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温度为T1时,在容积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充入一定量的M (g)和N (g),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min 0 5 10
n(M)/ mol 6.0 4.0
n(N)/ mol 3.0 1.0
A.T2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64,则T1>T2
B.0-5 min内,用M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 L-1 min-1
C.该反应在第8 min时v逆>v正
D.当M、N的转化率之比保持不变时,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容积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和2 mol 发生反应 。控制两种温度(、),测定不同时刻容器中CO的物质的量(mol),如下表:
0min 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1.0 0.80 0.62 0.46 0.46 a
1.0 0.70 0.50 b b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高温时才能自发进行 B.a>b
C.40min时,在中比在中大 D.、30min时,
3.在恒温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
B.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正反应生成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的速率相等
D.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4.金属可活化放出,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活化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间体1→中间体2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B.加入催化剂可降低该反应的反应热,加快反应速率
C.和的总键能小于和的总键能
D.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是决定整个历程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
5.工业利用反应N2(g)+3H2(g)2NH3(g) △H<0合成氨,下列关于工业合成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液化分离出氨气,循环利用N2和H2,能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
B.在500℃下合成氨的原因是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最强
C.原料气要净化,防止催化剂“中毒”
D.使用热交换器可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6.对于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g)+3H2(g) 2NH3(g) ΔH=-92.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C.0.1mol N2与0.3mol H2充分反应可释放9.24kJ的能量
D.若3v(N2)=v(H2),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的条件下ΔH不同
B.298K下,反应CaCO3(s)=CaO(s)+CO2(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得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D.合成氨(ΔH<0)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8.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和亚甲基蓝溶液混合后,蓝色会消失,经振荡,无色溶液又恢复蓝色,此过程可以反复多次。现用培养皿盛放上述溶液,将蓝牙音箱、白色亚克力板、培养皿由下至上放置,打开音箱(设置音频为60赫兹,音量为60分贝),振荡使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呈现波纹状颜色变化。
以下分析不符合事实的是
A.颜色变化的过程是可逆反应
B.蓝色褪去的过程是亚甲基蓝被还原的过程
C.升高温度,不一定能加快溶液变蓝的过程
D.波腹处更容易呈现蓝色的原因是此处氧气浓度更大
9.利用CO2合成甲醚(CH3OCH3)的反应:2CO2(g)+6H2(g) CH3OCH3(g)+3H2O(g) ΔH=-135.4kJ·mol-1将2.0molCO2(g)和6.0molH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测得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甲醚的平衡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温度T1>T2,压强p3
C.T1、p1条件下平衡时的正反应速率小于T4、p4条件下平衡时的逆反应速率
D.T2、p1条件下,CO2的平衡转化率约为88.9%
10.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催化剂(Pt/CoNi)实现室温下CO和反应生成。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CO和1.0mol,加入该催化剂,室温下发生反应,测得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min 0 5 10 15 20 25
n/mol 2.0 1.3 0.9 0.6 0.5 0.5
A.容器中的元素均位于短周期 B.5~10min内,最大
C.热稳定性: D.CO的平衡转化率为75%
11.现有两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① (l)+H2(g)→(l) ΔH>0 ②(l)+2H2(g)→(l)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都存在:ΔS>0 B.反应①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从焓变的角度看,反应①能自发进行 D.从熵变的角度看,反应②能自发进行
12.已知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下自发 B.低温下自发 C.任何温度均自发 D.任何温度不自发
13.已知,NH3催化氧化反应为①4NH3 (g)+ 5O2 (g)4NO(g) + 6H2O(g),反应过程中存在副反应②2NO(g)+O2(g)=2NO2(g)和③2NO2 (g)N2O4(g) ,向2L的反应器加入4mol的NH3和足量的氧气,2min后检测到反应器中有0.2 mol NO、0.2 mol NO2和0.1 mol N2O4 ,则用NH3表示反应①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0.25mol·L-1·min-1 B.0.125mol·L-1·min-1
C.0.3mol·L-1·min-1 D.0.15mol·L-1·min-1
14.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得到如表结果:
序号 锌的质量/g 锌的形状 温度/℃ 锌完全溶解于酸的时间/s
I 2 薄片 15 200
II 2 粉末 15
III 2 粉末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t1>t2
②t1<200
③实验II和实验III比较,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锌的质量:m(II)>m(III)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②③ D.①②
15.对反应2NO(g)+O2(g) 2NO2(g),△H=-116.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能够自发的原因△S>0
B.工业上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NO2的生产效率
C.升高温度,该反应v(逆)减小,v(正)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2molNO(g)和1molO2(g)中所含化学键能总和比2molNO2(g)中大116.4kJ mol 1
二、填空题
16.I、在某一容积为5 L的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3 mol 的CO和0.3 mol的H 2O,在催化剂存在和800 ℃的条件下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CO2(g)+H2(g) ΔH>0,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
(1)根据图上数据,该温度(800 ℃)下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
(2)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下列条件能使平衡常数K增大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E.加入催化剂 F.移出一氧化碳气体
(3)若保持温度和容器的体积不变,在(1)中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3 mol的水蒸气,重新达到平衡后,H2O的转化率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II、在一定温度下,10L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到达平衡时有发生了反应,试填写下列空格:
(4)平衡时体系中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
(5)若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P,则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为___________(用P表示)。
III、一密封体系中发生下列反应:N2 +3H22NH3 ΔH<0,下图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6)t1时刻体系中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
(7)下列各时间段时,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 。
A.t0~t1 B.t2~t3 C.t3~t4 D.t5~t6
17.研究CO2与CH4的反应使之转化为H2和CO对减缓燃料危机,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已知CH4(g)+CO2(g)→2H2(g)+2CO(g)。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在2L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CH4的混合气体,30min后CH4的质量减少了4.8g,则v(CH4)__。
(2)根据如图可得出n(CO2)消耗__n(CH4)消耗(填“>”、“<”和“=”,原因是___。
18.三氧化二镍(Ni2O3)是重要的电子元件材料和蓄电池材料,工业上利用含镍废料(主要成分为镍、铝、氧化铁、碳等)提取Ni2O3,工业流程如图:
“预处理”操作可以选择用___________来除去废旧镍电池表面的矿物油污
19.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其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CO(g)+2H2(g)=CH3OH(g) ΔH1=-99.0kJ mol-1
②CO2(g)+3H2(g)=CH3OH(g)+H2O(g) ΔH2
③CO2(g)+H2(g)=CO(g)+H2O(g) ΔH3=+41.0kJ mol-1
(1)反应①熵变ΔS____0,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____(填“低温”“高温”或“任意温度”)。
(2)CH3OH的燃烧热为726kJ mol-1,计算16g甲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__ kJ。
(3)反应CO2(g)+H2(g)=CO(g)+H2O(l)的ΔH____ΔH3(填“>”“<”“=”)。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②的ΔH2=____kJ mol-1,上述①②③反应中符合如图能量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
三、计算题
20.在一定温度下的5L的密闭固定容积容器中,通入10molNH3,发生了如下反应:N2+3H22NH3,反应进行到2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测得容器内有2molN2,求:
(1)2min内的平均速率υ(NH3)=_____________;
(2)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压强之比________________;
(3)NH3的分解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T0C时,在一个体积为2L的容器中,A气体和B气体反应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1) 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 计算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
(3) 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____________热反应.
(4) 0~4分钟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
(5) 到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
(6) 恒容条件下,下列措施中能使n(A)/n(C)降低的有____________.
A.充入氦气 B.使用催化剂
C.再充入2.4molA和1.6molB D.降低温度.
四、实验题
22.碘化钾常用作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原料。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探究KI的还原性。
Ⅰ.配制KI溶液
(1)配制500 mL 0.1 mol/L的KI溶液,需要称取KI的质量为_______g。
(2)下列关于配制KI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Ⅱ.探究不同条件下空气中氧气氧化KI的速率。
组别 温度 KI溶液 H2SO4溶液 蒸馏水 淀粉溶液
c(KI) c(H2SO4) V
1 298K 0.1 mol/L 5mL 0.1 mol/L 5 mL 10 mL 3滴
2 313K 0.1 mol/L a mL b mol/L 5 mL 10 mL 3滴
3 298K 0.1 mol/L 10mL 0.2 mol/L 5 mL 5 mL 3滴
(3)酸性条件下KI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通过实验组别1和组别2探究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其中a=_______,b=_______。
(5)设计实验组别3的目的是_______。
Ⅲ.探究反应“”为可逆反应。
试剂:0.01 mol/L KI溶液,0.005 mol/LFe2(SO4)3溶液,淀粉溶液,KSCN溶液,0.01 mol/L AgNO3溶液。实验如图:
(6)甲同学通过试管ⅰ和试管ⅱ中现象结合可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试管ⅰ中现象为_______;乙同学认为该现象无法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原因为_______。
(7)请选择上述试剂重新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_______。
23.已知:MnO在酸性环境下的还原产物是Mn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同学在向草酸(弱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高锰酸钾溶液时,发现溶液褪色总是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为此,他对此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用品】
试剂:0.1mol L-1H2C2O4溶液、0.1mol L-1KMnO4溶液、稀硫酸、MnSO4固体
仪器:试管(若干个)、胶头滴管(2支)
【实验内容】
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H2C2O4溶液和少量稀硫酸,在1号试管中加入硫酸锰固体。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加入0.1mol L-1KMnO4溶液。现做如下对比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加入药品 不加MnSO4的稀硫酸酸化的H2C2O4溶液 加少量MnSO4的稀硫酸酸化的H2C2O4溶液
实验现象(褪色时间) 溶液褪色很慢(31秒) 溶液褪色很快(4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进行该实验还缺少的实验仪器是_____。
(2)H2C2O4溶液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若该反应中H2C2O4溶液被完全氧化,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NA。
(3)甲同学认为该反应褪色由慢到快是何种原因引起的_____。
(4)乙同学从甲同学的实验探究中得到启示,他也提出了可能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你认为他提出的因素可能是_____。
(5)丙同学根据实验中颜色的变化,联系酸碱中和实验,判断可以利用已知浓度的KMnO4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H2C2O4溶液,滴定时,KMnO4溶液应装在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列三段式:,再结合10min时的数据可知温度为T1时,反应在5min时已达到平衡,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由此解答。
解析: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增大,已知T1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8,T2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64,故T1>T2,A正确;
B.根据三段式可知,0-5 min内,用M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反应在5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故在第8 min时v逆=v正,C错误;
D.根据反应方程式M、N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二者的转化率之比始终保持不变,是个定值,D错误;
答案选A。
2.D
解析:A.反应 为熵减焓减的反应,低温时△G=△H-T△S<0更容易成立,故该反应低温时才能自发进行,选项A错误;
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相同时间时,温度下CO的物质的量减少更多,说明>,至30min后反应达平衡,a=0.46,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b>0.46,故aC.>,40min时,的c(CO)高于,即时温度、浓度均更大,故在中比在中小,选项C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30min时,△n(CO)=1.0mol-0.46mol=0.54mol,n(CH3OH)=0.54mol, ,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3.C
解析:A.正向反应,颜色加深,当混合气体颜色深浅保持不变,则说明达到平衡,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正向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不断减小,当反应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则说明达到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反应生成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的速率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即2:1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C符合题意;
D.气体质量不变,正向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小,气体摩尔质量增大,当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则说明达到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B
解析:A.中间体1的相对能量为-56.21,中间体2的相对能量为-154.82,中间体1→中间体2的过程是放热过程,故A正确;
B.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反应热不变,故B错误;
C.和的相对总能量为0,和的相对总能量为-6.57,正反应放热,和总键能小于和的总键能,故C正确;
D.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正反应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所以中间体2→中间体3的过程是决定整个历程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故D正确;
选B。
5.A
解析:A.循环利用和只能提高和的转化率,并不能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项错误;
B.500℃催化剂活性最强,B项正确;
C.为防止混有的杂质导致催化剂“中毒”,原料气需净化,C项正确;
D.热交换器能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节约能源,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6.B
解析:A.该反应的ΔH<0,为放热反应,选项A错误;
B.升高温度,分子能量增加,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反应速率增大,选项B正确;
C.因反应N2(g)+3H2(g) 2NH3(g)为可逆反应,不能彻底转化,0.1mol N2与0.3mol H2充分反应释放的能量小于9.24kJ ,选项C错误;
D.没能体现正逆反应速率,无法说明反应是否达平衡,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7.B
解析: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的条件下ΔH是相同的,焓变=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与反应条件无关,A错误;
B.298K下,熵增反应CaCO3(s)=CaO(s)+CO2(g)不能自发进行,由复合判据知该反应的ΔH>0,B正确;
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得活化分子数增多,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C错误;
D.合成氨(ΔH<0)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不符合勒夏特列原理,高温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D错误;
故选B。
8.A
解析:A.蓝色变无色是葡萄糖和亚甲基蓝反应,生成亚甲基白,葡萄糖被氧化,亚甲基蓝被还原,无色变蓝色是亚甲基白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亚甲基蓝,不是可逆反应,故A不符合事实;
B.亚甲基白变为亚甲基蓝是亚甲基白被氧气氧化为亚甲基蓝,则亚甲基蓝变为亚甲基白是还原过程,所以蓝色褪去的过程是亚甲基蓝被还原的过程,故B符合事实;
C.升高温度,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不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故C符合事实;
D.波腹处声音强度最小,氧气浓度大,更容易出现蓝色,故D符合事实;
故选A。
9.D
解析:A.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二甲醚的平衡物质的量分数增大,故温度:T1>T2>T3>T4,压强:P1>P2>P3>P4,选项A错误;
B.温度一定时,平衡常数K不变,根据PV=nRT,可知P=cRT,R均为常数,T为定值,所以Kp也不变,选项B错误;
C.平衡时,v正=v逆,因为T1>T4,P1>P4,所以平衡时,T1、P1条件下的正反应速率大于T4、P4条件下的逆反应速率,选项C错误;
D.T1、P1条件下,将2.0molCO2(g)和6.0molH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 CO2的平衡转化率约为x,根据三段式有:
二甲醚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20,则,解得x=88.9%,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0.D
解析:A.容器中Pt、Ni、Co为长周期元素,A项错误;
B.在相同时间间隔中0-5min这段时间内CO的变化量最所以这段时间速率最大的,B项错误;
C.C和O为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增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增强即CH4
故选D。
11.B
解析:A.由题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①②均为熵减反应,即ΔS<0,A错误;
B.由题可知,反应①ΔH>0,ΔS<0,则ΔH-TΔS>0,所有温度下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B正确;
C.反应①ΔH>0,为吸热反应,吸热不利于反应自发进行,C错误;
D.反应②ΔS<0,熵减的反应不利于自发进行,D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该反应ΔH<0,ΔS>0,则一定存在ΔG=ΔH-TΔS<0,即任何温度下,该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答案选C。
13.D
解析:2min后检测到反应器中有、和,可知共生成,即共消耗, ,故选D。
14.D
解析:粉末状比薄片状,表面积大,反应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且II、III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则III中温度高,III中反应速率快,可知t1>t2、t1<200,实验II和实验III比较,且Zn均完全溶于酸,III中反应速率快,则反应结束前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锌的质量为m(II)
解析:A.根据自由能公式,当,反应能够自发,该反应的△H<0,△S>0,A错误;
B.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生产时间,从而可以提高NO2的生产效率,B正确;
C.升高温度,v(逆)、v(正)增大,但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
D.根据,,得到2molNO(g)和1molO2(g)中所含化学键能总和比2molNO2(g)中所含化学键能总和小116.4 kJ mol 1,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1)1(2)A(3)降低(4)23.1%(5)1.23P(6)升高温度(7)A
【分析】由题目可列出如下三段式:
解析:(1)由三段式最后一行数据可计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K==1;
(2)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故选A;
(3)新充入的水蒸气,会被容器中原有的水蒸气抑制反应的消耗,水蒸气的转化率会降低;
(4)由题目可列出如下三段式:
由三段式可计算出O2的体积分数为:0.15÷(0.2+0.15+0.30)×100%=23.1%;
(5)由四小问所列三段式可知,起始的物质量总浓度为0.8mol/L,平衡后各物质总浓度为0.65mol/L,则起始压强应为平衡后压强的0.8÷0.65=1.23倍,则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为1.23P;
(6)由图可知,在t1时刻时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也增大,但逆反应速率增大程度大于正反应速率,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改变的条件应该是升高温度;
(7)由图可知t1到t2时平衡逆向移动,t3到t4时平衡未发生移动,t4到t5时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氨气的浓度在t0到t1时最高,故选A。
17.005mol/(L·min) > 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分析】(1)平衡常数K=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根据30min后CH4的质量的变化量,求出变化的浓度,根据v(CH4)= c/ t进行计算;
(2)根据图中信息,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所以反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甲烷的消耗量,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解析:(1)已知CH4(g)+CO2(g)=2H2(g)+2CO(g),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在2L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CH4的混合气体,30min后CH4的质量减少了4.8g,减小的甲烷的物质的量为4.8g/16g/mol=0.3mol,浓度的变化为0.3mol/2L=0.15mol/L;则v(CH4)= c/ t=0.15mol/L/30min=0.005mol/(L·min);
故答案是:;0.005mol/(L·min) ;
(2)根据图中信息,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所以反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甲烷的消耗量, 即n(CO2)消耗大于n(CH4)消耗;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是:> ;有水生成,平衡时n(H2)<n(CO),说明部分CO2和H2发生了反应。
18.酒精清洗
解析:矿物油污易溶于酒精,所以可以选用酒精清洗废旧镍电池表面的矿物油污。
19.(1) < 低温
(2)363
(3)<
(4) -99.0 ③
解析:(1)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熵变ΔS小于0,该反应为熵减的放热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低温;
(2)燃烧热是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CH3OH的燃烧热为726kJ mol-1,16g甲醇的物质的量0.5mol,燃烧放出的热量0.5mol×726kJ mol-1=363kJ。
(3)反应CO2(g)+H2(g)=CO(g)+H2O(l),水蒸气变为液体水要放出热量,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故使得焓变变小,故ΔH<ΔH3
(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③得②,故反应②的ΔH2=-99.0kJ mol-1+41.0kJ mol-1=-58kJ mol-1;图示中生成物能量大于反应物能量,为吸热反应,故上述①②③反应中符合如图能量变化的是③。
三、计算题
20.4 mol/(L.min) P前:P后=5:7 40%
解析:利用三段式法计算法,求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
2NH3 N2 +3H2,
开始(mol):10 0 0
变化(mol):4 2 6
2min时(mol):6 2 6
(1)2min时的N2的浓度c( N2)==0.4mol/L;
(2)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压强之比为P前︰P后=10mol︰(6+2+6)mol=5︰7;
(3)NH3的分解率为×100%=40%。
21. 2A+BC 0.52(mol/L)-2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0.025mol/(L.min) 33% C
解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A、B的物质的量减小,C的物质的量增多,则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且△n(A):△n(B):△n(C)=0.8mol:0.4mol:0.4mol=2:1:1,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C;
(2)k= =0.52(mol/L)-2;
(4)K(300℃)>K(350℃),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0~4分钟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A)= =0.05mol L-1 min-1,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 L-1 min-1;
(5)到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100%=33%;
(6)n(A)/n(C)降低,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充入氦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错误;B.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B错误;C.再充入2.4molA和1.6molB,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D.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确,答案选CD。
四、实验题
22.(1)8.3 g
(2)AC
(3)4I-+4H++O2=2I2+2H2O
(4) 5 0.1
(5)探究H+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6) 产生黄色沉淀 无论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溶液中都存在I2,I2遇淀粉溶液会变为蓝色
(7)将3 mL0.01 mol/LKI溶液加入到3mL0.005 mol/LFe2(SO4)3溶液中,将得到的溶液平均分为两份,向试管i中加热1 mol 0.01 mol/LAgNO3溶液,向试管ii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试管i中产生黄色沉淀,试管ii溶液变为红色,就可以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分析】Ⅰ.根据c=及m=n·M计算溶质的质量。要结合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确定使用的仪器及操作正误。Ⅱ.要采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只改变一个外界条件,看这个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Ⅲ.根据反应2Fe3++2I-=2Fe2++I2中物质反应转化关系,要判断该反应是否可逆,应该是反应物微粒按照方程式中计量关系恰好反应,然后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溶液中还存在反应物的微粒,根据Fe3+、I-的检验方法进行判断。
解析:(1)配制500 mL 0.1 mol/L的KI溶液,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n(KI)=0.1 mol/L×0.5 L=0.05 mol,则需要称取KI的质量为m(KI)=0.05 mol×166 g/mol=8.3 g;
(2)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的质量时,原则是左物右码,物质与砝码放反了,A错误;
B.在烧杯中溶解固体药品,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在将烧杯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B正确;
C.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最后定容操作时,视线要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切,即应该平视刻度线,图示视线是仰视,操作不合理,C错误;
D.图示符合最后摇匀溶液的操作要领,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C;
(3)在酸性条件下,KI被空气中的O2氧化产生I2,I2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I-+4H++O2=2I2+2H2O;
(4)要采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只改变一个外界条件,看这个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实验时溶液总体积是V=5 mL+5 mL+10 mL=20 mL,由于实验组别1和组别2探究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溶液的体积应该相同,各种物质的浓度也应该相同,只有反应溶液的温度不相同,则溶液体积a=5 mL;物质的浓度b=0.1 mol/L;
(5)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3的温度与实验1相同,不同之处是c(H2SO4)=0.2 mol/L,而实验1中c(H2SO4)=0.1 mol/L,即c(H+)不同,该实验1、3是探究c(H+)对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6)将3 mL0.01 mol/LKI溶液加入到5 mL0.005 mol/LFe2(SO4)3溶液中,二者会发生反应:2Fe3++2I-=2Fe2++I2,由于二者反应的物质的量的比是1:1,显然 Fe3+过量,若该反应是彻底完全的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I-,实验时向试管i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发生反应:Ag++I-=AgI↓,说明溶液中含有I-,证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无论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溶液中都存在反应产生的I2,I2遇淀粉溶液会变为蓝色,故无法证明反应是否可逆反应;
(7)要证明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可以将3 mL0.01 mol/LKI溶液加入到3mL0.005 mol/LFe2(SO4)3溶液中,二者恰好发生反应2Fe3++2I-=2Fe2++I2,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I-、Fe3+,将溶液平均分为两等份,向试管i中加热1 mL0.01 mol/LAgNO3溶液,若试管i中产生黄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I-;向试管ii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其中含有Fe3+,就可以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3.(1)秒表
(2) 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 0.002
(3)锰离子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
(4)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溶液褪色加快
(5)酸式
【分析】该实验探究锰离子是否为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的催化剂,相同物质的量的酸性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其中一份加入硫酸锰,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时间,比较两个反应的反应速率,从而确定锰离子是否具有催化效果。
解析:(1)该实验需要测定溶液褪色的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计时。
(2)酸性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锰离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6H+=10CO2↑+2Mn2++8H2O。该反应中Mn得电子从+7价变为+2价,C失电子从+3价变为+4价,若草酸被完全氧化,转移电子数为0.1mol/L×0.01L×2=0.002mol即0.002NA。
(3)甲同学取了两份相同的硫酸酸化后的草酸溶液,其中一份加入硫酸锰,另一份不加,再加入高锰酸钾,观察溶液褪色时间,两份溶液中差异在于是否含有锰离子,则甲同学认为是锰离子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导致该反应褪色由慢到快。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乙同学提出的因素可能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溶液褪色加快。
(5)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因此装在酸式滴定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