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三年(2020-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汇编-选择题②
一、单选题
1.(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乙醇用作燃料 D.氮气用作保护气
2.(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铝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13 B.质子数为13
C.核外电子数为13 D.相对原子质量为13
3.(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时,一定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A. B.
C. D.
4.(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分子变成氧分子
5.(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选项 灭火措施 灭火原理
A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降低着火点
B 风将蜡烛吹灭 隔绝空气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A.A B.B C.C D.D
6.(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比较CO2和O2的密度 比较纯铜和黄铜的硬度 除去水中的泥沙 比较KMnO4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
A.A B.B C.C D.D
7.(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N2+O22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
8.(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为探究铁生锈的影响因素,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放置1周 放置1周 放置1周 放置1小时
现象 铁钉表面锈蚀 铁钉表面光亮 铁钉表面光亮 铁钉表面光亮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①说明铁生锈与氧气和水都有关 B.②③说明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C.①②说明铁生锈与水有关 D.①④说明铁生锈与氧气浓度有关
9.(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在食品、药品包装中使用干燥剂,可防潮、防霉、除湿。化学干燥剂,如氧化钙干燥剂是通过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吸水;物理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的内部为多孔结构,可以吸附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燥剂的使用可以防潮、防霉、除湿
B.氧化钙干燥剂吸水,水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C.硅胶干燥剂吸水,水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干燥剂吸水,既可以利用物理变化,也可以利用化学变化
10.(2020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乙烷(C2H6)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与氯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
C.甲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D.生成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1.(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试剂瓶标签中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2.(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3Fe + 2O2Fe3O4 B.H2O2O2↑+H2↑
C.2CuO + C=2Cu + CO2↑ D.Na2CO3 + HCl=NaCl + H2O + CO2↑
13.(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8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0
C.元素符号是Ni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14.(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B.电器着火时用自来水扑灭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 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
15.(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2 B.Cl2 C.O2 D.N2
16.(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将金属易拉罐放入厨余垃圾桶
C.洗手涂肥皂时关闭水龙头 D.净水时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17.(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利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瓶中的氧气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并读数
D.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18.(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已知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 + 3O22SO2 +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体现H2S的可燃性 B.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
C.生成的SO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19.(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乙烯(C2H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乙烯可制备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
B.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28 g乙烯能与36 g水反应生成64 g乙醇
20.(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常用作灭菌消毒剂。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性气味”属于化学性质
B.可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ClO2气体
C.KClO3中的氯元素全部转化到ClO2中
D.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
21.(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所示实验操作及现象可以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A B C D
实验操作及现象 甲中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乙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甲中木条无明显变化,乙中木条熄灭 甲中有极少量气泡;乙中有大量气泡 甲中溶液无明显现象;乙中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 甲中气体是氧气;乙中气体是氢气 乙中氧气的含量比甲中的低 硫酸铜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 酚酞分子运动到浓氨水中
A.A B.B C.C D.D
22.(2021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已知盐酸与镁可发生反应:2HCl+Mg=H2↑+MgCl2,反应放热显著。进行右图所示实验,将盐酸滴到镁条上,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气泡产生
B.气球变鼓与生成氢气和反应放热有关
C.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气球体积恢复至反应前大小
D.若最终得到澄清液体,则生成的氯化镁可能溶解于水中
23.(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胶塞,待蜡烛熄灭后,在t1时,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铝盒中的白磷燃烧。图2是集气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t1内,O2浓度下降与蜡烛燃烧有关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C.该实验证明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相同
D.滴入水后,CO2浓度可能下降
24.(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
选项 灭火措施 灭火原理
A 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 将蜡烛吹灭 隔绝空气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 移除可燃物
A.A B.B C.C D.D
25.(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A.2H B.2H+ C.H2 D.2H2
26.(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钛合金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的信息,下列关于钛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22 B.核外电子数为22
C.元素符号为Ti D.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27.(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一分子种类不同
B.干冰升华一分子体积变大
C.走过花圃闻到花香一分子在不断运动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分子很小
28.(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下列物质不可能是其分解产物的是
A.H2O B.CuO C.CO2 D.NO2
29.(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碘酸钾(KIO3,其中K的化合价为+1价)是加碘盐中常用的含碘物质,需避光保存。下列关于KIO3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见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B.I的质量分数小于O的质量分数
C.I和O的原子个数比为3:1 D.I的化合价为+3价
30.(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入选了“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该反应中微粒种类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和催化剂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两种氧化物
C.反应后,碳元素转移到丁中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1.(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某种家用制氧机内桶的构造示意图。从投料口加入制氧剂一过碳酸钠和催化剂,过碳酸钠遇水迅速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O2的反应在Ⅱ中发生 B.催化剂可以加速H2O2的分解
C.观察I中的气泡能判断生成O2的快慢 D.I和Ⅱ中水的作用相同
参考答案:
1.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详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乙醇用作燃料,是利用乙醇的可燃性,乙醇的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干冰、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D
【详解】A、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电荷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质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C
【详解】A、收集氧气要用集气瓶,不符合题意;
B、排水法收集氧气要用水槽,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不要加热,没必要使用酒精灯,符合题意;
D、反应可以在锥形瓶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存在空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等都保持着各自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氮分子没有变成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A、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方法,说法错误;
B、风将蜡烛吹灭,是风带走热量,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方法,说法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说法正确;
故选:D。
6.A
【详解】A、倒入气体后,天平不再平衡,可以比较CO2和空气的密度,不能比较CO2和O2的密度,符合题意;
B、通过相互刻画可以比较纯铜和黄铜的硬度,不符合题意;
C、过滤是分离固液的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溶剂种类,可以比较KMnO4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A、表示氮气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说法正确。。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8:32=7: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C
【详解】A、①实验中放置一周铁钉表面锈蚀,没有对比实验,有可能与氧气和水有关,有可能和只氧气有关,也有可能只和水有关,故A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③实验中存在两组变量,且铁钉放置一周后都没生锈,无法判定铁生锈和氧气有关,故B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②实验中放置一周,①实验中铁钉表面锈蚀,②实验中铁钉表面光亮,且①②实验中只有一组变量有水或无水,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
D、①④实验中存在两组变量,放置的时间不同,且氧气的浓度不同,无法判定铁生锈与氧气浓度有关,故D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A、干燥剂的使用可以防潮、防霉、除湿,故正确;
B、氧化钙干燥剂吸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故正确;
C、硅胶干燥剂是物理干燥剂,利用内部为多孔结构吸水,水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
D、干燥剂吸水,既可以利用物理变化(如硅胶干燥剂吸水),也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如氧化钙吸水),故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乙烷,化学式为C2H6,碳、氢元素质量比=(2×12):(6×1)=24:6=4:1,选项A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乙的化学式为Cl2,其相对分子质量=2×35.5=71,选项B正确;
C、甲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丙含有碳、氢和氯三种元素,选项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微观示意图,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因此可以看出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选项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A、硫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B、碳酸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Mg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Ca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D、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 + C2Cu + C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镍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2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镍的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4.B
【详解】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时立即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引起触电,造成更大的危险,灭火方法不正确。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可以隔绝可燃物,灭火方法正确。
故选:B
15.A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回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A。
16.B
【详解】A、硬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较高,加入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故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易拉罐应放入可回收垃圾垃圾桶,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洗手涂肥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用来净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C
【详解】A、为了防止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仪器造成的药品损失,在连接好仪器后,装入药品之前,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选项A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选项B正确;
C、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并读数,若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瓶内压强仍较大,进入的水就会偏小,选项C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待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选项D正确;
故选:C。
18.A
【详解】A、该反应中,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故该反应体现硫化氢的可燃性,符合题意;
B、硫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导致酸雨,故生成的二氧化硫不能直接排放,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D
【详解】A、由图可知,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正确。
B、由图可知,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乙烯分子和一个水分子生成一个乙醇分子,质量比为28:18:46,故28 g乙烯能与18 g水反应生成46g乙醇,错误。
故选:D。
20.D
【详解】A、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刺激性气味”属于物理性质。A错。
B、二氧化氯(ClO2)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B错。
C、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从原理中可以看出KClO3中的氯元素一部分转化到ClO2中,一部分转化到HClO4中。C错。
D、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所以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D正确。
故选D。
【点睛】
21.B
【详解】A、甲中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说明甲是氢气;乙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说明乙是氧气,不符合题意;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乙中氧气的含量比甲中的低,符合题意;
C、甲中有极少量气泡;乙中有大量气泡,说明硫酸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要想证明硫酸铜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甲中溶液无明显现象;乙中溶液变为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乙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C
【详解】A、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氢气和反应放热都会使试管内压强增大,因此气球变鼓与生成氢气和反应放热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由于反应有气体生成,因此气球体积比反应前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若最终得到澄清液体,则可以说明生成的氯化镁可能溶解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3.C
【详解】A:在0-t1时间内,蜡烛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浓度下降。A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温度升高,温度易得到白磷的着火点40℃。B正确。
C:据图2可知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不同。C错。
D:瓶内滴入水后,部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CO2浓度可能下降。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24.D
【详解】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是利用水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利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故错误;
B、将蜡烛吹灭,是因为风带走热量,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缘故,故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故错误;
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的目的则是利用移除可燃物的原理灭火,故正确。
故选D。
25.A
【详解】试题分析: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2H,2H +表示两个氢离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H2表示宏观的物质和微观的分子。故选A.
考点:符号的意义
26.D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T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7.B
【详解】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28.D
【详解】碱式碳酸铜含有铜、氢、氧、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不会出现氮元素。
故选D。
29.A
【详解】A、碘酸钾需避光保存,故见光可能发生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正确;
B、,则碘酸钾中,I的质量分数=,O的质量分数为,故I的质量分数大于O的质量分数,错误;
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故I和O的原子个数比为1:3,错误;
D、碘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碘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则x=+5,故I的化合价为+5价,错误。
故选A。
30.C
【分析】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CO2+4H2 CH4+2H2O。
【详解】A、由CO2+4H2 CH4+2H2O可知,该反应的条件是光照和催化剂,故说法正确;
B、由CO2+4H2 CH4+2H2O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CO2、H2O两种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C、由CO2+4H2 CH4+2H2O可知,反应后,碳元素转移到丙中,故说法错误;
D、由CO2+4H2 CH4+2H2O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说法正确。
故选C。
31.D
【详解】A、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的事实分析,应在装置II中放入制氧剂,故说法正确;
B、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和催化剂,过碳酸钠加入水中后,分解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故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产生的氧气需通入装置的I中水中净化,可通过观察I中的气泡能判断生成O2的快慢,故说法正确;
D、I中的水可以净化氧气、判断生成O2的快慢,Ⅱ中水是和过碳酸钠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作用不同,故说法错误。
故选D。
试卷第1页,共3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