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Na2O B.NaCl C.HCl D.NaO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能电离出H+和Cl-
B.NaOH是离子化合物,该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
C.HI气体受热分解的过程中,破坏了极性共价键
D.CO2分子中碳与氧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
A.Mg2+的结构示意图:
B.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为:
C.用电子式表示MgCl2的形成过程为
D.M2+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M的原子符号为M
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和②属同种元素 B.①和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和④可形成NaO D.②表示的是阴离子
5.科学家以钙离子撞击锎(Cf)靶,产生了一种超重元素—(Og),其反应可表示为: Cf+Ca→Og+3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a与Ca互为同素异形体 B.n与H互为同位素
C.Ca的结构示意图为 D.Cf原子核内有249个中子
6.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下列有关氢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
B.由于氢键的存在,乙醇比甲醚更易溶于水
C.由于氢键的存在,沸点:HF>HCl>HBr>HI
D.氢键的存在影响了蛋白质分子独特的结构
7.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结构简式为(CH3)2CHCH3既可以表示正丁烷,也可以表示异丁烷
B.乙烷的结构式:
C.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D.丙烷分子的空间充填模型:
9.下列关于化合物类型与所含键的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C.单质中不可能含有任何化学键 D.离子中不可能含有任何化学键
10.下列电子式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1.键长是描述共价键的物理量之一,下列各项中的距离属于键长的是
A.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B.氯气分子中两个氯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C.氩气中两个相邻氩原子核间的距离
D.分子中两个氧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12.石灰氮()是一种氮肥,与土壤中的反应生成氰胺(),氰胺可进一步转化为尿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为
B.1个分子中含3个键
C.分子中键与键的个数之比为
D.已知中含有键,1个分子中含有2个键
13.参考下表中化学键的键能与键长数据,判断下列分子最稳定的是
化学键
键能/() 413.4 390.8 462.8 568
键长/ 109 101 96 92
A. B. C. D.
14.2019年8月,BM和牛津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一定方法合成了一种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状分子,碳环由交替的碳碳单键和碳碳三键构成.其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的质子数比多28
B.分子中含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C.由生成的过程中碳碳三键数目逐渐增多
D.和互为同位素
15.反应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
B.分子的电子式:
C.分子的结构式:
D.只能表示,不能表示
二、实验题
1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律,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Ⅰ.(1)将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钠、钾、镁、铝分别投入足量的0.1 mol/L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慢。
(2)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反应生成NH3·H2O,从而验证NaOH的碱性强于NH3·H2O的碱性,继而可以验证Na的金属性强于N的金属性,你认为此设计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
Ⅱ.利用如所示装置可以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已知: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3)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D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的非金属性。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应加入________溶液,B中应加入Na2CO3,C中应加入______溶液,装置C中的现象为________。
17.X、Y和W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1-18号元素,X和Y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X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1)写出实验室制取W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2)高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夹持和加热装置略去),分别探究YX2和W2的性质。
①分别通入YX2和W2时,在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同?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若装置D中装的是铁粉,当通入W2时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若装置D中装的是生石灰,当通入YX2时,打开K通入适量的氧气,在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若装置B中装有的碘水,当通入足量的W2完全反应后,碘元素全部转化为HIO3,则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将足量的YX2通入一支装有BaCl2溶液的试管,未见沉淀生成,向该试管中加入适量(填字母)__________,可以看到白色沉淀产生。
A NaOH B 稀盐酸 C 高锰酸钾 D CaCl2溶液
(4)若Y和X组成的负二价阴离子Z,乙中Y和X的质量比为Y∶X=4∶3,当W2与含Z的溶液完全反应后,有黄色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有难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产生。若两种不同沉淀的物质的量相等,请写出W2与含Z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8.部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 编号元素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
T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X 常温下单质由双原子分子构成,1个分子中有14个电子
Y M层比K层少1个电子
Z 是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
(1)请画出T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2)Y元素与Z元素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Y元素的单质的熔点比Z元素的单质的低
B.Y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比Z元素的低
C.Y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比Z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剧烈
D.Y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元素的强
19.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种短周期元素(用字母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负化合价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2)比较、常见离子的半径大小:_______>_______;比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下同)
(3)、的单质分别与的单质化合时,较容易的是_______,形成的化合物热稳定性较差的是_______。
(4)元素的原子间连接方式多样,两个原子间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_______键、_______键或_______键;多个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彼此结合形成_______,也可以连接形成_______,这也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5)任选上述元素形成一种四原子共价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氧化钠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是含有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在水分子作用下断裂H-Cl键,电离产生H+和Cl-,A正确;
B.NaOH是离子化合物,由Na+与OH-通过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OH-中H、O原子之间以H-O共价键结合,因此该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错误;
C.HI分子中含有H-I键,当HI气体受热分解时变为H2、I2时,破坏了极性共价键,产生了非极性共价键,C正确;
D.由CO2的电子式可知,碳与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D正确;
故答案为:B。
3.D
【详解】A.Mg2+是Mg原子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的,故结构示意图是,A项错误;
B.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中间的符号是“→”,B项错误;
C.形成MgCl2时,Mg原子失去电子,Cl原子得到电子,故用电子式表示MgCl2的形成过程为:,C项错误;
D.M2+核外有a个电子,则M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2个,质子数是a+2个;质量数是(a+2)+b=a+b+2,故M的原子符号为M,D项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①和②分别是O和O2-,都属于氧元素,A正确;
B.①为氧原子,③为硫原子,其最外层上均有6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B正确;
C.①是O原子、④是Na原子,所形成的物质是Na2O,C错误;
D.②为O2-,为阴离子,D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与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两者互为同位素,A错误;
B. 和两者质子数不相同,因此两者不互为同位素,B错误;
C.Ca为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结构示意图为,C正确;
D.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49 98=151,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水分子间存在氢键,使水分子之间形成孔穴,造成冰的微观空间存在空隙,宏观上表现在冰的密度比水小,冰能浮在水面上,A项正确;
B.乙醇分子与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甲醚分子与水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乙醇比甲醚更易溶于水,B项正确;
C.HF分子间存在氢键,HCl、HBr、HI分子间不存在氢键,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则有沸点:HF>HI>HBr>HCl,C项错误;
D.蛋白质上的氨基和羰基之间能形成氢键,从而影响了蛋白质分子独特的结构,D项正确;
答案选C。
7.A
【详解】A. 氮气分子中N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正确;A项正确;
B. 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B项错误;
C. 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C项错误;
D. 二氧化碳分子中C与每个O原子之间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D项错误;
答案选A。
8.B
【详解】A.(CH3)2CHCH3代表异丁烷,正丁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选项A错误;
B.乙烷中C原子和C原子间,C原子和H原子之间均为单键,共用一对电子对,其结构式为,选项B正确;
C.甲烷的该模型,原子紧密连起的,反映原子相对大小,为比例模型,选项C错误;
D.丙烷的该模型,原子与原子之间用一根棍子表示共用电子对,为球棍模型,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9.B
【详解】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例如氯化铵中的铵根离子中含有共价键,A错误;
B.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不可能含有离子键,B正确;
C.单质中可能含有任何化学键,例如多原子单质中含有共价键,只有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中不含任何化学键,C错误;
D.离子中可能含有化学键,例如氯化铵中的铵根离子中含有共价键,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A.溴化镁为只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是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B正确;
C.过氧化钠是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正确;
D.氯化氢是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11.B
【详解】A.键长是成键原子间的核间距,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不成键,A错误;
B.氯气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形成共价键,两个氯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属于键长,B正确;
C.氩气中两个相邻氩原子不成键,C错误;
D.分子中两个氧原子不成键,D错误;
故答案选B。
12.C
【详解】A.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A错误;
B.单键都是键,三键中含有1个键,则1个分子中含4个键,B错误;
C.1个分子中含4个键,2个键,故键与键的个数之比为,C正确;
D.1个分子中只有1个双键,其余为单键,故1个分子中含有1个键,D错误;
故答案选C。
13.D
【详解】物质中的化学键键能越大,断裂时吸收的能量越多,则化学键越稳定,分子也越稳定,从图中可知,H-F键的键能最大,最难断裂,因此最稳定的分子为HF,故答案选D。
14.D
【详解】A.转化为的过程中少了2个C和2个O,即的质子数比多,A项正确;
B.由分子的图示可知,碳原子之间存在非极性共价键,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存在极性共价键,B项正确;
C.中碳碳三键数目分别为6、7、8、9,逐渐增多,C项正确;
D.和为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项错误;
故选D。
15.C
【详解】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的质量数为,该氨原子表示为,A错误;
B.分子的电子式为:,B错误;
C.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含有1个共用电子对,其结构式为,C正确;
D.和的核电荷数都为17,都有18个电子,二者离子结构示意图相同,D错误;
故选C。
16. 钾 铝 不合理,用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时,一定要用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NH3 H2O不是N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分液漏斗 防止倒吸 浓盐酸 KMnO4 Na2S S2-+Cl2=S↓+2Cl- 硫酸 Na2SiO3 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分析】I.(1)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
(2)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II.(3)根据仪器的构造判断仪器A的名称;球形干燥管具有防止倒吸的作用;
(4)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性:Cl>S,可根据Cl2与Na2S的置换反应验证;
(5)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可根据二氧化碳和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硅酸来证明。
【详解】I.(1)同一周期元素,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同一主族,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酸或水反应越剧烈,所以元素金属性:K>Na>Mg>Al,则K与盐酸反应最剧烈、Al与盐酸反应速率最慢;
(2)将NaOH溶液与NH4Cl溶液混合生成NH3 H2O,可说明碱性NaOH>NH3 H2O,但不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Na>N,因为要验证金属性的强弱,必须通过比较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来进行比较,而NH3 H2O不是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故答案为:不合理,用碱性强弱比较金属性强弱时,一定要用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而NH3 H2O不是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II.(3)根据装置图可知仪器A为分液漏斗,球形干燥管D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可避免C中液体进入锥形瓶中;
(4)要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性:Cl>S,可根据活动性强的单质能够将活动性弱的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验证,即利用Cl2与Na2S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验证,则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应分别为浓盐酸、KMnO4、Na2S溶液,在B中反应制取Cl2,在装置C中发生反应:S2-+Cl2=S↓+2Cl-,故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5)若要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Si,可通过CO2和Na2SiO3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硅酸来证明,A中可以加无挥发性的H2SO4,B中加Na2CO3溶液,二者反应制取CO2,然后将反应产生的CO2通入C中的Na2SiO3溶液中,发生反应: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因此会看到: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从而可以证明酸性:H2CO3>H2SiO3,则元素的非金属性:C>Si。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方案设计。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清楚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或复分解反应规律进行设计实验,根据离子方程式中物质拆分原则,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书写离子方程式。
17. MnO2+2Cl-+4H+Mn2+-+Cl2↑+2H2O 相同 产生棕褐色的烟 2SO2+2CaO+O2=2CaSO4 5.0×10-5NA AC S2O32-+Cl2+H2O=SO42-+S↓+2Cl-+2H+
【分析】X、Y和W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1-18号元素,X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三倍,则X为氧元素,X和Y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则Y为硫元素,W为Cl元素。
【详解】(1)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2+2Cl-+4H+Mn2+-+Cl2↑+2H2O;
(2)①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品红氧化为无色物质,二氧化硫与氯气都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在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相同;氯气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铁,有大量棕褐色的烟生成;若装置D中装的是生石灰,当通入SO2时,二氧化硫与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打开K通入适量的氧气,亚硫酸钙被氧化生成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CaO+O2=2CaSO4;
②5.0mL1.0×10-3mol/L的碘水中含单质碘的物质的量为1.0×10-3mol/L×5.0×10-3L=5.0×10-6mol,当通入足量的Cl2完全反应后,碘元素全部转化为HIO3,则该反应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0×10-6mol×(5-0)×2=5.0×10-5mol,转移的电子数为5.0×10-5NA;
(3)A.NaOH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白色沉淀;
B. 稀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硫反应,不可能有白色沉淀生成;
C. 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使溶液中H2SO3氧化成H2SO4,产生BaSO4白色沉淀;
D. CaCl2溶液与二氧化硫不反应不可能有白色沉淀生成;
AC正确,故答案为:AC;
(4)由S和O组成的负二价阴离子Z中S和O的质量比为4:3可知S和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Z为S2O32-;由题意可知S2O32-与Cl2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S和SO42-,Cl2被还原为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Cl2+H2O=SO42-+S↓+2Cl-+2H+。
【点睛】由S和O组成的负二价阴离子Z中S和O的质量比为4:3确定Z为S2O32-是解答难点,也是解答关键。
18.(1)
(2) Na CD
【分析】T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电子排布为2、6,其为氧元素;X元素常温下单质由双原子分子构成,1个分子中有14个电子,则其为7号元素氮;Y元素的M层比K层少1个电子,则电子排布为2、8、1,其为11号元素钠;Z是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则其为铝。从而得出T、X、Y、Z分别为O、N、Na、Al元素。
【详解】(1)由分析可知,T为O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答案为:;
(2)Y、Z分别为Na和Al,Na元素与Al元素为同周期元素,Na在Al的左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金属性较强的是Na。
A.Na元素单质的熔点比Al元素的单质低,只能表明钠晶体内部微粒间的作用力比铝晶体内微粒间的作用力小,不能表明二者的金属性强弱,A不符合题意;
B.Na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比Al元素的低,只能说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钠比铝少,与金属性强弱无关,B不符合题意;
C.Na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比Al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剧烈,则表明Na的失电子能力比Al强,从而得出其金属性Na比Al强,C符合题意;
D.N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Al元素的强,则表明金属性Na比Al强,D符合题意;
故选CD。答案为:Na;CD。
【点睛】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19.(1)第三周期第ⅢA族
(2) O2- Na+ HClO4 H2SO4
(3) O H2S
(4) 单键 双键 三键 链状 环状
(5)或
【分析】x的原子序数和半径最小,最高价为+1价,故x为H;y、z、d的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根据常见化合价可知y、z、d分别为C、N、O;e、f、g、h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根据化合价可知e、f、g、h分别为:Na、Al、S、Cl。
【详解】(1)f为A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ⅢA族;
(2)d、e常见离子的半径大小O2->N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序大径小;g、h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ClO4>H2SO4,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3)O、S的单质分别与H的单质化合时,较容易的是O,形成的化合物热稳定性较差的是H2S,非金属性O>S,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简单氢化物越稳定;
(4)C元素的原子间连接方式多样,两个原子间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单键、双键、三键;多个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彼此结合形成链状,也可以连接形成环状,这也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5)上述元素形成的四原子共价化合物有NH3、H2O2,电子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下一篇: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2-2023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