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强化训练(一)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强化训练(一)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3 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工厂废气直接排放 B.充分开发太阳能发电
C.生活污水直排河中 D.农业要禁用化肥、农药
2.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百炼成钢 B.花香四溢
C.滴水成冰 D.刻舟求剑
3.“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剩余饭菜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
C.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D.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5.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微粒观:气体压缩后,分子体积变小
B.能量观:水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守恒观:硫燃烧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D.分类观:绿色无毒硝酸羟胺(H4N2O4)燃料,H4N2O4是无机物
6.下列实验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比较金属和合金的硬度
B.探究 Fe 生锈的条件
C.分离碘酒中的I2单质
D.稀释浓H2SO4
7.实验分析能力是必备的科学素养。下列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收集不到 O2 装置漏气
B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所得液体偏多 仰视读数
C 红磷燃烧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大 红磷太多
D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A.A B.B C.C D.D
8.三七是我国珍贵的药材,其含有的三七素(C5H8N2O5),又名田七氨酸,结构如下图。下列关于三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三七素分子含有一个氮分子
D.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5:8:5
9.下列实验目的无法实现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操作
A Na2SO4溶液(NaOH) 滴加适量的稀硫酸
B 铁粉(铜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羊毛与合成纤维 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
D 鉴别铵态氮肥 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A.A B.B C.C D.D
10.为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在两个200mL的烧瓶中都充满CO2气体,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右下图,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测得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B.A点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的液体使压强变大
C.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D.对比两条曲线,可知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二、填空题
11.铁是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根据下图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

(1)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2)日常我们所用的铁制品大多数为铁合金,合金优点______(任写一条),合金属于______材料(填“金属”或“合成”)。
(3)生活中常给铁器涂油漆,其防锈原理是______。
(4)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______。
(5)纳米铁粉,稍微加热就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固体,可作为空间飞行器的动力能源,该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三、流程题
12.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达到相对“零排放”。为了达到“零排放”,减少碳的排放和加强CO2的综合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下图是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1)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2)我国科学家使用纳米纤维作催化剂实现了CO2转化为甲醇(CH3OH),原理如图所示,并于2023年2月首次投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做法是______。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C.利用化学技术捕捉CO2并转化 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
四、填空题
13.实验小组对家用除湿盒(如图)进行探究。吸湿区内有活性炭颗粒和白色CaCl2颗粒。CaCl2固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易吸水,溶液呈中性。使用一段时间后,集水区内有大量液体和少量固体,且气温越低固体越多。

(1)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
(2)CaCl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组员对白色CaCl2颗粒做如下实验: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9.5 65.0 74.5 100 116
①30℃时,100g饱和CaCl2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现需要50g10%CaCl2溶液,则需要饱和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②为了提高CaCl2的溶解度,有效措施是______。
③“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______。
④对集水区内物质的进行回收处理,需要的操作有______。(填字母)
A、溶解 B、过滤 C、降温结晶 D、蒸发结晶
⑤实验步骤步骤②的现象______,步骤X试剂,可能是______(写化学式)。
14.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蕴含的丰富的化学知识。
我国《周礼》中载有“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名灰为“蜃”。春秋末期《考工记》中载有,用“灰”(草木灰,主要K2CO3)和“蜃”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洗涤丝帛。
(1)“煤饼”常做成扁平状或有孔隙,原因是______。“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2)“‘灰’和‘蜃’混合加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任写一个)。
(3)下列洗涤原理与上文中“洗涤丝帛”的原理相似是______。
A.洗洁精洗涤油污 B.汽油洗涤油污
C.厨房清洁剂洗涤油污 D.洗发水洗头发
五、流程题
15.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建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神舟系列飞船使用了大量镁合金和钛合金,工业上可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备镁和钛,海水中含有氯化镁。

(1)步骤①中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2)该反应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步骤④中氩气作的作用是______。
(3)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4)工业上不用“澄清石灰水”代替“石灰乳”的原因______。
六、实验题
16.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丁的原理是利用物质的______不同。
(2)仪器b名称是______。
(3)根据图2装置,任选一种方案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应选用制取装置______(填字母)。当观察到______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4)若用C装置制取CO2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适用该装置的实验药品的要求是______。关闭开关后,C中多孔隔板处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______(用字母efg如图进行排序)。

七、科学探究题
17.学习小组发现:不同温度下,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的产物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现象有差异。于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实验1:甲同学将螺旋状铜丝灼烧至红热,冷却变黑后,再伸入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中,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变蓝色,洗净铜丝;重复上述实验2~3次,溶液蓝色逐渐加深。
实验2:升高温度后,乙同学重复甲同学的实验操作,观察到溶液中有红色固体产生,洗净铜丝;重复上述实验2~3次,红色固体逐渐增多,过滤后,滤液呈浅蓝色。
【实验分析】
(1)实验1,溶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1】红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1】①Cu与O2在高于900℃时会反应生成红色的Cu2O。
②Cu2O能与H2SO4发生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③加热条件下,Cu2O能与H2反应生成Cu和H2O。
【提出猜想】组员对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推测。
猜想一:红色固体只有Cu。猜想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猜想三:红色固体有Cu、Cu2O。

【实验验证1】同学们取经过干燥的5.0g红色固体,采用如上图装置验证猜想。
(2)连接好装置,要先______。
(3)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4)实验时,应先将产生的氢气通入装置C中,待______,再开始加热。
(5)实验中观察到现象______,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最终剩余4.6g固体。通过分析,请说明猜想三正确的理由______。
【提出问题2】实验2中有稀硫酸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红色固体中仍含有Cu2O?
【查阅资料2】Cu2O与H2SO4反应的快慢与硫酸的浓度有关。稀硫酸的浓度越大,Cu2O与H2SO4反应越快。
【实验验证2】
(6)请设计实验验证“稀硫酸的浓度越大,Cu2O与H2SO4反应越快”这一结论。简述实验过程(包括操作和现象):______。(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Cu2O、质量分数为5%和40%的稀硫酸)
【问题解决】
(7)简述有稀硫酸存在时,仍然有Cu2O的原因______。
八、计算题
18.镁基储氢材料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金属储氢材料之一,常温下,能水解,放氢量大;释放的镁离子可以激活人体多种酶的活性;产生的氢气对人类常见的糖尿病等70多种慢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MgH2+2H2O=Mg(OH)2+2H2↑)
(1)求5.2kgMgH2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2)20℃,充装压力15MPa,钢瓶40L,氢气质量0.49kg。则5.2kgMgH2储存的氢气量约为此条件下,一钢瓶的______倍(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工厂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应处理达标后排放,不符合题意;
B、充分开发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直排河中,会污染水源,应处理达标后排放,不符合题意;
D、化肥、农药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不能禁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A、百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分析】通常情况下,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厨余垃圾: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厨房垃圾。其他垃圾是不属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垃圾。
【详解】剩余饭菜,属于厨余垃圾,应放入厨余垃圾的垃圾箱。
故选:A。
4.B
【详解】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说法错误;
C、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会转化为沉淀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因此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说法正确;
D、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煤气浓度,以防发生危险,说法正确。
故选B。
5.A
【详解】A、气体压缩后,分子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说法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说法正确;
C、在硫燃烧前后,硫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法正确;
D、绿色无毒硝酸羟胺(H4N2O4)燃料,H4N2O4不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无机物,说法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将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会在铜片上留下划痕,操作正确;
B、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可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正确;
C、碘酒是均一、稳定的溶液,碘已经溶解在了酒精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碘酒中的碘单质,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操作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O2,可能是因为装置漏气,说法正确;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量液过程中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所得液体偏多,说法正确;
C、红磷燃烧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大,可能是空气在实验过程中逸出,具体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夹紧止水夹或点燃红磷后没有将燃烧匙迅速插入集气瓶等,红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红磷太多不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说法错误;
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可能会导致试管炸裂,说法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三七素中C、H、N、O元素的质量比为:(12×5):8:(14×2):(16×5)=15:2:7:20,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符合题意;
B、三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8+14×2+16×5=176,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C、三七素由三七素分子构成,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不符合题意;
D、三七素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5):8:(16×5)=15:2:2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滴加适量的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B、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铜,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加入熟石灰研磨,铵态氮肥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分析】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测得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与等体积水相比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曲线①加入水,曲线②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详解】A、②中加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压强接近0,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分析正确;
B、A点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的液体,使气体体积变小,使压强变大,分析正确;
C、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分析错误;
D、对比两条曲线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等体积水相比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说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分析正确。
故选C。
11.(1) 55.85 26
(2) 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能好(任写一条) 金属
(3)隔绝氧气(或空气)和水
(4)缺铁性贫血/贫血
(5)3Fe + 2O2Fe3O4
【详解】(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铁的原子序数为26,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2)合金具有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能好等优点,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3)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中常给铁器涂油漆,是隔绝氧气和水达到防锈的目的;
(4)铁是组成人体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缺铁会导致贫血;
(5)铁与氧气点燃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1) CH4+2O2CO2+2H2O 温室效应
(2)CO2+3H2CH3OH+H2O
(3)BCD
【详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现“碳中和”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2)由图可知,氢气与二氧化碳在纳米纤维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选项错误;
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增大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选项正确;
C、利用化学技术捕捉二氧化碳并转化,可增大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选项正确;
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选项正确;
故选:BCD。
13.(1)除去空气中的异味
(2) 50% 10g 升高温度 CaCl2的溶解度随温度减低而减小,所以温度越低,析出固体越多 D 石蕊不变色(或无明显现象) Na2CO3或(NH4)2CO3或AgNO3(合理答案即可)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
(2)①30℃时,氯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g,100g饱和CaCl2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现需要50g10%CaCl2溶液,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需要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为了提高CaCl2的溶解度,可以升高温度;
③“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CaCl2随温度减低,溶解度减小,所以温度越低析出固体越多;
④集水区内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变,所以对集水区内物质的进行回收处理,需要的操作有蒸发结晶,故选D;
⑤白色颗粒为氯化钙颗粒,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实验步骤步骤②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现象为无明显变化,步骤③加入X试剂,产生白色沉淀,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故试剂X可能是Na2CO3或(NH4)2CO3或AgNO3(合理答案即可)。
14.(1) 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充分燃烧 CaO/氧化钙
(2)CaO+H2O=Ca(OH)2或Ca(OH)2+K2CO3=CaCO3↓+2KOH
(3)C
【详解】(1)“煤饼”常做成扁平状或有孔隙,原因是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充分燃烧。《周礼》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并把这种灰称为“蜃”,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蜃”的主要成分是CaO。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3)上文中“洗涤丝帛”的原理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属于碱,能与油污发生反应,从而将油污除去。
A、洗洁精洗涤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汽油洗涤油污,是利用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厨房清洁剂中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属于碱,能与油污发生反应,从而将油污除去,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洗发水洗头,是利用了洗发水具有乳化作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1)过滤
(2) MgCl2/氯化镁 防止热的金属被空气氧化
(3) 2HCl + Mg(OH)2=MgCl2 + 2H2O 复分解反应
(4)Ca(OH)2 溶解度小,澄清石灰水中 Ca(OH)2 含量少
【详解】(1)操作①后固体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
(2)先有投入后有产出的非产品物质可循环利用。从流程图可知,开始有氯化镁投入参与反应,后有氯化镁生成,所以氯化镁可循环利用。钛、镁高温下可能被氧化,氩气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步骤④中氩气作的作用是防止热的金属被空气氧化。
(3)步骤②是将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则可以加入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4)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溶解度较小,则即使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液较少。所以工业上不用“澄清石灰水”代替“石灰乳”的原因Ca(OH)2 溶解度小,澄清石灰水中 Ca(OH)2 含量少。
16.(1)沸点
(2)长颈漏斗
(3) 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2H2O22H2O+O2↑(三个任写一个) AD 或BD(需与前面化学方程式对应) 集气瓶口有一个大气泡冒出
(4) 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 块状固体和液体 gfe
【详解】(1)丁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其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二者分离开,故填:沸点。
(2)仪器b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3)可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也可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或用B装置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只能选用排水法,故收集装置选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当集气瓶口有一个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集满。
(4)用C装置制取CO2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通过活塞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液体和固体是否接触,从而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用该装置的实验药品的要求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关闭开关后,C中多孔隔板处试管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故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gfe。
【点睛】本题考查气体制取。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确定。
17.(1)CuO+H2SO4=CuSO4+H2O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干燥 H2或吸收水蒸气
(4)排净装置内空气
(5) D中白色固体变蓝 假若只有Cu2O固体,则最终固体的质量应为4.4g,小于4.6g
(6)取等质量的Cu2O分别加入等体积5%的稀硫酸和40%的稀硫酸中观察,40%的稀硫酸溶液变蓝的速度明显高于5%的稀硫酸溶液
(7)随着Cu2O与H2SO4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铜,稀硫酸浓度变小,反应变慢,红色固体中仍含有Cu2O剩余
【详解】(1)溶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2)为了防止装置漏气,连接好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氢气不能反应,故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 H2或吸收水蒸气;
(4)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的氢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实验时,应先将产生的氢气通入装置C中,待排尽装置内空气,再开始加热;
(5)铜和氢气不反应,氢气能与氧化亚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故实验中观察到D中白色固体变蓝的现象时,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若5.0g红色固体全部是氧化亚铜,则最终固体质量应为,而最终剩余4.6g固体,故猜想三正确的理由是假若只有氧化亚铜固体,则最终固体质量应为4.4g,小于4.6g;
(6)根据对照实验的变量唯一性可知,实验验证“稀硫酸的浓度越大,Cu2O与H2SO4反应越快”这一结论的方法是取等质量的氧化亚铜,分别加入等体积质量分数为5%和40%的稀硫酸,观察到40%的稀硫酸溶液变蓝的速度明显高于5%的稀硫酸溶液;
(7)Cu2O与H2SO4反应的快慢与硫酸的浓度有关,稀硫酸的浓度越大,Cu2O与H2SO4反应越快,故有稀硫酸存在时,仍然有Cu2O的原因随着Cu2O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铜、铜和水,稀硫酸浓度变小,反应变慢,红色固体中仍含有Cu2O。
18.(1)解:设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
x=0.8kg
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8kg。
(2)1.6
【详解】(1)见答案。
(2)20℃,充装压力15MPa,钢瓶40L,氢气质量0.49kg。由第(1)问可知,5.2kgMgH2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8kg,则其氢气量约为此条件下,一钢瓶的0.8g÷0.49g≈1.6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包钢三中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含解析)

下一篇:2023—2024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章末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