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同步测试题 (含解析)2022-2023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单元同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为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图。下列有关生产条件的调控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A.步骤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B.步骤②“加压”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压强过高,氨的产率会降低
C.步骤③一般选择控制反应温度为400~500℃,因为在该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D.步骤④⑤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能节约生产成本
2.已知:H2(g)+I2(g) 2HI(g)+Q(Q>0)。现将三份物质的量相同的H2(g)和I2(g) 分别投入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平衡前后容器的温度无变化。相关数据见下表。
容器1 容器2 容器3
容器体积(mL) 200 100 200
反应温度(°C) 400 400 500
平衡常数 K 1 K 2 K 3
HI的平衡浓度(mol L-1) c 1 c 2 c 3
达平衡的时间(s) t 1 t 2 t 3
H2的平衡转化率 α1 α2 α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 3 t 3 C.K 1= K 23.以Fe3O4为原料炼铁,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Ⅰ:Fe3O4(s)+CO(g) 3FeO(s)+CO2(g)+Q1(Q1<0)
反应Ⅱ:Fe3O4(s)+4CO(g) 3Fe(s)+4CO2(g)+Q2
将一定体积CO通入装有Fe3O4粉末的反应器,其它条件不变,反应达平衡,测得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2<0
B.反应温度越高,Fe3O4主要还原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越低
C.在恒温、恒容的反应器中,当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Ⅰ、Ⅱ均达到平衡状态
D.温度高于1040℃时,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K>4
4.关于下列转化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2、+3
B.该转化过程中FeO和均做催化剂
C.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D.该过程的总反应为:
5.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点击化学的代表反应为铜([Cu])催化的叠氮 炔基Husigen成环反应,其原理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循环中H+ 是中间产物之一
B.上述循环过程中只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Cu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总反应的焓变
D.中间产物中N采取sp2、杂化
6.一氧化氮的氢化还原反应为 ,其正反应速率方程为,k为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T℃时,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NO起始浓度/() 起始浓度/() 起始的正反应速率/()
I
II
III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
B.,
C.升高温度,k值减小
D.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增大
7.工业上制备硫酸过程中涉及反应:。某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和,在、两不同压强下平衡时的含硫百分含量[的含硫百分含量为]随温度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逆反应速率: D.平衡常数: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则甲烷完全燃烧生成和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已知:,,则
D.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9.某反应的速率方程为,其半衰期(当剩余的反应物恰好是起始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为。在650K时,反应物浓度不同时的反应速率如表所示。
0.025 0.050 0.025
0.040 0.040 0.1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可能为基元反应
B.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C.当,,650K时的反应速率为
D.在过量的B存在时,反应掉93.75%的A所需的时间是1200min
10.乙烯可用于制备乙醇: 。向10L某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g)和m mol (g)发生上述反应,测得(g)的平衡转化率与投料比以及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a、b点对应的平衡常数
C.a点对应的体系中,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2min内,
D.b点对应的体系中,m=1.8
11.下列关于反应2SO2(g) + O2(g) 2SO3(g) ΔH < 0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B.当生成1mol SO3时,转移电子数目为1mol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及焓变
12.HCOOH在Pd催化剂表面脱氢的反应历程与能量的关系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Pd催化剂表面HCOOH脱氢反应的H<0
B.在Pd催化剂表面离解O—H键比C—H键的活化能低
C.在历程I~V中,生成V的反应速率最慢
D.用DCOOH或HCOOD代替HCOOH,得到的产物都有HD和CO2
13.二氧化碳减排和再利用技术是促进社会环保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将工业废气中的转化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反应I:
反应Ⅱ:
反应Ⅲ:(
反应I和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反应Ⅱ中的平衡产率增大
B.温度:
C.
D.时,反应Ⅲ的平衡常数
14.绿水青山是构建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一种以沸石笼为载体对NO进行催化还原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O原子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B.+作催化剂,虚线框内物质是中间体
C.反应⑤中只起氧化剂的作用
D.该原理的总反应为4NO+4NH3+O2=4N2+6H2O
二、非选择题
15.CH4–CO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相关数据如下表:
积碳反应 CH4(g)= C(s)+2H2(g) 消碳反应 CO2(g)+ C(s)= 2CO(g)
ΔH/(kJ·mol 1) 75 172
活化能/ (kJ·mol 1) 催化剂X 33 91
催化剂Y 43 72
由上表判断,催化剂X___________Y(填“优于”或“劣于”),理由是___________。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速率(v)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K积、K消均增加 B.v积减小,v消增加
C.K积减小,K消增加 D.v消增加的倍数比v积增加的倍数大
16.高温条件下,H2S可以发生热解反应:2H2S(g)2H2(g)+S2(g) ΔH>0。
(1)在某温度下,将1mol H2S气体放入某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当下述各量不再改变时,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___
a.体系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质量 c.容器的体积
d.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e.混合气体中H2S的体积分数
(2)在某温度T1℃、100KPa下,将1molH2S气体放入某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体中H2S和H2的分压相等,H2S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若达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2L,则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
(3)在某温度T2℃、100KPa下,将1molH2S气体和n molAr(n分别等于0、1、2、3、4)同时放入上述恒压密闭容器中,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已知1.7秒时均已达到平衡)如图所示:

①图中n=4对应的曲线为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②通过与(2)中数据的对比,可判断出T1___________T2(填“>”、“<”、“=”或“无法确定”)
17.温度为T1时,向1L的恒容反应器中充入2molCH4,只发生2CH4(g)C2H4(g)+2H2(g) ΔH>0,上述反应过程中0~15minCH4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1,测得10~15min时H2的浓度为1.6mol/L。
(1)0~10min内CH4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mol/(L·min)。
(2)下列叙述能证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
A.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C.2v(CH4)正=v(C2H4)逆
D.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H4同时消耗1molH2
(3)若图1中曲线a、曲线b分别表示在温度T1时,使用质量相同但表面积不同的催化剂时,达到平衡过程中n(CH4)变化曲线,其中表示催化剂表面积较大的曲线是___________(填“a”或“b”)。
(4)15min时,若改变外界反应条件,导致n(CH4)发生图1中所示变化,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A.升高温度 B.改用高效催化剂 C.扩大容器的体积 D.增加CH4的浓度
(5)实验测得v正=k正c2(CH4),v逆=k逆c(C2H4)·c2(H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仅与温度有关,T1温度时k正与k逆的比值为___________(填数值)。若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则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v正___________v逆(填“>”“=”或“<”),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18.短周期的元素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红酒中添加一定量的SO2可以防止酒液氧化,这利用了SO2的______性。自来水中含硫量约70mg/L,它只能以_____(填微粒符号)形式存在。
(2)实验室可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作用制取氨气,试用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_____。
(3)如图是向5mL0.1mol·L-1氨水中逐滴滴加0.1mol·L-1醋酸,测量其导电性的数字化实验曲线图,请你解释曲线变化的原因_____。
甲硫醇(CH3SH)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等。工业上可用甲醇和硫化氢气体制取:CH3OH+H2SCH3SH+H2O。
熔点(℃) 沸点(℃)
甲醇 -97 64.7
甲硫醇 -123 7.6
完成下列填空: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该反应的温度为280~450℃,选该反应温度可能的原因是:①加快反应速率;②_____。
(5)已知在2L密闭容器中,只加入反应物,进行到10分钟时达到平衡,测得水的质量为5.4g,则v(CH3SH)=_____mol/(L min)。
(6)常温常压下,2.4g甲硫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其他稳定产物,并同时放出52.42kJ的热量,则甲硫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步骤①中“净化”可除去杂质,防止催化剂中毒,故A正确;
B.合成氨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原料转化率和氨的产率,加压也可以提高反应速率,故B错误;
C.400~50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催化效果最佳,因此步骤③一般选择控制反应温度为400~500℃,故C正确;
D.液化分离出NH3和N2、H2的循环再利用均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步骤④、⑤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能节约生产成本,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2.C
【详解】A.容器体积:V1=V3>V2,反应温度:V3>V1=V2,容器体积大的平衡时HI的浓度小,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HI浓度减小,则c3B.容器1和3,体积相同,反应温度:V3>V1,温度越高,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越短,则t1>t3,B正确;
C.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不变,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反应温度:V3>V1=V2,则K1=K2>K3,C错误;
D.容器1和2,温度相同,容器体积:V1>V2,容器2等效于在容器1达平衡的基础上加压缩小体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则α1=α2,D正确;
故选C。
3.D
【详解】A.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体积分数减小,而图中温度在570℃以下,CO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反应Ⅱ逆向移动,则反应Ⅱ是放热反应即Q2>0,故A错误;
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温度在570℃以上,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不断减小,说明以反应Ⅰ为主,反应温度越高,Fe3O4主要还原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越高,故B错误;
C.反应Ⅰ、Ⅱ都是等体积反应,因此在恒温、恒容的反应器中,当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Ⅰ、Ⅱ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由图中信息可知,在1040℃时,发生的反应为反应Ⅰ,一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0%,则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Ⅰ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当温度高于1040℃时,因此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K>4,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B
【详解】A.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2、+3,有一个+2价,两个+3价,故A正确;
B.该转化过程中做催化剂,FeO是中间过程,故B错误;
C.过程Ⅱ是水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
D.根据图中信息整个反应是水变为氢气和氧气,则该过程的总反应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5.B
【详解】A.根据图中右上角得到上述循环中H+ 是中间产物之一,故A正确;
B.上述循环过程中有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在右下角也有非极性键的断裂,故B错误;
C.Cu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总反应的焓变,故C正确;
D.中间产物中左上角两个N采取sp2杂化、右上角的N采取杂化,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6.B
【详解】A.I组和II组温度相同,故平衡常数一定相同,A错误;
B.II组NO的浓度是I组的2倍,但正反应速率是其4倍,故;III组H2的浓度是I组的2倍,正反应速率是其2倍,故,B正确;
C.k为速率常数,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k值增大,C错误;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减小,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由图可知温度越高,的含量越高,所以该反应的焓变,A项错误;
B.图中纵轴表示的含硫面分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压强越大的平衡体积分数越小,所以,B项错误;
C.由图可知a、b两点对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均相等,b点温度压强均较高,逆反应速率较大,则,C项正确;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所以平衡常数:,D项错误;
故选C。
8.B
【详解】A.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A正确;
B.甲烷的燃烧热是指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故B不正确;
C.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完全燃烧放热多,则前者放热多,可知,故正确;
D.该反应的,常温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说明,则,故D正确。
故B错误。
9.C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v均成正比,m=n=1,,反应物之间可直接反应生成产物,反应可能为基元反应,故A正确;
B.结合以上分析及表中数据:k×0.025×0.040=,,故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当,,650K时的反应速率为,故C错误;
D.在过量的B存在时,反应掉93.75%的A,经历4个半衰期,半衰期为=min=300min,反应掉93.75%的A所需的时间是300min ×4=1200min,故D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此反应为放热反应,b、c点的投料比相同,温度低,平衡向着正向移动,转化率高。b的转化率高,所以温度低,A错误:
B.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减小,则,B错误;
C.a点时,此时(g)与(g)的物质的量相等,即,据图中信息列三段式:
,容器容积为10L,反应时间是2min,故,C错误;
D.由a、b、c点可知,a、c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相等,b、c点对应的体系起始通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将c点对应体系列三段式:
,则,解得m=1.8,b、c点的X投料比相同,所以b点对应体系中,m=1.8,D正确;
故答案选D。
11.A
【详解】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选项A正确;
B.反应中S元素由+4价升高为+6价,当生成1mol SO3时,转移电子数目为2mol,选项B错误;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比反应物浓度幂之积,故表达式为:K=,选项C错误;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焓变,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2.B
【详解】A.由反应历程图可知,反应Ⅰ的相对能量高于反应Ⅴ,则HCOOH脱氢反应为放热反应,△H<0,故A正确;
B.由反应机理图可知,在Pd催化剂表面离解O H键的过程为反应Ⅰ到Ⅱ,离解C H键的过程为Ⅲ→Ⅳ,根据反应历程图,反应Ⅰ到Ⅱ活化能为44.7kJ,Ⅲ→Ⅳ的活化能为(36.7 8.9)kJ=27.8kJ,故在Pd催化剂表面离解O H键比C H键的活化能高,故B错误;
C.在历程Ⅰ~Ⅴ中,Ⅳ→Ⅴ的活化能最高,则生成Ⅴ的反应速率最慢,故C正确;
D.根据HCOOH在Pd催化剂表面脱氢的反应机理图可得化学反应为,即HCOOH中的两个H原子被解离出来形成H2,则用DCOOH或HCOOD代替HCOOH,得到的产物都有HD和CO2,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题目以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涉及过程复杂,关键是对能量变化、反应机理的理解。
13.B
【详解】A.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的转化率减小,选项A错误;
B.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如图可知,,选项B正确;
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Ⅱ=Ⅲ,所以,选项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Ⅱ=Ⅲ,所以,当温度为时,反应Ⅲ的平衡常数,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4.D
【详解】A.反应过程中O键数有3个、2个发生了变化,A项错误;
B.四氨合铜离子与虚线框的物质都是反应中产生且后续消失的物质均为中间体,B项错误;
C.该离子中铜化合价降低,但N元素化合价升高为0价,故该离子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项错误;
D.从图看NO催化还原应该是NO与NH3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为4NO+4NH3+O2=4N2+6H2O,D项正确;
故选D。
15. 劣于 相对于催化剂X,催化剂Y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大,积碳反应的速率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小,消碳反应速率大 AD
【详解】积碳反应中,由于催化剂X的活化能比催化剂Y的活化能要小,所以催化剂X更有利于积碳反应的进行;而消碳反应中,催化剂X的活化能大于催化剂Y,所以催化剂Y更有利于消碳反应的进行;综合分析,催化剂X劣于催化剂Y。由表格可知积碳反应、消碳反应都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右移,K积、K消均增加,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均增大,从图像上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是减小的,所以v消增加的倍数要比v积增加的倍数大,故选AD。
16.(1)cde
(2) 50% 0.125
(3) e 该体系恒压,通入稀有气体相当于给体系减压,该反应中反应物中气体的系数小于产物中气体的系数,减压平衡正移,H2S的转化率增大,通入的稀有气体越多,H2S的转化率越大,因此n=4时H2S的转化率最大,应对应曲线e >
【详解】(1)a.该体系为恒压体系,不管是否达到平衡该体系的压强都恒定不变,a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b.该体系的生成物和反应物都是气体,不管是否达到平衡该体系中混合气体的质量都保持恒定,b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c.该反应中气体反应物的系数之和小于气体生成物的系数之和,未达到平衡则体系中气体分子数不确定,则容器的体积会变化,达到平衡则容器的体积保持不变,c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d.体系内的混合气体的总质量确定,未达到平衡则气体总分子数目不恒定,因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也会变化,达到平衡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d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e.混合气体中H2S的体积分数和反应程度有关,达到平衡则混合气体中H2S的体积分数恒定,e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答案选cde。
(2)平衡时混合气体中H2S和H2的分压相等,说明平衡时有n(H2S)=n(H2),则设xmolH2S转化为了生成物,则有1-x=x,解得x=0.5,则H2S的平衡转化率为。若达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2L,则根据题意,平衡时c(H2S)=0.25mol/L,c(H2)=0.25mol/L,c(S2)=0.125mol/L,则K=mol/L。
(3)①该体系恒压,通入稀有气体相当于给体系减压,该反应中反应物中气体的系数小于产物中气体的系数,减压平衡正移,H2S的转化率增大,通入的稀有气体越多,H2S的转化率越大,因此n=4时H2S的转化率最大,应对应曲线e。
②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则平衡正移,H2S的转化率则更高,当温度为T1时,H2S的转化率为50%,当温度为T2时,H2S的转化率(n=0)小于50%,则T1>T2。
17.(1)0.16
(2)BD
(3)b
(4)AC
(5) 12.8 > 温度升高,v正、v逆都增大,k正增大倍数大于k逆
【详解】(1)10~15min时H2的浓度为1.6mol/L,则0~10min内,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1.6mol,消耗CH4的物质的量为1.6mol,则用CH4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6mol/(L·min)。答案为:0.16;
(2)A.对于反应2CH4(g)C2H4(g)+2H2(g) ΔH>0,容器内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不变,则密度始终不变,所以当密度不再变化时,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等,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断发生改变,气体的压强不断发生改变,当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2v(CH4)正=v(C2H4)逆表示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反,但速率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反应未达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CH4同时消耗1molH2,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反,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达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故选BD。
(3)从图中可以看出,单位时间内b曲线比a曲线CH4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大,则表明b曲线反应速率快,催化剂的表面积大,所以表示催化剂表面积较大的曲线是b。答案为:b;
(4)A.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H4的物质的量减小,A符合题意;
B.改用高效催化剂,平衡不发生移动,CH4的物质的量不会减小,B不符合题意;
C.扩大容器的体积,混合气的压强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H4的物质的量减小,C符合题意;
D.增加CH4的浓度,与图中“15min时,改变条件但CH4的物质的量不变”曲线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5)T1温度反应达平衡时,c(H2)=1.6mol/L,则c(C2H4)=c(H2)=0.8mol/L,c(CH4)=2mol/L-1.6mol/L=0.4mol/L,则平衡常数K==12.8。达平衡时,v正=v逆,则K=,即T1温度时k正与k逆的比值为K=12.8。因为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若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则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v正>v逆,判断的理由是:温度升高,v正、v逆都增大,k正增大倍数大于k逆。答案为:12.8;>;温度升高,v正、v逆都增大,k正增大倍数大于k逆。
【点睛】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
18.(1) 还原性 SO
(2)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溶于水增加了氢氧根浓度,且溶解过程放热,使平衡NH3+H2ONH3·H2ONH+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氨气逸出
(3)氨水是弱电解质本身导电性差,滴加醋酸后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反应完全后继续加醋酸,离子浓度因稀释而减小,导电性减弱
(4) K= 催化剂的最佳活性温度范围
(5)0.015
(6)CH3SH(g)+3O2(g)=SO2(g)+CO2(g)+2H2O(l) △H=-1048.4kJ/mol
【详解】(1)红酒中添加一定量的SO2可以防止酒液氧化,SO2作抗氧化剂,体现了SO2的还原性;由于自来水中通入了一定量的氯气或添加了具有强氧化性的含氯消毒剂,因此自来水中的S只能以不具有还原性的最高价存在,即;
(2)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促使NH3的挥发,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使NH3+H2ONH3 H2ONH+OH-向生成NH3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3)氨水中的NH3 H2O是弱电解质,只能微弱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OH-,溶液的电导率不大。向其中加入弱酸醋酸溶液时,二者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强电解质CH3COONH4,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电导率增强,当恰好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大,此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后来醋酸溶液过量,过量的醋酸溶液对CH3COONH4起稀释作用,导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少,溶液的电导率逐渐降低;
(4)根据反应方程式可推出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5)已知在2L密闭容器中,只加入反应物,进行到10分钟时达到平衡,测得生成水的质量为5.4g,及n(H2O)=5.4g÷18g/mol=0.3mol,则v(H2O)=,则v(CH3SH)=0.015 mol/(L min);
(6)常温常压下,2.4g甲硫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放出52.42kJ的热量,则1mol甲硫醇燃烧放出的热量=20×52.42kJ=1048.4kJ,则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SH(g)+3O2(g)=SO2(g)+CO2(g)+2H2O(l) △H=-1048.4kJ/mol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测试题(答案)2022-2023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理综物理试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