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2022-2023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合成氨反应为。图1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2表示在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质的量,平衡时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自发反应,由图1可得加入适当的催化剂,E和都减小
B.图2中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从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体积为,则的变化曲线为d
C.图3中,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最高的是b点
D.该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图3中和表示温度,对应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B.恒温恒容情况下,发生反应:,当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C.合成氨工业中,恒温恒容情况下,充入惰性气体,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D.某温度下,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并且增大
3.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在铜催化剂条件下将转化为三甲胺。计算机模拟单个DMF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个分子断键所吸收的能量低于1个DMF分子和4个H原子在铜催化剂表面吸附所释放的能量
B.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增大压强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分子百分数,进而加快反应速率
D.该反应在低温下能正向自发进行
4.将1molM和2molN置于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g)+2N(g)P(g)+Q(g) △H,反应过程中测得Q的体积分数在不同温度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H>0
B.温度:T1>T2
C.温度为T1时,M的平衡转化率为20%
D.若X、Y两点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5.为了研究温度对苯催化加氢的影响,以检验新型镍催化剂的性能,该反应。采用相同的微型反应装置,压强为,氢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1。反应相同时间后取样分离出氢气后,分析成分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温度/ 85 95 100 110~240 280 300 340
质量分数/% 苯 96.05 91.55 80.85 1 23.35 36.90 72.37
环己烷 3.95 8.45 19.15 99 76.65 63.10 27.6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催化剂反应最佳反应温度范围是,因为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活性都比较高
B.以上苯的转化率下降,可能因为温度上升,平衡逆向移动
C.在范围内,适当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苯的转化率
D.在范围内,温度上升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苯的转化率上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绝热体系中,对于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若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7.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2(g)+2NO(g)2H2O(g)+N2(g),N2的瞬时生成速率v=k·cm(H2)·c2(NO)。控制NO起始浓度为0.5mol L-1,N2的瞬时生成速率和H2起始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为15L2·mol-2 s-1
B.随着H2起始浓度增大,达平衡时N2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C.反应达平衡后,H2和NO的浓度均增加一倍,则NO转化率减小
D.H2起始浓度为0.2mol L-1,某时刻NO的浓度为0.4mol L-1,则此时N2的瞬时生成速率为0.24mol L-1
8.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为lnk=lnA-(Ea为活化能,k为速率常数,R和A为常数),已知反应(l)(M)(l)(N),其lnk正和lnk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B.完全燃烧等质量的M(1)、N(1),N(1)放出的热量多
C.选用合适的催化剂能提高M的平衡转化率
D.温度变化对速率常数的影响程度:k正>k逆
9.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发生反应,一定温度下,测得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在60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
B.0~10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C.其他条件不变,若在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平衡时的转化率大于50%
D.60 min后,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通入0.5 mol 和1 mol ,则反应逆向进行
10.反应的lgk与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机理如下:①+→(慢);②_______(快);③(快)。已知lgk=+C (k为速率常数;Ea为活化能;C是常数;R为8.31×10-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a≈53.2 kJ mol 1
B.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a点上移
C.②反应为S2O8I+I-→2SO+I2
D.①为决速步,增大c(S2O),k增大,加快
11.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E1、E2都变小
B.N2(g)+3H2(g)2NH3(g)+600kJ
C.升温可以增大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D.通入1molN2和3molH2充分反应,放热小于92kJ
12.温度为T时,某一气态平衡体系中含有X(g)、Y(g)、Z(g)、W(g)四种物质,此温度下发生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增大
B.增大压强,W(g)体积分数增加
C.增大X(g)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升高温度,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1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5mL2mol·L-1KI溶液和lmLlmol·L-1FeCl3溶液混合充分应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FeCl3反应完全
B 取少量MnO2和浓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依次加入稀硝酸、AgNO3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盐酸有剩余
C 将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取少量清液,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
D 两支试管各盛4mL0.1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2mL0.1mol·L-1草酸溶液和2mL0.2mol·L-1草酸溶液,加入0.2mol·L-1草酸溶液的试管中,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且更快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14.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内存在下列平衡: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不变
B.保持容积不变,改变体系温度,体系颜色一定发生变化
C.保持容积不变,继续充入HI气体,则HI的转化率将减小
D.保持温度不变,若使体系颜色变浅,则改变条件的瞬间和都将减小
二、非选择题
15.H2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传统制氢成本高、技术复杂,研究新型制氢意义重大,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Rh的催化下,单分子甲酸分解制H2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带“*”的物质表示吸附在Rh表面,该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甲酸分解制H2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

16.无色透明的锆石(主要成分为ZrSiO4)酷似钻石,是很好的钻石代用品。锆石又称锆英石,常含有铁、铝、铜的氧化物杂质。工业上一种以锆英石为原料制备ZrO2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i.Zr在化合物中通常显+4价,“氯化”过程中除C、O元素外,其他元素均转化为高价氯化物;
ii.SiCl4极易水解生成硅酸;ZrCl4易溶于水,390℃升华;
iii.Fe(SCN)3难溶于有机溶剂MIBK,Zr(SCN)4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有机溶剂MIBK中的溶解度。
“氯化”过程中ZrCl4的产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氯化”过程选择的最佳条件为_____,“氯化”温度超过390℃时,ZrCl4产率降低的原因为_____。
17.某研究小组同学用活性炭还原处理氮氧化物,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C与发生反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平衡时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结合图中数据,判断该反应的___________0(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
(2)K、L、M、N四点对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判断其大小关系_____。
使用氢能源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利用甲醇与水蒸气反应可以制备氢气:,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
(3)___________0(填“>”“=”或“<”),途径(I)的活化能___________。
(4)途径(I)变为途径(II):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反应热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下列有关活化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B.增大体系的压强一定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增大活化分子的能量
D.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18.聚丙烯腈纤维俗名人造羊毛,由丙烯腈聚合而得。用丙烯合成丙烯腈的反应如下: 2C3H6(g)+2NH3(g)+3O2(g) 2C3H3N(g)+6H2O(g)+1030kJ
(1)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C、N、O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
(2)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生成丙烯腈的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t1时刻表示体系改变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 t2时刻表示体系改变了另一反应条件,此时平衡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丙烯的转化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如图示:
(3)有利于提高丙烯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有_______;
(4)最大转化率所对应的温度为460℃。当温度低于460℃时,丙烯的转化率_______(填“是”或“不是”)所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理由是_______。
(5)一定条件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84g C3H6、34g NH3、96g O2,若该反应5 min到达a点,则0~5min内丙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mol L 1 min 1。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加入催化剂活化能E降低,但不影响焓变,△H不变,由图1可知,合成氨是焓减熵减过程,△G<0反应自发进行,根据△G=△H T△S可知,该反应在低温下自发进行,故A错误;
B.由图2可知,0~10min内氮气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6mol 0.3mol=0.3mol,,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3v(N2)=3×0.015mol/(L min)=0.045mol/(L min),11min压缩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平衡时氮气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故n(N2)的变化曲线为d,故B正确;
C.图3表示平衡时氨气含量与氢气起始物质的量关系,曲线上各点都处于平衡状态,故a、b、c都处于平衡状态,达平衡后,增大氢气用量,氮气的转化率增大,故a、b、c三点中,c的氮气的转化率最高,故C错误;
D.由图3可知,氢气的起始物质的量相同时,温度T1平衡后,氨气的含量更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温度T1<T2,温度越高化学平衡越低,故K1>K2,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2.B
【详解】.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错误;
B.该反应有固体物质参与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前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发生变化,恒容条件体积不变,则密度是一变量,当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B正确;
C.充入惰性气体,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D.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但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根据反应历程的相对能量大小可知, 2个分子断键所吸收的能量低于1个DMF分子和4个H原子在铜催化剂表面吸附所释放的能量,选项A正确;
B.该反应的总反应为(CH3)2NCHO(g)和H2(g)转化为N(CH3)3(g),1.02eV为单个(CH3)2NCHO(g)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选项B正确;
C.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选项C错误;
D.该反应△H<0,△S<0,要使△G=△H-T△S<0,则应在低温下,故该反应在低温下能正向自发进行,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4.D
【详解】A.先拐先平数值大,,温度升高,Q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A项错误;
B.先拐先平数值大,,B项错误;
C.温度为时,设M的变化量为,根据反应:
,温度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解得,M的平衡转化率为,C项错误;
D.对于放热反应,温度越低平衡常数越大,则,D项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范围在时,苯的转化率最高,高于280以后转化率降低,说明该催化剂反应最佳反应温度范围是,故A正确;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对于吸热反应而言,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从表中数据可知,以上苯的转化率下降,可能因为温度上升,催化剂活性降低,故B错误;
C.根据时可知,苯的转化率较高,在范围内,催化剂活性降低,反应速率慢,适当延长时间,可以提高苯的转化率,故C正确;
D.从表中数据可知,在范围内,温度上升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苯的转化率上升,故D正确;
故选B。
6.D
【详解】A.对于反应,正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恒温恒容下,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绝热体系中,体系的温度为变量,当体系的温度保持不变时,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该反应中I2有颜色,混合气体的颜色为变量,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时,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此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速率相等),说明未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答案选D。
7.A
【详解】A.的瞬时生成速率,控制NO起始浓度为,由题图可知,的瞬时生成速率与起始浓度呈线性关系,则,将(0.2,0.75)代入,可得该反应的速率常数,A正确;
B.根据题给反应可知,当时,随着起始浓度增大,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当n(H2):n(NO)=1:1时,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达到最大,n(H2):n(NO)>1:1后,随着起始浓度增大,达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B错误;
C.平衡后,和NO的浓度均增加一倍,新平衡与原平衡相比,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则NO转化率增大,C错误;
D.NO起始浓度为,某时刻NO的浓度为,则变化量为,根据可知,此时的浓度为,的瞬时生成速率,题给速率单位错误,D错误;
故答案选A。
8.C
【详解】A.根据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为活化能)可知,题图中曲线的斜率代表活化能大小,的斜率大,活化能大,A正确;
B.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N的能量更高,完全燃烧等质量的M(1)、N(1),N(1)放出的热量更多,B正确;
C.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C错误;
D.的斜率大,正反应的活化能大,温度变化对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的影响程度,D正确;
故选C。
9.D
【分析】据图,,则;
【详解】A.b点仍处于从正反应建立平衡的途中,则b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b点处NO和O2的浓度大于a点处的,则a点处的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处的逆反应速率,更小于b点处的正反应速率,A正确;
B. 0~10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B正确;
C. 其他条件不变,若在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等效于减压平衡右移,则平衡时的转化率大于50%,C正确;
D. 60 min后,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通入0.5 mol 和1 mol ,则,反应正向进行,D错误;
答案选D。
10.D
【详解】A.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直线a的斜率为:,故,A正确;
B.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反应的活化能Ea减小,则图中直线的斜率增大,故a点上移,B正确;
C.由题干总反应反应结合反应①(慢);③ (快)可知,②反应为,C正确;
D.由题干可知,反应①为慢反应,而②③均为快反应,故反应①为决速步,但k仅仅是温度的函数,故增大,k不变,加快,D错误;
故选D。
11.D
【详解】A.加入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但是不能改变反应热,即E2不变,A错误;
B.根据图示, lmol 氮气和 3mol 氢气完全反应生成 2mol 氨气时,放出的热量为 600kJ-508 kJ =92kJ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得: N2 (g)+3H2 (g) 2NH3 (g) △H=-92kJ·mol -1 ,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C错误;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通入1molN2和3molH2充分反应,放热小于92kJ,D正确;
故选D。
12.D
【分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所以该反应为,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不知道该反应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无法确定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的变化,故A错误;
B.该反应为,所以增大压强,平衡W(g)体积分数降低,故B错误;
C.X为生成物,增大X(g)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
D.升高温度,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总物质的量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3.C
【详解】A.5mL2mol·L-1KI溶液和lmLlmol·L-1FeCl3溶液混合充分,其中过量,碘离子和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和亚铁离子,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充分反应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A错误;
B.MnO2和浓盐酸反应后会产生MnCl2、Cl2、H2O,由于反应生成物中含有MnCl2会电离产生,因此无论盐酸是够过量,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都会产生AgCl白色沉淀,B错误;
C.将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加热发生水解产生葡萄糖,加入过量NaOH溶液中和过量的稀硫酸,并调节为碱性环境,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Cu2O,说明产生了葡萄糖,因为葡萄糖中含有醛基可以与其反应生成Cu2O,C正确;
D.H2C2O4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可得,高锰酸钾和草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4mL0.1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需要H2C2O4的物质的量为,则加入的2mL0.1mol·L-1H2C2O4溶液和2mL0.2mol·L-1H2C2O4溶液均不足,所以D选项实验中高锰酸钾过量,溶液并不能完全褪色,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反应为分子数不变的等体积反应,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物质浓度变大,混合气体颜色变深,A错误;
B.保持容积不变,改变体系温度,对于吸热反应而言平衡正向移动,体系颜色一定发生变化,B正确;
C.反应为分子数不变的等体积反应,保持容积不变,继续充入HI气体,促进平衡正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之后相当于等效平衡,HI的转化率不变,C错误;
D.温度不变时,改变某一因素如加入氢气,平衡逆向移动使体系颜色变浅,此时v逆增大,D错误;
故选B。
15. HCOOH*=HCOO*+H* HCOOH(g)=CO2(g)+H2(g) ΔH= 0.16NA ev mol 1
【详解】根据题意决定反应速率主要看活化能,因此该反应过程中决定反应速率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COO*+H*;根据图中信息得到甲酸分解制H2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COOH(g)=CO2(g)+H2(g) ΔH= 0.16NA ev mol 1;故答案为:HCOOH*=HCOO*+H*;HCOOH(g)=CO2(g)+H2(g) ΔH= 0.16NA ev mol 1。
16. 1MPa、390℃ 高于390℃,ZrCl4因升华而逸出
【分析】锆英石粉碎后通入CO和氯气进行氯化,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碱浸,所得滤渣1加入盐酸溶解,再加入铜抑制剂除铜,滤液2加入NH4SCN进行络合,再加有机溶剂MIBK进行萃取后除去废液,萃取液加入硫酸反萃取得到MIBK和水相,水相加入氨水沉锆,再煅烧得到ZrO2;
【详解】由图可知,压强和温度都会影响ZrCl4的产率,图中“氯化”过程中ZrCl4的产率最高时的条件为1MPa、390℃。由已知条件ⅱ可知ZrCl4易溶于水,390℃升华,因此若“氯化”温度超过390℃,ZrCl4因升华而逸出,导致其产率降低。
17.(1) < 随着温度的升高,c(NO)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
(3) > E4-E1
(4) 加入催化剂 不变
(5)D
【详解】(1)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c(NO)增大,说明反应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0。
(2)由(1)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小,K、L、M、N四点对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大小关系为:<=<。
(3)由图可知,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0,途径(I)的活化能E4-E1。
(4)途径(I)变为途径(II)活化能减小,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反应热不变。
(5)A.由于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但是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A错误;
B.增大压强的方式有很多,若通过加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改变,故B错误;
C.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所需能量,可以减小活化分子的能量,故C错误;
D.由于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反应体系中分子能量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加,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D正确;
故选D。
18.(1) 第二周期IVA族 r(O)<r(N)<r(C)
(2) 使用了催化剂 正向
(3)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4) 不是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状态下,若升高温度,平衡朝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将降低
(5)0.12
【详解】(1)碳元素是6号元素,则硅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则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IVA族;根据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则C、N、O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r(O)<r(N)<r(C);故答案为:第二周期IVA族;r(O)<r(N)<r(C)。
(2)t1时刻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增大程度相等,则表示体系改变的反应条件为使用催化剂;由于生成丙烯腈的反应是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而根据图中信息是反应速率降低,则也可能为降温,也可能减小压强,t2时刻表示体系改变了另一反应条件,无论是降温还是减小压强,平衡都是正向移动;故答案为:使用了催化剂;正向。
(3)由于反应是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有利于提高丙烯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有降低温度、降低压强;故答案为: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4)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状态下,若升高温度,平衡朝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将降低,而图中曲线是随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在逐渐升高,因此当温度低于460℃时,丙烯的转化率不是所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故答案为:不是;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状态下,若升高温度,平衡朝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将降低。
(5)一定条件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84g C3H6(物质的量为2mol)、34g NH3、96g O2,,若该反应5 min到达a点,则0~5min内丙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故答案为:0.12。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2-2023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含解析)2022-2023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