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复习检测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一、单选题
1.诗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和“烧炭”各指树木发生的变化是(  )
A.都是物理变化 B.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都是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B.用汽油作汽车的燃料
C.用石墨作电池的电极 D.用食盐作冬天融雪剂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与“蜡炬成灰”属于同种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凿壁借光 D.刻舟求剑
4.我们呼出的气体(  )
A.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B.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C.主要是氧气 D.二氧化碳增加了许多
5.蜡烛虽小,见微知著。图一是某小组同学探究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图二是实验③中烧杯内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可燃性气体
B.实验②可验证蜡烛中含有碳、氧元素
C.实验③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D.图二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6.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如图甲所示)中,蜡烛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减少
B.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该实验说明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燃烧
D.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
①实验Ⅰ中外焰接触的a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烧杯罩着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观察到有燃烧现象,说明石蜡熔点低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的缘故
⑥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固体石蜡小颗粒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闻气体气味
9.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取出固体药品
B.闻药品味道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取用药品
C.检验装置气密性
D.倾倒液体
11.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1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二、科普阅读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 )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芽孢等,而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4)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三、综合题
14.水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多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1)电解水过程与水的蒸发过程微观本质上的区别是   。
(2)可以用固体高锰酸钾和水配制消毒液。将高锰酸钾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15.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1)c:   ;h:   ;
(2)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时,需用的仪器是   ;
(3)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4)用来配制溶液的容器是   。
四、实验探究题
1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试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实验后发现试管已破裂,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   (写两点)。
(2)图1称取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图2中量取液体的体积是   mL。
(3)图3和图4是探究蜡烛的元素组成。图3实验目的是   。图4实验,向外拉注射器,观察到   ,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1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红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硬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小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   (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
(4)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伐薪”是砍柴,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烧炭”是碳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分析。
2.【答案】B
【解析】【解答】A、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导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B、用汽油作汽车的燃料,是因为汽油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C、用石墨作电池的电极,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D、用食盐作冬天融雪剂,因为形成溶液后,溶液熔点降低,利用的是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据此分析
3.【答案】B
【解析】【解答】A、木已成舟,改变形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火上浇油,油燃烧,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凿壁借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刻舟求剑,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4.【答案】D
【解析】【解答】认真呼吸过程中,吸入的是空气,主要是氮气,在肺部完成其他交换后,呼出的其中主要是氮气,而氧气会减少,由于体内二氧化碳的排除,故二氧化碳的会增多。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比较回答。
5.【答案】D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①引出可燃性气体的是石蜡蒸气,不是蜡烛燃烧产生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②中有炭黑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③将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消耗完氧气后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选项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消耗烧杯中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二氧化碳的量不变,图二中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进行分析
D、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6.【答案】C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气的质量不断减少,因为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不会减少,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图中显示还有少量氧气,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由瓶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可知,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选项C符合题意;
D、因为蜡烛燃烧时,虽然氧气被消耗,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该实验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程度时,不再支持燃烧分析
7.【答案】C
【解析】【解答】① 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符合题意;
② 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符合题意;
③ 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符合题意;
④ 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有燃烧现象,因为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很低,故不符合题意;
⑤ 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石蜡的小颗粒点燃,从而蜡烛又被点燃,故不符合题意;
⑥ 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
8.【答案】A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不能用燃着酒精灯点燃,此选项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药品,瓶塞应该倒放桌面,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靠,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扇气入鼻法,不能离集气瓶太近,以免中毒,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酒精灯用火柴点燃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时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的要求分析;
C、根据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药品不能超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分析;
D、根据正确闻气体气味要用“扇闻法”分析。
9.【答案】A
【解析】【解答】A. 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符合题意;
B. 闻气体气味不能将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要用手在瓶口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不符合题意;
C.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不符合题意;
D. 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或接触试管壁,滴管要垂直悬空滴加液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
B、根据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操作,进行分析。
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
10.【答案】C
【解析】【解答】A. 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取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易导致酒精失火,故不符合题意;
B. 取用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或镊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会腐蚀手指,污染药品,故不符合题意;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的出气端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产生气泡,证明装置不漏气,故符合题意;
D. 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持瓶,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
B、取用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或镊子。
C、手捂法测仪器的气密性,利用了大气压原理,手捂试管,试管内压强增大,气体体积增大,气体从导管排除,就会看到气泡生成。
D、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11.【答案】C
【解析】【解答】A、表示禁止携带火种;不符合题意;
B、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符合题意;
C、表示禁止吸烟;符合题意;
D、表示禁止放置易燃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中给出图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不正确的.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1)天蓝色的气体或有难闻的鱼腥气味等
(2)化学
(3)
(4)C
【解析】【解答】(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臭氧的物理性质有: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3)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一个氧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空白处应补充三个 ;(4)A、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选项正确;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对人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选项错误;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科普阅读题的的解题关键是要在准确、细致的读题,将题中给的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
14.【答案】(1)分子种类是否改变
(2)加速溶解
【解析】【解答】(1)电解水过程是化学变化,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的蒸发过程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变。所以分子种类是否改变是电解水过程与水的蒸发过程微观本质上的区别。
(2)用固体高锰酸钾和水配制消毒液,为加速高锰酸钾的溶解,将高锰酸钾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分析】(1)根据电解水过程是化学变化,水的蒸发过程是物理变化分析。
(2)根据溶解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15.【答案】(1)漏斗;石棉网
(2)胶头滴管或滴管
(3)试管
(4)烧杯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c的名称为漏斗,仪器h的名称为石棉网,故填:漏斗;石棉网;
(2)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时,需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故填:胶头滴管;
(3)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填:试管;
(4)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故填:烧杯。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
16.【答案】(1)可能是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底接触灯芯(合理即可)
(2)17.6g;22
(3)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解答】(1)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实验后发现试管已破裂,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外壁有水,试管受热不均,炸裂,也可能是试管底部接触灯芯,试管受热不均,炸裂;
(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和食盐的位置放反了,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故食盐质量=左盘质量-游码质量=20g-2.4g=17.6g;
由图可知,图2中量取液体的体积是:22mL;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则图3实验目的是: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图4实验,向外拉注射器,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分析】(1)试管由于受热不均匀都会导致炸裂。
(2)托盘天平的读数为砝码加游码的质量之和。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
(3)蜡烛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干冷的烧杯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答案】(1)外焰
(2)C
(3)能
(4)
【解析】【解答】(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a处处于火焰的外焰部分,说明了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做法合适;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做法合适;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做法不合适;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做法合适;
故填:C。
(3)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是石蜡的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所以蜡烛能重新燃烧。
(4)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分析】(1)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
(3)白烟是石蜡的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
(4)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广东省粤东潮州市揭阳市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