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 单元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2mL0.01mol/L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mol L-1CuSO4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mol/LZnSO4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生成 Ksp(ZnS)
D 向5mL0.005mol/LFeCl3溶液中加入5mL0.015mol/LKSCN溶液,溶液变红,再加入少量铁粉,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铁粉后,Fe3++3SCN- Fe(SCN)3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A.A B.B C.C D.D
2.25℃时,用KOH溶液滴定柠檬酸(化学式为C6H8O7,结构简式为)溶液,溶液中-lgc(H+)与C6H8O7、C6H7O、C6H6O、C6H5O的分布系数δ的关系如图所示[如C6H7O的分布系数δ(C6H7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柠檬酸为三元弱酸,Ka3的数量级为10-7
B.pH=2.1时,c(C6H8O7):c(C6H7O)=1:10
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b<c
D.0.01mol L-1K2C6H6O7溶液中c(OH-)-c(H+)<2c(C6H8O7)
3.亚磷酸(H3PO3)及其盐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25℃时,已知H3PO3溶液中含磷微粒的浓度之和为0.1mol L-1,溶液中所有含磷微粒的lgc-pO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OH表示OH-浓度的负对数[pOH=-lgc(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lgc(H2PO)随pOH的变化
B.pH=4的溶液中:c(H3PO3)+2c(HPO)=0.1mol L-1
C.反应H3PO3+HPO2H2PO的平衡常数K=1.0×10-5.3
D.浓度均为0.1mol L-1的Na2HPO3和NaOH的混合液,加水稀释10倍后溶液中将增大
4.已知为二元可溶弱酸。25℃,分别向溶液和溶液中加固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中存在和的逸出),所得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两点相等
C.当如图时,
D.当如图时,为
5.室温下,向的溶液中滴加的NaOH溶液时,pH、(、或)随V(NaOH溶液)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的第一步电离平衡常数
B.当V(NaOH溶液)=10mL时,
C.V(NaOH溶液)=20mL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常温下,当时,有
6.常温下,关于下列4种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pH 11 11 3 3
A.在溶液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种溶液的pH均减小
B.各取1mL溶液加水稀释至10mL后,四种溶液的pH大小:①>②>④>③
C.将溶液①、④混合,所得溶液中可能存在:
D.将aL溶液②与bL溶液③混合后,若所得溶液的pH=7,则
7.某小组用硫铜矿煅烧后的废渣(主要含、、)为原料制取,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浸”时使用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
B.“氧化”后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
C.“调节”时可以选择或
D.“还原”过程中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8.25℃时,将HCl气体缓慢通入的氨水中,体系中粒子浓度的对数值()、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B.时,
C.点所示溶液:
D.点所示溶液:
9.常温下,向浓度均为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固体,溶液中金属元素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测得a、b点溶液分别为3.0、4.3。
已知:①
②,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点溶液中金属元素主要存在形式为和形式存在
B.曲线II代表
C.常温下,
D.的平衡常数K为
10.乳酸(用HM表示)是常见的有机酸,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温下,向10 mL 0.10 mol·L HM溶液中,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的pH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当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存在
C.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入,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D.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乳酸,可选酚酞作指示剂
11.工业生产中利用方铅矿(主要成分为PbS,含有等杂质)制备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
B.实验室中进行“操作1”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烧杯、漏斗
C.“沉降”时加入冰水使平衡向右移动
D.“沉淀转化”过程中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溶液中,则
12.25℃时,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所有含R微粒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已知:,a、b、c三点的坐标:、、。
A.属于正盐
B.曲线②表示随pOH的变化
C.a点溶液中,
D.反应的平衡常数
二、多选题
13.25℃时,用HCl气体调节氨水的pH,体系中微粒浓度的对数值(lgc)与pH的关系如图1所示(a、b、c、d线分别对应体系中除和外的其它微粒),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pH的关系如图2所示(忽略通入气体后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解平衡常数的数量级为
B.对应溶液;
C.水的电离程度:
D.对应溶液:
14.25℃时,在20.0mL中滴入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MOH为强碱
B.N点存在关系:
C.pH=9时,
D.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O点>N点
三、非选择题
15.自然界是各类物质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平衡体系,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电离平衡常数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量,已知如表数据(25℃):
化学式 CH3COOH H2CO3 HA HClO HCOOH
电离常数
(1)0.1 mol/L的CH3COOK溶液和0.1 mol/LHCOONa溶液相比,c(K+)-c(CH3COO-)______________c(Na+)-c(HCOO-) (填“<”、“=”或“>”)。
(2)25℃时,向NaA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向0.1 mol/LHCOOH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当溶液中c(HCOOH):c(HCOO-)=5:9时,此时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
Ⅱ.常温下,向20 mL某浓度的硫酸中滴入0.1 mol/L氨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随加入氨水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4)a、b、c、d四个点水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5)V=______________mL,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
(6)a、b、c、d四个点溶液显中性的是______________。
(7)NH3·H2O的电离常数K约为______________。
16.和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常温下,,;②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和温度的变化。
(1)工业上,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溶液除去铁屑中的油污,理由是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在的溶液中,_______。
(3)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的盐酸,溶液的随加入的盐酸体积V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a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_______(忽略电离的影响)。
②b点溶液中,_______(填“>”、“<”或“=”)。
③c点溶液中,共含有_______种微粒。
④d点溶液中,_______。
(4)常温下,将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完全混合,在该混合后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17.已知水在25℃和95℃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25℃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_______(填“A”或“B”),请说明理由_______,25℃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
(2)95℃时,若100体积pH=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a与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
(3)曲线A所对应的温度下,pH=2的HCl溶液和pH=11的某BOH溶液中,若水的电离程度分别用α1、α2表示,则α1_______α2(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下同),若将二者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的pH_______7,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18.平衡思想是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观念,在水溶液中存在多种平衡体系。研究水溶液中的粒子行为在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I.锅炉水垢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是水垢成分之一。
(1)室温下,已知的,向0.05的溶液中滴加浓溶液,刚好出现沉淀时,溶液的约为_______。
II.已知:常温下,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弱酸
电离平衡常数(25℃)
(2)常温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3)下列方法中,可以使0.1溶液中的电离度增大的是_______。
A.通入少量气体 B.加入少量冰醋酸
C.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 D.加入少量水
(4)将少量气体通入到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5)常温下,同浓度的①、②、③、④这4种溶液中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填编号)。
(6)某同学在测定相等的盐酸和溶液的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则测定结果误差较大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硫离子过量,两种沉淀都生成,没有沉淀的转化,所以无法比较溶度积常数大小,故A错误;
B.CH3COONH4中CH3COO-、都发生水解反应,NaHCO3中只有发生水解反应,所以不能根据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H4、NaHCO3溶液的pH值判断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相对大小,故B错误;
C.弱酸的酸性越弱,组成其的盐水解程度越大,同浓度的盐溶液的pH越大,测得0.1 mol/LNaA溶液的pH小于0.1 mol/L Na2B溶液的pH,说明酸性HB-<HA,无法比较HA、H2B的酸性大小,故C错误;
D.加入少量铁粉,与铁离子反应,使Fe3++3SCN- Fe(SCN)3逆向移动,则溶液红色变浅,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A.由图可知,曲线Ⅰ代表,曲线Ⅱ代表,曲线Ⅲ代表,曲线Ⅳ代表,,c点,则,数量级为,A项正确;
B.,a点,,当pH=2.1时,,B项错误;
C.溶液pH由3.1变化到6.8的过程中,加入KOH溶液越多,体系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越弱,水的电离程度a<b<c,C项正确;
D.当KOH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恰好生成,,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根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得出,结合,可知,D项正确。
故选B。
3.D
【分析】任何pOH下,图中含R物质均有3种,说明H3RO3存在二级电离,为二元弱酸;随着c(OH-)逐渐增大,pOH减小,根据H3RO3+OH-=+H2O、 +OH-=+H2O,可知c(H3RO3)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增大,故lgc(H3RO3)逐渐减小,lgc()先增大后减小,lgc()逐渐增大,故曲线①表示c(),曲线②表示c(),曲线③表示c(H3RO3),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②表示c()随pOH的变化,故A错误;
B.pH=4时,pOH=10,由图可知,此时,lgc(H3RO3)=lgc(),即c()=c(H3RO3),而c(H3RO3)+c()+c()=0.1 mol L-1,故2c(H3RO3)+c()=0.1 mol L-1,故B错误;
C.根据a点知,c()=c()时,pOH=7.3,c(OH-)=10-7.3 mol/L,c(H+)=10-6.7 mol/L,则H3RO3的Ka2==c(H+)=10-6.7,根据c点知,c()=c(H3RO3),pOH=12.6,c(OH-)=10-12.6 mol/L,c(H+)=10-1.4 mol/L,则H3RO3的Ka1==c(H+)=10-1.4,由H3RO3 +H+减去 +H+,可得H3RO3+ 2,则平衡常数K==105.3,故C错误;
D.浓度均为0.1mol/L的Na2HPO3和NaOH的混合液,加水稀释10倍后溶液碱性减弱,c(OH-)减小,的水解平衡常数不变,根据可知,该比值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A.由图可知,加到溶液中优先与反应,再与反应,而加到溶液中优先与反应,再与反应,,A正确;
B.P、Q点表示的意思均为,而温度不变,值不变,故此时应相等,B正确;
C.由物料守恒式减电荷守恒式可知
,当加入时,溶液呈碱性,,C正确;
D.当如图时,,但此时并未完全与反应完,因此并不等于,所以利用,D错误;
故答案选D。
5.B
【详解】A.当时,以,则,A正确;
B.当(NaOH溶液)时,根据电荷守恒得,根据物料守恒得,综上可得,B错误;
C.当V(NaOH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为,是强碱弱酸盐,在水中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所以当(NaOH溶液)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正确;
D.当时,,根据电荷守恒得,代入转换得:,此时,,D正确;
故选B。
6.D
【详解】A.氯化铵溶于水后电离出铵根离子,可以抑制氨水的电离使氢氧根浓度减小,铵根离子还可以结合NaOH溶液中的氢氧根使其氢氧根浓度减小,则溶液①、②中加入氯化铵晶体后,溶液的pH都会减小,A正确;
B.一水合氨稀释过程中还会继续电离出氢氧根,所以稀释10倍其pH的变化小于1,则稀释后pH:①>②,同理醋酸稀释10倍其pH的变化也小于1,则pH:③<④,四种溶液的pH大小:①>②>④>③,B正确;
C.两溶液混合时,若盐酸溶液的体积远大于氨水溶液的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存在,C正确;
D.pH=11的NaOH溶液浓度为10-3mol/L,pH=3的醋酸浓度远大于10-3mol/L,若混合后pH=7,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醋酸溶液体积,,D错误;
故选D。
7.C
【分析】废渣(主要含、、)加入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铜,加入双氧水氧化亚铁离子变为铁离子,调节溶液pH值沉淀铁离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还原硫酸铜生成氧化亚铜和氮气。
【详解】A.“酸浸”时使用98%的浓硫酸会氧化亚铁离子,产物污染性的气体,消耗的硫酸量会增多,不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故A错误;
B.氧化的目的是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因此“氧化”后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故B错误;
C.“调节”时主要是沉淀铁离子,而 需要保留,因此选择或来消耗氢离子,促进铁离子水解,故C正确;
D.“还原”过程硫酸铜化合价降低1个价态,化合价升高变为氮气,升高4个价态,因此“还原”中消耗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8.C
【详解】A.题图中点溶液的,,此时,则的电离平衡常数,A正确;
B.时,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和,由题图可知此时溶液显碱性,则的电离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B正确;
C.点所示溶液,,根据的电离常数得,故,C错误;
D.点时,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可得,D正确;
选C。
9.A
【分析】根据a点、b点对应的pH,计算溶度积Ksp=c3(OH-)c(M3+),分别为Ksp(a)= ,Ksp(b)= ,根据信息①可知,前者为Fe(OH)3的溶度积,后者为Al(OH)3溶度积;溶解度小,优先沉淀,故曲线I代表Fe3+,曲线I代表A13+,以此解答。
【详解】A.b点恰好两种金属离子完全沉淀,金属元素主要存在形式为Fe(OH)3和形式存在,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曲线II代表A13+,故B错误;
C.常温下,,故C错误;
D.时,的平衡常数,则的平衡常数K=,故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A.A点,,, mol L 1,,由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可得,故A正确;
B.混合后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乳酸和乳酸钠,由电荷守恒得,由物料守恒得,联立两式可得:,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入,水的电离被抑制,电离程度又逐渐减小,故C错误;
D.强碱滴定弱酸,可选酚酞作指示剂,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1.D
【分析】方铅矿(主要成分为PbS,含有等杂质)和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与、PbS、发生反应生成、和S,被还原成,加入的NaCl可促进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使更多的Pb元素存在于溶液中;加入MnO调节溶液pH,使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然后过滤得到(滤渣2);难溶于冷水,将滤液冷水沉降,过滤得到晶体;加入稀硫酸发生沉淀转化,生成硫酸铅晶体,“滤液3”中主要成分为HCl;
【详解】A.“浸取”时稀盐酸与、PbS、发生反应生成和S,被还原成,加入的NaCl可促进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使更多的Pb元素存在于溶液中,故“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过量的和生成的S,选项A错误;
B.“操作1”为过滤,实验室中进行过滤需要用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选项B错误;
C. ,反应吸热,加入冰水使温度降低,平衡向左移动,选项C错误;
D.“沉淀转化”过程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
,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2.D
【分析】由电离常数公式可知,当溶液中R微粒的浓度相等时,电离常数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相等;由图可知,含R微粒只有3条曲线说明H3RO3为二元弱酸,Na2HRO3为正盐,由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一级电离为主可知,一级电离常数大于二级电离常数,则电离常数越大,溶液中pOH的值越小,则曲线③表示表示lgc(H3RO3)随pOH的变化的曲线、曲线②表示lgc(H2RO)随pOH的变化、曲线①表示lgc(HRO)随pOH的变化,由c点数据可知,H3RO3的电离常数Ka1(H3RO3)= 10—1.4,由a点数据可知,H3RO3的电离常数Ka2(H3RO3)= 10—6.7。
【详解】A.由分析可知,H3RO3为二元弱酸,Na2HRO3为正盐,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曲线②表示lgc(H2RO)随pOH的变化,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点溶液中c(HRO)= c(H2RO),由电荷守恒关系c(Na+)+ c(H+)=2c(HRO)+ c(H2RO)+ c(OH—)可得:溶液中c(Na+)+ c(H+)=3c(H2RO)+ c(OH—),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5.3,故D错误;
故选D。
13.BD
【详解】A.时,,此时pH=9.25,则水解平衡常数Kh===10-9.25,数量级为,故A正确;
B.根据电荷守恒:,对应溶液中,则,此时,HCl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根据物料守恒:,,则,,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对应t值增大,到时氨水恰好被完全中和,此过程中氯化铵的浓度逐渐增大,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故C正确;
D.对应溶液中=1.5,根据物料守恒:,故D错误;
故选:BD。
14.AC
【分析】溶液的pH=11,说明该碱部分电离为弱碱,此时pOH=3,,;
【详解】A.由分析可知,MOH为弱碱,A错误;
B.N点溶质为等量的MOH、MCl,此时溶液显碱性,MOH电离大于MCl的水解,故存在关系:,B正确;
C.pH=9时,pOH=5,,则,C错误;
D.O点存在弱碱MOH分子,加入盐酸后的O点主要溶质为MOH生成的强电解质MCl,故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O点>N点,D正确;
故选AC。
15.(1)>
(2)CO2+H2O+NaA=HA+NaHCO3
(3)4
(4)c>b=d>a
(5) 20 c()>c()>c(H+)>c(OH-)
(6)bd
(7)2.0×10-5
【详解】(1)25℃时Ka(HCOOH)>Ka(CH3COOH),说明酸性:HCOOH>CH3COOH,则等浓度的HCOO-水解能力小于CH3COO-,溶液中c(CH3COO-)<c(HCOO-)。在0.1 mol/LCH3COOK溶液和0.1 mol/LHCOONa溶液中c(K+)=c(Na+),故c(K+)-c(CH3COO-)>c(Na+)-c(HCOO-);
(2)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H2CO3>HA>,所以25℃时,向NaA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HA、NaHCO3,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NaA=HA+NaHCO3;
(3)H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a=,则溶液中c(H+)=Ka×,故此时溶液pH=4;
(4)水电离产生的H+的浓度越大,则水电离程度就越大。根据图示可知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大小关系c水(H+):c>b=d>a,所以a、b、c、d四个点水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d>a,
(5)根据图示可知:c点c水(H+)最大,则此点时c()最大,对水电离平衡其促进作用。H2SO4与NH3·H2O恰好反应产生(NH4)2SO4,开始未滴定时硫酸溶液中c水(H+)=10-13 mol/L,则硫酸溶液中c(H+)=,与氨水的浓度相等都是0.1 mol/L,硫酸溶液体积是20 mL,则恰好中和时氨水的体积也应该是20 mL,故V=20 mL;
c点溶液为(NH4)2SO4,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c();发生水解作用使溶液显酸性,则c(H+)>c(OH-),盐电离产生的两种浓度大于水电离产生的两种浓度,则c()>c(H+),故溶液中两种浓度大小关系为:c()>c()>c(H+)>c(OH-);
(6)在室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4,当c(H+)=c(OH-)=10-7 mol/L,溶液显中性。根据图示可知:图中b、d两点c水(H+)=10-7 mol/L,则这两点的溶液显中性;
(7)Kb(NH3·H2O)=。根据图示可知:c点溶液中c水(H+)=5×10-6 mol/L,c点溶液为(NH4)2SO4溶液,c(NH3·H2O)=c(H+)=5×10-6 mol/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0.05 mol/L,则Kb(NH3·H2O)= =。
16.(1) 能
(2)1
(3) < 8 0.1000(或0.1)
(4)
【详解】(1)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使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能和油污反应而除去油污;
(2)在的溶液中,由电荷守恒可知,,由物料守恒可知,,两式联立可得,,故1;
(3)①a点溶液中只是溶液,,其水解常数,故水解大于电离,则水电离出的(忽略电离的影响)。
②b点滴加的盐酸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为、NaC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此时pH=7,则,故,则<。
③c点滴加的盐酸5.00mL,溶液中溶质为等量的、NaCl及生成的,则溶液中,共含有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氯离子、碳酸分子、碳酸根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共8种微粒;
④d点溶液中滴加的盐酸10mL,此时碳酸氢钠和盐酸恰好反应生成NaCl,浓度为,则0.1000(或0.1)。
(4)常温下,将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完全混合,在该混合后的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更大,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均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且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更大,则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大于碳酸根离子大于氢氧根离子大于氢离子,故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17.(1) A 水电离需要吸热,温度越高Kw越大 10﹕1
(2)a+b =14
(3) 小于 无法确定 若BOH是弱碱,无法确定酸碱的物质的量的相对多少
【详解】(1)因为水电离需要吸热,温度越高Kw越大,因此25℃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A;25℃时,pH=9的NaOH溶液中,pH=4的硫酸中,当二者恰好反应完时有,解得V碱﹕V酸=10﹕1。
(2)95℃时,Kw=(10-6)2=10-12,pH=a的强酸溶液中,,pH=b的强碱溶液中,,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呈中性,则100×10-a =1×10b-12,解得a+b =14。
(3)25℃时,pH=2的HCl溶液中,pH=11的某BOH溶液中,由于盐酸中大于碱BOH溶液中,结合水的电离方程式知二者对水电离程度的抑制能力前者较强,故α1小于α2.;若BOH是强碱,等体积混合时酸过量,此时pH<7,若BOH是弱碱,则无法确定碱与酸的物质的量的相对多少,故无法确定反应后溶液的pH。
18.(1)9
(2)HCOOH
(3)D
(4)
(5)④②③①
(6)盐酸
【详解】(1)滴加浓NaOH溶液,刚好开始出现沉淀,存在Ksp=c(Mg2+)·c2(OH-),c(OH-)==1.0×10-5mol/L,c(H+)==1.0×10-9mol/L,即pH=9;故答案为9;
(2)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所带电荷数、温度等有关, HCOOH、CH3COOH、HClO均为一元弱酸,相同温度下,三种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有关,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离平衡常数大小顺序是HCOOH>CH3COOH>HClO,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HCOOH>CH3COOH>HClO,导电能力:HCOOH>CH3COOH>HClO,导电能力最强的是HCOOH;故答案为HCOOH;
(3)醋酸溶液中存在CH3COOHCH3COO-+H+,
A.加入少量HCl,溶液中c(H+)增大,抑制醋酸的电离,电离度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入少量冰醋酸,虽然电离平衡向右进行,但醋酸的电离度降低,故B不符合题意;
C.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c(CH3COO-)增大,抑制电离,醋酸的电离度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入少量水,稀释溶液,促进电离,醋酸的电离度增大,故D符合题意;
答案为D。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电离平衡常数:H2CO3(Ka1)>HClO>H2CO3(Ka2),利用酸性强的制取酸性弱的,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O+HClO;故答案为ClO-+CO2+H2O=HCO+HClO;
(5)利用Kh=,相同温度下,电离平衡常数越小,水解平衡常数越大,根据图表数据可知,HCOOH>H2CO3(Ka1)>HClO>H2CO3(Ka2),因此常温下,相同浓度的四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顺序是Na2CO3>NaClO>NaHCO3>HCOONa,即④②③①;故答案为④②③①;
(6)两种溶液中c(H+)相同,则起始时溶液的pH相同,盐酸为强酸,醋酸为弱酸,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稀释相同倍数时,盐酸中c(H+)小于醋酸中c(H+),即测定结果误差较大的是盐酸;故答案为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