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九年制学校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1. 年月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将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下列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火箭加注燃料 B. 火箭点火起飞 C. 飞船与火箭分离 D. 进入预定轨道
2. 马铃薯是非常好的高钾低钠食品,很适合肥胖者食用。这里的“钠、钾”是指(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离子
3. 第届冬季奥运会将于年在北京举办。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冬奥”理念的是( )
A. 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供参会人员使用
B. 场馆电力供应均来自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
C. 冬奥列车采用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
D. 速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B. 太阳能、氢能和天然气都属于新能源
C. 纯碱就是碱,其水溶液显碱性 D. 人体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
5.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闻气味 B. 稀释浓硫酸
C. 转移蒸发皿 D. 熄灭酒精灯
6. 很多成语、俗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花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均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 “烈火焚烧若等闲”为物理变化
D. “釜底抽薪”和“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7. 现有、、三种金属,如果把、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明显现象,表面有气泡产生,如果把和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在表面有银析出,而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实验事实,判断、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B. C. D.
8.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两种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反应生成的与的粒子个数比为:
D. 四种物质肯定都属于无机物
9. 研究发现千金藤素可抑制某些冠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下列关于千金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千金藤素”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B. “千金藤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千金藤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
D. “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是:::
10. 下列四个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
鉴别羊毛和化学合成纤维 闻气味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
除去中的粉 将混合物置于足量稀中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两根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溶液和溶液中
A. B. C. D.
1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______ ;
个二氧化硫分子 ______ ;
与对应的粒子符号 ______ ;
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
中的前面“”表示 ______ ;右下角“”表示 ______ 。
12. 有四种常见的物质:、、、、,用它们的序号填空。
在家庭中常用于调味剂的是 ______ ;
在蒸馒头时常用作发酵粉的是 ______ ;
用于生产洗涤剂的是 ______ ;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______ 。
13. 年月日和年月日,宇航员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凸显了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
宇航员需要的氧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冰雪实验”是运用结晶的原理。乙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溶解度
乙酸钠属于 ______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从表中数据发现乙酸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 。
时,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 ______ 乙酸钠固体,搅拌,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将其饱和溶液降温到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14.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如图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为黑色固体,为蓝色沉淀,部分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和水反应属于 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物质的俗称是 ______ 写一种。
写出物质的一种用途: ______ 。
的化学式为 ______ ;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5.
如图是实制气体的发生收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实室用装置制取的化反方程是 ______ 若用装置干燥氧,装置盛放试应该是 ______ 若用高锰酸取氧气,需要装置进的地方是 ______ .
器的名称是 ______ ,帽盖灭的原理是 ______ .
用装制,其的多孔塑料片 ______ 填“能或“不能”成多孔的铜片,原因是 ______ ;装置集二氧化气体,应该将气体从管 ______ 填“”或“”入.
16. 化学课上老师为大家表演了个“化学小魔术”,将某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均匀地洒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灿烂烟花,为此老师带领同学们展开了对该脱氧剂成分及原理的探究。
实验活动一:探究脱氧剂中黑色粉末的成分。
【作出猜想】黑色粉末含有铁粉和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黑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 ______ ,溶液变为浅绿色,有黑色不溶物。 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将中黑色不溶物滤出,洗涤、干燥后,放在陶土网上灼烧,上方放一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炭粉。
【查阅资料】实验所用脱氧剂中还含有氯化钠。
实验活动二:探究脱氧剂中氯化钠的作用。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控制变量法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现象为:烧杯内左侧导管液面 ______ 右侧导管液面填“高于”或“低于”。
【表达交流】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利用铁粉与 ______ 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从而来延长食品保质期,其中炭粉具有 ______ 性,可以促进反应的发生,氯化钠可以加快铁生锈的反应速率。
【反思评价】脱氧剂包装上应标明的注意事项是 ______ 请写出一条。
17. 将氯化钠和氯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计算:
实验次数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共生成沉淀的质量
表中的值为 ______ 。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8.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时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并用数据处理软件以数字、曲线的形式实时显示。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如图乙所示。
实验前要检查甲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为:按甲图连接好实验仪器, ______ 。
图乙中点为点燃前集气瓶中的气压,段气压显著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 ,时刻后瓶内气压又显著增加时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
另一小组同学用甲装置进行该实验,结束时,观察到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大于集气瓶内原空气体积的,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填字母。
A.燃烧匙内红磷不足
B.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操作过于缓慢
C.旋紧橡皮塞后发现橡胶管上未夹弹簧夹
D.未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
B、火箭点火起飞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B正确;
C、飞船与火箭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C错误;
D、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错误。
故选:。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
【解析】解:物质中的钠、钾是对所有钠、钾原子的总称,意即元素,而不是原子,也不是离子,不存在分子。这里所说的“钠、钾”是指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这里所说的“钠、钾”通常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物质中的钠、钾是对所有钠、钾原子的总称,意即元素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答案】
【解析】解:、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会造成白色污染,故A不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B、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不污染环境,故B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C、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故C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D、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节约能源,故D符合“绿色冬奥”理念。
故选:。
A、根据大量提供一次性塑料杯子会造成白色污染进行分析;
B、根据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不污染环境进行分析;
C、根据轻量化技术和环保可降解材料不污染环境进行分析;
D、滑馆采用跨临界直接制冰系统,制冰效能提升,节约能源进行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4.【答案】
【解析】解:、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太阳能、氢能均属于新能源,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分析判断。
B、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C、根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新能源的特征、盐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花开后或打开盛放酒的容器的塞子,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香味,该选项正确;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氧气发生反应,该选项正确;
C、“烈火焚烧若等闲”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D、“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钻木取火”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正确。
故选:。
A、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D、“釜底抽薪”是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钻木取火”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答案】
【解析】解:现有、、三种金属,如果把、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明显现象,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即;如果把和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在表面有银析出,而没有变化,说明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则、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故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两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生成的与的粒子个数比为:,故D说法正确;
D、物质属于单质,不属于无机物,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
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个“千金藤素”分子中含有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千金藤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千金藤素是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的,千金藤素分子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千金藤素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千金藤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羊毛和化学合成纤维的气味可能相同,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B、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将粗盐研碎、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粉均能与足量稀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将两根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溶液和溶液中,均能反应,说明了活动性,;无法比较银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故选:。
A、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B、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 个氮分子 一个氮分子中含有个氮原子
【解析】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符号为:;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核内质子数为,属于钠元素,核外电子数为,故为钠离子,其符号为:;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故中的前面“”表示个氮分子;右下角“”表示一个氮分子中含有个氮原子。
故答案为:;
;
;
;
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中含有个氮原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答案】
【解析】解:氯化钠在家庭中常用于调味剂;故答案为:;
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碳酸氢钠在蒸馒头时常用作发酵粉;故答案为:;
碳酸钠可用于生产洗涤剂;故答案为:;
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答案为:。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 易溶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晶体析出
【解析】解: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在室温下溶解度大于为易溶物质,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在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属于易溶物质;
故答案为:易溶。
由表格数据可知,乙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故答案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由表格数据可知,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所以在时,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乙酸钠固体,搅拌,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因乙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溶解度降低,可观察到有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有晶体析出。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室温下溶解度大于为易溶物质,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在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属于易溶物质;
乙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由表格数据可知,时,乙酸钠的溶解度为,所以在时,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乙酸钠固体,搅拌,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因乙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溶解度降低,可观察到有晶体析出。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放热 烧碱 灭火 置换反应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是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是:灭火、作气体肥料、人工降雨等。
由分析可知,是氢氧化铜,化学式为:;在转化过程中,碳酸钙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是氧化铜,是硫酸铜,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是氢氧化钙,是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放热;烧碱;
灭火;
;置换反应;
;
。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煅烧可生成和,又可与水反应,则是碳酸钙,是氧化钙,是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则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是氢氧化钠;为黑色固体,为蓝色沉淀,和硫酸反应生成的,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是氧化铜,是硫酸铜;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5.【答案】酒精灯;隔绝氧气;;浓硫酸;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能;铜位于氢的后面,不与酸反应;
【解析】解:
根验室常用仪器可知:精灯;用灯帽盖的原理是隔绝;
为防止高锰气流气管,若高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对装置改进的地方是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装置制取,多塑料片能换成孔的铜片,其原因是铜位于氢后,不酸反应;用装收集二氧化碳气,应该将气体从导管.
酸具吸水,以干体,若用装置干燥氧气,装置盛放的试剂应该是浓酸;
;
如果双氧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加热,实验室用装制取的学反应方程式是;
酒;隔绝氧气;
能铜位于氢的后,不与酸应;.
根如果用氧水和二氧化锰氧就不需热解答根据浓硫酸具有水性解答;根据高锰钾制氧气的注意分析解答;
根据装置特分析答;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铜位于氢后,不与酸反应答;根据二氧碳的密比空的大.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取置集装置的选择,时也查了气的干燥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装置选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出在实验题.
16.【答案】有气泡生成 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变模糊 高于 水和氧气 吸附 不可食用
【解析】解: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结论,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故取黑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该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实验结论,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故将中黑色不溶物滤出,洗涤、干燥后,放在陶土网上灼烧,上方放一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变模糊;
实验探究有盐、水、氧气的环境下铁生锈的速率加快,消耗氧气更快,则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左侧导管液面高于右侧导管液面;
表达交流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利用铁粉与水和氧气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从而来延长食品保质期,其中碳粉具有吸附性,可以促进反应的发生,氯化钠可以加快铁生锈的反应速率;
反思评价脱氧剂包装上应标明的注意事项是不可食用答不可微波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有气泡生成;;
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变模糊;
实验探究高于;
表达交流水和氧气;吸附;
反思评价不可食用合理即可。
实验探究根据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有盐、水、氧气的环境下铁生锈的速率加快,消耗氧气更快进行分析;
表达交流根据铁粉与水和氧气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从而来延长食品保质期进行分析;
反思评价根据氧剂包装上应标明的注意事项是不可食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7.【答案】
【解析】解:第次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而第次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为,而第次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故;
设混合物中氯化铁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
,
第次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说明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故第四次恰好完全反应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
。
第次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而第次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为,而第次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而第次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仍为,说明氯化铁已经完全反应,所以沉淀质量不再增加;
根据沉淀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8.【答案】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去热毛巾后,导管内形成稳定的液柱 红磷燃烧放热,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打开止水夹
【解析】解:装置甲可用热捂法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去热毛巾后,导管内形成稳定的液柱;
红磷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由于发生反应时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在密闭空间内,内部气体受热膨胀,从而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增大,随后因为红磷燃烧时,要消耗瓶内的氧气,因此瓶内气压就会减小,等到瓶内的氧气消耗殆尽的时候即红磷不在燃烧时,打开止水夹,此时因为内部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烧杯内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原来的气体空间被压缩,瓶内气压又会增大;故答案为:红磷燃烧放热,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打开止水夹;
红磷量不足,会导致集气瓶内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从而导致瓶内气压减小的程度更小,因此打开止水夹之后,水进入瓶内的体积小于原瓶内空气体积的;
B.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操作过于缓慢,会导致受热膨胀的气体逸出集气瓶,瓶内气压减小的程度更大,从而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大于原瓶内空气体积的;
C.橡胶管上未夹弹簧夹,也会使受热膨胀的气体逸出集气瓶,瓶内气压减小的程度更大,导致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大于原瓶内空气体积的;
D.未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此时瓶内气体仍处于热膨胀状态,瓶内压强减小的程度较小,故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小于原瓶内空气体积的。
故选:。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红磷燃烧前中后瓶内气体的压强变化以及该实验的原理、步骤来分析;
根据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进行分析,包括气体受热膨胀,气体逸出体系等。
本题难度较大,着重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并结合了重要化学反应的表示意义及其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应过程的压强变化等,需要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深刻理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