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一下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臭氧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反应①②均为放热反应
B.决定O3分解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反应②
C.E1是催化反应①对应的活化能,(E2+ H)是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
D.温度升高,总反应的正反应速率的增加幅度小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幅度,且平衡常数增大。
2.一定温度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3种气体M、N和Q,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M+N2Q
B.1 min内N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 mol/(L·min)
C.充入He,容器内压强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当容器内M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丙烷与溴原子能发生以下两种反应:
①CH3CH2CH3(g)+Br (g)→CH3CH2CH2 (g)+HBr(g)
②CH3CH2CH3(g)+Br (g)→CH3CHCH3(g)+HBr(g)
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与②均为吸热反应
B.反应②使用了催化剂
C.产物中CH3CH2CH2 (g)含量比CH3CHCH3(g)低
D.CH3CH2CH2 (g)转变为CH3CHCH3(g)放出热量
4.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g)+3C(g)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选项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A)=2mol/(L·min) v(B)=1mol/(L·min)
B v(A)=2mol/(L·min) v(C)=2mol/(L·min)
C v(A)=1mol/(L·min) v(B)=2mol/(L·min)
D v(A)=1mol/(L·min) v(C)=3mol/(L·min)
A.A B.B C.C D.D
5.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发生A、B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反应,气体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B.0~4min内,用A表示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
C.8min时,v正(B)=v逆(B)=0
D.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压缩容器,反应速率增大
6.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对于正向吸热的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C.为了减小稀盐酸与过量石灰石反应的速率而不影响生成气体的量,可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D.需要加热或高温的条件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7.在一定温度下,将和C(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了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t/s 2 4 7 9
n(C)/mol 0.12 0.10 0.09 0.09
①反应前2s的平均反应速率
②反应进行至4s末时,的转化率为37.5%
③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加入一定量的C(s),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④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 B.2 C.3 D.4
8.对于可逆反应H2(g)+I2(s)2HI(g),在温度一定下由H2(g)和I2(s)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时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
B.容器体积一定时,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断裂1molH-H键,同时生成2molH-I键
D.达到化学平衡时,H2(g)和HI(g)浓度相等
9.1914年,德国化学家弗雷兹·哈伯,将N2和H2在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直接化合合成氨气:N2(g)+3H2(g) 2NH3(g),人们称该过程为合成氨工艺或哈伯工艺。如今,合成氨工艺仍然是人工固氮最重要的途径,使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免于饥饿。下图表示合成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于合成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的能量高于NH3的能量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能缩短该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
D.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变为0
10.在4个均为2L密闭容器中不同投料下进行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该反应速率最大的为
A.v(NH3)=0.05mol·L-1·min-1 B.v(H2)=0.03mol·L-1·min-1
C.v(N2)=0.02mol·L-1·min-1 D.v(H2)=0.00lmol·L-1·s-1
11.已知2SO2+18O2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反应平衡后,18O只存在于O2和SO3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12.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H2、0.1molNH3和一定量的N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H2(g)+N2(g)2NH3(g)。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t0~t1阶段的c(N2)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t1=15s,则t0~t1阶段v(H2)=0.004mol·L-1·s-1
B.t1时该反应中H2的转化率为60%
C.该容器的容积为2L,N2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32mol
D.a点时,容器内c(NH3)=c(H2),反应达到平衡
13.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固体) ②H2O ③HCl ④CH3COONa(固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A(g) + B(g) C(g) +D(g) 正反应速度瞬间增大的是
A.减小C或D的浓度 B.增大D的浓度
C.减小B的浓度 D.增大A或B的浓度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B.普通分子间的碰撞有时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C.增大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
二、填空题
16.判断下列措施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1)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___________
(2)Mg与冷水反应,改用沸水:___________
(3)Na与水反应,增大压强:___________
(4)Na与水反应,增大水的用量:___________
(5)Al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l2O3,将Al片改成Al粉:___________
(6)恒容条件下,化学反应2SO2(g) + O2(g) 2SO3(g),充入氮气:___________
(7)恒压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SO2(g) + O2(g) 2SO3(g),充入氮气:___________
17.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M、N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_______。
(3)4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_______v逆(填“>”“<”或“=”);
(4)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2和H2充入固定容积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 2NH3(g)。下列描述能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的压强不变
B.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C.相同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有6mol N-H键形成
D.c(N2):c(H2):c(NH3)=1︰3︰2
E.NH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5)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_______ (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
②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
③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
④使用催化剂
(6)海水提碘实验中灼烧海带在_______(仪器名称)中,工业制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8.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研究,如将和以一定比例混合通入反应器,适当条件下可获得甲醇。某温度下在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 。现测得和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经过达到平衡,则这段时间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
(2)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能使生成甲醇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增大的浓度
C.将容器的容积变为 D.恒容条件下充入一定量Ne
(3)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容器中浓度与浓度相等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D.的生成速率与的生成速率相等
19.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
①SO2 +2H2O+I2=H2SO4 +2HI
②2HIH2+I2
③2H2SO4=2SO2 +O2+2H2O
(1)整个过程中SO2、I2的作用是_______。
(2)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I(g),发生反应②,已知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在0~2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I)= _______。
(3)已知拆开1molH-I键需要消耗298kJ能量,形成1molH-H键能够释放436kJ能量,形成1 mol I-I键能够释放151 kJ能量,则在反应②中,分解0.2 mol HI时会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_______kJ能量。
(4)实验室用Zn和硫酸制H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加入浓硝酸 b.加入少量CuSO4固体 c.用粗锌代替纯锌 d.加热 e.把锌粒弄成锌粉 f.用98.3%的浓硫酸
(5)氢气可用于制燃料电池,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化合物陶瓷作电解质,可传导O2-生成水,B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e-=2O2-则A极是电池的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
20.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开始时加入、、,在末测得的物质的量是。
(1)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_______。
(2)在末,的浓度为_______。
(3)若改变下列一个条件,推测该反应的速率发生的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②充入,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③将容器的体积变为,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21.恒温下在2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从开始至5min,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X的转化率为_______。
(3)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_______倍;
(4)下列描述中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容器内温度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Z(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⑥容器内X、Y、Z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3:1:2
⑦某时刻v(X)=3v(Y)且不等于零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Z,同时生成3n mol X
(5)在某一时刻采取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
A.加催化剂 B.降低温度
C.体积不变,充入X D.体积不变,从容器中分离出Y
22.I、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氮气和氢气合成液态 的氨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Ⅱ、已知:NO2(g)+ SO2(g) SO3(l)+ NO(g)ΔH=-51.5kJ·mol-1
若在一定条件下,将 NO2 与 SO2 以体积比 1:2 置于恒容密闭容器 中发生上述反应,
①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 和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 1 mol SO3 的同时生成 1 molNO2
e.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②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时,若加入 Ar 气,反 应速率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
23.偏二甲肼与N2O4是常用的火箭推进剂,二者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Ⅰ)(CH3)2NNH2(l)+2N2O4(l)=2CO2(g)+3N2(g)+4H2O(g)
(Ⅱ)N2O4(g) 2NO2(g)
(1)反应(Ⅰ)中氧化剂是___。
(2)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反应(Ⅱ)为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若在相同温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反应3s后N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则0~3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O4)=_______mol L-1 s-1。
(4)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NH4NO3。25℃时,将a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向该溶液滴加bL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___(填“正向”“不”或“逆向”)移动,所滴加氨水的浓度为___mol·L-1。(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取Kb=2×10-5mol·L-1。
24.某温度时,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内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3)后Z的生成速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时Z的生成速率。
(4)反应前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
(5)对于该反应,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则生成Z的速率怎样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①升高温度:_______。
②加入X:_______。
③增大容器容积: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从图上可知,反应①中生成物能量高于反应物,反应①是吸热反应,A项错误;
B.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慢反应,活化能越大反应越慢,据图可知催化反应①的正反应活化能更大,反应更慢,所以催化反应①决定臭氧的分解速率,B项错误;
C.据图可知E1为催化反应①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即催化反应①对应的正反应的活化能,E2+ H为催化反应②生成物成键时释放的能量,即催化反应②对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C项正确;
D.据图可知总反应的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所以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总反应的正反应速率的增加幅度小于逆反应速率的增加幅度,平衡常数减小,D项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1min内M减少1.5mol、N减少0.5mol、Q增多1mol,所以MN是反应物、Q是生成物,变化量比等于系数比,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M+N2Q,故A正确;
B.1min内N减少0.5mol ,N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 mol/(L·min),故B正确;
C.充入He,容器内压强增大,容器体积不变,反应物浓度不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当容器内M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选C。
3.B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反应①与②均为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高,因此这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A正确;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反应②的活化能低,反应速率快,但反应①与②同时发生,不能确定反应②是否使用催化剂,B错误;
C.由图可知,活化能:反应①>②,则反应②的反应速率快,生成物含量:产物中CH3CH2CH2 (g)含量比CH3CHCH3(g)低,C正确;
D.由图可知,CH3CH2CH2 (g)和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CH3CHCH3(g)和HBr(g)具有的能量,所以CH3CH2CH2 (g)转变为CH3CHCH3(g)放出热量,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4.A
【分析】在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与系数成正比。
【详解】A.当v逆(B)=1mol·L-1·min-1时,v逆(A)=2mol·L-1·min-1,与v正(A)相等,A正确;
B.当v逆(C)=2mol·L-1·min-1时,v逆(A)=mol·L-1·min-1,与v正(A)不相等,B错误;
C.当v正(B)=2mol·L-1·min-1时,v逆(A)=4mol·L-1·min-1,与v正(A)不相等,C错误;
D.当v逆(C)=3mol·L-1·min-1时,v逆(A)=2mol·L-1·min-1,与v正(A)不相等,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5.C
【详解】A.由图示可知,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减少0.8mol-0.2mol=0.6mol,B的物质的量增多0.5mol-0.2mol=0.3mol,则A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达平衡时A、B的物质的量均不为0,反应为可逆反应,而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为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正确;
B.0~4min内,A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8mol-0.4mol=0.4mol,平均反应速率v==0.05mol/(L·min),B正确;
C.由图示可知,8min后A、B的物质的量不变,达到平衡,v正(B)=v逆(B)≠0,C错误;
D.达到平衡后,压缩体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
答案选C。
6.C
【详解】A. 对于正向吸热的可逆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增大,故A错误;
B.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产生钝化现象,不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故B错误;
C.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减小稀盐酸的浓度,减小稀盐酸与过量石灰石反应的速率而不影响生成气体的量,故C正确;
D. 需要加热或高温是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无必然联系,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①由表格数据可知,2s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12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2s一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为=4×10—3 mol/(L·s),故正确;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4s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10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进行至4s末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100%=37.5%,故正确;
③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加入一定量的浓度为定值的碳固体,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④由表格数据可知,7s反应达到平衡时,碳的物质的量为0.09mol,由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009mol/L,故正确;
①②④正确,故选C。
8.B
【详解】A.达到反应的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H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均表示正反应速率,A错误;
B.容器体积一定时,由反应H2(g)+I2(s)2HI(g)可知,反应过程中体系混合气体的质量一直在变,即在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一直在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正确;
C.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可知,达到化学平衡时,断裂1molH-H键,同时生成2molH-I键,但不是达到平衡时才有断裂1molH-H键,同时生成2molH-I键,C错误;
D.化学平衡的特征之一是反应体系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而不是相等或成比例,即达到化学平衡时,H2(g)和HI(g)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答案为:B。
9.C
【详解】A.从图中无法看出氮气和氨气的能量高低,A错误;
B.从图中看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B错误;
C.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正确;
D.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为0,D错误;
故选C。
10.A
【分析】将选项中的四个反应速率均转化为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
【详解】A.v(NH3)=0.05mol·L-1·min-1,根据化学方程式,v(H2)=0.075mol·L-1·min-1;
B.v(H2)=0.03mol·L-1·min-1;
C.v(N2)=0.02mol·L-1·min-1,则v(H2)=0.06mol·L-1·min-1;
D.v(H2)=0.001mol·L-1·s-1=0.06mol·L-1·min-1;
故以上四个速率中,最快的为A,故答案选A。
11.B
【详解】A.O2的能量无法与SO2的能量比较大小,A错误;
B.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B正确;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平衡后,18O存在于SO2、O2和SO3,C错误;
D.任何反应发生都需要有一个活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吸收能量,这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该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A.由图示可知,曲线下降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为0.15mol/L-0.06mol/L=0.09mol/L,曲线上升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为0.11mol/L-0.05mol/L=0.06mol/L,两者浓度变化量之比为:0.09:0.06=3:2,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曲线下降的物质为H2,曲线上升的物质为NH3,若t1=15s,则t0~t1阶段v(H2)==0.006mol·L-1·s-1,A错误;
B.t1时氢气的浓度变化量为0.09mol/L,转化率为=60%,B正确;
C.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依据A可知,氮气的浓度变化量为0.03mol/L,平衡时氮气浓度为0.05mol/L,则初始氮气浓度为0.03mol/L+0.05mol/L=0.08mol/L,该容器的容积为2L,N2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8mol/L2L=0.16mol,C错误;
D.a点时,容器内c(NH3)=c(H2),但a点后氢气浓度仍在降低,氨气浓度仍在增加,说明反应正向进行,反应并未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答案选B。
13.D
【分析】铁粉过量,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则H+的物质的量不变但浓度减小。
【详解】①加入NaOH固体,会与HCl反应使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减少,造成氢气的生成量减少,①不符合题意;
②加水稀释,会使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可以减缓反应速率同时又不影响氢气的生成量,②符合题意;
③加入适量的HCl,会增加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使产生氢气变多,反应速率加快,③不符合题意;
④加入CH3COONa(固体),醋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但不影响氢离子的总量,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
14.D
【详解】A.减少C或D的浓度,瞬间逆反应的速率减少,但反应物浓度不变,正反应速率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增大D的浓度,瞬间逆反应的速率增大,但反应物浓度不变,正反应速率不变,B不符合题意;
C.B为反应物,减小B的浓度,正反应速率瞬间减小,C不符合题意;
D.A、B均为反应物,增大A或B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5.D
【详解】A.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A错误;
B.普通分子间的碰撞并非有效碰撞,因而不会发生化学反应,B错误;
C.增大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活化分子总数增大,C错误;
D.活化分子有合适取向时的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D正确;
故选D。
16.(1)速度降为0(钝化)
(2)速率加快
(3)速率不变
(4)速率不变
(5)速率加快
(6)速率不变
(7)速率减小
【解析】(1)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因此将稀硫酸换成浓硫酸,反应速率降为0。
(2)
冷水换成沸水,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3)
压强对固体和液体的浓度无影响,因此反应速率不变。
(4)
水的浓度是恒量,增大水的量对钠与水的反应速率无影响,因此反应速率不变。
(5)
将铝片换成铝粉,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6)
恒容条件下,充入氮气,容器压强增大,但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7)
恒压条件下,充入氮气,容器体积增大,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17.(1)
(2)0.5mol/(L·min)
(3)>
(4)AE
(5)①④
(6) 坩埚 MgCl2 (熔融)Mg + Cl2
【详解】(1)根据图象,N由8mol减少为2mol,N是反应物,M由2mol增加为5mol,M是生成物;6molN反应生成3molM,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由8mol减少为2mol,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 0.5mol/(L·min);
(3)4min时,N的物质的量继续减少、M的物质的量继续增加,反应正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正>v逆;
(4)A.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同,压强是变量,容器内的压强不变,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A;
B.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B;
C.相同时间内有3mol H-H键断裂,有6mol N-H键形成,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
D.c(N2):c(H2):c(NH3)=1︰3︰2,浓度不一定不再改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D;
E.NH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氨气的浓度不变,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E;
选AE。
(5)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故选①;
②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②;
③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③;
④使用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反应速率加快,故选④;
选①④;
(6)海水提碘实验中灼烧海带在坩埚中,工业用电解熔融氯化镁冶炼金属镁,化学方程式是MgCl2 (熔融)Mg + Cl2。
18.(1)0.15
(2)BC
(3)CD
【详解】(1)从反应开始经过达到平衡,CO2(g)改变量为0.75 mol L 1,则H2(g) 改变量为2.25 mol L 1,则这段时间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 =0.15。故答案为:0.15;
(2)A.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降低,故A不符;
B. 增大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故B符合;
C. 将容器的容积变为,相当于加压,反应速率增大,故C符合;
D. 恒容条件下充入一定量Ne,不改变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故D不符;
故答案为:BC;
(3)A.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A不符;
B. 容器中浓度与浓度相等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B不符;
C. 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气体质量始终不变,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C符合;
D. 的生成速率与的生成速率相等,一个正向反应,一个逆向反应,两个不同方向,速率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能作为判断平衡标志,故D符合;
故答案为:CD。
19.(1)作催化剂
(2)0.1 mol·L-1·min-1
(3) 吸收 0.9
(4)af
(5) 负 H2+O2--2e- =H2O
【解析】(1)
由题干提供的反应过程看出,SO2、I2参加了反应但没有消耗,所以整个过程中SO2、I2是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2)
由图示知2min内,氢气的物质的量由0mol变为0.1mol,v(H2)=== 0.05mol/(L min),由方程式2HIH2+I2得v(HI)=2v(H2)=0.05mol/(L min)×2=0.1mol/(L min)。
(3)
由方程式2HIH2+I2得,分解0.2mol的HI时,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298kJ×0.2=59.6kJ,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436kJ×0.1+151kJ×0.1=58.7kJ,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所以该反应吸收能量,大小为59.6kJ-58.7kJ=0.9kJ。
(4)
a.浓硝酸属于强氧化性酸,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故a不可行;
b.加入少量CuSO4 固体,锌置换出铜,构成了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故b可行;
c.用粗锌代替纯锌,杂质与锌构成了原电池的两极,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故c可行;
d.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d可行;
e.把锌粒弄成锌粉,增大了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故e可行;
f.98.3%的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故f不可行;
故答案为af。
(5)
B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e-=2O2-,B极得电子,B极为正极,则A极为负极,负极氢气失电子生成氢离子,氢离子又结合氧离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O2--2e-=H2O。
20.(1)
(2)
(3) 增大 增大 减小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设转C化的物质的量为2xmol,建立三段式有:
列方程2+2x=4,则x=1。
(1)
2min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故答案为:0. 75mol/(L·min) ;
(2)
2min末,B的物质的量为6-1=5mol,浓度为;
(3)
①升高温度,体系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变大,故答案为:增大;
②充入1molB,体系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变大,故答案为:增大;
③将容器的体积变为3L,浓度减小,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减小,有效碰撞几率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变小,故答案为:减小。
21.(1)3X(g)+Y(g)2Z(g)
(2) 0.02mol/(L·min) 60%
(3)
(4)③④⑤⑧
(5)AC
【详解】(1)根据图象可知,5min内X的物质的量减少0.6mol、Y的物质的量减少0.2mol 、Z的物质的量增加0.4mol,可知X、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变化量比等于系数比,5min后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该反应可逆,反应方程式为3X(g)+ Y(g)2Z(g);
(2)从开始至5min,Y的物质的量减少0.2mol,Y平均反应速率为0.02mol/(L·min);5min内X的物质的量减少0.6mol ,X的转化率为=60%;
(3)同温、同体积,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倍;
(4)①恒温容器,温度是恒量,容器内温度不变,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①;
②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②;
③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同,容器体积不变,压强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③;
④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④;
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物质浓度不再改变,Z(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⑤;
⑥容器内X、Y、Z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3:1:2,不能判断浓度是否改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⑥;
⑦某时刻v(X)=3v(Y),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⑦;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Z,同时生成3n mol X,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选⑧;
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③④⑤⑧。
(5)A.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故选A;
B.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B;
C.体积不变,充入X,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选C;
D.体积不变,从容器中分离出Y,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D;
选AC。
22. N2(g)+3H2(g) 2NH3(l) ΔH=2(a-b-c)kJ·molˉ1 abe 不变
【详解】试题分析:I、反应的焓变=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Ⅱ、①根据平衡标志分析;②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时,若加入Ar气,反应体系中气体浓度不变;
解析:I、反应的焓变=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氮气和氢气合成液态的氨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 2NH3(l) ΔH=2(a-b-c)kJ·molˉ1;Ⅱ、①a.根据方程式,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改变,所以压强是变量,体系压强保持不变一定平衡,故a正确;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说明NO2浓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反应过程中SO3 和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是1:1,所以SO3 和 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每消耗 1 mol SO3 的同时生成 1 molNO2,都是指逆反应,故d不一定平衡,d错误; e.根据 ,气体质量是变量,体积是恒量,所以密度是变量,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e正确;②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时,若加入Ar气,反应体系中气体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
点睛:通过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在恒容容器中加入稀有气体,反应体系中反应物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在恒压容器中加入稀有气体,容器体积增大,反应体系中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慢。
23. N2O4 吸热 不变 0.1 NH4++H2O NH3·H2O+H+ 逆向
【分析】(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根据进行计算;
(4)依据铵根离子水解分析回答;
(5)依据同粒子效应,一水合氨对铵根离子水解起到抑制作用;依据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得到氨水浓度。
【详解】反应Ⅰ中,中N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中C元素和N元素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故答案为:;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
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浓度无关,所以平衡常数K不变;,则;故答案为:不变;;
可用氨水吸收生成时,将溶于水,溶液显酸性,是因为铵根离子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加入氨水溶液抑制铵根离子水解,平衡逆向进行;将溶于水,向该溶液滴加氨水后溶液呈中性,依据电荷守恒计算可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电离平衡常数取,混合后溶液体积为bL,;根据一水合氨电离平衡得到:,平衡常数,计算得到,故答案为:逆向;.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平衡标志的判断理解,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和计算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分析,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的计算应用,综合性较大。
24.(1)
(2)
(3)等于
(4)21∶17
(5) 增大 增大 减小
【解析】(1)
随着时间的进行,X、Y物质的量减小直至5min不变,Z物质的量增大直至5min不变,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反应为可逆反应,5min后达到平衡,X、Y、Z计量数之比=(1.0-0.4):(1.0-0.8):(0.5-0.1)=3:1: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体积为2L,则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v(X)==;内Z的平均反应速率v(Z)= =;
(3)
由图可知5min时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则5min时反应得到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不变,则后Z的生成速率等于时Z的生成速率;
(4)
恒温恒容,则压强比=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则反应前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之比=(1.0+1.0+0.1):(0.8+0.5+0.4)= 21∶17;
(5)
①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则生成Z的速率增大;
②加入X,X的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Z的速率增大;
③增大容器容积,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则生成Z的速率减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2章 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2-2023高二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下一篇: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