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三区中考模拟化学试卷(6月)(图片版 含解析)

2023 年安徽省淮南市三区中考模拟化学试卷(6 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
1. 2023年 5月 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点火发射。“长征二号 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助推器用液氧、煤油作推进剂,十二烷(C12H26)是航空煤
油中的成分之一。下列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氧变成氧气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B. 十二烷由 12个碳原子和 26个氢原子构成
C. 十二烷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从石油中分馏出煤油属于化学变化
2. 贵州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四五”期间被赋予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
下列做法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的是( )
A. 分类回收垃圾 B. 发展高耗能产业 C. 积极植树造林 D. 增加光伏发电
3. 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高桹食产量,应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
B. 厨房油锅着火,应立即倾倒大量冷水浇灭
C. 废弃节能灯管,应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
D. 室内煤气中毒,应将患者移到室外通风处
4. 近日,研究人员利用催化剂将工业废气中的 CO2转化为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中涉及到三种氧化物 B. 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 该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皆不变 D. 该反应可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5. 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的体积 B. 验证产物有水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6.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如表所示家务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呼吸
B 用汽油清洗有油污的衣服 发生了乳化
C 用布擦干淋湿的自行车 潮湿的铁部件在空气中易生锈
D 用食醋给凉拌皮蛋这道菜做蘸料 食醋能除去皮蛋中的碱性物质
A. A B. B C. C D. D
7.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研究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镧是一种稀土元素,
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38.9 B. 镧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57
C. La既有微观涵义也有宏观涵义 D. 镧属于金属元素
8. 下列各组实验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检验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B. 探究 NaOH溶解时能量变化
C. 探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D. 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大小
9. 我国科学家成功利用 CO2合成醋酸,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 醋酸的化学式为 CH2O
C. 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D. 为解决温室效应提供了新的途径
10.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 物质燃烧都能放热,则能放热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
B.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则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11.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 40
B. t1℃时将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
C. t2℃时,将三种物质的溶液均升温到t3℃,丙不一定析出晶体
D. t1℃时,将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等于乙溶液中的溶质质

12. 小明临近中考前,利用午后时间在太阳下的柏油跑道上再做探究
“物质燃烧条件”实验,设计如图发现②③先后燃烧,下列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
A. 比较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 ②③先后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C. 实验时产生大量白雾,小明为减少污染可以向玻璃桶中加水熄灭②③
D. 小红建议实验时用气球罩住玻璃桶并扎紧瓶口防止P2O5扩散到空气
中,发现气球先膨胀后陷入玻璃桶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3. 2023年 3月,我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图所
示。
(1)将光伏、风力发出的电用于电解水制氢。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从宏观视角看,水由
______ 组成;从微观视角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 ______ 。
(2)电解水过程可将电能转化为 ______ 能。
(3)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发能源时氢分子
间的间隔变 ______ (选填“大“或“小”)。
(4)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______ 。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1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它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具有网
状多孔的结构。它在去油污过程中会自动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且柔软不伤手,被称为神奇海绵。
神奇的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一位大学教授披露,纳米海绵的硬度大,其硬度和玻璃差不
多,由于自身空隙较多,因此有软感,所以纳米海绵可有效清洁茶垢、油渍,但有人质疑它可能存在
安全隐患。目前的实验表明,在纳米海绵的浸泡液中未发现三聚氰胺,但有 0.4ppm(浓度单位)的甲醛
(国家食品用包装标准甲醛单位迁移量不得大于 2.5ppm),消费者不必恐慌。另外,据资料显示,纳米
海绵还是很好的吸油材料,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海绵的性能会不断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产。
(1)纳米海绵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写出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 ______ 。
(2)纳米海绵属于 ______ (选填“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
(3)纳米海绵具有 ______ 的结构特性,适于解决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4)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 ______ ,生活中还可以通过 ______ 的方法去除油污。
(5)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纳米海绵安全无隐患,其实验依据是 ______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5.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 a的名称 ______ 。
(2)写出用 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实验室若要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______ (填字母组合)。
(4)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Cl2),氯气有毒,可与水反应生成酸,为
防止其污染空气,应选择 ______ (填“酸性”或“碱性”)溶液吸收尾气。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 关于碱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研究碱的部分物理和化学性质”为主题开展了以下
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碱的物理性质
(1)有的碱易溶于水,如氢氧化钠,但也有难溶于水的碱,如 ______ 。
【任务二】碱与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小组同学按照图 1所示,探究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情况。分别将 85mL
液体迅速推入到圆底烧瓶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定,气压变化形成的图像情况如图 2。
(2)图 2中,发现一开始曲线都上升(AB段),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3)曲线 3是 ______ 吸收二氧化碳变化情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
【任务三】碱与酸的反应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
比,如图是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电导率变化过程。
(5)M点的意义是 ______ ;P点和 N点的电导率相同,但对应溶液中的离子种类不完全相同,P点溶
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______ ,N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______ 。(填离子符号)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 分)
17. 华东地区最大的定远盐矿享誉国内,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生产多种化工产品,振兴皖北经济,主
要发生的反应如下: 。
(1)计算:5.85吨氯化钠可生产多少吨氢氧化钠?
(2)生成的氢气和氯气体积比应该为 1:1,实际获得的氢气和氯气的体积比大于 1:1,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液氧变成氧气时,氧气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 A错误;
B.十二烷由十二烷分子构成,一个十二烷分子是由 12个碳原子和 26个氢原子构成,故 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十二烷由碳、氢 2种元素组成,十二烷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C正确;
D.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从石油中分馏出煤油属于物
理变化,故 D错误。
故选:C。
A、根据液氧变成氧气时,氧气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B、根据十二烷由十二烷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
识进行解题。
2.【答案】B
【解析】解:A、分类回收垃圾,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法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相符,故选项错误。
B、发展高耗能产业,会浪费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做法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故选项
正确。
C、积极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空气,做法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相符,故选项错误。
D、增加光伏发电,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做法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保护环境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会污染水体和土壤,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故 A说法错误;
B、厨房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 B说法
错误;
C、废灯管在垃圾中属于有害垃圾,所以应投入有害垃圾的垃圾桶中,故 C说法错误;
D、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发现煤气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
步处理,故 D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垃圾的分类来分析;
D、根据煤气中毒的急救方法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
之一。
4.【答案】D
【解析】解: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涉及到 CO2、H2O两种氧化物,
故 A错误;
B、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每 4个分子变化成 2个分子,反应后分子数目变少,故 B错误;
C、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皆不变,故 C错误;
D、该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量,可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 D正确。
故选:D。
根据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为: ;再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微粒的
变化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5.【答案】B
【解析】解:A、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
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高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试管口,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操作错误,不符
合题意。
D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3,图中试管中的液体超
1
过试管容积的3,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
B、根据水的检验方法考虑;
C、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和危险。
6.【答案】B
【解析】解:A、氧气能够供给呼吸,因此清理家中鱼缸时需要通氧气,正确;
B、汽油能够溶解油污,而不是乳化,错误;
C、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因此淋湿的自行车要擦干,正确;
D、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因此可以用食醋给凉拌皮蛋做蘸料,正确。
故选:B。
A、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汽油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据此分析。
7.【答案】B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 138.9,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57;根据原子中原
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57;相对原子质量为 138.9,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
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 57,故选项说法错误。
C、La表示镧元素、1个镧原子,还可以表示镧这种物质,既有微观涵义也有宏观涵义,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镧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
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
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 H、O元素,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甲烷中一定含氢元素,有新
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 A正确;
B.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无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误;
C.一段时间后,集气瓶中的红棕色变浅或消失,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是活性炭只是将二氧化氮吸附
在表面,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误;
D.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上留下划痕,说明黄铜片的硬度大,说明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
度大,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错误。
故选:A。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
D、根据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上留下划痕进行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
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答案】D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知,图中的物
质为二氧化碳、甲烷、醋酸,其中只有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 A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醋酸的化学式为 CH4O2,故 B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故 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原料,制取醋酸,为解决温室效应提供了新的途径,故 D符合题意。
故选:D。
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
应的方程式,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意义、氧化物的概念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
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物质燃烧都能放热,但能放热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都是燃烧,如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
钙,释放出大量热,不是燃烧,故选项类推错误。
B、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碳酸钙、碳酸钠等碳酸盐,都
是无机物,故选项类推错误。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因为分子种类改变,物质种类
改变,即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类推正确。
D、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但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气
体二氧化碳,故选项类推错误。
故选:C。
A、根据能放热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
断。
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
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1.【答案】A
【解析】解:A. 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 40g,故 A错误;
B. 25g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将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g+25g ×
100% = 20%,故 B正确;
C.随着温度的升高,丙的溶解度降低,t2℃时,将三种物质的溶液均升温到t3℃,丙不一定析出晶体,由于
三种物质的状态未知,故 C正确;
D.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的溶解度升高,乙的溶解度升高,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t1℃时,将相等质
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等于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故 D正确。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
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
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解:A.①中白磷在水中,隔绝空气,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比较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
正确;
B.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②③先后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故正确;
C.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产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磷酸,小明为减少污染可以向玻璃
桶中加水熄灭②③,故错误;
D.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白烟,导致玻璃桶内气体压强增大,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降低,玻璃桶内
气体压强减小;因此实验时用气球罩住玻璃桶并扎紧瓶口可以防止P2O5扩散到空气中,气球先膨胀后陷入
玻璃桶内,故正确;
故选:C。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 氢元素和氧元素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化
学 小 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或热值高等)
【解析】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从宏观视角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视角分析,电解水时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
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
合成新分子。
(2)电解水过程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高压加注压缩发能源时,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4)获取氢气的最佳途径是利用太阳能使海水(或)水分解生成H2,原料丰富;氢气的燃烧热值高;因为氢气
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所以氢能源的优点有:原料丰富(来源广)、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热值高)、生成
物不会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
;氢元素和氧元素;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化学;
(3)小;
(4)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或热值高等)。
(1)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的组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氢能源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掌握电解水的实验原理、氢能源的优点、分子的
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 人工合成材料 网状多孔 吸附除污 加洗洁精(或乳化) 实验
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解析】解:(1)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
(2)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它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属于人工
合成材料;
(3)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适于解决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4)纳米海绵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具有吸附性,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吸附除污;生活中还可以
通过加洗洁精(或乳化)的方法去除油污;
(5)实验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所以纳米海绵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
品,安全无隐患。
故答案为: ;
(2)人工合成材料;
(3)网状多孔;
(4)吸附除污;加洗洁精(或乳化);
(5)实验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1)根据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进行分析;
(3)根据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4)根据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吸附除污进行分析;
(5)根据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
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5.【答案】铁架台 BFE 碱性
【解析】解:(1)仪器 a的名称是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氧气,试管口处没有棉花团,所以是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同
时生成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到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 B为发生
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盛有浓硫酸的装置 F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最后用向
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FE;
(4)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酸,为防止其污染空气,应选择碱性溶液吸收尾气;故答案为:碱性。
(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气体的发生装置确定反应的原理;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来分析;
(4)根据气体的性质来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
体的干燥和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
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6.【答案】氢氧化铜 迅速推入 85mL液体,液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气体被压缩,导致压强增大 氢氧化
钠溶液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都强 酸碱恰好完全反
应 Na+、H+、Cl Na+、OH 、Cl
【解析】解:(1)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则有的碱易溶于水,如氢氧化钠,但也有难溶于水的碱,如氢氧化
铜;
(2)图 2中,发现一开始曲线都上升(AB段),是因为迅速推入 85mL液体,液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导致气
体被压缩,压强增大;
(3)曲线 3压强下降的最多,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
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4)曲线 1是水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曲线 2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曲线 3是氢氧化
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由图可知,曲线 3压强下降的最多,其次是曲线 2,然后是曲线 1,压强
下降的多,说明气体减少更多,说明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都强,故该
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都强;
(5)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
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离子浓度
降低,则电导率降低,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最低,故 M点的意义是酸碱恰好完全反应,P点时,稀
盐酸还未完全反应,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此时溶液中的离子为 Na+、Cl 、
H+,N点时,氢氧化钠过量,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NaCl、NaOH,故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是 Na+、Cl 、OH 。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铜;
(2)迅速推入 85mL液体,液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气体被压缩,导致压强增大;
(3)氢氧化钠溶液;CO2 + 2NaOH = Na2CO3 + H2O;
(4)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都强;
(5)酸碱恰好完全反应;Na+、H+、Cl ;Na+、OH 、Cl 。
(1)根据氢氧化铜是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且难溶于水来进行分析;
(2)根据迅速推入 85mL液体,液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导致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来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来分析解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来分
析解答;
(4)根据曲线 1是水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曲线 2是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曲线 3是氢
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变化的情况来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电导率最小时,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解答;根据 P点溶液显酸
性来分析解答;根据 N点溶液显碱性来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
确的结论。
17.【答案】氯气更易溶于水或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一部分
【解析】解:(1)设 5.85吨氯化钠可生产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x。
117 80
5.85t x
117 5.85t
80 = x
x = 4t
答:5.85吨氯化钠可生产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4t。
(2)生成的氢气和氯气体积比应该为 1:1,实际获得的氢气和氯气的体积比大于 1:1,可能的原因是氯气
更易溶于水或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一部分,所以氯气的体积减小。
故答案为:
(1)4t;
(2)氯气更易溶于水或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一部分。
(1)根据氯化钠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2)根据氯气更易溶于水或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了一部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下一篇:化学科粤版九上提升练: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