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沪教版九上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含解析)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A.A
B.B
C.C
D.D
2. 2021年1月24日,阿根廷发生森林火灾摧毁万顷土地,原因可能是一场烤肉聚会。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烤肉”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提供可燃物
C.隔绝可燃物
D.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寿宁粉丝含有淀粉,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 )
A.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B.热空气提高了粉丝的着火点
C.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
D.粉丝中还含有其他物质,阻止它继续燃烧
4.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70℃热水的作用是为锥形瓶提供热量
C.由物质A与物质C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由物质C与物质B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目的是( )
A.减少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降低汽油着火点
D.升高汽油着火点
6.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机制炭做成空心状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机制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
7.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日常生活中让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8.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面粉
B.氮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9. 2020年3月起,沈阳市三环内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下列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的是( )
A.
B.
C.
D.
10.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以上都有
11.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12.下列关于火灾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B.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应严禁烟火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遇到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二、实验题
13.实验小组同学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铜帽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② 铜圈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继续燃烧
③ 铜圈不加热,直接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熄灭
(1)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实验②和③,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看到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6.燃烧是人类利用的较古老的化学反应之一。兴趣小组同学对燃烧展开系列探究。
图1
探究一 燃烧的发生
(1)兴趣小组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待蜡烛燃烧熄灭后,向上抽动燃烧匙,使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立即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露出水面后才燃烧,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熔点约为44℃,实验条件下液态白磷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难以透过滤纸。尝试分析:燃烧匙底部打孔并垫上滤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蜡烛燃烧熄灭后的密闭钟罩内,白磷仍能燃烧,从“物质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火灾逃生
(4)知识回顾:如图2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低处的蜡烛先熄灭,则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5)按图3所示装置模拟建筑火灾现场,在封盖容器底部放置2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在烛芯附近放置传感器(见、)和传感器(见、)。点燃蜡烛后迅速封盖,采集相关数据,实验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图3
图4
图5
①由图4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含量均未降至0,由此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5可知:温度较高时,高处的浓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发生建筑火灾时,下列逃生方法较合理的是________。
a.匍匐前进 b.直立行走
17.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提示: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实验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①将所需仪器按照装置图连接起来;
②打开和,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装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冷水中;
⑤打开,关闭,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的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⑥关闭,打开,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二氧化碳进入具支试管中;
⑦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⑧打开,关闭,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氧气进入具支试管中;
⑨关闭,打开,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问题解答]
(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步骤⑥中,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看到白磷燃烧起来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8.燃烧既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也处处隐藏着安全隐患。
(1)在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_______(选填“高”或“低”)。
(2)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鞭炮
B.瓶装饮料
C.书刊杂志
D.酒精
(3)良好的家居环境带来美好的生活。如图所示的“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填字母)。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白磷是可燃物,若要发生燃烧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即温度达到或超过40℃。选项D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烤肉”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答案:C
解析:点燃粉丝,燃烧端朝上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主要原因是粉丝的燃烧端朝上,下端的粉丝温度低,温度没有继续达到粉丝的着火点,所以燃烧端朝上易熄灭。
4.答案:D
解析:锥形瓶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燃烧。7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物质A与物质C对比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A和物质B对比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答案:B
解析:将汽油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6.答案:A
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酒精的燃烧不会改变机制炭的着火点;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使机制炭熄灭;机制炭做成空心状,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机制炭的成分是碳,其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7.答案:C
解析: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等物质,A说法正确;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B说法正确;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C说法不正确;日常生活中让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D说法正确。
8.答案:A
解析:面粉是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氮气、氦气及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9.答案:B
解析:A是禁止带火种的标志;B是禁止放鞭炮的标志;C是禁止烟火的标志;D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10.答案:B
解析: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11.答案:B
解析: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家用电器着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降温,利用的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12.答案:A
解析:在有火灾的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不能乘电梯逃生;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应严禁烟火;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遇到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二、实验题
13.答案:(1)①中蜡烛熄灭,②中蜡烛继续燃烧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1)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蜡烛是可燃物,铜帽加热后,立即罩在蜡烛火焰上,温度达到了石蜡的着火点,蜡烛熄灭,对比实验①和②,验证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2)实验②和③中,蜡烛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但是一个燃烧一个不燃烧,因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4.答案:(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40℃以上的热水、空气
(3)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
解析:(1)在点燃的条件下,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2)题中甲、乙实验为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甲中X物质应该为温度要超过40℃的水;而乙中Y物质应该与甲实验中相同,为空气。(3)甲实验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试管中。
15.答案:(1)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①
(3)严禁烟火(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的空间,不会发生爆炸。(3)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面粉厂应采取严禁烟火等措施。
16.答案:(1) 白磷露出水面后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防止液态白磷进入水中
(3)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不同(答案合理即可)
(4)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5)①物质燃烧,不一定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才熄灭(合理即可) ②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形成向上的气流,在上方聚集 a
解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磷露出水面后才燃烧,是因为白磷浸没在水中时,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露出水面后,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条件。(2)燃烧匙底部打孔并垫上滤纸的原因是增大白磷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防止液态白磷进入水中。(3)根据蜡烛燃烧熄灭后的密闭钟罩内,白磷仍能燃烧,从“物质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不同或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比白磷高。(4)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5)①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氧气含量均未降至0,由此说明,物质燃烧不一定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才熄灭。②温度较高时,高处二氧化碳的浓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形成向上的气流,在上方聚集,因此,发生建筑火灾时,逃生方法较合理的是匍匐前进。
17.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⑧
解析:(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2)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3)白磷具有可燃性,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时,白磷即可燃烧。
三、综合题
18.答案:(1)
(2)AD
(3)B
解析:(1)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汽油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低。(2)鞭炮与酒精属于易燃易爆品,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禁止携带。(3)“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从而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而熄灭。
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化学沪教版九上练习:2.3 自然界中的水(含解析)

下一篇:化学沪教版九上练习:5.2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