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测试题(含解析)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仪器略去),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中试剂 b中试剂 c中试剂 实验目的 装置
A 氨水 CaO 无 制取并收集氨气
B 浓盐酸 MnO2 饱和NaCl溶液 制备纯净的Cl2
C 浓盐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比较酸性强弱: H2CO3>H2SiO3
D 浓硫酸 Na2SO3 KMnO4酸性溶液 验证SO2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2.15gSiO2和足量的碳在高温下发生反应:SiO2+2CSi+2C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1∶2
B.SiO2是还原剂
C.反应中有6g碳被氧化
D.反应中生成了28gCO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数
4.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B.“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CaCO3
C.“纷纷灿烂如星陨, 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钠、铁等金属的焰色反应
D.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5.某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二周为ⅥA族 B.第二周期ⅣA族
C.第二周期ⅦA族 D.第三周期ⅥA族
6.结构式为Q2+的化合物是治疗缺铁性贫血药物的一种。其中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均为非金属元素,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Y>Z
B.该化合物中X、Y、Z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Z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不少于2种的二元化合物
D.Q在工业上常用热分解法冶炼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2Th和230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元素Th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231
B.12C、14C互为同素异形体
C.235U和238U是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核素
D.在元素周期表的16个族中,第ⅢB的元素种类最多
8.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本草纲目》中有如下记载:“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其中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宋代《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该颜料耐酸耐碱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9.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C
B.羟基的电子式:
C.基态Cr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44s2
D.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图若写为:则违背了泡利原理
10.短周期元素X、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不含稀有气体元素,X元素原子核内只含1个质子且与W同主族,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Z、M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Y单质的氧化性小于Z单质
B.元素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为M>Z>W>X
C.Y2X4与X2M均能使溴水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
D.X、Z、W形成的化合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11.X、Y、Z三种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Y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则X、Y、Z三种元素,可能的组合是( )
A.C、Si、Mg B.Li、C、Mg C.C、Mg、Li D.C、O、Mg
12.U和U是铀的两种主要的同位素。U是制造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的主要原料,曾经人们觉得U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就把它叫做贫铀。后来,美国人利用U制造了贫铀弹,它具有很强的穿甲能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U原子核中含有92个中子 B.U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
C.U与U互为同位素 D.U与U互为同素异形体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X、Y、Z、W为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中Y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X Y
Z W
请回答以下问题:
(1)W在周期表中位置_____;
(2)X和氢能够构成+1价阳离子,其电子式是_____,Y的气态氢化物比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缘故是_____;
(3)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能化合生成M,M的水溶液显酸性的缘故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①Y和Z可组成一种气态化合物Q,Q能与W的单质在潮湿环境中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物Q与Y的单质反应达平衡时有三种气态物质,反应时,每转移4mol电子放热190.0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氢氟酸刻蚀玻璃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氯气与K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将铜片投入到FeCl3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5.硅酸盐具有特殊的性质与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硅酸盐材料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下列产品属于硅酸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玻璃 ②陶瓷 ③水晶 ④硅芯片 ⑤光导纤维 ⑥水泥 ⑦砖瓦
(2)Si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①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___________(填“能”“不能”)用玻璃塞。
②熔化烧碱应选用的坩埚应该___________(填字母)
A.铁坩埚 B.玻璃坩埚 C.石英坩埚 D.瓷坩埚
(3)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①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③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
④为防止污染环境,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16.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______色气体。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17.芜湖市某便利店销售的一种食用碘盐包装袋上有如下标签:
产品标准 GB5461
产品等级 一级
配料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以I计) 20~50mg/kg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请配平化学方程式:____KIO3+____KI+____H2SO4=____K2SO4+_____I2+____H2O
(2)实验室可分离获取单质碘,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适量碘水和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溶液;
F.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
H.静置、分层;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 → ___→A → __→ ___→E→F。
②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水溶液中萃取碘的溶剂是____。
A.苯 B.汽油 C.酒精
(3)若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理论上Na2SO3与I2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18.9.6g 元素A与4.2g元素B含有相同的原子数,A和B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已知A元素在其最高价氧化物中的含量是40%,在其氢化物中含量为94.1%。试计算A、B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推算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19.一定质量的某金属X和足量的稀H2SO4反应共有0.3mol电子发生转移,生成6.02×1022个 Xn+ ,这些阳离子共有1.3×6.02×1023个质子、1.4×6.02×1023个中子。
(1)求Z、n和A的值。(写过程)
(2)写出该金属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已知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3g,填表:(保留三位小数)
原子质量(×10-23g) 5.807 6.139
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 __________
丰度(%) 75 25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___ ________
2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回答(1)(2)两小问
(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c、d、e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 (填水化物的化学式)。
(3)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_____MnO+ ____Cl- + ____H+= ______Mn2+ + _____Cl2 + ___H2O
(4)保持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二氧化硫是引起酸雨的一种主要物质,必须严格控制排放。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其中的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气逐渐氧化生成硫酸,使酸性进一步增强,写出这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I、有一种金属单质A,焰色反应呈黄色,能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化:
上图中淡黄色固体B是__________;其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上图中的C溶液与硝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II、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元素。 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②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2)⑤和⑥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⑤________⑥(填“>”或“<”);
(3)①和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填“离子键”或“共价键”)
(4)④和⑥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A.氨水中的水可以和氧化钙反应,反应过程放热,使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可以用来制取氨气,但是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在收集氨气时需要短导管进长导管出,A错误;
B.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了氯气的过程需要加热,图中没有画出加热装置,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C.浓盐酸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时除了有二氧化碳生成,还有氯化氢溢出,两种气体溶于硅酸钠溶液均能使硅酸根沉淀,故不能判断碳酸与硅酸酸性的强弱,C错误;
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气体导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D正确;
故选D。
2.C
A.由化合价变化分析:SiO2中硅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生成了单质硅,硅的化合价为0价,化合价降低,SiO2是氧化剂,碳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了CO中的+2价,C是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A错误;
B.SiO2是氧化剂,故B错误;
C.15 g SiO2为0.25 mol,需消耗碳6 g,故C正确;
D.15 g SiO2为0.25 mol,生成14gCO,故D错误;
故选C。
3.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少于8个时,容易获得电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只有1层排2个)时,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密切,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核内中子数无关;
故选C。
4.C
A.生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为降低含碳量,可以通过“炒”制,将碳元素氧化除去,故A正确;
B.碳酸钙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久置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所以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碳酸钙,故B正确;
C.铁元素没有焰色反应,故C错误;
D.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因此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5.A
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L层上有6个电子,K层上2个电子,则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该元素为O,O位于第二周期ⅥA族;
故答案为A。
6.C
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Z为O,由结构中X、Y原子连接化学键数目以及X、Y原子序数均小于O且为非金属元素可知,Y为C,X为H,该化合物是治疗缺铁性贫血药物的一种,因此Q为Fe,以此解答。
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H,Y为C,Z为O,Q为Fe,
A.因非金属性:O>C,因此简单氢化物稳定性:H2O>CH4,故A项叙述不正确;
B.该化合物中H原子满足2电子结构,故B项叙述不正确;
C.O元素与H元素可形成H2O、H2O2,O元素与C元素可形成CO、CO2,故C项叙述正确;
D.工业上常用热还原法制备铁单质,故D项叙述错误;
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是C项,故答案为C。
7.D
A.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各同位数的质量数与自然界中该同位素的个数百分含量的乘积之和,故无法仅根据232Th和230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确定元素Th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A错误;
B.12C、14C互为同位素,B错误;
C.235U和238U是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C错误;
D.在元素周期表的16个族中,第ⅢB族中包含镧系和锕系共30种元素,故第ⅢB的元素种类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8.C
A.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为2KNO3+3C+S==K2S+N2↑+3CO2↑,其中利用了KNO3和S的氧化性,A正确;
B.后(司)母戊鼎是由Cu、Ni、Pb制成的青铜,属于铜合金制品,B正确;
C.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该颜料耐碱腐蚀,但能与酸发生反应,所以不能耐酸的腐蚀,C不正确;
D.屠呦呦用乙醚作萃取剂,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用于治疗疟疾,D正确;
故选C。
9.D
A.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8+ 6 = 14,因此原子符号为:,故A错误;
B. 羟基的电子式:,故B错误;
C. 基态Cr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故C错误;
D. 则违背了泡利原理,泡利原理是同一个轨道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应该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C
由题干可知,X元素原子核内只含1个质子且与W同主族,故X是H,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故Y是C,短周期元素X、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不含稀有气体元素,X与W同主族,故W是Na,Z、M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故Z是O,M是S,据此解题。
A.C与O位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增强,单质的非金属性增强,故Y单质C的氧化性小于Z单质O2,A正确;
B.离子半径大小一般遵循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元素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为M>Z>W>X即S2->O2->Na+>H+,B正确;
C.Y2X4即C2H4与X2M即H2S均能使溴水褪色,褪色原理分别为:CH2=CH2+Br2=BrCH2CH2Br、H2S+Br2=S+2HBr,分别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故不相同,C不正确;
D.X、Z、W即H、O、Na形成的化合物NaOH中既含Na+和OH-之间的离子键,又含OH-内部的共价键,D正确;
故答案为:C。
11.A
X、Y、Z三种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次外层为2,最外层为4,则X为C元素;
Y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次外层电子数2,最外层为1,即为Li,或次外层电子数8,最外层为4,即为Si,所以Y为Li或Si;
Z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则Z的次外层只能为8,最外层电子为2,即Z为Mg,
答案选A。
12.C
A.的中子数为235-92=143,故A错误;
B.的核外电子数为92,故B错误;
C.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所以和应互为同位素,故C正确;
D.同素异形体是指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和应互为同位素,故D错误;
故选C。
13. 第三周期VIIA族 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NH4++H2O= +H+ SO2+Cl2+2H2O=H2SO4+2HCl 2SO2(g)+O2(g)=2SO3(g)=-190.0kJmol-1
Y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说明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即Y为氧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可推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1)由分析可知W为氯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VII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VIIA族;
(2)X为氮元素,和氢能够构成+1价阳离子为铵根,其电子式是,Y的气态氢化物是水,Z的气态氢化物是硫化氢,因为水分子间能够形成氢键,所以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的沸点高,故答案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3)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硝酸,其氢化物是氨气,二者能化合生成M是硝酸铵,硝酸铵的水溶液中因为铵根离子水解而显酸性,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 +H+,故答案为:NH4++H2O= +H+;
(4)①Q为二氧化硫,W的单质为氯气,二者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故答案为:SO2+Cl2+2H2O=H2SO4+2HCl;
②化合物Q为二氧化硫,Y的单质为氧气,二者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且2mol二氧化硫反应转移4mol电子,即放出190.0kJ的热量,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190.0kJmol-1,故答案为:2SO2(g)+O2(g)=2SO3(g)=-190.0kJmol-1。
14.(1)4HF+SiO2 = SiF4+2H2O
(2)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3)Cl2+2OH-=Cl-+ClO-+H2O
(4)2Fe3++Cu=2Fe2++Cu2+
(1)氢氟酸刻蚀玻璃时发生的反应为氢氟酸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HF+SiO2 = SiF4+2H2O。
(2)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3)氯气与K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次氯酸钾、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4)铜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
15.(1)①②⑥⑦
(2) 不能 A
(3)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a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极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②④
【解析】(1)
①玻璃的成分是硅酸钠、硅酸钙、二氧化硅,属于硅酸盐材料;
②陶瓷由黏土烧制而成,属于硅酸盐材料;
③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
④硅芯片的成分是单质硅,不是硅酸盐;
⑤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
⑥水泥的成分是硅酸三钙 、硅酸二钙等,属于硅酸盐;
⑦砖瓦属于陶瓷制品,由黏土烧制而成,属于硅酸盐材料;
属于硅酸盐的是①②⑥⑦;
(2)
①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具有粘性,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②玻璃坩埚 、石英坩埚、瓷坩埚都属于硅酸盐制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玻璃坩埚、石英坩埚、瓷坩埚熔化烧碱,熔化烧碱应选用的坩埚应该铁坩埚,选A。
(3)
①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加热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②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a;
③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极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④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要防倒吸,②导管口放一个漏斗、④加了球形干燥管,漏斗和干燥管体积较大,会使漏斗口很快的脱离液面,防止了倒吸,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②④。
16. 黄绿 湿润的淀粉 KI试纸变蓝 Cl2+2Br-=Br2+2Cl- 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变为紫红色 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装置A利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制备Cl2,Cl2和淀粉-KI试纸中的KI作用,置换出I2,使得试纸变蓝。在装置B和C中,Cl2和NaBr发生置换反应,生成Br2。将活塞b打开,Br2与KI发生置换反应,得到I2。I2被CCl4萃取,下层呈现紫红色。
(1)A中产生的黄绿色气体为Cl2;
(2)Cl2遇湿润的淀粉 KI试纸时,发生反应:Cl2+2KI=I2+2KCl,产生的I2遇淀粉变蓝,可以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3)B中Cl2与NaBr发生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4)C中NaBr与Cl2反应生成NaCl和Br2,将C中溶液滴入D中,振荡,发生反应:Br2+2KI=I2+2KBr,静置后D中溶液分层,下层为碘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可以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
(5)过程Ⅲ的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说明仍有Br2生成,由于B与C中溶液相同,故C中通入Cl2不足,NaBr过量,故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是因为从Cl到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17. 1 5 3 3 3 3 C B D G H C 1:1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遵循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进行配平;
(2) ①操作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
②萃取剂的选取标准是:与水互不相溶,被萃取的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且跟萃取物不发生化学反应;
(3)亚硫酸根子与碘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碘化氢,据此解答。
(1)反应中KIO3与K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根据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可知KIO3 5KI,结合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可得化学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其中KIO3为氧化剂,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 1价升高为0,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5,电子转移情况如下:;
(2) ①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操作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则步骤为C→B→D→A→G→H→E→F;
②可以选用苯或汽油从碘水中萃取碘,苯或汽油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苯或汽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酒精和水溶液混溶不能分层,故选C;
(3)亚硫酸根子与碘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碘化氢,离子方程式:Na2SO3+I2+H2O=Na2SO4+2HI,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主要产物是Na2SO4,HI,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1:1。
18.A、B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32、14,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别为:第三周期ⅥA族;第二周期VA族
令A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a,则最低负化合价为(a-8),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
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中A原子与O原子数目之比为2:a,由A元素在其最高价氧化物中的含量是40%,则2b:16a=40%:(1-40%),元素A的氢化物化学式为H(8-a)A,结合A元素质量分数可得:=94.1%,联立方程,解得b=32,A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质子数为16,在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
令B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n,9.6g元素A与4.2g元素B含有相同的原子数,则解得n=14,B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则B的质子数为7,为N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VA族。
【点晴】掌握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计算是解题的关键;A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a,则最低负化合价为(a-8),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其最高价氧化物中A原子与O原子数目之比为2:a,由A元素在其最高价氧化物中的含量是40%,则2b:16a=40%:(1-40%),元素A的氢化物化学式为H(8-a)A,结合A元素质量分数列方程,联立方程可得A元素相对分子质量,进而计算B的相对分子质量,A和B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求出各自的质子数,确定元素的种类以及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9.(1)Z、n、A的值分别为13、3、27
(2)
(1)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3mol,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4mol,所以每个离子中的质子数为1.3/0.1=13,每个离子中的中子数为1.4/0.1=14,所以质子数Z为13,质量数A为13+14=27,离子的电荷数为0.3/0.1=3,所以n为3;
(2)该金属为铝,铝和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20. 34.964 36.963 35.464 35.464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34.964,同理可得相对分子质量=36.963;相对元素质量=34.964×75%+36.963×25%=35.464。
21.(1)Mg>C>O
(2)Mg(OH)2
(3)
(4)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a为C,b为O,c为Mg,d为Al,e为Si,f为P,h为S,i为K,以此解题。
(1)
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越靠左半径越大,故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C>O;
(2)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其对应碱的碱性越强,由于c、d、e三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Mg,故碱性最强的是Mg(OH)2;
(3)
该反应中锰元素化合价由+7降低为+2,氯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为0,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为:;
(4)
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其中的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气逐渐氧化生成硫酸,亚硫酸是弱酸,硫酸是强酸,因此氧化产生硫酸导致溶液的酸性进一步增强,这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Na2O2 2Na2O2+2H2O=4NaOH+O2↑ HNO3+NaOH=NaNO3+H2O C < 共价键 Cl-+Ag+=AgCl↓
I.根据转化关系及现象可判断,A是Na,B是Na2O2,C是氢氧化钠。其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NaOH溶液与H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NaOH=NaNO3+H2O,故答案为:Na2O2;2Na2O2+2H2O=4NaOH+O2↑;HNO3+NaOH=NaNO3+H2O;
II.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①~⑥分别为H、C、O、Na、S、Cl。
(1)②的元素符号是C,其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C; ;
(2)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强,则非金属性为⑤<⑥,故答案为:<;
(3)①和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水和双氧水,二者都属于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故答案为:共价键;
(4)④和⑥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Cl,NaCl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l-+Ag+=AgCl↓,故答案为:Cl-+Ag+=AgCl↓。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II.(3),要注意H2O或H2O2,都属于共价化合物,都是只存在共价键,不同的是:水中存在极性键,过氧化氢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1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上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下一篇:2023年广东省物理中考真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