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由此可得出有关金属活动性的结论是 。
③《天工开物》记载“铁质贱甚”,写出一个由铁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 。
(3)货币流通有原因。铁硬度比铜大,密度比铜小,金和银做成的钱币比铜币腐蚀速度要慢得多,似乎更适合铸造钱币,但是中国历史上铜币的使用量远大于其它材质的货币。综上所述,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两个因素是:① ;② 。
20.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1)空间站内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会被宇航员消耗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下同),补充氧气的化学反应有 (填序号)。空间站用活性炭净化空气,是利用它的 性。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此系统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三、实验题
21.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如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也可得到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上述两个反应都可得到二氧化碳,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文同学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两处错误:
① ;② 。
(4)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在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四、科学探究题
2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探究一:古人智慧
(1)《水经注》中描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这样得到食盐的方法在化学上称为 。
(2)我国四川省自贡市劳动人民在公元1873年便开始尝试取井水煮卤,获得的氯化钠中仍然含有氯化镁等杂质,古人采用“淋盐沥水”(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的方法来除去氯化镁,是因为 。
探究二:现代方法
智慧小组的同学想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得到氯化钠晶体。他们查阅资料知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除去不溶性杂质
(3)取少量粗盐,加足量水溶解,可通过 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4)选择试剂:小民同学选择硝酸钡溶液除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经小组讨论,认为他选的试剂不正确。
方法小结:除杂所选试剂需满足以下条件:只与杂质反应; 。
最终,选择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5)实验探究:
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 种,请写出其中一种 (写溶质的化学式,下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固体D的成分有 。
(6)反思评价:液体E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写一个)。小郑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两种 (按加入的先后顺序填写)。
五、计算题
23.小民同学为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盛有金属锌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糖水中含有水、红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符合题意;
D、矿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2.【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铁”应理解为元素,而不是具体的存在形态,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3.【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在碘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得到x=+5。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因此荒漠上多植树种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符合题意;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实现“碳中和”应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5.【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固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故A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
C、将氯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再将用量筒量取的液体倒入烧杯中,实现固液混合,故C正确;
D、在烧杯中溶解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
6.【答案】D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解:A.小麦粉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
B.白砂糖属于糖类物质;
C.植物油中富含油脂;
D.鸡蛋中富含蛋白质.
故选D.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会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更充分,使燃烧更旺,故A错误;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B错误;
C、气体受热密度减小,有害气体聚集在高处,因此火灾逃生应匍匐前进,故C正确;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打开门窗通风会使燃烧更旺;
B、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
C、气体受热密度减小,有害气体会上升;
D、加油站存在大量易燃易爆的物质。
8.【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硼带“石”字旁,则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硼的原子序数是5,故B正确;
C、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故C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硼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5,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属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硬度小,质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除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10.【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蔗糖溶解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物质。
11.【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通常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A正确;
B、黄铜是铜锌合金,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黄金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因此用硝酸银溶液可鉴别黄铜和黄金,故B正确;
C、纯碱和烧碱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不能用酚酞鉴别两者,故C错误;
D、氯化铵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钾与氢氧化钙不反应,因此可用熟石灰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鉴别物质时,根据各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剂,在鉴别过程中,各物质与所选试剂反应应出现不同的现象。
12.【答案】A
【知识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解析】【解答】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该地区雨水的pH<5.6,则该地区所降雨水为酸雨,故A正确;
B、测定期间,雨水的pH逐渐减小,酸性逐渐增强,故B错误;
C、pH试纸测得的pH数值为整数,因此该数据不是pH试纸测得,故C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B、pH越小酸性越强;
C、pH试纸测得的数值为整数;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13.【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A正确;
B、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法说明有反应物消失,也无法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不能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错误;
C、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进而可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故C正确;
D、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无色,则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了,即发生了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水。
14.【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一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Hg由原子构成,O2由分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只有生成物中有单质,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反应生成单质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
15.【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酸不能直接转化为碱,则甲不能是碱,故A正确;
B、稀盐能与铁、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则丙可能是单质,故B错误;
C、若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丙为碳酸钙,符合该转化过程,水和二氧化碳均为氧化物,因此甲乙可以都是氧化物,故C正确;
D、若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氧化钠,丙为碳酸钠,符合该转化流程,甲为氧化物,乙为碱,丙为盐,因此甲乙丙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酸不能直接转化为碱;
B、盐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能生成氢气,丙可能是单质;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的化合物;
D、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氧化钠,丙为碳酸钠,符合该转化流程。
16.【答案】(1)2Al
(2)Mg2+
(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2个铝原子表示为:2Al,故答案为:2Al;
(2)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故答案为:Mg2+;
(3)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7.【答案】(1)黑
(2)产生大量气泡
(3)降低
(4)
(5)ABDG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因此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故答案为:黑;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故答案为:产生大量气泡;
(3)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则溶液温度会降低,故答案为:降低;
(4)吹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5)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吹灭蜡烛,蜡烛蒸气冷凝成石蜡固体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蜡烛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中也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开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E、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E不符合题意;
F、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F不符合题意;
G、硝酸铵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G符合题意;
H、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H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G。
【分析】(1)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5)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8.【答案】(1)50
(2)饱和;75
(3)B;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时乙的溶解度为50g,故答案为:50;
(2)℃,甲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则把30g物质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升温到℃时,能再溶解5g,形成75g溶液,故答案为:饱和;75;
(3)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相等,溶剂也相等,故B正确;
C、t2℃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乙的溶解度变大,溶液质量不变,还是100g,甲降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所以溶液质量:甲<乙,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t2℃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降温后甲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1)℃时乙的溶解度为50g;
(2)℃,甲的溶解度为40g;
(3)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19.【答案】(1)铁币
(2);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
(3)硬度大小;耐腐蚀性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该古币能被磁铁吸引,则该古币是铁币,故答案为:铁币;
(2)①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是因为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氢,银和铜的活动性弱于氢,则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故答案为: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
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应考虑金属的硬度大小、耐腐蚀性,故答案为:硬度大小;耐腐蚀性。
【分析】(1)铁能被磁铁吸引;
(2)①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20.【答案】(1)N2;①③/③①;吸附
(2);H2O、O2、H2、CO2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能供给呼吸;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①和反应③有氧气生成,可补充氧气;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能净化空气,故答案为: N2 ;①③/③①;吸附;
(2)反应④式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系统中,H2O、O2、H2、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故答案为:;H2O、O2、H2、CO2。
【分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2)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循环利用。
21.【答案】(1)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2)
(3);长颈漏斗没有液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4)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观察到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答案为: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2)高温下,木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实验室通常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存在的错误有:长颈漏斗没有液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装置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长颈漏斗没有液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答案为: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2)木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2.【答案】(1)蒸发/蒸发结晶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过滤
(4);不能形成新的杂质
(5)三/3;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Mg(OH)2、BaSO4、BaCO3、CaCO3
(6)、;Ba(OH)2、Na2CO3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1)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故答案为:蒸发/蒸发结晶;
(2)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除去氯化镁,因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故答案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通常采用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因此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故答案为:过滤;
(4)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除杂所选试剂需满足以下条件:只与杂质反应且不能形成新的杂质,故答案为:;不能形成新的杂质;
(5)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氯化钡要在碳酸钠之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用稀盐酸除去,因此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三种;则反应后的溶质为: 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加入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D中含有 Mg(OH)2、BaSO4、BaCO3、CaCO3 ,故答案为:三/3; 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Mg(OH)2、BaSO4、BaCO3、CaCO3;
(6)溶液E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 、 ;氢氧化钡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钡也能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可以同时将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这两种杂质离子除去,而多余的钡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碳酸钠的方法除去,因此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 Ba(OH)2、Na2CO3 ,故答案为:、 ;Ba(OH)2、Na2CO3 。
【分析】(1)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过滤可分离固液混合物;
(4)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5)粗盐提纯是加入试剂的顺序可以是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
(6)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
23.【答案】(1)0.3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3g,故答案为:0.3;
【分析】(1)从图中直接可读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2)根据Zn+H2SO4=ZnSO4+H2↑计算。
湖北省宜昌市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红糖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糖水中含有水、红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蒸馏水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符合题意;
D、矿泉水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2.缺铁会引起贫血,这里的“铁”应理解为(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铁”应理解为元素,而不是具体的存在形态,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3.(2021九上·香洲期末)市售的加碘食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4 D.+5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在碘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得到x=+5。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4.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因此荒漠上多植树种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符合题意;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实现“碳中和”应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5.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称量固体 B.量取液体
C.固液混合 D.搅拌溶解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固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故A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
C、将氯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再将用量筒量取的液体倒入烧杯中,实现固液混合,故C正确;
D、在烧杯中溶解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
6.(2017·株洲)下列物质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小麦粉 B.白砂糖 C.植物油 D.鲜鸡蛋
【答案】D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解:A.小麦粉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
B.白砂糖属于糖类物质;
C.植物油中富含油脂;
D.鸡蛋中富含蛋白质.
故选D.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7.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会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更充分,使燃烧更旺,故A错误;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B错误;
C、气体受热密度减小,有害气体聚集在高处,因此火灾逃生应匍匐前进,故C正确;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打开门窗通风会使燃烧更旺;
B、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
C、气体受热密度减小,有害气体会上升;
D、加油站存在大量易燃易爆的物质。
8.硼是制造火箭耐热合金的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硼属于金属元素 B.硼的原子序数是5
C.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 D.硼原子的质子数是5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硼带“石”字旁,则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硼的原子序数是5,故B正确;
C、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故C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硼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5,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9.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裁玻璃 B.金属铜作导线
C.石墨作铅笔芯 D.稀硫酸除铁锈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金刚石裁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属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硬度小,质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除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10.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质量减小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蔗糖溶解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物质。
1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B.黄铜和黄金——硝酸银溶液
C.纯碱和烧碱——酚酞溶液 D.氯化铵和氯化钾——熟石灰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通常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A正确;
B、黄铜是铜锌合金,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黄金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因此用硝酸银溶液可鉴别黄铜和黄金,故B正确;
C、纯碱和烧碱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不能用酚酞鉴别两者,故C错误;
D、氯化铵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钾与氢氧化钙不反应,因此可用熟石灰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鉴别物质时,根据各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剂,在鉴别过程中,各物质与所选试剂反应应出现不同的现象。
12.智慧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所降雨水为酸雨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C.表中数据由pH试纸测得
D.该地区一定有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
【答案】A
【知识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解析】【解答】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该地区雨水的pH<5.6,则该地区所降雨水为酸雨,故A正确;
B、测定期间,雨水的pH逐渐减小,酸性逐渐增强,故B错误;
C、pH试纸测得的pH数值为整数,因此该数据不是pH试纸测得,故C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B、pH越小酸性越强;
C、pH试纸测得的数值为整数;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13.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下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A正确;
B、稀盐酸不能使酚酞变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法说明有反应物消失,也无法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不能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错误;
C、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进而可说明发生了中和反应,故C正确;
D、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无色,则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了,即发生了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水。
14.下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根据此反应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单质
D.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一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Hg由原子构成,O2由分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只有生成物中有单质,故C错误;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氧化汞反应生成单质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
15.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与图示关系不符的是( )
A.甲不能是碱 B.丙不能是单质
C.甲乙可以都是氧化物 D.甲乙丙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酸不能直接转化为碱,则甲不能是碱,故A正确;
B、稀盐能与铁、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则丙可能是单质,故B错误;
C、若甲为水,乙为二氧化碳,丙为碳酸钙,符合该转化过程,水和二氧化碳均为氧化物,因此甲乙可以都是氧化物,故C正确;
D、若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氧化钠,丙为碳酸钠,符合该转化流程,甲为氧化物,乙为碱,丙为盐,因此甲乙丙可以是不同类别的物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酸不能直接转化为碱;
B、盐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能生成氢气,丙可能是单质;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化物的化合物;
D、甲为二氧化碳,乙为氢氧化钠,丙为碳酸钠,符合该转化流程。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铝原子 。
(2)镁离子 。
(3)实验室常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2Al
(2)Mg2+
(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2个铝原子表示为:2Al,故答案为:2Al;
(2)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故答案为:Mg2+;
(3)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7.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 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 。
(3)温润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清浊与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填字母序号)。
【答案】(1)黑
(2)产生大量气泡
(3)降低
(4)
(5)ABDG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因此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故答案为:黑;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故答案为:产生大量气泡;
(3)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则溶液温度会降低,故答案为:降低;
(4)吹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5)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吹灭蜡烛,蜡烛蒸气冷凝成石蜡固体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蜡烛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中也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开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E、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E不符合题意;
F、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F不符合题意;
G、硝酸铵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G符合题意;
H、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H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G。
【分析】(1)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5)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8.下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升温到℃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答案】(1)50
(2)饱和;75
(3)B;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时乙的溶解度为50g,故答案为:50;
(2)℃,甲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则把30g物质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升温到℃时,能再溶解5g,形成75g溶液,故答案为:饱和;75;
(3)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相等,溶剂也相等,故B正确;
C、t2℃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乙的溶解度变大,溶液质量不变,还是100g,甲降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减小,所以溶液质量:甲<乙,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t2℃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降温后甲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分析】(1)℃时乙的溶解度为50g;
(2)℃,甲的溶解度为40g;
(3)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
19.探秘古钱币。
(1)古币金属知多少。我国古代的钱币有多种,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小民同学家里收藏有一枚古币,可以被磁铁吸引,该古币是 (填币种)。
(2)金属性质共探究。小郑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如图1,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如图2,三支试管里的液体均为稀盐酸,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由此可得出有关金属活动性的结论是 。
③《天工开物》记载“铁质贱甚”,写出一个由铁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 。
(3)货币流通有原因。铁硬度比铜大,密度比铜小,金和银做成的钱币比铜币腐蚀速度要慢得多,似乎更适合铸造钱币,但是中国历史上铜币的使用量远大于其它材质的货币。综上所述,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两个因素是:① ;② 。
【答案】(1)铁币
(2);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
(3)硬度大小;耐腐蚀性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该古币能被磁铁吸引,则该古币是铁币,故答案为:铁币;
(2)①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是因为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氢,银和铜的活动性弱于氢,则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故答案为: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
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应考虑金属的硬度大小、耐腐蚀性,故答案为:硬度大小;耐腐蚀性。
【分析】(1)铁能被磁铁吸引;
(2)①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20.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1)空间站内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会被宇航员消耗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下同),补充氧气的化学反应有 (填序号)。空间站用活性炭净化空气,是利用它的 性。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此系统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答案】(1)N2;①③/③①;吸附
(2);H2O、O2、H2、CO2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不能供给呼吸;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①和反应③有氧气生成,可补充氧气;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能净化空气,故答案为: N2 ;①③/③①;吸附;
(2)反应④式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系统中,H2O、O2、H2、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故答案为:;H2O、O2、H2、CO2。
【分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2)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循环利用。
三、实验题
21.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如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用木炭还原氧化铁也可得到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上述两个反应都可得到二氧化碳,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文同学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两处错误:
① ;② 。
(4)如图3,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在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塑料瓶中的液体,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2)
(3);长颈漏斗没有液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4)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观察到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答案为: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
(2)高温下,木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实验室通常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存在的错误有:长颈漏斗没有液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装置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长颈漏斗没有液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答案为: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2)木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四、科学探究题
2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探究一:古人智慧
(1)《水经注》中描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这样得到食盐的方法在化学上称为 。
(2)我国四川省自贡市劳动人民在公元1873年便开始尝试取井水煮卤,获得的氯化钠中仍然含有氯化镁等杂质,古人采用“淋盐沥水”(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的方法来除去氯化镁,是因为 。
探究二:现代方法
智慧小组的同学想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得到氯化钠晶体。他们查阅资料知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除去不溶性杂质
(3)取少量粗盐,加足量水溶解,可通过 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4)选择试剂:小民同学选择硝酸钡溶液除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经小组讨论,认为他选的试剂不正确。
方法小结:除杂所选试剂需满足以下条件:只与杂质反应; 。
最终,选择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5)实验探究:
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 种,请写出其中一种 (写溶质的化学式,下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固体D的成分有 。
(6)反思评价:液体E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写一个)。小郑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两种 (按加入的先后顺序填写)。
【答案】(1)蒸发/蒸发结晶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过滤
(4);不能形成新的杂质
(5)三/3;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Mg(OH)2、BaSO4、BaCO3、CaCO3
(6)、;Ba(OH)2、Na2CO3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1)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故答案为:蒸发/蒸发结晶;
(2)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除去氯化镁,因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故答案为: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通常采用过滤分离固液混合物,因此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故答案为:过滤;
(4)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除杂所选试剂需满足以下条件:只与杂质反应且不能形成新的杂质,故答案为:;不能形成新的杂质;
(5)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氯化钡要在碳酸钠之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用稀盐酸除去,因此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三种;则反应后的溶质为: 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加入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D中含有 Mg(OH)2、BaSO4、BaCO3、CaCO3 ,故答案为:三/3; 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Mg(OH)2、BaSO4、BaCO3、CaCO3;
(6)溶液E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 、 ;氢氧化钡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钡也能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可以同时将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这两种杂质离子除去,而多余的钡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碳酸钠的方法除去,因此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 Ba(OH)2、Na2CO3 ,故答案为:、 ;Ba(OH)2、Na2CO3 。
【分析】(1)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出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是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镁;
(3)过滤可分离固液混合物;
(4)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5)粗盐提纯是加入试剂的顺序可以是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或氯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
(6)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
五、计算题
23.小民同学为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盛有金属锌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计算: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0.3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3g,故答案为:0.3;
【分析】(1)从图中直接可读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2)根据Zn+H2SO4=ZnSO4+H2↑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