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题分类---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年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 10℃ B. 30℃ C. 50℃ D. 60℃
答案:B
解析:金属属于晶体,其温度达到熔点并且继续吸热时,金属就会融化。根据题目表述此金属的熔点在15℃到45℃之间,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3年甘肃兰州)冬天,室外佩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下列现象与上述“白雾”的成因相同的是( )
A. 吃冰棒时常出现冰棒粘舌头的现象 B. 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
C. 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毒 D. 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
答案:D
解析:室外佩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A.冰棒粘舌头是唾液凝固,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霉,是微生物数量繁殖的足够多,使食物变质,不属于物态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是壶里高温的水蒸气跑出口后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年黑龙江龙东)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壶口“白气” B. 浓雾消散
C. 冰雕变小 D. 冰雪消融
答案:A
解析:A.壶口“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又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符合题意;
B.浓雾消散是小水珠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雕变小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2023年河南)大好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 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 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A.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热,故A错误;
B.物质从固态变成液体的过程叫熔化,雪熔化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5、(2023年湖南长沙) 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 )
A. 熔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凝华现象 D. 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竹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湿手被吹干 B. 冰袋中的冰变成水
C. 樟脑丸消失 D. 口中呼出的“白气”
答案:D
解析:A.湿手被吹干,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袋中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3年湖北荆州)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 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 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 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C
解析:A、水变成冰,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冰变成水,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所以食物保鲜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错误;
C.食物温度较低,外包装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食物变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过程,故C正确;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出热量。
(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
(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收热量;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
判断一种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过程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8、(2023年甘肃金昌)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A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故A正确;
B.雪是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冰晶形成的,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9、(2023年广西)“滴水成冰”描述的是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A. 凝华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D
解析:“滴水成冰”意思是由于温度较低,下落的水滴放热变成了冰,从液态变成固态,这个过程叫凝固,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年江苏无锡)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 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水滴
C. 小水滴凝华成小冰晶
D. 小冰晶液化成雨水
答案:A
解析:A.海水吸热由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水滴变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小冰晶变成雨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2023年湖北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
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固体,故D错误。
12、(2023年湖北宜昌)如图所示,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C. 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 D.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夏天,鸡蛋刚从冰箱拿出来,鸡蛋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鸡蛋壳,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表面。
故选D。
13、(2023年湖北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C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 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 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答案:D
解析:A.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故A错误;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做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热运动越慢,50摄氏度时,分子的运动不是最慢的,故C错误;
D.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所以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14、(2023年山西)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A.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
BC.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
D.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B。
15、(2023年四川内江)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
B. 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
C.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
D. 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
答案:C
解析:A.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是由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化成潺潺的流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3年湖北武汉)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大雾逐渐散去,是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
故选C。
17、(2023年湖南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答案:C
解析: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C。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本题考查了凝华及吸热的特点,属于基础性题目。
18、(2023年四川眉山)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
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 D. 冬天大雪纷飞汽化
答案:
解析:、春天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夏天洒水降温是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细雨绵绵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大雪纷飞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9、(2023年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20. (2023年山东滨州)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不断冒出“白气”是沸腾现象
B. 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 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D
解析:A.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液体的沸腾是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内,使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故B错误;
C.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错误;
D.由表格数据知,水在4min开始沸腾,沸腾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水保持98℃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D。
21、(2023年湖南岳阳)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 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
C. 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 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答案:B
解析:AB.熔化是固态变成液态,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A错误,B正确;
CD.凝固是液态变成固态,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
故选B。
22、 (2023年甘肃武威)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
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正确;
B、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不正确;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不正确。
故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3、(2023年江苏苏州)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仅液化 B. 仅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答案:D
解析:水池中的水先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成水珠,产生白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4、(2023年陕西)“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露和霜都是固体
B. 露是由霜熔化形成
C.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D
解析:A.露是液体的小水珠,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故B错误;
C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5、(2023年山东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气凝结霜 C. 冰雪消融 D. 浓雾消散
答案:A
解析:A.滴水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气凝结霜,是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浓雾消散,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2023年山东临沂)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山峦
C. 霜满枝头
D. 滴水成冰
答案:A
解析: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绕山峦,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满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2023年浙江金华)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答案:C
28、(2023年江苏扬州)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它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华
答案:C
解析: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2023年江西)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证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
B. 酒精蒸发需要吸热
C. 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 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答案:AB
解析:A.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酒精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故A符合题意;
BCD.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说明酒精蒸发可以吸收热量,不能得到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0、(2023浙江台州)如图是某温度计的示数。该温度最有可能是
A.冰熔化时的温度 B.人体的正常体温
C.台州夏天的室外温度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
答案:A
31、 (2023年四川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答案:A
解析:“汤沸”是沸腾的现象,沸腾属于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 (2023年湖南怀化)很多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B.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冰”形成是熔化现象
C.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是指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
答案:D
解析: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造成的,故A错误;
B.冰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浓荫”是树叶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汤沸”是指水沸腾时的情景,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3、(2023年四川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
C.这里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
D.“泪”的形成是属于蜡烛的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C正确。
34、(2023年山东枣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升华 C. 凝华 D. 液化
答案:D
解析:“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35、(2023湖南衡阳)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滴水成冰 D. 雾凇结成
答案:B
解析: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不属于液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6、(2023年贵州)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对于图所示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雨的形成是汽化 B. 图乙:露的形成是熔化
C. 图丙:霜的形成是凝华 D. 图丁:雪的形成是凝固
答案:C
解析:A.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或云层中小冰晶下落过程熔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的,均不属于汽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D.霜与雪的形成过程一样,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7、(2023四川重庆A卷)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
B. 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
C. 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 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形成的,故A错误;
B.露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雾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
D.雾凇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38、(2023年四川成都)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A
解析:A.小草上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树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
C.河面上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群山间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39、(2023年四川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答案:D
解析: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不断补充水,不会加快水分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加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0、(2023年四川达州)热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热学知识后归纳总结的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一定变化,温度也一定变化
B.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使同一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C.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1千克某种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其热值一定越小
答案:B
解析:A. 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一定变化,但如果物体是晶体,温度不一定变化,比如晶体的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却保持不变,故A错误;
B. 根据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可知,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都可以使同一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故B正确;
C.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故C错误;
D. 根据热值的定义可知: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其热值一定越小,故D错误。
故选B。
41、(2023四川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 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 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 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
答案:
解析:、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故A正确;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雾是小水珠,被太阳的照射后,小水珠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水面结冰,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42、(2023四川凉山)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 )
A.能沸腾 B.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答案:A
43、(2023年山东潍坊)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 “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 “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B
解析:AB.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正确;
CD.“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
故选B。
44、(2023湖北鄂州)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樟脑丸“消失” B. 水结冰 C.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树枝上出现雾凇
答案:A
解析:A.樟脑丸“消失”是固态的樟脑丸升华成气态的气体,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气态的水蒸气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出现雾凇是气态的水蒸气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5.(2023年湖南邵阳) 2022年,我市积极应对严重旱情,推行“蓄、调、引、节、送、降”等“六水抗旱”措施,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我们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节水灌溉的是( )
A. 喷灌 B. 微灌 C. 滴灌 D. 大水漫灌
答案:D
解析:A.喷灌是借助水泵和管道系统,把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到空中,散成小水滴或形成弥雾降落在植物和地面上,这属于节水灌溉,故A不符合题意;
B.微灌是按照作物需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的把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水方法,属于节水灌溉,故B不符合题意;
C.滴灌是迄今为止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的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灌溉方法,这属于节水灌溉,故C不符合题意;
D.漫灌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任其在地面漫流,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式,这种灌溉方式不属于节水灌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6、(2023年辽宁营口)“霜降”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 液化现象 B. 熔化现象 C. 凝固现象 D. 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D。
47、(2023湖南常德)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 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 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 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答案:A
解析:A.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食物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食物熟的越快,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会“冒汗”,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季室内温度较高,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2023浙江舟山)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入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
答案:液化(凝结) 适应
2、(2023四川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放 凝华
解析:在《沁园春 雪》中的优美词句中的冰是由水放热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3、(2023年山东枣庄)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
答案: 98 不变
解析:由图可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
此时水已经沸腾了,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4、 (2023年四川遂宁)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图所示 ,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 ,高出地面约 2m ,在路基下还埋有 5m ,整个棒体是中空的 ,里面封装有适 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解答 :液氨吸收热量转变成气态氨;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
故答案为: 吸收;液化。
5、(2023年湖北咸宁)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答案: ①. 吸收 ②. 凝固
解析:[1][2]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环境温度急剧降低,酸奶瞬间由液体凝固成块。
6、(2023年北京)小强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在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这就做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小强将简易温度计分别放入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乙、丙所示,则图________所反映的是放入温度较低的水中的情况。
答案:丙
解析:小强自制的简易温度计是利用小瓶内水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工作的。当将此温度计放入温度较低的水中时,小瓶中的水因受冷而收缩,细管中的水柱下降,则细管中的液面比甲低,故图丙是放入温度较低的水中的情况。
7、(2023年湖南益阳)夏天的清晨绿叶上形成露珠是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这一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出
解析:[1][2]露珠是液态的,是空中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 ()
2023年中考题分类---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年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 10℃ B. 30℃ C. 50℃ D. 60℃
2、(2023年甘肃兰州)冬天,室外佩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下列现象与上述“白雾”的成因相同的是( )
A. 吃冰棒时常出现冰棒粘舌头的现象 B. 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
C. 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毒 D. 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
3、(2023年黑龙江龙东)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壶口“白气” B. 浓雾消散
C. 冰雕变小 D. 冰雪消融
4. (2023年河南)大好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 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 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2023年湖南长沙) 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 )
A. 熔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凝华现象 D. 汽化现象
6、(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湿手被吹干 B. 冰袋中的冰变成水
C. 樟脑丸消失 D. 口中呼出的“白气”
7、(2023年湖北荆州)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 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 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 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8、(2023年甘肃金昌)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形成是熔化现象
9、(2023年广西)“滴水成冰”描述的是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A. 凝华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10、(2023年江苏无锡)水循环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 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水滴
C. 小水滴凝华成小冰晶
D. 小冰晶液化成雨水
11、(2023年湖北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12、(2023年湖北宜昌)如图所示,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
C. 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 D.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3、(2023年湖北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C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 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 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C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14、(2023年山西)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15、(2023年四川内江)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
B. 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
C.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
D. 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
16、(2023年湖北武汉)在清晨,人们经常看到湖面上大雾逐渐散去,这是( )
A.升华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熔化现象
17、(2023年湖南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18、(2023年四川眉山)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
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 D. 冬天大雪纷飞汽化
答案:
19、(2023年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20. (2023年山东滨州)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不断冒出“白气”是沸腾现象
B. 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 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21、(2023年湖南岳阳)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 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
C. 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 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22、 (2023年甘肃武威)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23、(2023年江苏苏州)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仅液化 B. 仅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24、(2023年陕西)“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露和霜都是固体
B. 露是由霜熔化形成
C.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5、(2023年山东泰安)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气凝结霜 C. 冰雪消融 D. 浓雾消散
26、(2023年山东临沂)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山峦
C. 霜满枝头
D. 滴水成冰
27、(2023年浙江金华)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28、(2023年江苏扬州)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它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华
29、(2023年江西)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证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
B. 酒精蒸发需要吸热
C. 酒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D. 酒精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30、(2023浙江台州)如图是某温度计的示数。该温度最有可能是
A.冰熔化时的温度 B.人体的正常体温
C.台州夏天的室外温度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
31、 (2023年四川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32、 (2023年湖南怀化)很多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B.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冰”形成是熔化现象
C.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是指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
33、(2023年四川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34、(2023年山东枣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升华 C. 凝华 D. 液化
35、(2023湖南衡阳)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形成
C. 滴水成冰 D. 雾凇结成
36、(2023年贵州)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对于图所示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雨的形成是汽化 B. 图乙:露的形成是熔化
C. 图丙:霜的形成是凝华 D. 图丁:雪的形成是凝固
37、(2023四川重庆A卷)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
B. 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
C. 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
D. 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
38、(2023年四川成都)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39、(2023年四川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40、(2023年四川达州)热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热学知识后归纳总结的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一定变化,温度也一定变化
B.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使同一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C.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1千克某种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其热值一定越小
41、(2023四川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 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 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 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
42、(2023四川凉山)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 )
A.能沸腾 B.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43、(2023年山东潍坊)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 “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 “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44、(2023湖北鄂州)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樟脑丸“消失” B. 水结冰 C. 草叶上形成露珠 D. 树枝上出现雾凇
45.(2023年湖南邵阳) 2022年,我市积极应对严重旱情,推行“蓄、调、引、节、送、降”等“六水抗旱”措施,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我们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节水灌溉的是( )
A. 喷灌 B. 微灌 C. 滴灌 D. 大水漫灌
46、(2023年辽宁营口)“霜降”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 液化现象 B. 熔化现象 C. 凝固现象 D. 凝华现象
47、(2023湖南常德)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 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 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 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二、填空题
1、(2023浙江舟山)抬尾芥虫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种神奇昆虫。在大雾的深夜,抬尾芥虫会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尾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它的身体上逐渐 ▲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最后将小水珠汇集后吞入体内。抬尾芥虫的这种行为是对沙漠干旱环境的 ▲ 。
2、(2023四川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2023年山东枣庄)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
4、 (2023年四川遂宁) 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图所示 ,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 ,高出地面约 2m ,在路基下还埋有 5m ,整个棒体是中空的 ,里面封装有适 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5、(2023年湖北咸宁)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6、(2023年北京)小强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在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这就做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小强将简易温度计分别放入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乙、丙所示,则图________所反映的是放入温度较低的水中的情况。
7、(2023年湖南益阳)夏天的清晨绿叶上形成露珠是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这一过程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