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下列有关唐诗中诗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中“酥”指动物的油,易溶于水
B.刘禹锡的诗“农父绿蓑衣”中“绿蓑”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白居易的诗“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中“剪刀冷”说明金属熔点低
D.李白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描述饮酒的场景,白酒指含75%乙醇的乙醇溶液
2.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传统文华摘要 分析与判断
A 《己亥杂诗》记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蕴含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B 《周礼》记载“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主要成分为) 蛎房发生了吸热反应
C 《吕氏春秋·精通》记载“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慈石指,能吸附铁
D 《金石类》记载“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硇水是、溶液
3.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不少古诗词清晰的描绘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对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涉及化学变化
B.“绿蚁新醅酒”中“新醅酒”即新酿的酒,葡萄糖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
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D.“日照澄州江雾开”,雾是一种气溶胶,受阳光照射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凡研消()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能自燃
B 鉴别 区分硝石()和朴消();“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反应
C 提纯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的氧化性
5.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
C.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D.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6.广东潮汕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贯穿于潮汕人整个生活之中,其中有潮汕英歌舞、潮州工夫茶、潮汕木雕、潮州大锣鼓等。下列指定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由硅酸盐构成的是( )
潮汕文化
选项 A .制作大锣鼓鼓面的牛皮 B .制作清末潮州木雕狮子的木料 C .英歌舞队员的服饰 D .冲泡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
7.浙江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乐清细纹刻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蚕丝主要由动物蛋白组成,灼烧后会有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B.绍兴黄酒“味甘、色清、气香、力醇”,其主要成分乙醇能被橙色酸性氧化成乙酸
C.龙泉青瓷以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腐蚀,抗氧化的性能
D.乐清细纹刻纸以“细”闻名遐迩,所用的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8.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诗文中也有化学思想渗透,下列诗文对应的相关内容及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古诗文 相关内容 相关描述
A 《抱朴子》“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此过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本草经集注》记载鉴别硝石()和朴硝()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焰色试验 鉴别过程发生物理变化
C 《本草纲目》“冬月灶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碱”是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烧薪柴之灰”利用碳酸氢钠热稳定性低的性质
D 《梦溪笔谈》“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 “剂钢”“柔铁”都是纯净物
A.A B.B C.C D.D
9.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传统鎏金士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鎏金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
B.《吕氏春秋 别类编》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合两柔则为刚”体现了合金的硬度通常大于各组分金属的特点
C.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D.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惟以糯米,或粳米,……,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10.我国古代科技富载化学知识。下列对古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文 化学知识
A 烧酒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烧酒酿制用了蒸馏的方法
B “石胆化铁为铜”开创了人类文明史湿法冶金先河 利用金属单质置换反应
C 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 黄泥来吸附糖中的色素
D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丹砂熔融成液态,冷却变成晶体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陶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B.非遗文化“北京绢人”由丝绢制成,不能用加酶洗涤剂清洗
C.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包含杀青、揉捻、渥堆等,其中渥堆是发酵工序,该工序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非遗油纸伞能防水是因为伞面涂了由桐树籽压榨的桐油,桐油的化学成分是烃类化合物
12.作为广东文化的代表之一,岭南文化历史悠久。下列岭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文化类别 文化内容 化学知识
A 饮食文化 早茶文化中的叉烧包 叉烧包中富含糖类、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B 嫁娶文化 婚礼流程中“敬茶”环节所用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C 服饰文化 “丝中贵族”香云纱 鉴别丝和棉花可以用灼烧的方法
D 节日文化 烟花舞龙 烟花利用了“焰色试验”原理,该原理属于化学变化
13.陆丰皮影戏、佛山木版年画、客家糯米酒和肇庆端砚均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皮影的牛皮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木版年画中使用含的颜料,俗称“万年红”,其性质较稳定
C.酿造糯米酒的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D.端砚中因含较多氧化铁而显黑色
14.唐诗五颜六色,化学也色彩斑斓。下列物质或化学实验后的颜色与加重颜色不相同的是( )
A 绿蚁新醅酒 出土的古代铜制品上覆盖着的铜锈
B 红泥小火炉 电镀铜时,阴极析出的物质
C 蓝田日暖玉生烟 溶液中加溶液后生成的沉淀
D 紫泉宫殿锁烟霞 0.1 mol/L的NaOH溶液10 mL中加入等浓度的HCl溶液15 mL后,稀释至1000 mL后加入几滴石蕊,所得的混合溶液
1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关于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合理的是( )
A.《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和补硝()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二者也可以利用“焰色试验”区分
B.医院里医生给“病人”做心电图时,在仪器与皮肤接触部位擦的一种电解质溶液是医用酒精
C.传播新冠病毒的气溶胶具有胶体性质,其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D.《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白青得铁化为铜”,其中白青属于碱
16.邯郸被誉为“成语之都”,很多成语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成语 化学角度解读
A 甘之如饴 “饴”是麦芽糖,具有独特的甜味。在人体内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B 石破天惊 火药爆炸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C 信口雌黄 雌黄()颜色金黄鲜艳,有剧毒,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和黄铁矿()中S元素的相同
D 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多彩的烟花是金属单质的焰色试验,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为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不是指动物的油,故A错误;B.刘禹锡的诗“农父绿蓑衣”中“绿蓑”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故B正确;C.白居易的诗“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中“剪刀冷”指秋霜季节摸着金属很冷,意思是天气冷,不是说金属熔点低,故C错误;D.白酒一般含乙醇在50%左右的乙醇溶液,而消毒酒精指含75%乙醇的乙醇溶液,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A.“化作春泥更护花”暗示:氮肥有利于作物生长,涉及氮的固定与循环利用,A项正确;
B.碳酸钙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B项正确;
C.慈石就是磁石,主要成分是,磁石能吸附铁粉,C项正确;
D.“水”能溶解银等金属,这里“硇水”指硝酸,D项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乙醇,答案选B。
4.答案:A
解析:A、撞击后发生爆炸,不是自燃,故A错误;B、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灼烧时,发出紫色火焰,这是焰色反应,而朴硝含有Na元素,灼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因此可以通过焰色反应进行鉴别这两种物质,故B正确;C、以水淋之后,应是溶解,煎炼而成,应是蒸发,结晶,故C正确;D、发生的反应是,中N的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故D正确;答案选A。
5.答案:C
解析:C项,纯碱水溶液是纯碱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并非纯净物,错误。
6.答案:D
解析:A.制作大锣鼓鼓面的牛皮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不是硅酸盐,A错误;
B.潮州木雕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不是硅酸盐,B错误;
C.英歌舞队员的服饰主要成分为涤纶、棉麻等,不是硅酸盐,C错误;
D.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产品,潮州功夫所用茶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桑蚕丝主要由动物蛋白组成,蛋白类物质灼烧后会有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A正确;
B.具有强氧化性,乙醇能被橙色酸性氧化成乙酸,B正确;
C.瓷器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原料中没有石灰石,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腐蚀,抗氧化的性能,C错误;
D.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D正确;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此过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钠、钾灼烧产生的焰色不同,可用焰色试验检验二者,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碱”是碳酸钾,碳酸钾溶液显碱性,故C错误;
D.“剂钢”柔铁“都是合金,都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Hg常温下为液体,易挥发,加热除去汞利用了汞的挥发性,A正确;
B.铜和锡的合金硬度较大,合两柔则为刚体现了合金硬度的特点,即合金的硬度通常大于各组分金属的硬度,B正确;
C.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正确;
D.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使反应速率变慢,D错误;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白酒的烧制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为蒸馏操作,A正确;
B.得铁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应为湿法炼铜,可以用铁来冶炼铜,B正确;
C.黄泥具有吸附作用,可除杂质,可采用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C正确;
D.丹砂烧之成水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汞,熔融成液态是物理变化,D错误;
故答案选D。
11.答案:D
解析:A.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和石灰石,烧制后所得陶瓷中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
B.丝绢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为氨基酸,因此不能用加酶洗涤剂清洗,B正确;
C.发酵工序中,茶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桐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酸甘油三酯,不是烃类化合物,D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A.叉烧包的面皮中富含的淀粉属于糖类,馅料中富含的肉类属于蛋白质、添加的植物油属于油脂,故A正确;
B.陶瓷茶具的主要成分为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故B正确;
C.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灼烧的方法可以鉴别蛋白质和纤维素,所以可以用灼烧的方法鉴别丝和棉花,故C正确;
D.焰色试验是元素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牛皮中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是一种颜料,俗称“万年红”,其性质较稳定,B正确;酿造糯米酒的过程涉及淀粉的水解反应、葡萄糖生成乙醇等,均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氧化铁显红色,显黑色是含较多四氧化三铁等,D错误。
14.答案:D
解析:A.出土的古代铜制品上覆盖着的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是绿色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电镀铜时,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变为单质Cu,因此阴极上析出的物质是红色的,B不符合题意;
C.溶液中加溶液后生成的沉淀呈蓝色,C不符合题意;
D.0.1 mol/L的NaOH溶液10 mL中加入等浓度的HCl溶液15 mL后,HCl过量,溶液显酸性,稀释至1000 mL后加入几滴石蕊,所得的混合溶液显红色,不是显紫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解析:A.鉴别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为紫色,故A正确;
B.酒精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故C错误;
D.白青是盐不是碱,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6.答案:B(6)化学反应历程与机理——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肼合成酶”以其中的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与转化为肼(),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和均为极性分子
B.反应涉及、键断裂和键生成
C.催化中心的被氧化为,后又被还原为
D.将替换为,反应可得
2.标准状况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与反应历程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的相对能量为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相同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历程Ⅰ=历程Ⅱ
C.由历程Ⅱ可计算中键的键能为
D.历程Ⅰ、历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的热化学方程式:
3.研究表明,反应①:,反应实际历程为
反应②:(Ph代表苯基),反应实际历程为
两反应的势能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是反应①的势能图
B.的稳定性比强
C.反应②的第一步反应是决速步
D.反应①、②的原子利用率均为100%
4.据文献资料可知:Fe/MIL-53催化甲烷氧化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催化循环过程中Fe的成键数目未发生变化
B.该循环过程中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C.Fe/MIL-53改变了反应历程,从而改变了单位时间内甲烷的转化率
D.该过程的总反应为
5.铁配合物催化烯烃氢化反应的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催化过程中,化合物I为催化剂前驱体,化合物Ⅱ为催化剂
B.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化合物Ⅲ中,中心原子Fe通过配位键与相连
D.反应过程中,中心原子Fe优先吸附或优先吸附会得到不同产物
6.用作催化剂,在80 ℃下羧酸和醇反应生成酯的机理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酸性环境
B.该过程中涉及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C.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的速率
D.若用进行反应,最终得到的无机产物可能是或
7.某课题组研究由1,2-丙二醇与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C是上述反应的催化剂,D、F为中间产物
B.原料中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若将原料替换为1,3-丙二醇,则产物为
D.PC分子中的σ键和π键个数之比为7:1
8.由2-(2-甲酰基苯氧基)乙腈类化合物合成2-芳甲酰基苯并呋喃的反应机理如下
已知:—Ar代表芳基,如苯基、对甲基苯基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所有原子可能共面
B.化合物IV与化合物IV'互为同分异构体
C.化合物V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产物
D.催化过程中,N的杂化方式始终保持不变
9.利用Sabatier反应可实现“甲烷化”从而更好地实现“碳中和”,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H原子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都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MgO和Pd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过程中Pd的作用是使H—H键断裂,活化H原子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4mol生成22.4L
10.在活性炭催化条件下,煤气中的可被脱除,反应机理如图(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
B.存在反应
C.脱除率小于100%
D.该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
11.在超临界水中进行碳碳加成反应时存在两条不同的路径,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比稳定
B. 反应生成的活化能为
C. 生成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D.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有可能改变不同路径产物的产量
12.生物基不饱和聚酯(UPOEM)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机械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在包装、医用缝合线和药物封装等领域。其制备的核心反应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加聚反应
B.聚酯中不存在顺反异构
C.1molⅢ最多可与3mol反应
D.根据上述反应机理,可推知:
13.1,3-丁二烯在某条件下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时,会生成M和N两种产物,其反应机理如图甲所示。室温下,M可以缓慢转化为N,能量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发生加聚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B.N存在顺反异构
C.室温下,N的稳定性强于M
D.M→N反应的热效应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为V形结构,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也不重合,均为极性分子,A正确;图示转化过程共四步,将其依次标号为①②③④,第②步中N—O键断裂,第③步中N—H键断裂,第④步中N—N键生成,B正确;由题意可知,起始时,“肼合成酶”中含有,第②步中失去电子被氧化成,第④步中得电子又生成,C正确;根据反应机理分析,产物肼()中,一个N原子上的2个H原子来自中“”中的2个H原子,另一个N原子上的2个H原子来自中的2个H原子,所以将替换为,与反应会生成,D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是分解的催化剂,根据反应,A正确;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B正确;历程Ⅱ的第一步反应中既有键的断裂又有键的形成,题给条件无法计算H—O键的键能,C错误;历程Ⅰ、历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的活化能最小,D正确。
3.答案:C
解析:反应①经历两个中间体,反应②经历一个中间体,结合反应的势能图可知,曲线a代表反应②的势能图,曲线b代表反应①的势能图,A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故的稳定性比弱,B错误;由题图可知,反应②的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高于第二步反应,所以第一步反应速率更慢,是决速步,C正确;反应①为取代反应,原子利用率不可能为100%,D错误。
4.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循环过程中,Fe均是连接6个键,成键数目未发生变化,A叙述正确;观察题图可知,循环过程中没有非极性键的形成,B叙述错误;不同的催化剂反应历程不同,Fe/MIL-53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进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故可以改变单位时间内甲烷的转化率,C叙述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和为箭头进来的物质(反应物),和为箭头出去的物质(生成物),故该过程的总反应为,D叙述正确。
5.答案:D
解析:A.催化过程中,化合物Ⅱ为催化剂,化合物Ⅰ为催化剂前驱体,A正确;
B.根据物质的转化关系判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正确;
C.化合物Ⅲ中,乙烯提供孤电子对,Fe原子提供空轨道,二者以配位键的形式相连,C正确;
D.根据题图判断,中心原子Fe优先吸附时,发生化合物Ⅱ→化合物V→化合物Ⅵ→化合物Ⅶ的变化,优先吸附时,发生化合物Ⅱ→化合物Ⅲ→化合物Ⅳ→化合物Ⅶ的变化,两种反应路径的产物相同,D错误;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羧酸和醇生成酯的反应机理,反应过程需要催化剂提供质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可为质子化过程提供,A正确;脱质子化过程的第一步是加成反应,第三步为消去反应,B正确;该反应的催化剂是,温度升高促进水解生成浓度降低,催化效果可能降低,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脱质子化过程中,中的两个羟基化学环境相同,来源不同,则后面一步中脱去的水可能是或,D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机理可知,C、D为中间产物,而F为反应的催化剂,A项错误;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为,故原子利用率不为100%,B项错误;1,3-丙二醇的结构简式为,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其反应产物为,C项正确;根据PC的结构简式可知,一个PC分子中含13个σ键,1个π键,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中,B原子为杂化,将—Ar看作一个整体,为平面三角形,当—Ar为苯基时,根据单键可旋转的特性判断,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A正确;化合物IV与化合物IV'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化合物V中的醇羟基与邻位饱和碳上的H原子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产物,C正确;化合物Ⅱ中N为sp杂化,化合物Ⅲ中N为杂化,则催化过程中,N的杂化方式发生改变,D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反应机理图可知,整个变化过程有H原子参与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和,产物是都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MgO和Pd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项正确;参加反应,反应过程中Pd的作用是使H—H键断裂变为活化的H,C项正确;未指明气体所处状态,无法进行相关计算,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分子中C和两个S分别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只含有极性键,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催化剂表面,碳原子和硫原子可形成二氧化硫,即,B项正确;由图知,后面又有生成,脱除率小于100%,C项正确;该过程中有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故一定有能量的变化,D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A.根据反应机理图可知比的能量低,更稳定,错误。B. 由图像可知,反应生成的活化能为,正确。C.由图可知,生成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正确。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路径,所以选择适当的催化剂,有可能改变不同路径产物的产量,正确。
12.答案:D
解析:A项,聚酯不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应是缩聚反应的生成物,错误;B项,聚酯中含有碳碳双键,存在顺反异构,聚酯为反式结构,错误;C项,1molⅢ只有1mol碳碳双键,酯基里的碳氧双键不与氢气加成,最多可与1mol反应,错误;D项,根据题中的反应机理,Ⅲ可以和醇发生取代反应,乙二醇中的两个羟基和Ⅲ发生取代反应能生成八元环状化合物,正确。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烯烃的加成、加聚反应以及有机物的稳定性比较等。M发生加聚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A项错误;有机物N的碳碳双键中的碳原子都连接了一H和一,当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的同侧,得到顺式结构,当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的异侧,得到反式结构,故N存在顺反异构,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室温下,M可缓慢转化为N”,化学反应趋向于生成更稳定的物质,因此N的稳定性强于M,C项正确;由图乙可知M→N反应放热,,故,D项正确。(9)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环状结构称为无机苯,它和苯是等电子体,的结构简式如图。无机苯的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
A.种 B.种 C.种 D.种
2.根据下表可推出Q的分子式,Q的同分异构体有( )
物质代号 1 2 3 4 5
化学式 Q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3.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2个—结构的有机物共有(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4.下列关于分子式为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酯类的有4种
B.属于羧酸类的有3种
C.存在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的同分异构体
D.既含有羟基又含有醛基的有5种
5.有机物种类繁多,存在同分异构体是重要的原因,下列关于同分异构体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用相对分子质量为43的烷基取代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所得的有机化合物有8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B.的二氯代物有5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已知分子式为的物质A的结构简式为,其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同分异构体,A苯环上的四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为9种
D.的一氯代物有9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6.部分含氮化合物,可看作是的取代物,例如,看作是取代了中的一个H,则的同分异构体有( )
A.7种 B.8种 C.9种 D.10种
7.四氢糠醇()可用作明胶溶液的稳定剂、印染工业的润湿剂和分散剂以及某些药品的脱色、脱臭剂等。四氢糠醇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羧基的结构共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8.下列有关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含3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所得产物最多有6种
B.分子式为,且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只有4种
C.丙烷的一氯代物有2种,丙烷的二氯代物有4种
D.萘()的一氯代物有2种,二氯代物有10种
9.分子式为的脂肪烃,分子中含有2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10.下列有关同分异构体数目(不考虑立体异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且含有苯环的有机物有3种
B.它与硝酸反应,可生成4种一硝基取代物
C.分子式为的烃,分子中有4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D.分子式为且分子中仅含有两个甲基的有机物共有5种
11.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能被氧化为醛又能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烯烃的有( )
A.3种 B.4种 C.7种 D.8种
12.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包括立体异构)正确的是( )
A.的一溴代物有4种
B.分子式为且属于烯烃的有机物有4种
C.分子式为且属于羧酸的有机物有4种
D.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13.下列烷烃发生一氯取代,能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
14.分子式为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同分异构体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7种 B.8种 C.9种 D.10种
15.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且生成的醇只有两种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若不考虑立体异构,符合上述条件的该有机物共有( )
A.4种 B.8种 C.16种 D.24种
16.分子式为属于羧酸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和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分别为( )
A.4种,11种 B.3种,10种 C.4种,9种 D.3种,11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苯分子中的环上六个碳原子均是等效的,而无机苯中的环上三个B原子是等效的,三个N原
子又是等效的,所以该环上共有两种等效氢,故其二氯代物中,两个氯原子分别处在邻位或对位时各一种,而处在间位时,有两种,故其二氯代物的异构体有四种,故选B
2.答案:C
解析:给出的分子均满足,且1号,2号,即n=物质代码,则Q为,共有5种同分异构体;
故选C。
3.答案:B
解析:一氯戊烷的同分异构体可以视作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所得结构,其中正戊烷、异戊烷的一氯代物中含有2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各有2种,新戊烷的一氯代物中不可能含有2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则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故选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中N原子可能以的形式连在碳链上,还可能以形式与两个C原子相连,或者以的形式与三个C原子相连,据此分析。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四氢糠醇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羧基的结构为、,共4种,C项正确。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A.分子式为且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可能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因此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A错误;B.该有机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因此它与硝酸反应,可生成5种一硝基取代物,B错误;C.分子式为的烃,分子中有4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有 、 、 、 ,共4种不同结构,C正确;D.分子式为且分子中仅含有两个甲基的有机物有、 、 ,共有4种不同结构,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11.答案:A
解析: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则说明含有羟基,能被氧化为醛又能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烯烃,说明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上有2个氢原子,且连接羟基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即含有或结构,则符合条件的有、和,共3种。
12.答案:D
解析:分子中含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则其一溴代物有5种,A项错误;分子式为且属于烯烃的有机物有、、,共3种,B项错误;分子式为且属于羧酸的有机物有、,共2种,C项错误;分子式为的同分异构体有、,共3种,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A.该物质有如图两种环境的氢原子,所以一氯代物有2种,故A符合题意;
B.该物质有如图三种环境的氢原子,所以一氯代物有3种,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有如图三种环境的氢原子,所以一氯代物有3种,故C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有如图一种环境的氢原子,所以一氯代物有1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B
15.答案:B
解析:由“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可知,该有机物属于饱和一元酯,由水解“生成的醇只有两种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知,醇为丙醇,可能为正丙醇或异丙醇,分子式为,则水解生成的酸为 ,可看作COOH取代上的1个氢原子,有和,2种结构,每种结构均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则共有4种结构,故与丙醇生成的酯共有4×2=8种结构,即符合条件的该有机物共有8种,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分子式为属于羧酸的同分异构体,一定含-COOH,而-C4H9有四种结构,则符合条件的羧酸有4种,可以看成是中的两个氯原子被两个氢原子取代,采取定义移一法,其同分异构体的碳骨架有:、、,共9种,故选C。(3)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下列实验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加热蓝色溶液 加热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转化为吸热
B 比较AgBr和AgCl的大小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
C 证明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将干燥的氯气通入盛放红色鲜花的集气瓶中 红色鲜花颜色褪去,说明干燥的氯气有漂白性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再加入表面积相等的铁片 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2.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輿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振荡,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的氧化性比的强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气体通入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溶液中含有或
C 室温下,测定浓度均为的与溶液的,溶液的大 结合的能力:
D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溶液,紫红色褪去 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淀粉的水解 将1mL淀粉稀溶液在0.5mol/L的溶液中充分加热,再滴加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观察现象 若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B 探究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向苯和甲苯中分别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并观察现象 若甲苯中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甲苯分子中苯环对甲基有影响
C 探究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取少量溴乙烷于试管中,加入NaOH水溶液,振荡后加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足量稀硝酸和溶液 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说明卤代烷能发生消去反应
D 探究电石与水的反应 将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了乙炔
4.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检验某固体化合物样 取少量固体样品完全溶于盐酸,在滴加溶液 若出现血红色,则该固体化合物中存在
B 探究和的酸性强弱 将气体通入溶液中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酸 性:
C 探究常温下同浓度的和的电离能力 常温下,分别测的和溶液的 若两者的PH之和等于14,则两者的电离程度相同
D 验证某红棕色气体是否为 将气体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 若溶液变蓝,则说明气体为
5.下列有关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比较甲酸和乙酸的酸性强弱 取等体积的甲酸和乙酸溶液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比较排出液体体积的大小
B 检验中的官能团 先加入足量的银氨溶液,微热,再加溴水
C 比较和的催化效果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中分别加入5滴等浓度的和溶液,观察气体产生的速度
D 用HCl溶液测定氨水的浓度 将量取的氨水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HCl溶液滴定
6.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判断C元素和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常温下,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zSO3溶液的pH 若Na2CO3溶液pH比Na2SO3溶液的大,则非金属性:S>C
B 探究麦芽糖是否发生水解 取2mL20%的麦芽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H2SO后水浴加热5min,冷却后先加足量NaOH溶液,再加入适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煮沸 若生成砖红色沉淀,则麦芽糖已水解
C 证实金属防腐措施中牺牲阳极法的有效性 用饱和食盐水和琼脂粉配制琼脂溶液并倒入两个培养皿中,各滴加几滴酚酞和铁氰化钾溶液,将裹有锌皮和缠有铜丝的两个铁钉分别放人培养皿,观察现象 裹有锌皮的铁钉周围出现红色,缠有铜丝的铁钉周围出现红色和蓝色,说明活泼性强的锌保护了铁
D 检验1-溴丙烷消去产物中的丙烯 取5mL1-溴丙烷和10mL饱和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均匀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2mL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有丙烯生成
A.A B.B C.C D.D
7.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乙醇和水中的键的极性强弱 向两只分别盛有蒸馏水和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各加入同样大小的钠(约绿豆大),观察现象 若钠与水产生气泡更剧烈,则水中的键极性强于乙醇中的
B 探究苯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 取2mL苯于试管中,滴入少量溴水,振荡 若溴水层褪色,则苯中含有碳碳双键
C 探究电石是否与水反应产生乙炔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电石。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加入水,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硫酸铜溶液后,通过排水法收集后,点燃气体,观察现象 若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火焰,并伴有浓烟,则产生了乙炔
D 研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取0.5g淀粉于试管,加入适量20%的硫酸溶液后沸水浴加热5min,再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适量碘水 若溶液没有变成蓝色,则淀粉已经水解完全
8.下列实验内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苯,充分振荡、静置,分液后将分层分装于两支小试管中,向其中一支小试管中滴加5~6滴15%的溶液,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证明与之间的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B 室温时,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的30%的溶液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探究、催化效果的优劣
C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4%、 12%的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粉末,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将不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将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出现浑浊现象的快慢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检验乙醇是否发生消去反应 将乙醇和浓共热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溶液、稀酸性溶液 溶液褪色,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B 检验与的还原性强弱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变蓝色,说明还原性
C 鉴别同为白色粉末状晶体的尿和氯化铵 分别取少量晶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浓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观察试纸是否变色 若试纸不变蓝色,说明该晶体为尿素,若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晶体为氯化铵
D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两支试管各加入酸性溶液和溶液,将其中一支放入冰水中,一支放入80℃热水中 80℃热水中褪色快,说明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10.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有不正确的是( )
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检验海带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将海带灰溶解过滤后,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酸化后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充分反应后加入1~2滴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则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B 鉴定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取少量淀粉于锥形瓶中,以固液比1∶10加入稀硫酸,牛皮纸封口,在120℃下水解30min,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碘—碘化钾溶液 溶液未变蓝,则证明淀粉已完全水解
C 检验CO还原的生成物中是否含有 将适量反应后的固体溶于稀盐酸中,取少量溶解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则证明还原产物中含有
D 检验食盐中是否混有少量亚硝酸钠 取适量食盐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过滤后取滤渣,滴加稀硝酸 若沉淀部分溶解,则证明食盐中混有亚硝酸钠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将盐酸滴入磷酸钙中得到 Cl的非金属性强于P
B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KCl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观察钾元素的焰色
C 向盛有淀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 验证的氧化性强于
D 用玻璃棒蘸取饱和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测定饱和氯水的pH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加热氯化铜蓝色溶液,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
B.没有明确混合溶液中氯化钠和溴化钠的浓度是否相等,则向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不能说明溴化银的溶度积小于氯化银,故B错误;
C.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红色鲜花颜色褪去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应强氧化性而表现漂白性,故C错误;
D.室温下铁在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则室温下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再加入表面积相等的铁片不能用于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A.淀粉水解后应该加入氢氧化钠中和酸,然后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A错误;B.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甲苯能使酸性高酸钾溶液褪色,是甲基被氧化,所以说明甲苯中苯环对甲基造成影响,B正确;C,澳乙烷水解或消去都能生成澳离子,故实验不能证明是发生取代反应,C错误;D.电石中含有杂质,和水反应生成气体中除了乙快还有硫化氢,硫化氢也能使酸性高酸钾溶液褪色,D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A.如:高铁酸钾能被盐酸还原为铁离子,溶液为检验铁离子的特征试剂,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知,不能确定该固体化合物中存在,故错误;B.气体通入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由实验不能比较、的酸性强弱,故错误;C.常温下,分别测的和溶液的pH,可判断水解程度,可探究常温下同浓度的和的电离能力,故C正确;D.溴蒸气、二氧化氮均为红棕色,均可使淀粉碘化钾溶液,由实验操作和现象,不能说明气体为,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A项,等体积等pH的两种酸,酸性越弱,酸的物质的量越大,生成的就越多。B项,银氨溶液呈碱性,应先酸化后再加溴水。C项,催化剂中阴、阳离子均不同,应控制阴离子相同比较和的催化效果。D项,强酸滴定弱碱,终点为酸性,用酚酞作指示剂误差太大。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A.滤液中含有碘离子,酸化后加入少量新制氯水,氯水将碘离子氧化成单质碘,碘遇淀粉变蓝,因此溶液变蓝,则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故A正确;B.淀粉遇碘单质会变蓝,120℃下水解30min,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碘—碘化钾溶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淀粉,即淀粉已经完全分解,故B正确;C.中铁元素为+3价,若过量,CO不能将反应完全,将适量反应后的固体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铁,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也会变成血红色,故C错误;D.取适量食盐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过滤后取滤渣,滴加稀硝酸,氯化银是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若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亚硝酸银,从而说明食盐中混有亚硝酸钠,故D正确;答案选C。
11.答案:C
解析:A.盐酸为无氧酸,由盐酸、磷酸的酸性强弱不能比较Cl、P的非金属性强弱,A错误;B.K元素的焰色试验必须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滤去黄光的干扰,B错误;C.溴水可氧化KI生成碘,淀粉遇碘变蓝,则的氧化性比的强,C正确;D.氯水中含HClO,HClO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值,应该用pH计,D错误;故选C。(5)晶胞的计算——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其中B代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B.A代表
C.若原子分数坐标A为为,则C的原子分数坐标为
D.已知的摩尔质量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2.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如图给出了立方晶胞中的和位于晶胞体心的(晶胞中的其他已省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的最高能层的电子排布式为
B.基态共有24种不同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
C.晶胞中距离每个最近的有8个
D.晶体的晶胞参数为,晶胞中位于所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
3.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它由两个正六面体叠加而成,已知正六面体的棱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体中,与紧邻且等距的有8个
B.设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则晶体的密度为
C.制备的反应选择在乙醚()中进行,也可以在水中进行
D.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4.某晶体的化学式为,该晶体具有的层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用粗线画出的层状结构重复结构单元示意图(小球表示Co原子,大球表示O原子)不能描述化学组成的是( )
A. B. C. D.
5.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其中m、n、p、q的原子坐标分别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ⅡB族
B.图中标记的微粒中,m、p代表氧原子
C.i的原子坐标为
D.该晶体的密度为
6.硅酸盐与二氧化硅一样,都以硅氧四面体作为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可以表示成,其中白球表示氧原子,黑球表示硅原子。硅氧四面体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组成不同的多聚硅酸根离子。如图所示为某无限长单链的多聚硅酸根离子的结构,试确定该阴离子中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A.1:2 B.1:3 C.1:4 D.2:5
7.磷化硼是一种超硬耐磨涂层材料,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图中原子坐标参数a为,b为,则c原子的坐标参数为( )
A. B. C. D.
8.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团队将掺杂(晶胞结构为a)获得空位有序型双钙钛矿纳米晶体(晶胞结构为b),过程如图所示。若a和b的晶胞参数均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的位于组成的八面体空隙中
B.b中两个最近的的距离为
C.和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不相同
D.晶体的密度为
9.的晶胞如图所示,其中O围绕Fe和P分别形成正八面体和正四面体,它们通过共顶点、共棱形成空间链结构,电池充电时,脱出部分,形成晶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O原子
B.晶胞中,
C.每个晶胞完全转化为晶胞时,转移电子数为1
D.1mol全转化为时,消耗xmol
10.一种新型层状笼目结构超导体,(A=Cs,Rb,K)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周期中,单电子数与基态V原子相同的元素有1种
B.若A为Cs原子,则晶体的化学式为
C.二维笼目平面内与Sb原子距离最近的V原子有3个
D.A原子1的分数坐标为,则体心V原子的分数坐标为
11.渗入石墨层间形成的插层化合物既可作乙烷脱氢的催化剂,又作储氢材料,其储氢量与肼相当。一种插层化合物的六方晶胞如图1所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大于中
B.同条件下的沸点高于
C.插层化合物的密度为
D.图2可表示插层化合物沿z轴的局部投影图
12.某晶体的晶胞如图1所示,可以完全替代该晶体中位置或者位置,形成替代型产物。转化为两种替代型产物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替代b位置型产物更稳定
B.该晶体中,每个周围紧邻且距离相等的共有6个
C.更稳定的替代型产物的化学式为
D.若图1晶胞边长为,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的价电子排布式为:,故A错误:B.A位于顶点,个数为1,A代表,故B错误;D.,故晶体的密度为,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A.的最高能层的电子排布式为,A错误;
B.基态共有14种不同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B错误;
C.晶胞中,12个棱上的距离体心相等,则距离每个最近的有12个,C错误;
D.晶体的晶胞参数为anm,晶胞中周围最近在立方体的面心上,有6个,根据配位数与原子个数成反比,则每个最近有6个,则位于所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解析:A.以体心的研究,与之紧邻且等距的位于晶胞棱之间、晶胞中上面立方体左右侧面面心、晶胞中下面立方体前后面的面心,与紧邻且等距的有8个,A正确;
B.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数目为,数目为,晶胞质量,晶胞密度为,B正确;
C.制备的反应选择在乙醚()中进行,由于,故不可以在水中进行,C错误;
D.中Al原子孤电子对数,杂化轨道数目,Al原子杂化方式为:,故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D正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Co、O原子数目之比为,A正确;Co、O原子数目之比为,B正确;Co、O原子数目之比为,C正确;Co、O原子数目之比为,D错误。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由题给无限长单链的多聚硅酸根离子的结构图可知,重复结构单元为,白球表示氧原子,黑球表示硅原子,则结构单元中硅原子个数为1,氧原子个数为,所以该阴离子中硅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1:3。
7.答案:D
解析:题图中原子坐标参数a为(0,0,0),b为,则a原子在坐标原点。分析题图中4个P原子的相对位置关系,c原子处于右侧、靠后、上方,则,故c原子的坐标参数为。
8.答案:BD
9.答案:BD
解析:A.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和面心的锂离子个数为8×+6×=4,由磷酸铁锂的化学式为可知,晶胞中含有16个氧原子,故A错误;
B.由晶胞结构可知,比少了1个面心和1个棱上的锂离子,则1—x=,解得x=0.1875,的化学式为,设亚铁离子为a,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0.1875+2a+3(1-a)=8,解得a=0.8125,则=≈4.3,故B正确;
C.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和面心的锂离子个数为8×+6×=4,则每个晶胞完全转化为晶胞时,转移电子数为,故C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全转化为时,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消耗x个铁离子,则1mol全转化为时,消耗xmol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BD。
10.答案:A
解析:A.V是23号元素,基态V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V的价电子排布式为,V的未成对电子数为3,故同周期元素中价电子排布式为的Co以及价电子排布式为的As,均与其未成对电子数相同,共2种,A错误;
B.由晶胞图可知,原子位于顶点,个数为:,位于面上和体内,个数为:,位于棱上和体内,个数为:,所以晶体的化学式为,B正确;
C.根据该晶胞结构可知,平面内与Sb原子距离最近的V原子有3个,C正确;
D.由该晶胞图可知,若A原子1的分数坐标为(0,0,0),则体心V原子的分数坐标为,D正确;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中N存在一对孤电子对,中C没有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的排斥力比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更强,因此H-N-H键角小于H-C-H,A错误;B.可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无法形成分子间氢键,故同条件下沸点高于,B正确;C.根据该晶胞的结构可知,晶胞中含有K个数为=1,含有C个数为8,该晶胞的体积为,该插层化合物的密度为,C正确;D.根据图1晶胞的结构可知,图2可表示插层化合物沿z轴的局部投影图,D正确;故答案选A。
12.答案:C(7)化学平衡图像分析——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甲烷双重整制备合成气(CO和)包括了水蒸气重整(反应Ⅰ)和二氧化碳重整(反应Ⅱ)两个反应,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在下,向密闭容器中按通入混合气,发生甲烷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反应Ⅰ<反应Ⅱ
B.
C.达平衡时,的转化率为50%
D.反应Ⅱ的平衡常数
2.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发生反应测得NO,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在60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
B.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C.其他条件不变,若在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平衡时的转化率大于50%
D.60min后,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通入和,则反应逆向进行
3.在某催化剂条件下,以为原料合成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
②
的平衡转化率的选择性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
已知。
A.
B.该催化剂条件下合成不宜选择高温
C.由图可知,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反应②为吸热反应
D.初始,平衡后,则的转化率为24%
4.一定温度下,分别将亚硫酸氢铵、亚硫酸氢钠加热,发生分解反应:ⅰ.、ⅱ.,达到平衡时的压强分别为。在该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与加入某密闭容器中,平衡时三种固体均存在,己知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总压为
B.保持恒温、恒容,若再通入一定量的,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比原平衡大
C.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保持恒温将容器体积压缩,再次达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
5.催化加氢是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加氢时发生的两个主要反应:
反应Ⅰ
反应Ⅱ
在体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物质的量之比为1:3)。平衡体系中或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M点对应的总转化率为66.7%
C.500 ℃时,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2.4
D.使用选择性催化剂,可以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6.一定温度下,分别将亚硫酸氢铵、亚硫酸氢钠加热,发生分解反应:i.、ⅱ.,达到平衡时的压强分别为。在该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与加入某密闭容器中,平衡时三种固体均存在,已知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衡时,总压为
B.保持恒温、恒容,若再通入一定量的,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比原平衡大
C.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保持恒温将容器体积压缩,再次达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7.利用可消除CO污染,其反应为。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固体的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测得气体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下,0~0.5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为
B.上述中
C.b点对应反应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
D.c点时,温度不变,若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一半,不变
8.合成氨反应()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某实验小组对合成氨反催化剂应的反应规律进行探究,初始时氮气、氢气的体积比均为1:3,相同催化剂,不同压强下测得平衡时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和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和B点的反应速率:
B.250 ℃、下,的平衡转化率约为66.7%
C.温度升高,单位时间内的产率逐渐下降
D.300 ℃下,向某密闭容器加入,反应达到平衡时压强为,则此条件下合成氨反应逆反应的
9.亚硝酰氯(NOCl)常用于合成清洁剂、催化剂及有机合成中间体等,可通过反应制得。按投料比将NO和加入某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
B.M点时容器内NO的体积分数为40%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增大的程度大于增大的程度
D.若容器内一直保特点的压强平衡常数
10.工业上利用和制的反应为,实验测得在两种不同压强下,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查阅资料得:相同压强下,气体的分子数之比等于气体的体积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的
B.图中曲线X所对应的压强大于曲线Y所对应的压强
C.,时,平衡常数
D.图中P点所示条件下,延长反应的时间能提高CO转化率
11.某实验小组探究酸对平衡的影响。实验中甲同学将溶液(接近无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红色溶液,然后取两等份红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并记录现象。
查阅资料可知和均能发生络合反应:。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都属于难电离的微粒
B.或增大,导致平衡向左移动
C.现象a中使溶液呈橙色的微粒可能是和
D.若实验后测得实验a的大于实验的,则剩余的量:实验a>实验b
12.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是一种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过程中主要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
反应Ⅱ:
在恒压、和的起始量一定的条件下,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的选择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的焓变为
B.根据图像推测>0
C.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主要还原产物中碳元素的价态越低
D.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体系压强可以提升A点的选择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因为反应Ⅰ的活化能是,反应Ⅱ的活化能是,活化能小的反应速率快,A错误。第一步:根据反应过程-相对能量变化图写出反应Ⅰ和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反应Ⅰ.,反应Ⅱ.。第二步:应用盖斯定律求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由Ⅰ×2-Ⅱ得:。第三步:判定答案。B正确。设起始时,达到平衡时,消耗了消耗了,列三段式如下:
平衡时,,解得,故平衡时,的转化率为,C错误。反应Ⅱ的气体体积分数要考虑占有的体积,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故平衡常数,D错误。
2.答案:D
解析:据图,,则;A.b点仍处于从正反应建立平衡的途中,则b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b点处NO和O:的浓度大于a点处的,则a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逆反应速率,更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A正确;B.内,的平均反应速率,B正确:C.其他条件不变,若在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等效于减压平衡右移,则平衡时的转化率大于50%.C正确:D.60min后,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通入和,则,反应正向进行,错误;
3.答案:D
解析:反应①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的转化率增大,结合图示知,A项正确;由图可知,350~400 ℃时,的选择性接近0,说明350~400 ℃时,体系中主要发生反应②,所以合成不宜选择高温,B项正确;由图可知,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的选择性减小,但的平衡转化率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②平衡正向移动,则,C项正确;初始,平衡后,则,(转化为的),可列式如下:
,平衡后,的转化率为,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第一步: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常数。第二步:读取题目关键信息。在该温度下,与加热分解达到平衡时,三种固体均存在,因此反应ⅰ和ⅱ生成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再根据分压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体系中和分压之比始终保持1:1。第三步:设未知数,列式计算。设和的分压均为的分压为,可列方程,解得,故达到平衡时总压为,A项错误。保持恒温、恒容,再通入一定量的,由于温度不变,不变,再次达到平衡时,反应ⅱ中和的分压仍为,由此可知反应ⅰ中的分压仍为,即平衡时体系总压强不变,的物质的量也不变,B项错误。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等于的物质的量,消耗亚硫酸氢钠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ⅱ生成的物质的量的2倍,因此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的比值等于,C项正确。保持恒温将容器体积压缩,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重新达到平衡时和的分压保持不变,因此气体总压保持不变,且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保持不变,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式可知,再次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反应Ⅰ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所以曲线a表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则曲线b表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升高温度,增大,反应Ⅱ正向进行,则反应Ⅱ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假设起始时的起始量为1mol,反应后,M点CO和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4,则M点、C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 mol、0.4 mol、0.4 mol,结合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为,起始时的物质的量为3 mol,则M点对应的总转化率为66.7%,B项正确;仍设起始时,结合B项计算,590 ℃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为0.2 mol,的物质的量为,CO的物质的量为0.4 mol,的物质的量为,容器中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由于反应Ⅱ是吸热反应,500 ℃时的平衡常数应小于2.4,C项错误;使用选择性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化学平衡,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第一步: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常数。第二步:读取题目关键信息。在该温度下,与受热分解达到平衡时,三种固体均存在,因此反应ⅰ和ⅱ生成的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再根据分压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平衡体系中和分压之比始终保持1:1。第三步:设未知数,列式计算。设和的分压均为的分压为,可列方程,解得,故达到平衡时总压为,A项正确。保持恒温、恒容,再通入一定量的,由于温度不变,不变,再次达到平衡时,反应ⅱ中和的分压仍为,由此可知反应i中的分压仍为,即平衡时体系总压强不变,的物质的量也不变,B项错误。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等于的物质的量,消耗亚硫酸氢钠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ⅱ生成的物质的量的2倍,因此平衡时,消耗亚硫酸氢钠、亚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的比值等于,C项正确。保持恒温将容器体积压缩,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重新达到平衡时和的分压保持不变,因此气体总压保持不变,且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保持不变,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式可知,再次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由图象分析可知,温度下,0.5 min时的体积分数为0.30,设转化的CO的物质的量为,列三段式:
则,解得,所以0~0.5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A项正确;根据图中曲线,“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即b点温度低于c点,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正确;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b点时,的体积分数为0.80,则的物质的量为,根据题给热化学方程式知该反应生成5 mol 时放出的热量为,则生成1.6 mol 时放出的热量为,C项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温度不变时,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一半,平衡不移动,不变,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对于题给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题图中数据可知,两点对应的氨的体积分数相同,但B点对应的温度和压强均比A点高,所以B点的反应速率比A点大,即,A错误;由题图可知,在250 ℃、下,平衡时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为50%,设起始时的物质的量为1 mol,的转化量为,可列三段式:
可得,解得的平衡转化率为,B正确;合成氨反应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变大,单位时间内的产率上升,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单位时间内的产率下降,C错误;300 ℃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平衡时压强为,由题图可知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为60%,设的转化量为,可列三段式:
可得,解得,则,,气体总物质的量为,恒温、恒容时,气体压强之比,则,,,则合成氨反应逆反应的,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升高温度,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正确;由题图可知,恒压条件下,M点时容器内NO的平衡转化率为50%,设起始投入2 mol NO,1 mol ,则平衡时NO的转化量为,体系中有1 mol NO、0.5 mol ,1 mol NOCl,NO的体积分数为,B正确;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即均增大,但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故增大的程度大于,C错误;结合B项分析可知,平衡时,则平衡常数,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温度升高转化率减小,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故A错误;
B.,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转化率增大,相同温度下Y压强时转化率大,则说明图中曲线X所对应的压强小于曲线Y所对应的压强,故B错误;
C.,时,达到平衡状态转化率0.8,结合三段式计算得到
,,故C正确;
D.图中P点已达所示条件下的反应限度,延长反应的时间,不能提高转化率,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都存在电离平衡,都属于难电离的微粒,A正确;根据题给资料,结合现象,加入盐酸或硫酸,红色变浅,分别生成和,引起减小,导致,平衡向左移动,B正确;分别为红色、黄色、无色,红色溶液中含有和,则使溶液呈橙色的微粒可能是和,C正确;实验a、b向红色溶液中滴加的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每结合一个消耗的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也为2:1,但原红色溶液中也含有,因此若实验后测得实验a的大于实验b的,则无法比较实验a与实验b剩余的量的大小,D错误。
12.答案:C
解析:A.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
,反应Ⅱ:,Ⅱ-2Ⅰ得反应的焓变为,故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温度高于300℃时,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反应Ⅰ是吸热反应,推测,故B正确;
C.反应Ⅰ吸热,反应Ⅱ放热,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主要还原产物中碳元素的价态越高,故C错误;
D.由题意得,反应Ⅰ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而反应Ⅱ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而对反应Ⅰ没有影响,故增大反应体系压强,选择性增大,故D正确;
故选:C。(2)陌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氮、磷、砷元素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肼)、NO、、等是氮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白磷()易自燃,易溶于;是磷肥的有效成分;砷化镓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关于氮、磷、砷三种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磷肥与草木灰混合后施肥效果一定会更佳
B.肼的沸点为113.5℃,说明肼分子间不存在氢键
C.白磷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白磷不能保存在水中
D.氮、磷、砷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
2.弱碱性条件下,利用含砷氧化铜矿(含CuO、及少量不溶性杂质)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浸”过程中,发生离子反应为
B.“氨浸”后的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主要有:、
C.“氧化除”过程中,每生成,消耗
D.“蒸氨”后的滤液中不含有
3.中国空间站建造成功、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往返,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空间站太阳翼伸展关键部件采用碳化硅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核心舱太阳能电池采用砷化镓()材料,属于金属材料
C.飞船火箭使用偏二甲肼作燃料,属于烃类
D.飞船返回舱使用氮化硅耐高温结构材料,属于分子晶体
4.镓是化学史上第一个先从理论预言,后在自然界中被发现验证的化学元素,镓的活动性与锌相似。粉煤灰(主要成分为,含等杂质)中提取镓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浸”的目的是溶解两性氧化物,除去含钙、硅的杂质
B.向“滤液1”中加入酸性物质使pH减小,“滤渣2”是
C.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D.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三氧化二镓的方法制备金属镓
5.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阵,Ga和Al同族,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砷化镓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芯片,属于金属材料
B.砷化镓电池工作原理和原电池工作原理相同
C.氢氧化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D.砷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VA族,与在常温下可剧烈化合为
6.化学和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嫦娥五号”返回舱携带的月壤中含有高能原料,是一种核素
B.“奋斗者”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耐压壳使用了钛合金,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我国科学家发明的合成淀粉技术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和保证人类粮食安全
D.我国“硅—石墨烯—锗(Ge)晶体管”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所涉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
7.锗在航空航天测控、核物理探测、光纤通讯、红外光学、化学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一种从二氧化锗粗品(主要含)中制备锗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ⅰ.与的性质相似;
ⅱ.易水解,的沸点为86.6°C;
ⅲ.,与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锗的原子序数为32,可推出其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工业上对高纯和的混合物进行电解制备硅锗合金,则产品在阴极区生成
C.“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若“氧化”的目的是将氧化为,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8.钒铬还原渣是钠化提钒过程的固体废弃物,其主要成分为及少量的。一种初步分离钒铬还原渣中钒铬并获得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①“酸浸”后为转化为;②的近似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的成分为
B.“氧化”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若“含净化液”中,则“水解沉钔”调应不超过10
D.“溶液1”中含,加人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9.碱式氧化镍是镍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利用镍渣(主要含,及少量、 、 、 、等杂质)制备碱式氧化镍的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粉碎镍渣可加快“酸浸”速率
B.浸渣的成分主要为、、
C.“除铜”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
D.最后一步“氧化”工序中,若通入4.48L,则理论上能够制备碱式氧化镍36.8g
10.利用辉锑矿(主要成分为,含、、等杂质)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还原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浸”中浸出渣的主要成分为和
B.“还原”加人的目的是将还原为
C.“水解”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D.“水解”所得滤液用情性电极电解可制备单质锌
11.钪是一种稀土金属。从钛白酸性废水(主要含、微量)中富集钪,并制备氧化钪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酸洗时加入的目的是将氧化为
B.“操作Ⅰ”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C.“滤渣Ⅰ”的主要成分是
D.草酸钪焙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废弃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银,主要以形式存在,某化学小组从废弃定影液中回收银并制备大苏打()的实验流程如图。已知:20 ℃、8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70.1 g/(100 g )、231 g/(100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滤液中获得大苏打应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B.“沉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煅烧”中生成的可以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并通入制取石膏
D.“电解”时应用溶液作电解液且浓度保持不变
13.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一种废催化剂(含和杂质等)的处理流程如图所示。已知工序①得到的溶液的主要成分是、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
B.含的溶液中存在,若,则
C.在实验室中进行工序①要用到普通漏斗,进行浓缩要用到蒸发皿
D.加入足量双氧水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草木灰含有碳酸钾,水解显碱性与磷酸二氢钙反应生成磷酸钙,导致磷肥效力降低,二者不能混合使用,故A错误;
B.肼分子含有N—H,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使其沸点升高,故B错误;
C.白磷分子为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可以保存在水中,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弱,所以氮、磷、砷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N>P>As,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3.答案:A
解析:A.属于原子晶体,熔点高、硬度大,不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B.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砷化属于无机化合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C.烃类物质只含有C、H两种元素,含有C、H、N三种元素,不属于烃,故C错误;D.属于原子晶体,熔点高、硬度大,不属于分子晶体,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A.流程图中,从粉煤灰到Ga是镓元素守恒,从粉煤灰到“滤渣2”是铝元素守恒,周期表中镓在铝的正下方,活动性与锌相似,属于两性元素,氧化镓和氧化铝都是两性氧化物,“溶浸”的目的是溶解氧化镓和氧化铝,使之生成和,同时使氧化钙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过滤除去碳酸钙和二氧化硅,A正确;
B.“滤液1”的溶质主要有和,显碱性,加入酸性物质中和OH-使溶液的pH减小,偏铝酸根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过滤与溶液分离,B正确;
C.溶液通入的反应与溶液中通入的反应类似,符合弱酸制更弱的酸的特点,C正确;
D.“镓的活动性与锌相似”,工业上大规模制备为了降低成本,采用还原剂还原的方法,而不是电解法,D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砷化镓属于无机化合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砷化镓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与原电池工作原理不相同,故B错误;
C.与的性质相似,氧化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故C正确;
D.砷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VA族,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砷与在常温下不能剧烈化合为,故D错误。
6.答案:D
解析:A.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3He是一种核素,故A正确;
B.钛合金为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正确;
C.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有助于二氧化碳的减少,合成淀粉有利于保证人类粮食安全,故C正确;
D.第一至三周期为短周期元素,锗在周期表第四周期,是长周期元素,故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A.已知锗的原子序数为32,与C同主族,因此可推出其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故A正确;B.工业上对高纯和的混合物进行电解制备硅锗合金,化合价都为正价,因此产品在阴极区生成,故B正确;C.易水解,根据流程,与高纯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则“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D.若“氧化”的目的是将氧化为,化合价从+3价变为+5价,升高2个价态,氧化剂氯酸钠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1价,降低6个价态,因此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故D错误。
8.答案:B
解析:A.不与水、酸反应,滤渣的成分为,故A错误:C.,则,故C错误:D.“溶液1”为碱性环境,加入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9.答案:D
解析:A.粉碎镍渣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酸浸”速率,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镍渣(主要含NiO,及少量、CuO、CaO、BaO、等杂质),用硫酸浸取,不和硫酸反应存在于滤渣中,BaO和硫酸反应生成沉淀存在于滤渣中,CaO和硫酸反应生成沉淀存在于滤渣中,故B正确;
C.“除铜”时,通入硫化氢除去铜离子,且使铁离子被还原成亚铁离子,该过程中氧化还原方程式为:,故C正确;
D.未说明4.48L所处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溶浸”中浸出泟的主要成分为和S,A项错误; “还原”加人的目的是将还原为,B项错误;“水解”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项正确;用情性电极电解滤液不能制备单质镁,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由分析可知,“有机相”中主要含有,酸洗时加入的目的是将氧化为,有利于后面沉淀除去,A正确;由流程可知,“操作1”是过滤,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C错误;草酸钪与氧气焙烧时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D正确。
12.答案:B
解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应采用冷却结晶法,A项错误;分析流程可知,“沉银”时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项正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应用石灰乳吸收并通入制石膏,C项错误;“电解”时比银活泼的杂质,如锌、铜等,优先发生氧化反应进入溶液,优先发生还原反应变为单质,溶液浓度减小,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向废催化剂中加入草酸溶液,草酸溶液与不反应,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A项正确;,则,B项正确;在实验室中过滤要用到普通漏斗,浓缩溶液要用到蒸发皿,C项正确;加入足量双氧水将转化为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错误。(4)结合物质结构考查元素周期律——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由短周期元素W、X、Y、Z组成的化合物P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W、Y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W、X同主族,W、Y同周期,Z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是核聚变的原料,Y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Y>Z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X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Y
D.W、Y组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以破坏臭氧层
2.某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其中X、Y、W、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四种元素分布在三个周期,W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和X同主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W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B.该化合物中除X原子外,其他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原子半径:Z>Y>W>X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一元弱酸
3.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如下图所示),其中W、X、Y、Z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X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新化合物中Y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B.WZ的水溶液呈碱性
C.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D.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某种阴离子如图所示,X、Y、W、Z四种元素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和W位于同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的电负性:
B.X、Y、W、Z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C.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X的有2种
D.分别与X、Y、W、Z形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非极性键
5.某种电化学的电解液的组成如图所示,X、Y、Z、Q、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可获得Q的单质 B.原子半径:
C.W的含氧酸均为强酸 D.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的基态原子的2p轨道半充满,M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4,由这4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负性:
B.Y氢化物的沸点可能高于Z氢化物的沸点
C.第一电离能:
D.X与Z、M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7.某多孔储氢材料前驱结构如图所示,由M、W、X、Y、Z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Z原子的电子填充3个能级,且有2个未成对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
B.W位于元素周期表IVA族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D.Y元素基态原子有5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8.短周期主族元素R、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常用作食品的增味剂,M的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
B.由R、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C.熔点:
D.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的制备W单质
9.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形成的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其中Z、W相邻且与Q同周期,Y、Q同主族,X、Z同主族且Z原子半径更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W四种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B.电负性:Z>W>X>Q>Y
C.Q的单质可保存在煤油中
D.X与Z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X原子杂化方式相同
10.某电池材料中阴离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X、Y、Z、M、N是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Y、Z、M同周期,Y、N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B.氢化物的熔沸点:M
D.该离子中Z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11.化合物A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起泡性能好、去污能力强等特点,其结构如图所示。已知X、Y、Z、W、M均为短周期常见元素,W是形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X、Y为同族元素,Z、M为同族元素,基态Z原子的核外电子有6种空间运动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Z>Y>X>M
B.电负性:X>Y>W>M>Z
C.X、Y、Z、W的简单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熔沸点最高的为X的氢化物
D.均由X、Y、Z、M四种元素组成的两种盐可以发生反应
12.X、Y、Z、W、M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基态Y、M原子的2p轨道上均有1个未成对电子,五种元素可以形成如图所示的离子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电离能:M>W>Z>Y
B.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Z>W
D.X、W、M三种元素可形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13.已知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Y、Z分别处于不同周期,W、X、Y、Z形成的化合物是核酸采样管中红色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B.W分别与X、Y、Z结合均可以形成含有相同电子数的分子
C.Y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
D.单质的氧化性:X>Y>W
14.X、Y、Z、W、Q、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基态W原子的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可用KSCN溶液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有,M元素的电负性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X、Y、Z、W、M可以形成的离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Q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ⅧB族 B.原子半径:Y>Z
C.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M D.X、Z、W可形成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
15.如图所示化合物甲具有规则的平面六边形环状结构(结构和性质与苯相似)。化合物乙可用于生产催化剂、稳定剂、阻聚剂、电镀添加剂等,也用作聚合物的交联剂和医药原料。W、X、Y、Z、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X、Y、Z同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的氢化物熔沸点比Y的氢化物熔沸点高
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一元弱酸且在热水中溶解度小
C.化合物乙中的四种元素既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D.化合物甲中的大Ⅱ键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化合物的结构式考查元素推断与元素周期律。Z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是核聚变的原料,则Z为H,Y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为O,结合题图所示化合物P的结构式,W、Y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则W位于第ⅤA族,且W、Y同周期,则W为N,W、X同主族,则X为P。原子半径:O>H,A正确;非金属性:N>P,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正确;常温下为液体,为气体,所以的沸点高于,C错误;NO、等氮的氧化物可以破坏臭氧层,D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与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W、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分布在三个周期,则X为H元素;根据该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Z为+1价阳离子,Z和X同主族,则Z为Na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Y为B元素;W形成2个共价键,且W的原子序数大于B小于Na,则W为O元素。X为H元素,Y为B元素,W为O元素,Z为Na元素。W与Z形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其中过氧化钠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B原子部分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部分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B错误;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Z>Y>W>X,C正确;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是一种一元弱酸,D正确。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氯元素,电负性大于氯元素,故A错误;
B.氨气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氯化氢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所以氨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氯化氢,沸点高于氯化氢,故B错误;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氮原子的2p轨道为稳定的半充满结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则第二周期元素中只有氟元素和氖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氮元素,故C正确;
D.钠与氧元素能形成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过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为,氯化铝为分子晶体,熔融状态不导电,因此工业上上常电解氧化铝获得金属铝,故A错误;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递减,则半径:,故B错误;
C.氯的含氧酸可能为强酸,如,也可能为弱酸,如,故C错误;
D.中Al有4个σ键,无孤电子对数,无孤电子对数,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故D正确;
答案为D。
6.答案:B
解析:A.一般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而C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S元素,则电负性:,A错误;
B.碳元素氢化物可能为液态烃或固态烃,通常碳原子数在5-16个时为液态烃,碳原子数17个及以上时为固态烃,因此C的氢化物沸点可能高于N氢化物的沸点,B正确;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且N的2p能级处于半充满稳定状态,其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则第一电离能:,C错误;
D.X与Z、M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D错误;
故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略
8.答案:A
解析:由题干和M的结构式可知,R、X、Y、Z、W分别为H、C、N、O、Na。都是离子化合物,B项错误;熔点应为,C项错误;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的NaCl制备Na单质,D项错误。
9.答案:AD
解析:从化合物结构图可知,Z和X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且Z和X同主族,Z的半径更小,所以Z为O,X为S;Q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所以Q为碱金属元素,Q和Y同主族,所以Y为H;Q和Z同周期,所以Q为Li;Z和W相邻,W为N或F,形成的化合物的阴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则是W得到1个电子,所以W为N。
X、Y、Z、W四种元素可形成等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Li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弱于H,Li的电负性小于H,故B错误。Li的密度比煤油小,不能保存在煤油中,故C错误。X与Z形成的两种化合物分别为和,在中,S的价层电子对数,S采取杂化;在中,S的价层电子对数,S也采取杂化,所以S原子杂化方式相同,故D正确。
10.答案:C
解析:N、S均能形成多种含氧酸,其中为弱酸,A项错误;碳元素的氢化物即烃,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熔沸点不一定最低,B项错误;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其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C项正确;该离子中N原子有5个价电子,形成2个共价单键,外来1个电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Na>S>O>H,A项正确;一般来说,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电负性O>S>C>H>Na,B项正确;X、Y、Z、W的简单氢化物分别为,NaH为离子化合物,熔沸点最高,C项错误;和可以发生反应,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A正确;阴离子为,中心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杂化方式为,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B正确;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错误;H、N、F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图中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及W、Y、Z分别处于不同周期,可以得出W、X、Y、Z分别为H、C、N、Cl。
A.碳单质在常温下为固体,错误。
B.W与X、Y、Z可以分别形成含有18电子的,正确。
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若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形成的酸如属于弱酸,错误。
D.非金属性:N>C>H,则单质的氧化性:N>C>H,错误。
14.答案:A
解析:Fe位于第四周期Ⅷ族,A错误;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C>N,B正确;的热稳定性强于HBr,C正确;中含有配位键,D正确。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合物的性质、物质结构等知识。根据题干及物质结构可知,W、X、Y、Z、Q依次为H、B、C、N、S元素。Z的氢化物为,Y的氢化物为烃类化合物,碳原子个数越多,熔沸点越高,无法比较,A错误;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一元弱酸,在热水中会破坏硼酸分子间氢键,形成硼酸与水分子间的氢键,溶解度增大,B错误;化合物乙中的元素为H、C、N、S,可形成共价化合物(HSCN),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正确;化合物甲的结构类似于苯,三个氮各提供一对电子,三个B提供空轨道,形成的大Ⅱ键为,D错误。故选C。(8)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新题速递
1.向饱和溶液(有足量固体)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和。与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M代表、、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Ⅰ可视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曲线
B.的溶度积常数
C.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
D.时,溶液中
2.难溶盐可溶于盐酸,常温下,用调节浊液的,测得体系中或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代表与的变化曲线
B.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
C.Y点的溶液中存在
D.Z点的溶液中存在
3.AgCl()和(砖红色)都是难溶电解质,以对pCl和作图的沉淀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影区域AgCl和都沉淀
B.
C.向含有AgCl(s)的1.0KCl溶液中加入,白色固体逐渐变为砖红色
D.用硝酸银标准液滴定溶液中的,作指示剂的浓度在0.01左右时滴定误差较小
4.与可结合生成多种络合物,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分别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向某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实验测得含Cu微粒的物质的量分布分数(δ)与溶液中游离氨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b表示
B.
C.时,
D.M点时,
5.25 ℃时,用KOH溶液滴定柠檬酸(化学式为,结构简式为)溶液,溶液中与的分布系数δ的关系如图所示[如的分布系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柠檬酸为三元弱酸,的数量级为
B.pH=2.1时,
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D.溶液中
6.常温下,用溶液滴定溶液,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与起始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以及或与混合溶液pH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a点对应的溶液中
C.a、b、c、d四点中d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b点对应的溶液中
7.常温下,某实验人员在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溶液和40 Ml 溶液,再分别用盐酸滴定,利用pH计和压力传感器检测,绘制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溶液达到某浓度后,会放出一定量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乙和丁代表向NaHA溶液中滴加盐酸
B.由图可知,
C.根据图,滴定分析时,c点可用酚酞、d点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D.a点溶液中存在:
8.乙二胺(,简写为EDA)是常用的分析试剂,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类似。25 ℃时,向其盐酸盐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体系中三种粒子的浓度的对数值()、所加NaOH固体质量(m)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m、n分别代表与pOH的关系
B.乙二胺第一步电离常数的数量级为
C.点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D.点时,
9.某实验小组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和pH传感器探究的沉淀溶解平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I:向蒸馏水中加入足量粉末,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测得电导率曲线如图1。实验Ⅱ:一定温度下向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粉末,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悬浊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测得pH曲线如图2。已知:稀溶液中离子浓度与电导率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电导率不等于0说明电导率传感器需要校准
B.de段对应溶液:
C.A点加入的的物质的量小于C点加入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D.实验温度下的数量级为
10.25 ℃时,用HCl气体调节0.1 mol/L氨水的pH,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对数值()、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x与pH的关系如下图。若忽略通入气体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水的电离程度:
B.所示溶液中:
C.所示溶液中:
D.25℃时,的水解常数为
11.25℃时,用0.1000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25mL0.1000的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在该滴定过程中溶液中的分布分数与pH的关系[如的分布分数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时,的
B.25℃时,溶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的pH约为2.7
C.图1中X点对应图2中M点,图1中Y点对应图2中N点
D.Y点溶液存在
12.为二元弱酸,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中含碳微粒的存在形式与物质的量百分比随KOH溶液体积变化如图所示。lg6.4≈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入10mLKOH溶液时,溶液呈中性
B.当时,混合溶液pH为4.2
C.滴入10mLKOH溶液时,溶液中有如下关系:
D.滴入16~20mLKOH溶液的过程中,均满足
13.已知常温下,0.1mol/L的溶液的pH=7.8,往碳酸的饱和水溶液中通入,测得含氮和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温下,
B.向pH=6.5的上述溶液中通入时,和浓度都逐渐减小
C.溶液中存在关系:
D.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gCl饱和溶液中存在,当滴入的氨水非常少时,可以认为浓度和浓度相等,随着氨水的滴入,浓度减小,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浓度增大,AgCl的溶解度也增大,故曲线Ⅲ表示,曲线Ⅳ表示,曲线Ⅳ也可视为AgCl的溶解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A错误;AgCl的溶度积常数仅与温度有关,由图可知,当时,,则,B正确;随着氨水的滴入,先转化为再转化为,所以开始时,浓度比浓度小,则曲线Ⅰ表示,曲线Ⅱ表示,反应的平衡常数,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及图知,当时,溶液中,D正确。
2.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意,浊液存在溶解平衡:,用调节溶液存在平衡:。根据,随着横坐标增大,则减小,增大,故M代表与的变化曲线,A正确;
B.根据X点坐标可求,由W点可知,当时,,此时,则,B错误;
C.Y点,氟离子的浓度与钙离子的相同,即,溶解出的氟离子,,再根据电荷守恒,故,C正确;
D.Z点的溶液中,根据及,存在,根据可求,而此时,则,D正确;
故选B。
3.答案:BD
解析:A.纵坐标越大,银离子浓度越小,横坐标越大,阴离子浓度越小,故阴影区域AgCl和都不沉淀,A错误;
B.此时时,则,B正确;
C.当溶液中有1.0 KCl时,则此时氯离子的浓度为1.0,pCl=0,由图可知,此时无法形成,C错误;
D.由图可知,当浓度在0.01左右时()形成所需要的银离子浓度约为,根据氯化银的溶度积可知此时氯离子浓度约为1.6×,氯离子接近完全沉淀,滴定误差较小,D正确;
故选BD。
4.答案:D
解析:第一步:明确图中纵、横轴的含义。纵、横轴分别代表含Cu微粒的物质的量分布分数(δ)和溶液中游离氨的。第二步:理解图中的曲线变化,推断每条曲线代表的含义。由图可知,曲线a在最小时,物质的量分布分数最大,说明曲线a表示,随着升高,逐渐减小,的浓度逐渐增大,故曲线b是继续增大,浓度逐渐减小,的浓度逐渐增大,则曲线c表示,以此类推,曲线d表示,曲线e表示。第三步:结合选项分析确定答案。取d、e曲线的交叉点,此时,则,A错误;由上述分析得,当时,,即,同理得出,所以,B错误;时,依据电荷守恒,,所以,C错误;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把代入上式,M点时,,经过化简后可得,即满足M点时,,D正确。
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曲线I代表,曲线Ⅱ代表,曲线Ⅲ代表,曲线IV代表,c点,则,数量级为,A项正确;,a点,,当pH=2.1时,,B项错误;溶液pH由3.1变化到6.8的过程中,加入KOH溶液越多,体系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越弱,水的电离程度a6.答案:D
解析:由图象可知为二元弱酸,,因此直线乙代表,直线甲代表。a点时,而时直线的横坐标为0,即存在,结合电离常数表达式可知的,时直线甲的横坐标为0,同理可知的第二步电离常数,因此,A项正确、B项正确;a点溶质可视为和,b点溶质可视为,c点溶质可视为和,d点溶质可视为,因此d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点拨:促进水的电离,和一定程度上都会抑制水的电离],C项正确;第一步:列出电荷守恒式。b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第二步:列出物料守恒式。物料守恒:。第三步:结合选项对二式进行转化。二式相减得,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上述分析,曲线乙和丙代表向NaHA溶液中滴加盐酸,A错误;若,则,即,但由图可知,NaHA溶液显碱性,说明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即,B错误;根据图,滴定分析时,c点溶液的pH在8.5左右,在酚酞的变色范围内,故可用酚酞作指示剂,d点溶液的pH在4左右,在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内,故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C正确;a点时,溶液溶质为和NaCl,存在电荷守恒,D错误。
8.答案:C
解析:随NaOH固体的加入,溶液pOH逐渐减小,增大,随的增大,溶液中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增大,曲线m、n、o分别代表与pOH的关系,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点时,溶液的pOH=4.10,,乙二胺第一步电离常数,数量级为,B正确;点溶液的,溶液显酸性,C错误;点时,溶液呈中性,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初始溶液中溶质为,由此可得物料守恒:,两式相加并结合溶液呈中性时可得,D正确。
9.答案:D
解析:是弱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因此a点电导率不等于0,A项错误;cd段加入少量蒸馏水,和浓度减小,电导率降低,de段对应溶液中有,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B项错误;由图象可知,最后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过量,A点加入的大于C点加入的,C项错误;实验温度下起始蒸馏水的pH=6.5,说明实验温度并非室温,实验温度下的,当达到饱和时,pH不变,此时pH=10.5,,的的数量级为,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A.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点对应的溶质分别为:和少量的和较多的,,由于铵根离子水解对水的电离其促进作用,其含量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故水的电离程度:,A错误;
B.由A项分析可知,点溶液的溶质为和较多的,根据物料守恒可知,所示溶液中:,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点溶液的溶质为,溶液呈酸性,故所示溶液中: ,C错误;
D.由题干图示信息点可知,当是溶液的pH值为9.25,故25 ℃时,的水解常数,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A项错误;25℃时,溶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为NaHA溶液,由图2可知,其pH约为2.7,B项正确;X点为NaHA溶液,对应图2中pH约2.7处,Y点为溶液,图1中Y点pH=8.4,图2中N点pH=4.2,故Y点不对应N点,C项错误;Y点为溶液,Y点的电荷守恒表达式为,物料守恒表达式为,由此可得质子守恒表达式为,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A项,滴入10mLKOH溶液时,所得溶液溶质为的水解常数,溶液呈酸性,错误;B项,时,,因此混合溶液pH=5-0.8=4.2,正确;C项,原溶液中加入10mLKOH溶液时,溶液体积从20mL变为30mL,此时:,错误;D项,滴入20mLKOH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为,溶液显碱性,因此,错误。
13.答案:B
解析:常温下0.1mol/L的溶液的pH=7.8,溶液显碱性,说明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则电离平衡常数,A正确;pH=6.5的溶液中,通入,溶液的pH增大,据题图知,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B错误;溶液中存在元素质量守恒:,C正确;结合题图可知,溶液的pH=9时,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顺序为,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