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物大分子》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类型与苯和浓硝酸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A.乙烯通入溴水中 B.乙酸和氢氧化钠混合
C.甲烷和氯气混合并光照 D.蛋白质溶液加入硫酸铜
2.核酸检测对防疫新冠肺炎意义重大。如图1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片段,它的碱基中胞嘧啶的结构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脱氧核糖核酸中含有的化学键都是不同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
B.2-脱氧核糖(C5H10O4)与葡萄糖属于同系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胞嘧啶分子式为C4H6N3O,含有氨基、碳碳双键和肽键
D.脱氧核糖核酸由磷酸、2—脱氧核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
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过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淀粉水解的产物中直接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煮沸,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 水解的产物无还原性
C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生成了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D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且有分层现象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不溶于四氯化碳
A.A B.B C.C D.D
4.下列分子式只有一种结构的是
A. B. C. D.
5.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B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X进行焰色试验 火焰呈黄色 溶液X可能含有
C 向溶液Y中滴加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溶液Y中不含
D 取少量纯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向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向冷却液中直接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没有银镜产生 蔗糖尚未水解
A.A B.B C.C D.D
6.部分含铜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新制d的悬浊液可用于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B.a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若e为无水,熔点:
D.若e为,e的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
7.从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拿下全球第一、中国疫情防控效果全球最佳,下列关于疫情防控说法错误的是
A.勤洗手,可用含聚六亚甲基双胍的洗手液,进行清洗
B.带口罩,口罩的成分聚丙烯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C.打疫苗,疫苗需冷链保存运输,防止蛋白质变性
D.广消毒,可用“84”对活动场所消毒,“84”是由Cl2通入石灰乳制得
8.2021年9月24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原创性研究成果,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到淀粉的全合成。其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①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B.醇氧化酶和甲酰酶都属于酯类
C.DHA的分子式是 D.该途径所得淀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麦芽糖、蔗糖、乳糖的水解产物中均含有葡萄糖
B.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汽油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C.李比希法、元素分析仪均可帮助人们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空间结构
D.建设美丽中国,须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化学原理进行污染治理
10.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有一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为C2H5NO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氨基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 g
B.该分子由两个碳元素、五个氢元素、一个氮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C.该氨基酸结构中含有—NO2
D.该分子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5∶1∶2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植物的秸秆、树叶、杂草和人畜的粪便加入沼气发酵池中,在厌氧条件下生成沼气
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乙醛、乙酸完全燃烧消耗O2的量依次减少
C.固态氨基酸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熔点较高,不易挥发,易溶于有机溶剂
D.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可加入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经分液除去乙酸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
B.蛋白质水解可以得到高级脂肪酸
C.维生素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
D.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13.验证淀粉水解的实验如下:
步骤1:取少量淀粉溶于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并适当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将溶液分成两等份。
步骤2:取其中一份溶液,滴加一定浓度的碘水,观察到溶液显蓝色。
步骤3:另取一份溶液,滴加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再加入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到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实验判断淀粉已完全水解
B.步骤3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的产物具有氧化性
C.上图所示的Cu2O晶胞中Cu原子的配位数为8
D.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滴加氨水,悬浊液转变为深蓝色溶液,说明有铜氨配合物生成
14.现有实验:①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水溶液混合后再加入AgNO3溶液;②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40℃制乙烯;③用锌与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④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CuSO4溶液,滴入2%的NaOH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⑤为检验淀粉已水解,将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其中可能失败的实验是( )
A.只有②③⑤ B.只有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只有①④⑤
15.2019年12月末,我国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中,酒精、“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O)、过氧乙酸(CH3COOOH)均可用于疫情期间的消毒杀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消毒剂均利用了物质的强氧化性
B.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水解也可得到乙醇
C.常用次氯酸钠和浓盐酸混合制备HClO
D.过氧乙酸分子中的过氧键不稳定,贮藏时应置于阴凉处
二、填空题
16.在紫外线、饱和Na2SO4、CuSO4溶液、福尔马林等作用下,蛋白质均会发生变性。(_______)
17.(1)下列试剂可用于鉴别乙烷和乙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水 b.四氯化碳 c.酸性KMnO4溶液
(2)从下列六种有机物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标号填在横线上
A.CH2=CH2 B. C.CH3CH2OH D.CH3COOCH2CH3 E.CH3COOH F.葡萄糖
①能通过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的是___________。
②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___________。
③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的是___________。
(3)用反应Fe+2Fe3+=3Fe2+设计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
(4)乙烯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一定条件下,乙烯可通过加聚反应获得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下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和丙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淀粉水解需要有催化剂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应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滴加碘水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
19.淀粉和纤维素是常见的多糖,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
(1)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四、计算题
20.牛胰岛素中硫元素的含量为3.355%,经测定它的分子中只含有6个硫原子,计算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
21.由人体尿液分离出来的结晶化合物A,熔点为187~188℃。现对化合物A进行如下实验:
(1)A的蒸气密度为8.0g·L-1(已折合成标准状况)。取17.9gA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8.1g,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气体质量减轻39.6g;另取17.9gA使其完全分解,可得到1.12L(标准状况)氮气。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A和足量6mol·L-1的盐酸混合加热可以完全水解,1mol A水解可生成1mol B和1mol C。已知: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均含有一个羧基;B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三种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6:2,且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的名称为甘氨酸。试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B的分子式:___________,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苯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叫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详解】A.乙烯通入溴水中,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A错误;
B.乙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这是酸碱中和反应,B错误;
C.甲烷和氯气混合并光照,这是取代反应,C正确;
D.蛋白质溶液加入硫酸铜,这属于蛋白质的变性反应,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根据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可知,其中含有的化学键既有不同原子间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也有碳原子之间形成的非极性共价键,A错误;
B.2-脱氧核糖(C5H10O4)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B错误;
C.胞嘧啶的分子式为C4H5N3O,含有的官能团是肽键、碳碳双键、碳氮双键和氨基,C错误;
D.图1为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片段,由其结构判断可知脱氧核糖核酸由磷酸、2-脱氧核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原溶液中可能有Ag+,产生氯化银沉淀,故A错误;
B.向淀粉水解的产物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前,要先加NaOH溶液将用作催化剂的硫酸中和,至溶液呈碱性,否则,硫酸会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故B错误;
C.向某盐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的气体为氨气,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故C正确;
D.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乙烯和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 C6H12O6可以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果糖,故A不符合;
B. C3H6可以是环丙烷,也可以是丙烯,故B不符合;
C. 只能表示CH2=CHI,故C符合;
D. C2H6O可以是乙醇,也可以是二甲醚,故D不符合;
答案为C。
5.B
【详解】A.二氧化硫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使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故A错误;
B.焰色试验时,黄色光会掩盖紫色光,所以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X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可能含有钾离子,故B正确;
C.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常温下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没有氨气生成,所以向溶液Y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铵根离子,故C错误;
D.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与银氨溶液加热才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取少量纯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向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向冷却液中直接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没有银镜产生不能确定蔗糖是否发生水解,故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新制悬浊液与葡萄糖共热,可生成砖红色沉淀(),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检查,故A正确;
B.有较强的氧化性,能氧化Cu变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为分子晶体,无水为离子晶体,为共价晶体,所以熔点:,故C正确;
D.溶液同时有和,能氧化,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7.D
【详解】A.聚六亚甲基双胍可以杀死病毒,故勤洗手,可用含聚六亚甲基双胍的洗手液,进行清洗,A正确;
B.丙烯经过加聚反应得到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B正确;
C.高温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运输疫苗应冷链运输,C正确;
D.“84”消毒液的有效成份是NaClO,是利用Cl2和NaOH溶液反应制得的,D错误;
故选D。
8.C
【详解】A.CO2中C、O数目比为1:2,而生成的CH3OH中C、O数目比为1:1,所以CO2与H2反应生成CH3OH的同时,必然还有H2O生成,所以反应①不是化合反应,A错误;
B.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不属于酯类物质,B错误;
C.根据图中DHA的键线式可判断其化学式为C3H6O3,C正确;
D.该途径得到的淀粉显然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天然的,D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麦芽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乳糖是双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故A正确;
B.石油的分馏是利用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各组分进行分离,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焦炭、煤焦油、粗苯、煤气等产物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类,即碳氢化合物;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除了碳、氢之外还至少含有氧,不能称之为碳氢化合物,故B错误;
C.李比希法是定量测定有机物中碳和氢元素含量的一种分析法元素分析仪是实验室一种常规仪器,可同时对有机的固体、高挥发性和敏感性物质中C、H、N、S、元素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测定李比希法、元素分析仪均无法帮助人们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故C错误;
D.绿色化学并不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种理念,绿色化学即对环境友好型化学,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尽可能地把反应物转化为环保、健康、安全的产品,不是利用化学原理进行污染治理,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A项错误;
B.元素不能用“个”表示,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项错误;
C.氨基酸分子式中的N来自于—NH2,O来自于—COOH,没有—NO2,C项错误;
D.该分子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5∶1∶2,D项正确;
答案选D。
11.C
【详解】A.植物的秸秆、树叶、杂草和人畜的粪便含有生物质能,可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制取甲烷,从而有效利用生物质能,故A正确;
B.乙醇可以写成C2H4H2O,燃烧时消耗O2部分为C2H4,同理将乙醛、乙酸分别写成C2H4O、C2H4O2,对比可知等物质的量的乙醇、乙醛、乙酸完全燃烧消耗O2的量依次减少,故B正确;
C.固态氨基酸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熔点较高,不易挥发,因其性质类似于盐类,所以不易溶于有机溶剂,故C错误;
D.饱和Na2CO3溶液可以与乙酸发生反应,且会与乙酸乙酯分层,故D正确;
答案选C。
12.D
【详解】A.油脂水解可得到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故A错误;
B.蛋白质水解得到氨基酸,故B错误;
C.维生素A,是维生素的一种,它的分子式为C20H30O,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
D.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组成都可用化学式(C6H10O5)n表示,多糖能水解,最终水解成葡萄糖,故D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A.步骤2中溶液变蓝证明溶液中存在淀粉,淀粉没有水解完全,A项错误;
B.步骤3中发生的反应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将醛基氧化,淀粉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B项错误;
C.均摊法计算原子个数比后,黑球为氧原子,占据顶点和面心,白球为铜原子,铜原子的配位数为4,C项错误;
D.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滴加氨水,悬浊液转变为深蓝色溶液,沉淀溶解说明有铜氨配合物生成,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C
【详解】①为检验RX是碘代烷,将RX与NaOH水溶液混合加热后,要先加入HNO3,中和未反应的NaOH,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否则实验不成功,故错误;
②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制乙烯,140℃时乙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乙醚,故错误;
③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锌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不是氢气,应该用稀硫酸或稀盐酸制取氢气,故错误;
④在制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应该NaOH过量,溶液呈碱性,应该是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NaOH溶液,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来检验醛基,故错误;
⑤为检验淀粉已水解,将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未反应的稀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否则实验不成功,故错误;
所以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全错,故C对。
15.D
【详解】A. 酒精没有强氧化性,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可消毒,A错误;
B. 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酵得到乙醇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解,B错误;
C. 常用次氯酸钠具强氧化性,和浓盐酸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氯气、氯化钠和水,C错误;
D. 过氧乙酸分子中的过氧键不稳定,贮藏时应置于阴凉处,防止分解,D正确;
答案选D。
16.错误
【详解】在紫外线、CuSO4溶液、福尔马林等作用下,蛋白质均会发生变性,饱和Na2SO4能使蛋白质溶液发生盐析,故错误。
17. c A F E Fe3++e-=Fe2+ nCH2=CH2
【详解】(1)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氧化反应,可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故答案为:c;
(2)①CH2=CH2中含有碳碳双键,能通过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故答案为:A;
②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F;
③CH3COOH酸性强于碳酸,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E;
(3)用反应Fe+2Fe3+=3Fe2+设计原电池,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Fe3++e-=Fe2+,故答案为:Fe3++e-=Fe2+;
(4)乙烯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一定条件下,乙烯可通过加聚反应获得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其化学方程式为nCH2=CH2,故答案为:nCH2=CH2。
18.(1)
(2) 温度 催化剂
(3)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硫酸
(4)碘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abc
【分析】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加热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水解后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
(1)
淀粉属于多糖,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试管甲和乙均用2g淀粉和20mL20%的稀硫酸,试管甲用60~80℃的水浴加热5~6min,试管乙不加热,所以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试管丙用2g淀粉,与甲对比未用20mL20%的稀硫酸,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的水浴加热5~6min,所以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
淀粉水解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稀硫酸,溶液呈酸性,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需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溶液呈现碱性,然后再加入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硫酸。
(4)
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是因为:碘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
a.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a正确;
b.向冷却后的淀粉水解液中直接加入碘水,可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正确;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根据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检验产物的还原性,c正确;
答案选abc。
19. (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D
【详解】(1)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故答案为:(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2)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碱性条件下银氨溶液与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淀粉已经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碘水不变色,是因为NaOH溶液过量,碘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无法判断溶液中是否还有淀粉,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0.5734
【详解】设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根据题意得:
,解得M=5734,故答案为:5734。
21. C9H9NO3 C7H6O2 CH3CH2NO2(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 A的摩尔质量M(A)=8.0 g/L×22.4 L/mol=179.2 g/mol,由题给信息可知,17.9g A的物质的量为n(A)=17.9 g÷179.2 g/mol=0.1 mol,完全燃烧17.9 g A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增重8.1 g,即水的质量是8.1 g,其物质的量是n(H2O)=8.1 g÷18 g/mol=0.45 mol;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气体质量减少39.6 g,即CO2的质量为39.6 g,其物质的量为n(CO2)=39.6 g÷44 g/mol=0.9 mol,0.1 mol A完全分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N2 1.12 L,则N2的物质的量n(N2)=1.12 L÷22.4 L/mol=0.05 mol,可见0.1 mol A可产生0.45 mol H2O、0.9 mol CO2、0.05 mol N2,则0.1 mol A中含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则1 mol A中含有9 mol C、9 mol H、1 mol N、3 mol O原子,故A的分子式为C9H9NO3;
(2) C9H9NO3+H2OB+C,,且的结构简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75,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9+18-75=122,又因B的最简式为C7H6O2,C7H6O2的式量是122,所以B的分子式为C7H6O2,B为,由于B、C是A水解产生,则A结构简式为; C的结构简式为H2N-CH2COOH,C属于氨基酸,根据氨基酸与碳原子数相同的硝基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则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CH3CH2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