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测试题(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甲~戊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下列说法可能错误的是
甲 丁
乙 丙 戊
A.非金属性:丙<戊
B.单质的熔点:甲>乙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乙<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B.只要知道粒子的质子数,就一定能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C.由于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电子是没有质量的
D.分子的质子数等于该分子中各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下列各组性质比较错误的是
A.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S>HCl B.酸性:HClO4>H2SO4
C.碱性: Mg(OH)2>Al(OH)3 D.原子半径Cl>F
4.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
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A.②⑤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⑤
5.关于F、S、Cl三种非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稳定性:HF>H2S B.非金属性:F>S
C.酸性:H2SO4<HClO4 D.氧化性:F2<S
6.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I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B.0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C.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D.第一、二、三周期三个周期所含元素种类较少,称为短周期,只包括主族元素,不包括其他族元素
7.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满K层,再排L层,先排满M层,再排N层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8.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酸性 HClO4>HBrO4>HIO4 B.碱性 Ba(OH)2>Ca(OH)2>Mg(OH)2
C.还原性 F->Cl->Br- D.稳定性 HCl>H2S>PH3
9.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图,X、Y、Z、Q、W、R是其中的六种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 B.33号砷元素与Q同族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D.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10.有关卤素性质的判断正确,且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稳定性:
C.密度: D.酸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FeCl3跟水完全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后,其中胶体微粒的数目为NA
B.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11g,其中所含的中子数为4NA
C.2.3gNa和足量的O2完全反应,在常温或燃烧时,转移电子数均为0.1NA
D.500mL0.1mol·L-1盐酸溶液中,含有HCl分子的数目为0.05NA
12.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了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雾霾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②“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青蒿素的提取操作属于萃取;
③“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本质是铁置换出了铜;
④“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A.①②③④ B.仅①和② C.仅③和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CO2________。 Na2O2________。
(3)请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4)请写出第4周期ⅡA元素对应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
(5)我们学过许多置换反应。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A)+化合物(B)=化合物(A)+单质(B)。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均为短周期;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______
1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⑥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主族 周期 ⅠA 0族
一 ①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二 ②
三 ③ ④ ⑤ ⑥
(1)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②和⑤两种元素原子半径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⑤和⑥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写出①的单质在⑥的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按照要求将相应序号填入空格中:
①②③④⑤⑥
(1) _____和_____互为同位素,质子数均为_____;
(2) _____和_____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3) _____和_____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16.A和B均为钠盐的水溶液,A呈中性,B呈碱性并具有氧化性。下述为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请回答:
(1)写出C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用文字描述实验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写出B→F和F→H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
甲、乙、丙3步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甲”、“乙”或“丙”)。
(4)将SO2气体通入D溶液,D溶液变为无色,生成两种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填选项),实验现象为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2)装置C中盛放烧碱稀溶液,目的是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3)能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为___。(填序号)
①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②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
③S2-比Cl-还原性强
④HCl比H2S稳定
(4)若B瓶中盛放KI溶液和CCl4试剂,实验后,振荡、静置,会出现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实验现象,若B瓶中通入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全部参加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
18.Ⅰ.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C、E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C装置中加入碘水和足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现象是:C内液体分两层,上层液体呈___________色,下层液体呈___________色。
(3)碘单质和溴单质有相类似的性质,都可以用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单质,若利用C仪器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下列有机溶剂中不能选用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汽油 B.CCl4 C.酒精 D.苯
Ⅱ.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操作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4)配制0.5 mol/L的硫酸溶液450 mL,需用量筒量取质量分数98%、密度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如果实验室有15 mL、20 mL、50 mL 量筒,应最好选用___________mL量筒。
(5)配制上述溶液,除用到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两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
(6)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②不宜贮存溶液;③不能用来加热;④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这些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面操作造成所配稀硫酸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稀释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
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 D.用量筒量浓硫酸后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E.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19.在半导体工业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其中由粗硅制纯硅的常用方法为:Si(粗)+2Cl2=SiCl4SiCl4+2H2=Si(纯)+4HCl。
若在25℃、101kPa条件下反应生成HCl气体49L,(注:25℃、101kPa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4.5L mol-1)则:
(1)反应生成HCl气体的质量为__,转移电子的总数为___。
(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溶于127mL水中,得到密度为1.20g mL-1的盐酸,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
(3)“从沙滩到用户”涉及多个反应,其中制取粗硅的反应方程式为___。纯净的石英与烧碱反应可以制得水玻璃,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4)普通玻璃若以氧化物形式表示其组成为(质量分数):Na2O13%,CaO11.7%,SiO275.3%。现以石灰石、纯碱和石英为原料生产这种玻璃10t,石灰石的利用率为80%,纯碱和石英的利用率为95%,至少需要上述原料的质量是___t。(保留两位小数)
20.某金属元素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的单质0.6 g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1.0 g氧化物XO。试通过计算推导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1.标准状况下,用铝箔(过量)包裹0.1 mol金属钠,用针扎一些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是(标准状况下)____________。
2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有关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① ②
3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4 ⑩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⑥____, ____。
(2)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写出碱与两性的氢氧化物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____(填元素符号)。
(4)在⑧和 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____ ,(填元素符号)。
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则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甲为C元素、乙为Si元素、丙为P元素、丁为O元素、戊为S元素,或甲为N元素、乙为P元素、丙为S元素、丁为F元素、戊为Cl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则丙的非金属性一定小于戊,故A正确;
B.若甲为氮元素、乙为磷元素,氮气的熔点低于磷单质,故B错误;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则丁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一定强于戊,故C正确;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则乙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小于丙,故D正确;
故选B。
2.A
A.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是,质量数为1的氢原子,即中,中子数为0,也就是说,质量数为1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A正确;
B.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单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离子(单核或多核离子)等,只知道粒子的质子数,不一定能确定元素,如Ne原子和H2O分子的质子数都为10,故B错误;
C.在计算质量数时,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中子的质量小得多而被忽略,并不是电子没有质量,故C错误;
D.分子的质子数等于该分子中各原子质子数与之和,故D错误;
答案选A。
3.A
A.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是:H2S<HCl,A不正确;
B.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故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大于H2SO4,B正确;
C.镁的金属性强于铝,故其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Mg(OH)2大于Al(OH)3,C正确;
D.氯与氟处于同一主族,氯的原子序数较大,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以原子半径:Cl>F,D正确;
本题选A。
4.A
①HCl比H2S稳定,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错误;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⑤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无直接关系,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错误。故不能证明的是②⑤,选项A正确。
5.D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F>S,所以稳定性:HF>H2S,A正确;
B.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Cl>S;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元素的非金属性:F>Cl,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F>S,B正确;
C.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Cl>S,因此酸性:H2SO4<HClO4,C正确;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强。根据选项B分析可知元素的非金属性:F>S,所以单质的氧化性:F2>S,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6.C
A. IA族的元素氢为非金属,其余全部是金属元素,A错误;
B. 0族元素原子,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余均为8,B错误;
C.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大小排列的,每一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每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数目相等,性质相似,同时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所以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C正确;
D. 第一、二、三周期三个周期所含元素种类分别为2、8、8,元素种类较少,称为短周期,但包括了主族元素和0族元素, D错误。
答案选C。
7.C
A.第二周期的元素 O、F无正价,故A错误;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满K层,再排L层,L层排满后、再排M层,但N层有些电子能量较低,所以M层排了8个电子、没有排满时会先有2个电子排N层,故B错误;
C. P、S、Cl同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非金属性递增,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故C正确;
D.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而过渡元素包含副族元素与第Ⅷ族元素,故D错误;
答案选C。
8.C
A.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酸性:HClO4>HBrO4>HIO4,A选项正确;
B.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碱性:Ba(OH)2>Ca(OH)2>Mg(OH)2,B选项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还原性:F-<Cl-<Br-,C选项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同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稳定性:HCl>H2S>PH3,D选项正确;
答案选C。
9.A
根据X元素只有价,可知X为O元素;根据Y为价,可知Y为元素,同理结合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可知Z、Q、W、R分别为元素。
A.钠离子和氧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钠的核电荷数大于氧,离子半径:O2->Na+,故A错误;
B.Q为P,与As同主族,故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则HClO4酸性强于硫酸,故C正确;
D.金属性:钠>铝,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故D正确;
故选:A。
10.A
A.原子序数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故,A项正确;
B.非金属性:Cl>I,则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B项错误;
C.原子序数越大卤族单质的相对密度越大,则密度,但是题中只提到了密度并没有提到相对密度,C项错误;
D.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能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D项错误;
答案选A。
11.C
A.FeCl3的水解是可逆反应,1molFeCl3无法全部转变成Fe(OH)3,且胶体微粒是由多个Fe(OH)3聚集而成的较大粒子,因此胶体微粒数远小于NA,A错误;
B.由2H和18O所组成的水即2H218O,一个分子中含有12个中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2。11g该水物质的量为0.5mol,则中子物质的量为6mol,中子数目为6NA,B错误;
C.2.3g钠物质的量为0.1mol,被足量氧气氧化为Na+时失去电子0.1mol,即转移电子数为0.1NA,C正确;
D.盐酸是强酸,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无HCl分子存在,故D错误。
故选C。
12.A
①.雾霾属于气溶胶,气溶胶为胶体分散系,则有丁达尔效应,①正确;
②.“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利用萃取原理分离混合物,操作属于萃取,②正确;
③.“熬胆矾铁釜,久之变化为铜”, 发生Fe置换出Cu的反应,为置换反应,③正确;
④.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可知过程中生成汞单质,是硫化汞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汞和硫,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汞和硫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化汞,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全部正确,A符合题意;
故选A。
13. O 2Mg+CO22MgO+C,2Al+6HCl=2AlCl3+3H2↑,2F2+2H2O=4HF+O2
(1)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其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0+8=18,质子数为8则为氧元素,化学符号为O;
(2)CO2为共价化合物,每个O原子与碳原子共用两对电子,电子式为;Na2O2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3)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形成氯化钠,形成过程为;
(4)第4周期ⅡA元素为20号元素Ca,失去两个电子生成钙离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5)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以及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要求,结合置换反应的概念,得出符合条件的反应可以是:2Mg+CO22MgO+C,2Al+6HCl=2AlCl3+3H2↑,2F2+2H2O=4HF+O2。
14. Na Si Cl H2+Cl22HCl
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a,④为Mg,⑤为Si,⑥为Cl,据此解答。
(1)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表中Na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故答案为:Na;
(2)⑤为Si,②为C,Si的电子层比C多一层,所以,Si的半径大于C的半径。⑤为Si,⑥为Cl,Cl的非金属性比Si强,则二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较强的是Cl,故答案为:Si;Cl;
(3)①为H,⑥为Cl,①的单质在⑥的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故答案为:H2+Cl22HCl。
15. ① ⑤ 3 ② ⑥ ③ ④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和质子数都相同。
(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63Li和73Li质子数都为3,中子数分别为3、4,互为同位素,故答案为:①;⑤;3;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147N和146C的质量数相等,都是14,但质子数不同,不能互称同位素,故答案为:②;⑥;
(3)2311Na和2412Mg的中子数都为12,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故答案为:③;④。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类别,掌握相关概念是解答关键,注意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16. AgI 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 2HCl+NaClO+H2O=Cl2+NaCl+H2O Cl2+2NaOH=NaCl+NaClO+H2O 丙 SO2+I2+2H2O=H2SO4+2HI
钠盐A能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HNO3的黄色沉淀,可确定A为NaI,C为AgI;F为黄绿色气体,则F是Cl2;F与金属铜反应得到K,则K为CuCl2;F(Cl2)与NaOH反应生成H(含有B的溶液),根据题干中“B呈碱性并具有氧化性”,可推测B为NaClO;将B(NaClO)逐滴加入A(NaI)中得到D(D在CCl4中呈紫色),则D为I2。
(1)由以上分析可知C为AgI;实验现象1为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
故答案为AgI;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
(2)B(NaClO)与浓盐酸反应得到F(Cl2),NaClO具有强氧化性,HCl具有还原性,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2,故方程式为:2HCl+NaClO+H2O=Cl2+NaCl+H2O;F→H为Cl2与NaOH的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NaOH=NaClO+NaCl+H2O;
故答案为2HCl+NaClO+H2O=Cl2+NaCl+H2O;Cl2+2NaOH=NaClO+NaCl+H2O;
(3)振荡、静置分层操作合理,而分离时先分离下层液体后倒出上层液体,则丙图不合理;
故答案为丙;
(4)将SO2气体通入D(I2)溶液,溶液变为无色,生成两种酸。SO2具有强还原性,能被卤素单质氧化为硫酸,I2自身被还原为HI,故反应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
故答案为SO2+I2+2H2O=H2SO4+2HI。
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突破口为几种物质的颜色,黄绿色气体为Cl2,黄色沉淀为AgI,淡黄色沉淀有AgBr、S,常见的淡黄色固体还有Na2O2。
17. A 产生淡黄色沉淀 Na2S+Cl2=2NaCl+S↓ 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Cl2+2OH-=Cl-+ClO-+H2O ①③④ 4mol
(1)从置换反应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分析,氯气能把硫元素从其硫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来;
(2)氯气为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
(3)利用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等来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以此来解答;
(4)氯气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
(1)要在C中发生氯气置换出硫的反应,在给定试剂中只能选取溶液,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S2-=2Cl-+S↓;反应中有淡黄色沉淀生产,故答案为:A;产生淡黄色沉淀;Na2S+Cl2=2NaCl+S↓;
(2)氯气为有毒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大气;Cl2+2OH-=Cl-+ClO-+H2O;
(3)能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①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得电子能力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②通过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可以比较非金属性,不能比较其氧化性,故错误;③S2-比Cl-还原性强,根据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来判断,故正确;④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故选①③④,故答案为:①③④;
(4)氯气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加试剂,溶液会分层,下层为碘单质和,所以下层呈紫色,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若B瓶中通入标准状况下氯气的物质的量为,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22mol=4mol,故答案为:4mol。
18.(1) 分液漏斗 冷凝管
(2) 无 紫红
(3)C
(4) 13.6 15
(5)500 mL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6)A
(7)ACD
【解析】(1)
仪器C、E名称分别为分液漏斗、冷凝管;
(2)
由于CCl4密度比水大,故萃取碘后在下层,显紫红色,上层为水,显无色,故此处依次填:无、紫红;
(3)
萃取剂选择要满足三点要求:①与原溶剂互不相溶,②与原溶液不反应,③溶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溶解度,故萃取溴水中Br2,可以选用汽油、CCl4、苯等作萃取剂,酒精与水互溶,故不能选用,故此处选C;
(4)
质量分数98%、密度1.84 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H2SO4)==18.4 mol/L,配制0.5 mol/L的硫酸溶液450 mL,要使用500 mL的容量瓶,由于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需浓硫酸的体积V(H2SO4)==13.6 mL;如果实验室有15 mL、20 mL、50 mL量筒,则应选用15 mL的量筒量取实验误差最小;
(5)
根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可知:配制上述溶液,除用到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两种玻璃仪器是500 mL的容量瓶、胶头滴管;
(6)
①容量瓶是准确配制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①正确;
②容量瓶是配制溶液的仪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②正确;
③容量瓶是准确配制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③正确;
④溶液配制过程中涉及颠倒摇匀操作,因此在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④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答案选A;
(7)
A.浓硫酸稀释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当溶液恢复至室温后,溶液体积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A符合题意;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配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少,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B不符合题意;
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使得溶液的体积偏少,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最终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高,C符合题意;
D.量筒内壁蘸有的溶液在仪器设计范围内,若用量筒量浓硫酸后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导致容量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多,由于溶液的体积不变,最终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D符合题意;
E.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由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导致最终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E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可知,符合题意的是ACD。
19. 73g 4NA 12mol·L-1 SiO2+2CSi(粗)+2CO↑ SiO2+2OH-=SiO32-+H2O 12.88
(1)n= =2mol,m=n×M=2mol×36.5g·mol-1=73g;
根据方程式:
可知,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消耗1mol氯气和1mol氢气,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1mol×2=4mol,故转移电子个数为4NA;
故答案为:73g;4NA;
(2)V= = mL=×10-3L,C= = =12mol·L-1;故答案为:12mol·L-1;
(3)焦炭与SiO2反应生成Si与CO,反应方程式为:SiO2+2CSi+2CO↑;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离子方程式为:2OH-+SiO2═SiO32-+H2O;
故答案为:SiO2+2CSi+2CO↑;2OH-+SiO2═SiO32-+H2O;
(4)每天10t,其中含有Na2O质量10t×13%=1.3t,CaO质量10t×11.7%=1.17t,SiO2质量10t×75.3%=7.53t,而Na2O都是从Na2CO3中来,CaO都是从CaCO3中来,SiO2都是从石英中来,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设需要石灰石CaCO3质量x,纯碱Na2CO3质量y,石英SiO2质量z,则 80%x×=1.17t,即 80%x× =1.17t,解得x≈2.61,95%y× =1.3t,即95%y×=1.3t,解得y≈2.34t,95%z=7.53t,解得z≈7.93t,∴共需原料:2.61t+2.34t+7.93t=12.88t;
故答案为:12.88。
【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点(4)计算时要考虑原料利用率:根据CaCO3-CaO,Na2CO3-Na2O,计算即可,注意:原料要乘以利用率。
20.第三周期ⅡA族
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则由题意知:
,解得Ar=24
由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所以X的原子序数为12,该元素是Mg,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族。
21.4.48 L
首先发生反应Na与水反应,
根据反应:
列式得: ,解之得n(NaOH)=0.1 mol,n1(H2)=0.05 mol;
生成的NaOH接着与Al发生反应,Al足量,故NaOH完全反应,
根据反应:
列式得: ,解之得n2(H2)=0.15 mol;
故整个过程共产生H2 = n1(H2)+ n2(H2)=0.2 mol,体积V= 0.2 mol × 22.4 L/mol = 4.48 L。
22. Si Br HClO4 KOH Al(OH)3 KOH+Al(OH)3===KAlO2+2H2O F Cl 可用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的实验证明:溶液呈橙红色,发生的反应为Cl2+2NaBr===2NaCl+Br2
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确定各个元素的名称,①为N,②为F,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i,⑦为S,⑧为Cl,⑨为Ar,⑩为K, 为Br。
(1)元素符号:⑥为Si, 为Br;(2)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碱性最强的是KOH,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Al(OH)3,碱与两性的氢氧化物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OH+Al(OH)3=KAlO2+2H2O;(3)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原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4)在⑧和 为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Cl;可用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的实验证明:溶液呈橙红色,发生的反应为Cl2+2NaBr=2NaCl+Br2。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题中侧重于周期律的应用,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测试题(含解析)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