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醛和酮 糖类和核酸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B.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
C.被催化加氢的最后产物的分子式是C14H26O
D.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2.近期我国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 )的全合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CO2等物质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
B.玉米等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CO2转化为淀粉
C.淀粉和纤维素是人体重要能量物质
D.该成就能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手段
3.对于物质M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M的叙述正确的是
A.M是一种核苷酸
B.M中的碱基为嘧啶
C.该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D.M发生缩聚反应可以生成核酸
4.对于淀粉和纤维素两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者都属于糖类,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二者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互为同分异构体
C.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D.都可用(C6H10O5)n表示,且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至沸腾:
B.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
C.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H2O+NaHCO3
D.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
6.探究甲醛(沸点:℃)与新制的的反应:
i.向溶液中滴加8滴2%,溶液,振荡,加入 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迅速产生红色沉淀,其周围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ii.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
iii.相同条件下,甲酸钠溶液与新制的反应,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已知:,甲醛具有强还原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CHO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新制氧化
B.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可能是Cu
C.实验中得到的无色气体一定含有
D.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红色固体,气体中一定含有CO
7.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茉莉花》唱得沁人心脾。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茉莉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茉莉醛与苯甲醛互为同系物
B.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加氢,每摩尔茉莉醛最多能消耗
C.一定条件下,茉莉醛能发生氧化、还原、酯化等反应
D.从理论上说,202g茉莉醛能从足量银氨溶液中还原出216g银
8.下列有关醛的判断正确的是
A.对甲基苯甲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醛基
B.已知甲醛是平面形分子,则苯甲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类物质
D.实验室配制银氨溶液的方法是向稀氨水中逐滴滴入稀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9.已知两个醛分子在溶液作用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羟基醛:
如果将甲醛、乙醛、丙醛混合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最多可以形成的羟基醛有
A.6种 B.7种 C.8种 D.9种
10.下面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葡萄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时设计并完成的一组实验:将下列四种液体分别取2 mL先后加入到盛有2 mL的新制Cu(OH)2悬浊液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液体 葡萄糖溶液 乙醇 甘油(丙三醇) 水
实验现象 氢氧化铜溶解,溶液呈绛蓝色 氢氧化铜不溶,混合物蓝色变浅 氢氧化铜溶解,溶液呈绛蓝色 氢氧化铜不溶,混合物蓝色变浅
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 B.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羟基
C.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D.葡萄糖分子碳链呈锯齿形
11.下列有机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B.
C.
D.
12.我国科研团队发现苯乙烯与开链醚可实现如图的转化,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属于芳香烃
B.N的同分异构体中可能有醛类化合物
C.N分子中含氧官能团为醚键
D.若、均为甲基,则P的分子式为
13.下列物质中,不含醛基的是
A. B.
C. D.
14.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结构如图所示,已知其结构中的五元氮杂环上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下列有关5-羟色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0H10N2O B.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
C.分子中含有四种官能团,可发生加成、消去、中和反应 D.分子中一定共平面的C原子有9个
15.下列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二者都易溶于水
③二者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都能与新制Cu(OH)2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④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而果糖不能
⑤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六元醇
⑥果糖是最甜的糖,而葡萄糖无甜味
A.①②③ B.④⑤ C.④⑥ D.⑥
二、实验题
16.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的水浴加热5~6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丙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2)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中会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17.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氧化的实验装置并验证其产物(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
图中:A为无水乙醇(沸点为78℃),B为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C为无水CuSO4粉末,D为碱石灰,F为新制的碱性Cu(OH)2悬浊液。
(1)E处是一种纯净物,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为使A中乙醇平稳汽化成乙醇蒸气,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
(3)能证明乙醇反应后产物的实验现象是____。写出F处对应现象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本实验中若不加热E处,其他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F处现象与(3)相同。推断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三、原理综合题
18.我国盛产山荼籽精油,其主要成分柠檬醛可以合成具有工业价值的β-紫罗兰酮。
(1)柠檬醛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所含官能团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_________个吸收峰,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柠檬醛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种。
A.含有一个六元环,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反应①是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羟醛缩合反应,该反应除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外还生成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用写反应条件,部分可用R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有机推断题
19.以为原料(其它无机试剂任选),合成的流程图如图。(已知:与(CH3)2COH结构相似的醇不能被氧化成对应的醛或羧酸)请回答:
ABCD
(1)C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
(2)A转化成B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
(3)转化成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B转化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5)D转化成目标产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茉莉醛的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故其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A正确;
B.茉莉醛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等发生加成反应;茉莉醛含有醛基,能与溴水等发生氧化反应;茉莉醛含有苯环,可在一定条件下与溴发生取代反应;故在一定条件下,茉莉醛能与溴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B正确;
C.茉莉醛与H2发生加成反应时,双键、醛基和苯基均能加氢,其最后加成产物的分子式应是C14H28O,C错误;
D.茉莉醛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2.C
【详解】A.根据二氧化碳和淀粉的结构式可知,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A正确;
B.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转化为淀粉,B正确;
C.人体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不是人体重要能量物质,C错误;
D.该成就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解决碳中和问题,又可以合成淀粉,作为粮食,D正确;
故答案为:C。
3.C
【详解】A.M是一种核苷,A错误;
B.M中的碱基为嘌呤,B错误;
C.M是核苷,可以水解生成戊糖和碱基,C正确;
D.核酸是核苷酸缩聚得到的,M没有磷酸基,不能发生缩聚反应,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
B.二者分子式都可用(C6H10O5)n表示,所以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但n值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
C.二者都能水解,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正确;
D.二者都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正确;
故选B。
5.D
【详解】A.乙醛与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加热被氧化成乙酸钠,氢氧化铜被还原成氧化亚铜和水,故A正确;
B.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故B正确;
C.由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氢根离子,则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生成的是苯酚和碳酸氢钠,故C正确;
D.甲醛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并加热,甲醛被氧化生成碳酸铵,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D错误;
答案D。
6.B
【分析】向6 mL 6 mol·L 1 NaOH溶液中滴加8滴2%CuSO4溶液,配制成新制的Cu(OH)2,加入0.5 mL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甲醛具有强还原性,与新制的Cu(OH)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迅速产生红色沉淀,产生无色气体。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根据已知信息:Cu2O [CuCl2] ,可知,红色沉淀不是Cu2O,可能是Cu。甲醛被氧化,根据甲醛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知氧化产物不可能为CO,可能是碳酸盐,由于水浴加热,甲醛具有挥发性,生成的无色气体中混有甲醛气体,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实验操作iii,甲酸钠中也含有醛基,与新制的Cu(OH)2反应,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含有-CHO的甲酸钠没有被新制Cu(OH)2氧化,故A错误;
B.根据已知信息,Cu2O [CuCl2] ,实验操作ii中,红色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则可以确定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Cu2O,可能是Cu,故B正确;
C.配制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NaOH是过量的,在碱性溶液中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碳,故C错误;
D.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甲醛具有挥发性,生成的无色气体中混有甲醛气体,可将灼热的CuO还原为铜单质,得到红色固体,所以不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故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苯甲醛中不含碳碳双键,茉莉醛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甲醛和茉莉醛的结构不同,不属于同系物,故A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有苯环、碳碳双键、醛基,1mol该物质含有1mol苯环、1mol碳碳双键、1mol醛基,所以1mol茉莉醛最多能与5mol氢气加成,故B错误;
C.含-CHO,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不能发生酯化反应,故C错误;
D.含1个-CHO,茉莉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2,202g茉莉醛的物质的量为1mol,可从足量银氨溶液中还原出2mol银,质量为216g,故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对甲基苯甲醛()中连接在苯环上的甲基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对甲基苯甲醛含有醛基,A错误;
B.苯甲醛可看作甲醛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苯基所取代而得到的产物,又甲醛和苯均为平面形分子,因此苯甲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B正确;
C.甲酸、甲酸形成的酯也能发生银镜反应,C错误;
D.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稀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该反应的原理实际上是醛基的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与的加成,乙醛、丙醛中醛基的邻位碳原子上均有氢原子,而甲醛分子中只有1个碳原子。故乙醛、丙醛分子中的醛基的邻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分别与甲醛、乙醛和丙醛中的加成可以生成6种羟基醛。故选A。
10.B
【详解】A.多羟基的物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会生成绛蓝色溶液,与醛基无关,A项错误;
B.根据乙醇(一个-OH)、甘油(三个-OH)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后的溶液颜色变化可知,葡萄糖溶液呈绛蓝色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羟基,B项正确;
C.实验无法确定分子式,不能由实验得出,C项错误;
D.实验无法确定碳链,不能由实验得出,D项错误;
答案选B。
11.C
【详解】A.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被氧化,属于氧化反应,A项错误;
B.与银氨溶液反应,被氧化,属于氧化反应,B项错误;
C.中羟基被溴原子取代,生成,C项正确;
D.乙炔中的碳碳三键变成碳碳双键,属于加成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12.B
【详解】A.只含C、H元素且含有苯环的烃为芳香烃,M中只含C、H元素且含有苯环,所以属于芳香烃,A正确;
B.N为饱和有机物,所以N的同分异构体中不可能有醛类化合物,B错误;
C.根据N的结构简式可知,N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为醚键,C正确;
D.若R1、R2均为甲基,Ar为苯环,节点为碳原子,每个碳原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不足键用氢原子补齐,则P的分子式为C12H16O2,D正确;
故选B。
13.C
【详解】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可能为醛,如甲醛、乙醛、苯甲醛等,也可能为甲酸或甲酸形成的酯类,如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等;醛基的结构简式为;A、D为醛类,B为甲酸酯,含有醛基,C属于醇类不含有醛基;
故选C。
14.D
【详解】A.根据结构可知5-羟色胺的分子式为C10H12N2O,A错误;
B.题述有机物苯环上有3种不同的氢原子,所以其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3种,B错误;
C.根据物质结构简式可知:5-羟色胺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氨基和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苯环和碳碳双键均能发生加成反应,氨基和酚羟基均能发生中和反应,但是该有机物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错误;
D.苯分子是平面分子,苯分子中的H原子被其它取代,则取代苯环上H原子的原子一定在苯分子的平面上;由于其结构中的五元氮杂环上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乙烯分子是平面分子,一个平面上两点在某一平面上,则与乙烯平面连接的饱和C原子也一定在该平面上,因此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共平面的C原子有9个,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5.C
【详解】①葡萄糖与果糖都是单糖,分子式都是C6H12O6,二者分子式相同,但而在的分子结构不同,①正确;
②葡萄糖是多羟基醛,果糖是多羟基酮,二者都是单糖,它们都易溶于水,②正确;
③果糖是多羟基酮,虽其分子中无醛基,但果糖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反应产生含醛基的有机物,因此也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③正确;
④葡萄糖与果糖分子中都含有羟基,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④错误;
⑤葡萄糖与果糖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二者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六元醇,⑤正确;
⑥果糖是最甜的糖,葡萄糖也有一定的甜味,⑥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④⑥,故合理选项是C。
16. 温度 催化剂 没有加入碱去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反应 ABC
【分析】实验1,淀粉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后淀粉会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向水解后的混合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Cu(OH)2会和H2SO4反应,故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存在淀粉;取少量甲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不变蓝色,说明淀粉完全水解。
实验3,未加催化剂稀硫酸,丙中淀粉未水解;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反应。
【详解】(1)甲和乙的唯一变量为是否加热,所以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和丙的唯一变量为是否添加稀硫酸,而稀硫酸是淀粉水解的催化剂,所以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2)Cu(OH)2会和H2SO4反应,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加入碱去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3)加入碘水之前加入了NaOH溶液,氢氧化钠与碘发生了反应,导致溶液颜色无变化;
(4)A.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A项正确;
B.因为碘易升华,所以冷却后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项正确;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则可判断产物具有还原性,C项正确;
D.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但试管甲在80℃的水浴加热5~6min,淀粉酶失活,不能起到催化作用,所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1,不能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产生,D项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BC。
17. 2KMnO4K2MnO4+MnO2+O2↑ 水浴加热 防止F处产生的水蒸气进入到C,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 C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加热煮沸F试管,产生砖红色的沉淀,说明有乙醛生成 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CH3CH2OH CH3CHO+H2↑
【分析】乙醇和铜不反应,和氧化铜反应,所以要先制取氧化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才反应生成氧化铜,若先加热制取氧气,不加热时,铜和氧气不反应,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先加热铜,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铜生成氧化铜后,再加热A装置制取乙醇蒸汽,乙醇和氧化铜反应;最后加热F装置,使乙醛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1) E处是一种固体纯净物,且分解生成氧气,所以是高锰酸钾,加热高锰酸钾时,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2) 直接加热时,生成乙醇蒸汽的速率较大,乙醇和氧化铜反应不完全,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使A中的乙醇平稳气化成蒸气,可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乙醇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乙醛、铜和水,加热F处时,F装置中的水蒸气也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所以对乙醇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蒸气造成干扰,所以D装置目的是吸收F装置中的水蒸气,防止F处产生的水蒸气对无水硫酸铜产生影响,故答案为:水浴加热;防止F处产生的水蒸气进入到C,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
(3) 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在加热条件下,乙醛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如果C处无水硫酸铜变蓝,加热煮沸F,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乙醇被氧化后的产物是水和乙醛,F处对应现象的化学方程式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故答案为:C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加热煮沸F试管,产生砖红色的沉淀,说明有乙醛生成;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4) 不加热E处说明没氧气参与反应,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F处现象与(3) 相同,说明无水生成,但生成了乙醛,是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生成醛和氢气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 CH3CHO+H2↑,故答案为:CH3CH2OH CH3CHO+H2↑。
18. C10H16O -CHO、 8 3∶2 15 R-CHO+→+H2O
【分析】分析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和丙酮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假性紫罗兰酮可以转化为β-紫罗兰酮。
【详解】(1)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的分子式为:C10H16O,所含官能团为-CHO和;故答案为:C10H16O;-CHO和;
(2)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等效氢原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都给出了相应的峰(信号),β-紫罗兰酮中有几种等效氢,就有几个吸收峰,分析β-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有8种等效氢,故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8个吸收峰;两种物质中均只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假性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三个碳碳双键,β-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故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3:2;答案为:8;3:2;
(3)要满足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分子必有醛基官能团,当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时,取代基的组成可表示为-C3H6CHO,则相应的取代基为:-CH2HC2CH2CHO、-CH2CH(CH3)CHO、-CH(CH3)CH2CHO、-C(CH3)2CHO、这五种结构,对于六元环来说,环上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故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共有:种。答案为:15;
(4)根据题意,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和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分析柠檬醛、丙酮和假性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另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为H2O,故反应方程式为:R-CHO++H2O,答案为:R-CHO++H2O。
19. 醛基、羟基 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Br2→ 2+O22+2H2O + H2O
【分析】以为原料合成,先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A为,A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得到的B为,B氧化生成生成的C为,C继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D为,最后D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醇的消去反应生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C为,分子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醛基、羟基;
(2)A转化成B发生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是: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3)转化成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Br2→;
(4)B转化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O22+2H2O;
(5)D转化成目标产物的化学方程式+ 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