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c(H+)均减小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2.对于化学反应,下列反应速率关系正确的是
A.(W)=3(Z) B.2(X)=3(Z)
C.2(X)=(Y) D.2(W)=3(X)
3.反应A+B→C(放热反应)分两步进行:①A+B→X(吸热反应),②X→C(放热反应)。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4.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X2(g)+2Y2(g)2XY2(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
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v(X2):v(Y2):v(XY2)=1:2:2
C.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D.三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相等
5.实验室用30%左右的硫酸溶液与锌粒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中不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A.将所用硫酸加入适量水进行稀释 B.将锌粒改为锌粉
C.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并加入其中 D.适当升高温度
6.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向C(s)+H2O(g) CO(g)+H2(g)反应体系中增加C的量
B.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C.过氧化氢分解时加入适量的MnO2
D.合成氨反应中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氩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7.已知:电流效率等于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消耗负极材料失去的电子总数之比。现有两个电池I、II,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转化形式不同 B.I和II的电池反应不相同
C.I的电流效率低于II的电流效率 D.5min后,I、II中都只含1种溶质
8.下列是吸热反应的是
A.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 B.Ba(OH)2·8H2O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
C.干冰升华 D.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9.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下列M、N、P物质可以成立的是
A.M为Mg,N为Al,P为NaOH溶液
B.M为Cu,N为Fe,P为稀盐酸
C.M为Zn,N为C(石墨),P为溶液
D.M为Ag,N为Zn,P为溶液
10.现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某原电池工作时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量筒的规格为1000mL,电极材料是镁片和铝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电极材料是镁片
B.电流经a流向b
C.若用NaOH溶液代替稀硫酸,溶液中的OH-移向铝片一极
D.当量筒中收集到672mL气体时,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
11.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气态HCN与CNH两种分子的互变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NH(g)比HCN(g)更稳定
B.HCN(g)转化为CNH(g)一定要加热
C.断开1mol HCN(g)中所有的化学键需要放出127.2 kJ的热量
D.1mol HCN(g)转化为1mol CNH(g)需要吸收59.3kJ的热量
12.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漫画中提到的“碳中和”目标的是
A.将煤转化为煤粉再燃烧,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碳排放
B.农村推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
C.努力开发太阳能、氢能等多种形式能源,降低化石燃料需求量,控制排放量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有利于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13.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SO2(g)+NO2(g) SO3(g)+NO(g),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反应在c点到达平衡
②SO2浓度:a点小于c点
③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④Δt1=Δt2,ab段NO2的消耗量小于bc段NO2的消耗量
⑤混合物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⑥体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⑦逆反应速率图象在此时间段内和上图趋势相同
⑧达到平衡后,改变容器体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14.反应4A(s)+5B(g) 4C(g)+6D(g)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D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半分钟时v(B)=0.0015 mol·L-1·s-1 B.半分钟内v(A)=0.0010 mol·L-1·s-1
C.半分钟内v(C)=0.0010 mol·L-1·s-1 D.半分钟内v(D)=0.045 mol·L-1·s-1
二、多选题
1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在高温可以传递O2-。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多孔电极a为电池的负极
B.O2-移向多孔电极a
C.b极的电极反应式:H2 2e-+O2-=H2O
D.电子流动方向:b→负载→a
三、实验题
16.将浓度均为0.01mol/L的、、KI、溶液及淀粉混合,一定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该实验是一种“碘钟实验”。某小组同学在室温下对该“碘钟实验”的原理进行探究。资料: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为。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A为,反应B为……
(1)反应B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___。
(2)为证明反应A、B的存在,进行实验Ⅰ。
a.向酸化的溶液中加入KI溶液和试剂X,溶液变为蓝色。
b.再向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的蓝色褪去。
试剂X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溶液变蓝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Ⅱ、实验Ⅲ.(溶液浓度均为0.01mol/L)
用量/mL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KI溶液(含淀粉)
实验Ⅱ 5 4 8 3 0
实验Ⅲ 5 2 x y z
溶液从混合时的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实验Ⅱ是30min,实验Ⅲ是40min。
①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为探究其他因素对该“碘钟实验”的影响,进行实验Ⅳ。(溶液浓度均为0.01mol/L)
用量/mL实验序号 溶液 溶液 溶液 KI溶液(含淀粉)
实验Ⅳ 4 4 9 3 0
实验过程中,溶液始终无明显颜色变化。
试结合该“碘钟实验”总反应方程式及反应A与反应B速率的相对快慢关系,解释实验Ⅳ未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
17.某化学学习小组通过下列的实验一和实验二,探究某些化学理论。
实验一: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制备CO2。
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如表所示:
序号 反应温度/℃ c(HCl)/(mol/L) V(HCl)/mL 10 g碳酸钙的形状 t/min
① 20 2 10 块状 t1
② 20 4 10 块状 t2
③ 20 2 10 粉末 t3
④ 40 2 10 粉末 t4
⑤ 40 4 10 粉末 t5
注:t表示收集体积为a mL CO2所需的时间。
(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a mL CO2所需时间最少的是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以Fe3+与I-反应生成Fe2+和I2为例,探究该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实验方法:在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将混合液均分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往试管甲中滴加淀粉溶液,往试管乙中滴加KSCN溶液。如图所示:
(4)若已知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试管甲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试管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原理综合题
18.和是汽车尾气中污染大气的成分。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转化反应:(放热反应),可治理和产生的污染。
向体积相同的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均充入和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催化剂
Ⅰ 恒温℃ 无
Ⅱ 恒温℃ 有
Ⅲ 初始温度℃,绝热容器 无
注:绝热容器的反应体系和外界环境无热交换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Ⅱ中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实验Ⅰ反应开始至平衡时间段内___________。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实验Ⅰ___________实验Ⅱ(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某时刻向实验Ⅱ容器充入一定量,使容器内压强增大。
①若X是,则反应速率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若X是(不参与反应),则反应速率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下列叙述能说明转化反应到达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填标号)。
A.
B.断裂同时生成
C.的值不变
D.
E.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4)反应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Ⅲ中反应速率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5)转化反应,在的催化作用下反应历程可分为:
第一步:;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
19.利用和平衡混合气体遇热颜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来指示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
①按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
②向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CaO固体,此时烧杯中和的平衡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深;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晶体,此时烧杯中和的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回答下列问题:
(1)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晶体溶于水时,乙烧杯内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溶于水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
(3)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平衡___________(填“未被破坏”或“发生移动”),此时化学反应速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铜片表面均有氢气产生,A错误;
B.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乙中铜、锌没有连接,不构成原电池,B错误;
C.两烧杯中都发生反应,溶液的c(H+)均减小,C正确;
D.甲烧杯中,铜、锌用导线连接,甲构成原电池,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D错误;
故答案为:C。
2.C
【详解】W为固体,固体的浓度为一常数,一般不能表示反应速率,故A、D项错误;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则,,则,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3.A
【详解】第一步反应为吸热反应,说明X的能量比A、B的能量和高;第二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X的能量比生成物C的高,且总反应是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A、B的能量总和比生成物C的高,则只有选项A的图像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反应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不变;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气体的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密度始终恒定不变,因此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v(X2):v(Y2):v(XY2)=1:2:2只能表示物质反应转化关系,且转化关系并未指明反应速率的正逆,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
C.反应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不变;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改变的反应,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符合题意;
D.三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相等时,反应可能处于平衡状态,也可能未处于平衡状态,不能据此分析判断,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5.A
【详解】A.将所用硫酸加入适量水进行稀释会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减小,故A符合题意;
B.将锌粒改为锌粉,固体的表面积增大,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增大,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加快,故B不符合题意;
C.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并加入其中,可以使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适当升高温度可以使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加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碳为固体,反应体系中增加C的量不影响反应速率,A错误;
B.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阻碍了反应的进行,B错误;
C.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
D.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氩气使体系压强增大,但是不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受影响,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I和II都是原电池,都是把化学能转化为都能,故A错误;
B.I和II都是铜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故B错误;
C.I中铜和氯化铁接触,部分铜直接和氯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I的电流效率低于II的电流效率,故C正确;
D.5min后,I、II中都含氯化铜、氯化亚铁,故D错误;
选C。
8.B
【详解】A.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
B.Ba(OH)2·8H2O与氯化铵固体发生的复分解反应,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B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时,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分子间距离增大,需要吸收热量,但此过程为物理过程,不属于化学反应,C不符合题意;
D.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分析】该装置没有外接电源,是原电池;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N极失电子作负极,M极得电子作正极;M棒变粗,所以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析出生成金属单质,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为金属阳离子且活泼性小于N,依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N极铝是负极,M极是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M极质量不变,A错误;
B.N极铁是负极,M极是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M极质量不变,B错误;
C.M极(Zn)易失电子作负极,变细,N极(石墨)上析出Cu而变粗,C错误;
D.N极材料Zn比M极Ag活泼,且M极Ag上有银析出,所以质量增加,D正确;
故答案选:D。
10.C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由装置图知,电极b产生气体,则b为正极,电极b为铝片,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2↑;电极a为镁片,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Mg-2e-=Mg2+,电流经正极流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由分析知,b电极材料为铝片,A项错误;
B.由分析知,电极a为负极,电极b为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即电流经b流向a,B项错误;
C.用NaOH溶液代替稀硫酸,则铝作负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则溶液中的OH-移向铝片一极,C项正确;
D.未说明标况,无法计算量筒中收集气体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答案选C。
11.D
【详解】A.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根据图示可知等物质的量的HCN比CNH含有的能量更低,因此HCN比CNH更稳定,A错误;
B.由图示可知HCN比CNH能量低,则HCN(g)→CNH(g)时会吸收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反应条件不一定需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1 mol HCN(g)转化为中间状态的物质时需吸收186.5 kJ的热量,但由于该中间物质中仍然存在化学键,断裂化学键需吸收能量,因此1 mol HCN(g)中的所有化学键全部断开需要吸收的热量大于186.5 kJ,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1 mol HCN(g)转化为1 molCNH(g)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86.5 kJ-127.2 kJ=59.3 kJ,D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将煤转化为煤粉再燃烧,仍然会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碳排放,A错误;
B.农村推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B正确;
C.努力开发太阳能、氢能等多种形式能源,降低化石燃料需求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C正确;
D.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D正确;
答案选A。
13.A
【详解】①正反应开始增大,在c点速率最大,后来速率又减小,因此反应在c点未达到平衡,故①错误;
②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从a点到c点,正反应速率不断增大,不断消耗SO2,因此SO2浓度:a点大于c点,故②错误;
③该容器绝热恒容,正反应速率增大,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③正确;
④ab段的速率小于bc段的速率,若Δt1=Δt2,则ab段NO2的消耗量小于bc段NO2的消耗量,故④正确;
⑤该反应正向进行,浓度不断减小,当混合物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⑤正确;
⑥该反应是等体积反应,但正向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压强不断增大,当体系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⑥正确;
⑦开始逆反应速率为0,生成物浓度增大,温度升高,逆速率加快,当正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时,逆反应速率还在增大,因此逆反应速率图象在此时间段内和上图趋势不相同,故⑦错误;
⑧平衡后,改变容器体积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始终等于于原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故⑧错误;
因此正确的有③④⑤⑥共4个,故A符合题意。
14.C
【详解】A.化学反应速率代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即半分钟时v(B)是指瞬时速率,不能计算,A错误;
B.A物质是固体,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反应速率表示,B错误;
C.半分钟后,D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半分钟内,由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v(C)=v(D)=0.0010 mol·L-1·s-1,C正确;
D.半分钟后,D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半分钟内,D错误;
故选:C。
15.CD
【分析】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一极为负极,则多孔电极b为负极,多孔电极a为正极。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多孔电极a为电池的正极,A错误;
B.多孔电极b为负极,多孔电极a为正极,O2-移向负极即多孔电极b,B错误;
C.多孔电极b为负极,氢气失电子生成氢离子,氢离子结合氧离子生成水,电极反应式为:H2 2e-+O2-=H2O,C正确;
D.多孔电极b为负极,多孔电极a为正极,电子流动方向:b→负载→a,D正确;
答案选CD。
16.(1) 催化剂
(2)淀粉
(3) 8、3、2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由于,,所以未出现溶液变蓝的现象
【详解】(1)该“碘钟实验”的总反应:①,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A:②,反应B:①-②得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对于总反应,I-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
(2)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会将KI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碘单质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Na2S2O3溶液,发生反应,则试剂X为淀粉溶液;
(3)①为了方便研究在反应中要采取控制变量方法进行研究,即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其它条件相同,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Ⅲ跟实验Ⅱ比硫酸体积减少,所以其它条件都相同,而且混合后总体积也要相同,故实验Ⅲ中,x、y、z所对应的数值分别是:8、3、2;
②对比实验Ⅱ、实验Ⅲ,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其它条件不变,溶液酸性越强,氢离子浓度越大,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对比实验Ⅱ、实验Ⅳ,可知溶液总体积相同,该变量是过氧化氢、Na2S2O3溶液,过氧化氢减少,Na2S2O3增大,由于,,所以未出现溶液变蓝的现象。
17.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 反应物的形状、温度 ⑤ 溶液变为蓝色 溶液变为红色
【分析】(1)根据图表数据分析解答;
(2)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其他条件相同,盐酸浓度不同浓度,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解答;
(4)若反应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则溶液中同时存在铁离子和碘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①②③④⑤组实验目的是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一个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故答案为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实验②中其他条件相同,只有盐酸浓度不同,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除浓度外,图表中温度、接触面积(反应物的形状)也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答案为浓度;温度、接触面积(或反应物的形状);
(3)五组实验分析可知,⑤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大,⑤的反应温度、盐酸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均最大,收集a mL CO2所需的时间越短,故答案为⑤;
(4)在KI溶液中滴加3mlFeCl3溶液,将混合液均匀分到甲、乙、丙三支试管中。若反应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则溶液中应同时存在铁离子和碘单质,因此往试管甲中滴加淀粉溶液,试管甲中会出现蓝色,往试管乙中滴加KSCN溶液,乙试管中会出现血红色溶液,故答案为溶液变为蓝色;溶液变为红色。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3),要注意表格数据中的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反应物的形状)对反应速率影响数据的分析应用。
18.(1) 等于
(2) 变大 不变
(3)BC
(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会使体系的温度升高,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5)CO(g)、Fe+、CO2(g)
【详解】(1)有催化剂时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短,故图中上面的曲线对应的是实验II,下面的曲线对应的是实验I,从方程式可以看出,N2与N2O的化学计量数相同,经过t2min达平衡,N2O的浓度变化量为0.5mol/L,故实验I中用N2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催化剂不影响反应限度,故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实验Ⅰ等于实验Ⅱ;
(2)CO为反应物,恒温恒容条件下增加CO的投料量,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变大;若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Ar,不影响各物质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3)A.并没有指明正、逆反应方向,不能判断达平衡状态;
B.断裂键为逆反应方向,生成为正反应方向,断裂同时生成,代表正、逆两个反应方向,且速率相等,可以判断达平衡状态;
C.N2O为反应物,反应过程中减少,N2是生成物,反应过程中增加,当的值不变,即二者的浓度不变,可以判断达到平衡状态;
D.,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E.该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一直不变,不能判断达平衡;
故选BC。
(4)实验III是绝热容器,绝热容器的反应体系和外界环境无热交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会使体系的温度升高,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会使体系的温度升高,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5)用总反应方程式减去第一步的反应方程式即可得到第二步的方程式:,故答案为:CO(g)、Fe+、CO2(g)。
19. 放热 降低 不是 发生移动 增大 能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详解】(1)根据题给信息可知,甲烧杯中和的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说明CaO溶于水为放热反应,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放热。
(2)乙烧杯中和的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说明晶体溶于水时吸热,乙烧杯内温度降低,但不是吸热反应,因为晶体溶于水时无新物质生成,故答案:降低;不是;
(3)两烧杯中的现象说明温度能影响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因此升温或降温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当混合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的浓度不再变化,能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答案:发生移动;增大;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测试题(含解析)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备考练习卷1(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