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也无其他现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B.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或
C.取少量久置的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足量盐酸酸化,然后加溶液,若加盐酸时有气体产生,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已部分被氧化
D.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定是
2.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酒、果脯中加入适量以起到杀菌、抗氧化的作用
B.工业上制硝酸过程中,氨气的催化氧化属于氮的固定
C.燃煤中加入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常温下铝与浓硝酸不反应,可以用铝质容器储存浓硝酸
3.一种以黄铁矿(主要成分是,设杂质均不参与反应)为原料生产硫酸的简要流程图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铁矿“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依据上述流程,当最终生成0.1mol时,共转移7.5mol电子
C.“吸收”时若用水吸收三氧化硫会在酸雾产生
D.标准状况下,22.4L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4.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u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H2SO4的酸性
B.a处变红,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
C.b处处先变红后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说明反应中无H2O生成
5.如图所示是一系列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说明SO2具有氧化性,反应②说明SO2具有酸性
B.反应②中生成物n(Na2SO3)∶n(NaHSO3)=1∶1时,则反应物n(SO2)∶n(NaOH)=1∶2
C.反应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工业上可利用反应②和反应④回收SO2
6.下列反应中,SO2表现了还原性的是
A.SO2+H2OH2SO3 B.SO2+2NaOH=Na2SO3+H2O
C.2SO2+O2 2SO3 D.SO2+CaO=CaSO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SO2具有漂白性,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KMnO4(H+)、石蕊溶液褪色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一定是SO2
C.SO2、漂白粉、活性炭、Na2O2都能使红墨水褪色,其原理相同
D.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相遇在溶液中具有漂白能力
8.人们学习和研究化学,都是希望化学给人们带来正能量,但是有些不法分子不是利用化学来造福人类,而是危害人类,下列做法严重危害人类的是
A.利用化学合成各种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B.利用化学生产各种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
C.用SO2漂白已经霉变的食品,使其颜色好看
D.在食品包装盒内放置CaO干燥剂,防止食品变质
9.下列反应中,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A.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 B.铜与浓硫酸反应
C.碳与浓硫酸反应 D.CuO与稀硫酸反应
10.下列有关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可用铝质容器储存,说明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B.浓硫酸中加入红热的炭块,产生的气体中有两种酸性氧化物
C.浓硫酸可用于Cl2、SO2、NH3的干燥,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D.分别向胆矾和滤纸表面滴加浓硫酸,胆矾变白,滤纸变黑,均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
11.下列关于 SO2 说法正确的是
A.SO2 具有漂白性,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B.漂白粉、活性炭都能使红墨水褪色,其褪色原理都相同
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 SO2
D.SO2 和 Cl2 都能漂白某些有色溶液,若将两种气体同时通入有色溶液中,漂白效果会更好
12.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HClO溶液中通入SO2,生成H2SO4,证明H2SO4的酸性比HClO强
B.SO2、H2S为含硫化合物,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C.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
D.蔗糖遇浓H2SO4后变黑,膨胀,最后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酸性和强氧化性
14.下列实验对应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溶液中滴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
B.酸性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双氧水:
C.足量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溶液:
15.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SO2气体:+SO2=CaSO3↓
B.过量SO2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SO2+OH-=HSO
C.SO2气体通入溴水中:SO2+Br2+H2O=2H++2Br-+SO
D.向氢硫酸(H2S)中通入氯气:
二、实验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实验中甲同学将a g Cu片和12 mL 18 mol·L-1浓硫酸放入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 H2SO4和Cu剩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装置D内盛品红溶液,当C中气体集满后,D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实验装置中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验用品自选)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
(4)F中应放置的液体是_______(填字母)。
A.饱和Na2SO3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
(5)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Cu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
(6)下列足量药品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填字母)。
A.Fe粉 B.BaCl2溶液
C.Ag D.Na2CO3溶液
(7)甲同学向A中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单质,使铜片全部溶解且仅生成硫酸铜溶液,请问该气体单质是_______(填名称),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
17.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制取SO2并验证其性质。
(1)盛装Na2SO3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_______,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多少判断SO2生成的快慢,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饱和NaHC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OH溶液
(3)装置C中的试剂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现象为_______。
(4)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充分反应后,取装置D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Ⅰ: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Ⅱ :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上述方案合理的是方案_______(填“Ⅰ”“Ⅱ”或“Ⅲ”);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F中为_______溶液。
三、工业流程题
18.二氧化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物,烟气脱硫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海水脱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提高含硫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的措施,进行了天然海水吸收含硫烟气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图示实验结果,为了提高一定浓度含硫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降低通入含硫烟气的温度 B.减小通入含硫烟气的流速
C.减少天然海水的进入量 D.在天然海水中加入生石灰
(2)天然海水吸收了含硫烟气后会溶有H2SO3,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将其氧化,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该小组采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测定烟气中SO2的体积分数(假设烟气中其余组分不能与水反应且不溶于水,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
上述装置连接的正确顺序是:原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接口字母)
19.“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Na2CO3)吸收烟气中的 SO2,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其流程如下:
(1)为加快工业废碱渣中 Na2CO3的溶解,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上述流程中,加入NaOH 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亚硫酸钠粗品中含有少量Na2SO4,原因是_____。
(4)设计实验证明亚硫酸钠粗品含有少量 Na2SO4的方案是: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 亚硫酸钠粗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_____,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 Na2SO4。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若溶液中含有Ag+,同样的操作会看到相同的现象,A错误;
B.也有可能是或,B错误;
C.加足量盐酸时有气体产生说明含,再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则样品已部分被氧化,C正确;
D.使品红溶液褪色也可能是Cl2,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A.具有还原性,葡萄酒、果脯中加入适量以起到杀菌、抗氧化的作用,选项A正确;
B.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氨气的催化氧化过程,化合态的N变为另一种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选项B错误;
C.燃煤中含有S元素,燃烧是产生SO2,容易引起酸雨,加入CaO,发生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虽然产生的CO2,也能与CaO反应,生成CaCO3,CaCO3受热易分解成CaO和CO2,因此CaO不能减少CO2的排放,即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选项C错误;
D.常温下浓硝酸和铝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覆盖在铝的表面对铝有保护作用,这一过程称为“钝化”,“钝化”属于化学反应,不是不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3.C
【分析】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S2,“烧”时生成Fe2O3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将生成的SO2进行催化氧化,生成SO3,最后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黄铁矿“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错误;
B.根据煅烧的反应,可以确定0.05mol FeS2反应生成0.1mol SO2,转移0.55mol电子,0.1mol SO2被氧化生成SO3时转移0.2mol电子,SO3与水反应时不发生电子转移,因此反应生成0.1molH2SO4时,转移0.75mol电子,B错误;
C.SO3溶于水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个热量会使得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SO3气体就会溶解在水蒸气中,从而产生酸雾(H2SO4),C正确;
D.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难以计算22.4L的物质的量和原子总数,D错误;
答案选C。
4.B
【详解】A.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既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又体现了强氧化性,A错误;
B.a处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原因是SO2溶于水生成了酸,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B正确;
C.b处品红本身为红色,现象上不存在先变红后褪色,C错误;
D.实验过程中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其成分为无水CuSO4,而非蓝色的CuSO4·5H2O,其原因是浓硫酸体现出吸水性,将反应生成的H2O吸收,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A.反应①中先变蓝后褪色,说明KIO3先转化为I2后转化为I-,SO2体现还原性,A错误;
B.根据原子守恒,当n(Na2SO3)∶n(NaHSO3)=1∶1时,n(SO2)∶n(NaOH)=2∶3,B错误;
C.反应④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元素没有化合价变化,C错误;
D.利用反应②④,可以吸收SO2并回收利用,②中SO2作反应物,⑤中SO2为产物,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B、D项中SO2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三个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符合题意,C项SO2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SO2作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了还原性,符合题意,故选C。
7.B
【分析】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Cl2、Na2O2、H2O2、O3等是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SO2是能和有机色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活性炭是因吸附有机色质而漂白。
【详解】A.SO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能使品红褪色是因其具有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A错误;
B.因为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很多,不仅仅是SO2,B正确;
C.因为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相同,SO2漂白属于化合型,活性炭属于吸附型,漂白粉、Na2O2属于氧化型,C错误;
D.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相遇在溶液中反应生成H2SO4和HCl,从而失去漂白能力,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A.利用化学合成各种药品治疗疾病,例如布洛芬等,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化学研制各种化肥用于种植庄稼,例如适当氮肥磷肥的使用可增加作物产量,B不符合题意;
C.SO2有毒,具有漂白性,但SO2不能用来漂白馒头、银耳等食品,C符合题意;
D.在食品包装盒内放置CaO干燥包,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能防止食品受潮变质,D符合题意;
答案选C。
9.B
【详解】A.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反应产生Na2SO4、HCl,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硫酸仅表现出酸性,A不符合题意;
B.铜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反应产生CuSO4、SO2、H2O,浓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B符合题意;
C.碳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反应,产生CO2、SO2、H2O,浓硫酸仅表现强氧化性,C不符合题意;
D.CuO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uSO4、H2O,浓硫酸仅表现出酸性,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10.B
【详解】A.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铝罐贮存,原因是在常温下,铝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在铝的表面生成致密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铝与浓硫酸的反应,A错误;
B.浓硫酸中加入红热的炭块,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产生SO2和CO2两种酸性氧化物,B正确;
C.NH3可以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浓硫酸不可用于NH3的干燥,C错误;
D.向胆矾滴加浓硫酸,胆矾变白,原因是浓硫酸吸走了胆矾中的结晶水,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D错误;
故本题选B。
11.C
【详解】A.SO2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是因为SO2被 KMnO4 氧化,体现了SO2的还原性,A项错误;
B.漂白粉使红墨水褪色体现了漂白粉的强氧化性,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体现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两者褪色原理不相同,B项错误;
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 SO2,还有可能是H2O2、Na2O2、HClO等,C项正确;
D.在水溶液中SO2 与 Cl2会反应生成HCl和H2SO4,若将两种气体同时通入有色溶液中,漂白能力降低,D项错误;
答案选C。
12.C
【详解】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溶液中可能含有HCO ,不一定含有,A错误;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该沉淀可能是AgCl沉淀,不能说明一定有,B错误;
C.氨气可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了氨气,则一定有,C正确;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该沉淀可能为碳酸钙,不一定有Ba2+,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A.HClO具有强氧化性,SO2具有还原性,向HClO溶液中通入SO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ClO+SO2+H2O=H2SO4+HCl,生成H2SO4不能证明H2SO4的酸性比HClO强,A项错误;
B.H2S具有还原性,会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可以用浓硫酸干燥,B项错误;
C.SO2漂白性是与有色物质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C项正确;
D.蔗糖遇浓H2SO4后变黑,膨胀,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SO2说明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该过程没有体现浓硫酸的酸性,D项错误;
答案选C。
14.D
【详解】A.Fe2+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正确反应式为:4Fe2++O2+2H2O+8OH-=4Fe(OH)3,A选项错误;
B.离子方程式要满足电荷守恒,正确反应式为:2Fe2++H2O2+2H+=2Fe3++2H2O,B选项错误;
C.足量SO2与碱反应生成酸式盐,正确反应式为:SO2+OH-=HSO,C选项错误;
D.依照“定少为1”,氢氧化钙不足,NaHCO3过量,D选项正确;
答案选D。
15.B
【详解】A.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2气体,离子方程式是,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SO2气体,离子方程式是,A项错误;
B.过量SO2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是,B项正确;
C.SO2气体通入溴水中,SO2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Br2具有氧化性,则离子方程式是,C项错误;
D.氢硫酸为弱电解质,通入氯气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离子方程式是,D项错误;
答案选B。
16.(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 品红溶液褪色 将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塞在D试管口
(3)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D
(5)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不断减小,稀硫酸与Cu不反应
(6)AD
(7) 氧气 2Cu+2H2SO4+O2=2CuSO4+2H2O
【分析】浓硫酸与Cu反应产生的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SO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B装置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所以F中应盛放饱和NaHSO3溶液,以减少SO2的溶解,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由于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D内盛品红溶液,当C中气体集满后,D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将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塞在D试管口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
(3)当D处有明显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B中压强增加,此时B装置中的现象是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F中应盛放饱和NaHSO3溶液,以减少SO2的溶解;
(5)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稀硫酸与Cu不反应,所以虽然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Cu完全溶解;
(6)余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气体、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由于产物含有硫酸铜,不论酸是否剩余都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选AD;
(7)要使Cu片全部溶解,应该加入氧化剂,通入的单质气体应为O2,可不引入新的杂质;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Cu+2H2SO4+O2=2CuSO4+2H2O。
17.(1) 圆底烧瓶 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2)c
(3)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4) Ⅲ SO2+Cl2+2H2O=4H++2Cl-+
(5) 防止倒吸 NaOH
【分析】装置A制备二氧化硫,装置B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多少判断SO2生成的快慢,装置C和D检验二氧化硫的性质,装置E起安全瓶作用,装置F尾气处理,据此解答。
(1)
盛装Na2SO3的仪器名称为圆底烧瓶;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段液柱,如果长颈漏斗中液柱高度保持不变,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
SO2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为防止SO2溶解,应该选取饱和NaHSO3溶液,NaOH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所以不能选取abd,故答案为:c;
(3)
C试管中的试剂可以验证SO2的氧化性,则Na2S作还原剂,被SO2氧化生成难溶性的S单质,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4)
D中SO2和Cl2在水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Cl、H2SO4,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为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充分反应后,SO2被氧化生成,只要证明溶液中含有即可。方案I: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溶液中含有Cl-,因此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方案Ⅱ: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含有HClO或SO2;方案Ⅲ: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故选Ⅲ;
(5)
缓冲装置能防止倒吸,E装置有缓冲作用而能防止倒吸;SO2有毒且为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直接排空,要用碱性溶液吸收,常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18. ABD c d b a e
【详解】(1)总体看,SO2的吸收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和SO2的浓度一定时,SO2的吸收效率随烟气流速的增大而降低;当温度和烟气流速一定时,SO2的吸收效率随SO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要提高一定浓度含硫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应降低含硫烟气的温度、减小烟气流速。在天然海水中加入生石灰也可以提高SO2的吸收效率;
故答案为:ABD。
(2)H2SO3具有还原性,能被氧气氧化为H2SO4;
故答案为:。
(3)该测定实验的原理是烟气通过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I2-淀粉溶液后,其中的SO2与I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蓝色消失,根据碘的物质的量可求出SO2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体积;余下的气体排入集气瓶,将水压入量筒,由量筒中水的体积可确定剩余气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c;d;b;a;e。
19. 搅拌(粉碎、加热) NaHSO3+NaOH=Na2SO3+H2O 含+4价硫的化合物被氧化 加入过量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
【详解】(1)为加快工业废碱渣中 Na2CO3的溶解,可采取的措施是搅拌、粉碎、加热;
(2)加入NaOH后,氢氧根可以和亚硫酸氢根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NaHSO3+NaOH=Na2SO3+H2O;
(3)亚硫酸钠粗品中含有少量Na2SO4,原因是含+4价硫的化合物被氧化;
(4)设计实验证明亚硫酸钠粗品含有少量Na2SO4的方案是: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粗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加入过量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Na2SO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