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3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单选题
1.(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利用某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的分子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D.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2.(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化学变化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了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体现了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3.(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的治疗,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屠呦呦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4.(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描述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B.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将铁丝浸入稀盐酸中:
D.用食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5.(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证据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6.(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有关黄酮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含有O2 B.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C.黄酮素由3个元素组成 D.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5:10:2
7.(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化学发展长河中,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其中,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杨振宁
8.(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至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研钵内研碎胆矾 B.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
C.木炭还原氧化铜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9.(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图乙曲线的c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D.图乙曲线的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
10.(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可以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CH2O),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均发生改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3种化合物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
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
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A.A B.B C.C D.D
12.(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13.(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四种物质,可将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归为一类,剩下的是三氧化二铁。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A.常温下是否为固体 B.是否为非金属氧化物
C.是否为氧化物 D.是否为纯净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生成物丙是甲醇,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说法正确;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生成甲醇和物质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以物质丁是水,化学方程式为:,说法正确;
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12+16+1×4):(16+1×2)=16:9,说法错误;
D、该反应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实现“碳中和”,说法正确。
故选C。
2.A
【详解】A、“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均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带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法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高温下也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说法正确;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体现了物质的状态不同,物理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A。
3.B
【详解】A、侯德榜发明了制碱法,不符合题意;
B、屠呦呦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符合题意;
C、门捷列夫编写了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胃酸主要成分是HCl,所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是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书写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书写错误;
C、铁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书写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书写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是,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一种酸,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及其盐,都具有无机物特征,属于无机物,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若图中X=10,则该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若X=11,则是钠离子,若X=12,则是镁离子,故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黄酮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故该分子中不含有氧分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可知,该物质属于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黄酮素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A、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故A正确;
B、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B不正确;
C、屠呦呦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故C不正确;
D、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故D不正确。故选A。
8.A
【详解】A、研钵内研碎胆矾,使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物质的燃烧由于有氧气参与,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是因为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该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该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丙可知,反应开始后温度上升,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乙曲线的c点时溶液呈中性,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故图乙曲线的c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图乙曲线的d点pH小于7,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故d点溶液中溶质除了NaCl,还有HCl,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详解】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均为2)和原子数目均未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3种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醛、二氧化碳、水,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正确。
故选:B。
11.A
【详解】A、贴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属于氧气的用途,说法错误;
D、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答案:A。
12.C
【分析】曲线起点不是从0点出发,而是从a点出发,说明0-a段没有沉淀产生,则滴加的氢氧化钡与酸反应,且不可能是硫酸,因为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一定没有硫酸,a-b段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铜,氢氧化钡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但无法证明是否有硝酸钾;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不可能有硫酸钡,选项说法不正确;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有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一定没有硫酸,可能含有硝酸钾,选项说法正确;
D、到达 b 点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9.8g,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2g,但还有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所以到达 b 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必然大于34.2g,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A、一氧化碳是气体、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水是液体;三氧化二铁是固体,分类的依据是不是常温下是否为固体,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三氧化二铁属于金属氧化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非金属氧化物,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