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

沪教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灭火的方法及原理都正确的是(  )
A.吹灭蜡烛,原理是隔绝氧气
B.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辟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原始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进入林区禁止携带火种,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
A. B. C. D.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它由物质M与氯气反应制得,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则物质M可能是
A.Na B.NaOH C.Na2CO3 D.NaHCO3
4.据报道,美国宇航局的专家发明了“月球制氧机”,这种“月球制氧机”利用聚焦太阳能产生的高温使月球土壤发生化学反应制取氧气,据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
A.氧元素 B.氧气 C.水 D.氯酸钾
5.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C.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D.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6.下列由化学方程式获取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条件是加热
B.反应物是汞和氧气
C.生成物是氧化汞
D.参加反应的汞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7.江边烧烤结束后用河沙覆盖火红的木炭。体现的灭火原理为(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8.“钻木取火”是古人点燃木柴的一种方法,关于这种引火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
②钻出的木屑比原木材着火点高
③钻的目的是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④钻的目的是升温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2022年春晚上,一支国风舞蹈《只此青绿》生动舞绘了北宋名画一《千里江山图》,该图历经千年色彩依旧,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加热碱式碳酸铜除了生成CuO和CO2,还可能会生成的物质是(  )
A.CuS B.H2O C.SO2 D.N2
10.我国古代典籍记载的“银针验毒”,涉及到反应,生成物X的化学式是(  )
A.AgHS B.Ag2S C.SO2 D.Ag2O
11.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能正确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13.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中,选择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空格里,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能灭火的气体是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3)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
(4)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5)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
(6)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理想燃料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能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气体是   ,该气体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它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4.用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
(1)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应满足的条件是   。
(2)通过什么现象能验证(1)题中的燃烧条件?   。
(3)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
(4)请指出图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   。
四、科普阅读题
1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无比。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黑火药是一种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   元素(填元素符号)。
(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   (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五、计算题
16.某同学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 g盛于试管中加热,在不同时间测得试管内固体质量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试管中剩余固体质量/g 6 5.8 5.6 5.3 5.04 5.04 m
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m=   。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
(3)求该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 吹灭蜡烛,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其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 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故B不符合题意;
C. 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C符合题意;
D. 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2.【答案】B
【解析】【解答】A.该图表示禁止烟火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图表示禁止带火种标志,故B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燃放烟花爆竹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禁止吸烟标志,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自己对常见安全标识的认识判断。
3.【答案】B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物质M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次氯酸钠(NaClO)、氯化钠和水,氯气中只有氯元素,次氯酸钠(NaClO)、氯化钠和水中有氯元素、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则物质X中一定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则物质M可能是NaOH。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据此分析。
4.【答案】A
【解析】【解答】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要制氧气原料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A符合题意;
B、制氧气可能用物理方法,也可能用化学方法,如用化学方法的话,原料中不一定含氧气,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含有氧元素,可用来制氧气,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均有可能,不一定是水,故C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能用来制氧气,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均有可能,不一定是氯酸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5.【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化学方程式无法得知化学反应的快慢,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中,等号上方标注的为反应条件,不符合题意;
C、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为反应物,等号右边为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物质间质量关系。
6.【答案】D
【解析】【解答】A、等号上方表示反应条件,反应条件是加热,不符合题意。
B、等号前面表示反应物,反应物是汞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C、等号后面是生成物,生成物是氧化汞,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汞与氧气的微粒个数比为 2:1,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7.【答案】C
【解析】【解答】A.此处没有清除可燃物木炭,故不符合题意;
B.河沙覆盖没有降低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C.河沙覆盖木炭隔绝了木炭与空气的接触,故符合题意;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8.【答案】D
【解析】【解答】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烧,故符合题意;
②钻出的木屑与原木材相同,着火点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定值,不能被提高,故不符合题意;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使木柴燃烧,故符合题意。
正确的是①④,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摩擦生热,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烧分析。
9.【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u2(OH)2CO3中含有Cu、O、H、C四种元素,反应后也只有这四种元素,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10.【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反应前4个银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已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则2X中含有4个银原子、2个硫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Ag2S。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分析。
11.【答案】B
【解析】【解答】A.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反应结束后,质量保持不变,该图像能正确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用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不变,该图像不能正确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故符合题意;
C.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反应结束后,质量保持不变,该图像能正确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D.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过程中钾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该图像能正确描述其变化过程中量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2.【答案】C
【解析】【解答】A、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生成了气体才要加气体符号,A不符合题意;
B、单质铁在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B不符合题意;
C、化学式,配平,反应条件均没有问题,故C符合题意;
D、氢气还原氧化铜所需要的条件是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13.【答案】(1)CO2
(2)CH4
(3)O2
(4)O2
(5)CO2
(6)H2;2H2+O22H2O
(7)CO2;H2O+CO2=H2CO3
(8)CO2;CO2 +Ca(OH) 2=CaCO3↓+H2O
(9)CO;CO+CuOCu+CO2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能用于灭火,化学式为:;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
(3)氧气能供给人类呼吸,所以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化学式为:;
(4)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化学式为:;
(5)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化学式为:;
(6)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原则为: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且满足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则。
正确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用等号连接,等号上表明条件,注意要配平。
14.【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3)提供热量、隔绝氧气(叙述合理且将二者都答出来才得分)
(4)两支试管口没有堵橡胶塞或系上气球
【解析】【解答】(1)燃烧需满足3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故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应满足的条件是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2)试管中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试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未达到着火点不燃烧,故通过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能验证(1)题中的燃烧条件;
(3)在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时,水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在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时,水起到提供热量的作用,故烧杯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4)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容易散逸出去污染空气,故该实验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应在两支试管口堵上橡胶塞或者系上气球,所以该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两支试管口没有堵橡胶塞或系上气球。
【分析】根据实验所给条件结合燃烧需可燃物接触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15.【答案】(1)混合物
(2)K、S(写全给分)
(3)2Mg+O2 2MgO
(4)CuSO4(含铜化合物且化学式正确即给分)
【解析】【解答】(1)由题意,“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等多种物质组成,它属于混合物;
(2)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燃烧是与氧气反应;故爆炸时,产物中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一还含有钾、硫元素,符号为:K、S;
(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是: ;
(4)含铜化合物灼烧时会发出绿色光芒;可能是硫酸铜。
【分析】(1)根据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4)根据含铜化合物灼烧时会发出绿色光芒,进行分析。
16.【答案】(1)5.04
(2)0.96
(3)解:设该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答:该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解析】【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进行到第四分钟时,试管内质量不在变换,则反应结束,故此后试管内质量也是5.04g,故填5.04;
(2)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为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故填0.96;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反应进行到第四分钟时,试管内质量不在变换,说明反应结束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为生成气体的质量。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氧气的质量,未知量是氯酸钾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期末复习综合试卷(含解析)(选修1和选修2)2022-2023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