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二O二三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化学试题
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4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6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135.5 Mg24 Fe56 Cu64 Zn65 Ca40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下列提议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A.有效控制CO2排放,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B.将PVC塑料袋集中焚烧,防止产生“白色污染”
C.爱护水资源,生活污水等处理后再排放
D.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废弃电池放入有害垃圾箱内
2.《齐民要术》中描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说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起固氮效果,使用豆科植物肥田可减少下列化肥使用量的是
A.CO(NH2)2 B.K2SO4
C.Ca3(PO4 )2 D.KCl
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氯化铜 B.氢氧化镁 C.苏打 D.汽油
4.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连接仪器 D.读出液体的体积
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
D.“人要实,火要虚”中“火要虚”指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燃烧越旺
6.归纳、分类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或分类正确的是
A.元素分类 B.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关系
C.物质分类 D.构成物质的微粒
7.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N ②2NH3 ③CO2 ④ ⑤Ca2+ ⑥2H+ ⑦H2O
A.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C.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D.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生石灰用作干燥剂;②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③汽油清洗工具上的油污;④一氧化碳用于炼铁工业;⑤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⑥稀有气体制成电光源,如霓虹灯等;⑦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A.①②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②④⑤⑦
9.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①可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①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
C.装置①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D.装置②干燥O2时,气体由b管进a管出
10.青蒿素(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类别上看:青蒿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B.从质量上看: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
C.从宏观上看: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从结构上看: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
1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C.图1、图2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D.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C.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剂质量c>b>a
D.t1℃时,将15gc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65gc的饱和溶液
13.神舟载人飞船和太空舱使用了镁合金和钛合金,工业上可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备镁和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中可以加入石灰乳
B.步骤②和④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C.该流程中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
D.步骤④中氩气作保护气是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
14.某学习小组阅读资料获知氢氧化钡(Ba(OH)2)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了验证氢氧化钡的某些化学性质,他们设计下图所示实验,观察现象。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①验证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 B.实验②验证氢氧化钡能与酸反应
C.实验③验证氢氧化钡能与某些盐反应
D.实验④验证氢氧化钡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5.除去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Fe2O3(Fe) 稀盐酸 浸泡、过滤、洗涤、烘干
B Cu(Fe) 稀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aO(CaCO3) 水 过滤、烘干
D NaCl (Na2CO3) Ca(NO3)2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16.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其中一种工艺的主要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对此反应分析错误的是
A.X的微观示意图可表示为 B.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11:2
C.该微观示意图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17.明确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之一。某溶液含有Fe3+、Mg2+、Na+、Ba2+、C1-、OH-、SO42-等离子中的若干种,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溶液有颜色,则一定没有OH-
B.若溶液pH>7,则阳离子只能有Na+
C.溶液中最多能有4种离子
D.若溶液中同时含有OH-和SO42-则一定没有C1-
18.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用一定量的MnO2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足量的锌、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原温
D.向FeC13和NH4C1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19.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a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滤渣中可能有铜;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③滤液中一定有Mg(NO3)2、Zn(NO3)2和Fe(NO3)2可能有Cu(NO3)2;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安全
①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夜盲症 ②误食重金属盐,可喝些牛奶或蛋清应急解毒 ③制作糕,点时加入适量的碳酸氨钠,可使糕点松软可口 ①皮肤沾上浓烧碱溶液,先用水冲洗,再涂3%到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②档案材料失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C.化学与社会 D.物质鉴别
①碳酸钡可用于钡餐透视,检查胃肠疾病 ②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发生了中和反应 ③玻璃、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钢有机玻璃都属于复合材料 ①用燃着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灼烧法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 ③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固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第II卷要求用黑色钢笔或黑色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上无效。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本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21.(7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要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下列关于煤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将煤块粉碎,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充分,有效节约能源
C.煤中含有硫元素,大量燃烧煤会造成酸雨
D.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
(5)“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请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做法:(写一条)_______________。
22.(10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硫元素属于_______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2)图2为硫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当X的值为8时对应的微粒符号为_______________。
(3)图3是硫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A对应的物质类别为_______________。
②X→Y的转化中得氧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③Y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得到Z,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金属锌和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所示,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23.(6分)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下图是将废液转化为硫酸锌溶液的流程图,请回答问题。
(1)滤液a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步骤②可以通过磁铁吸引分离出固体B,同时得到的固体C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写出步骤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判断加入稀硫酸适量时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流程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24.(13分)以下是初中化学一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按以下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
①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需要用_______________mL的量筒(填“50mL”、“100mL”或“200mL”)量取水。
②实验操作如上图,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③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_________。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④在配制该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的是_______________。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且使用游码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用于溶解的烧杯中有少量的蒸馏水
E.转移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
⑤取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再加水40g进行稀释,则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2)“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并计算产率”的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称量粗盐质量、_______________(填上图字母顺序)、称量精盐质量、计算产率。
②B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如图甲所示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图乙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溶液pH的变化曲线,则图甲中胶头滴管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5.(13分)纯碱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纯碱、食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固体,还含有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一)定性分析: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Cl;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硝酸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①猜想______________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二)定量分析:确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首先称取10.0g克该样品放入装置B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D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空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4)反应结束之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装置A中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D增重0.22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精确至0.1%)。
(7)如果没有装置C,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1分)
26.(4分)某有机物4.4g在O2中燃烧,经测定生成物中有H2O7.2g、CO2和CO共10g且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
(1)4.4g该有机物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精确到0.1g);
(2)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27.(7分)取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100g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产生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2)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
(3)求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