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综合模拟测验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高一上学期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综合模拟测验
一、单选题
1.室温下,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8L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恢复到室温时,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析出
B.钠在液面上四处游动
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D.钠块融化成光亮的小球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符合的是(  )
A B C D
物质
用途 做调味品 做膨松剂 做供氧剂 做消毒剂
A.A B.B C.C D.D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 N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L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0.3N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为2NA
D.密闭容器中,1molN2与4 molH2充分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8g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NA
B.2.2gCO2和N2O的混合气体中原于数为0.15NA
C.1molNa2O2与足量CO2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
D.25℃、101kPa时,2.24LCH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5.从20 mL 0.5 mol/L Na2CO3溶液中取出10 mL,并加水稀释到250 mL,则稀释后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5 mol/L B.0.2 mol/L
C.0.05 mol/L D.0.02 mol/L
6.下列物质中,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
A.HCl B.Na2O2 C.MgO D.FeCl2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电影放映机到银幕间形成光柱是由于气溶胶存在
B.节日焰火的五彩缤纷来自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
C.维生素C能将还原为使人体更易吸收
D.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杀菌消毒效果
8.实验室用烧碱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下列图示对应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 B.转移
C.定容 D.摇匀
9.以下配制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加水超容最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C.欲配制1L1.0mol/L的NaCl溶液,可将58.5gNaCl溶于1L水中
D.稀释后的H2SO4未等冷却至室温可立即转移到容最瓶中
10.向a L 1mol·L-1的Na2CO3的溶液中缓慢地滴加b L 1mol·L-1的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物质的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盐类的水解及水的电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四条线与溶液中离子的对应关系是:X:Na+;Y:CO32-;Z:HCO3-;W:Cl-
B.当a<b<2a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 + H+= CO2↑+ H2O
C.当2a=3b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 + H+ = HCO3-
D.当 <b<2a时,溶液中HCO3-与CO3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4a-b)
11.在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气体溶于1 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12.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里(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质量分数为 ,物质的量浓度c mol/L,则下列关系中错误的是()
A.ρ= B. =
C. = D.c=
二、填空题
13.现有1L的 Al2(SO4)3溶液,含Al3+216g,取250mL溶液稀释到4L,则稀释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14.用14.2g无水硫酸钠配制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若从中取出50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L﹣1;溶质的质量为    g,若将这50mL溶液用水稀释到100mL,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 L﹣1.
15.把少量的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现象   ,化学方程式是   。
16.请用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解释久置的氯水(尤其是长期放置在见光环境),最后浅绿色消失,溶液变成稀盐酸:   .
17. V L硫酸铝溶液中含有m gAl3+,则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硫酸铝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三、综合题
18.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250mL1.00mol/L的NaCl溶液,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1)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托盘天平称取   gNaCl固体,加入少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Cl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   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   cm处。
(2)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_。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F.定容后,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19.盐水选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挑选种子的方法。现需配制1000mL3mol/L的NaCl溶液用于选种。
(1)需称取NaCl固体   g。
(2)除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
(3)配制溶液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标号)。
①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摇动容量瓶
②用天平称量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动,使NaCl固体全部溶解
③将NaCl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
④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⑤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⑥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离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1~2cm
(4)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NaCl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填标号)。
A.未洗涤溶解NaCl的烧杯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
C.往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D.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后,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
(5)下列溶液中浓度与1000mL 3mo/L NaCl溶液中浓度相同的是____(填标号)。
A.300mL 2mol/L KCl溶液  
B.500mL 3mol/L 溶液  
C.250mL 1mol/L 溶液
20.某课外实验小组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净其表面的煤油,用切刀切下数块,分别进行实验研究:
(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反应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过氧化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其中一种用途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即可),若15.6gNa2O2参加反应,则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   L。
四、实验探究题
21.实验480mL0.1mol/LNa2CO3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480mL0.1mol/LNa2CO3溶液时,需要Na2CO3固体的质量为    g.
(2)配制过程中所需的仪器除药匙、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仪器.若在称量样品时,药品放在天平右盘上,砝码放在天平左盘上,1g以下用游码,天平平衡时,则实际称量的十水合碳酸钠质量    (填符号 A、偏高 B、偏低 C、不变)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
A、用30mL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各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中,震荡
B、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所需的Na2CO3的质量,放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蒸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完全溶解
C、将已冷却至室温的Na2CO3溶液沿玻璃棒注入一定规格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震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最低点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距刻度线1~2cm处
(4)若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没有进行A操作    .
②家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
③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
④溶液未恢复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    .
2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玻璃管E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试管C的作用是   .
(3)广口瓶D内盛的试剂是   ,
(4)若U形管内收集到的物质很少,分析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②制得的SO2中混有少量H2S杂质,使催化剂中毒
③气流速度过快
(5)从U形管导出的尾气的处理方法是   .
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Cl2的性质。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Ⅲ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其中a为干燥的红色布条,b为湿润的红色布条。
(1)装置Ⅰ中仪器c的名称是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Ⅱ的作用是   。
(3)若产生Cl2足量,实验过程中装置Ⅳ的实验现象:   。
(4)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Ⅲ中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是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还需在图中装置Ⅱ与Ⅲ之间添加图2所示中的   (填序号)装置。
(5)装置V的作用是   ,氯气和V的试剂作用可以制备漂白液,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6)检验某溶液中含有Cl-的方法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水减少,饱和氯化钠水溶液中有氯化钠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推动钠块在水面四处游动,B不符合题意;
C.溶液底部析出的是氯化钠晶体,其是白色物质,没有银白色物质生成,C符合题意;
D.钠与水反应放热,使钠块融化成光亮的小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钠和水反应现象为: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酚酞试剂变红,此时由于水的减少,氯化钠析出,为白色固体。
2.【答案】B
【解析】【解答】A.氯化钠具有咸味,做调味品,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受热稳定,碳酸氢钠受热生成二氧化碳使糕点疏松,做膨松剂,B符合题意;
C.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做供氧剂,C不符合题意;
D.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做消毒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依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B项碳酸钠受热稳定。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 在3NO2+H2O=2HNO3+NO反应中,+4价氮元素变化到+5价和+2价,所以1molN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A不符合题意;标准状况下,苯为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B不符合题意;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的量为0.5mol,甲烷和乙烯中均含有4个氢原子,因此0.5mo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为2NA,C符合题意;N2与H2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100%转化成生成物,因此密闭容器中,1molN2与4molH2充分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小于2N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阿伏加德罗常数,为热学常量,符号NA。 它的精确数值为:6.02214076×10 ,一般计算时取6.02×10 或6.022×10 。
4.【答案】B
【解析】【解答】A、一个NH4+ 只有10个电子,1.8g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故A不符合题意;
B、CO2和N2O都是三原子分子,相对分子质量都是44,2.2gCO2和N2O的混合气体中原子数为0.15NA,故B符合题意;
C、2Na2O2+2CO2=2NaCO3+O2
1mol反应转移了2mol电子,所以1mol过氧化钠转移0.5mol电子,故C不符合题意;
D、25℃,101KPa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是24.5L·mol-1,不是22.4L·mol-1,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B中可以采用极限法,假设2.2g是二氧化碳,假设2.2g是一氧化二氮进行分别计算,当两个计算相同时即是争取的。
5.【答案】D
【解析】【解答】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 取出的10 mLNa2CO3溶液浓度也是0.5 mol/L。设稀释后溶液浓度为x,则10 mL×0.5 mol/L=250 mL×x。解得x=0.02 mol/L。
故答案为:D。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可直接化合生成HCl,故A不选;
B.Na在氧气中燃烧直接化合生成过氧化钠,故B不选;
C.Mg在氧气中燃烧直接化合生成MgO,故C不选;
D.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则Fe与氯气直接化合生成氯化铁,故D选;
故选D.
【分析】A.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HCl;
B.Na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C.Mg与氧气反应生成MgO;
D.Fe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7.【答案】D
【解析】【解答】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光柱穿过胶体时形成光柱,电影放映机到银幕间形成光柱是由于气溶胶存在,故A不符合题意;
B.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焰色反应,呈现不同的颜色,故B不符合题意;
C.具有氧化性,维生素C能将还原为使人体更易吸收,故C不符合题意;
D.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能产生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D项中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能产生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
8.【答案】B
【解析】【解答】A.用天平称量固体左物右码,该操作左码右物,A不符合题意;
B.转移液体,为防止液体外流,应用玻璃棒引流,B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量瓶内,应在容量瓶正上方,悬空滴加,防止污染滴管,眼睛应该平视液面,C不符合题意;
D.摇匀时用左手食指顶住瓶塞,右手托住瓶底,上下颠倒,反复摇匀,操作符合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固体称量左物右码;
B.转移液体,用玻璃棒引流;
C.眼睛要和液面相平;
D.容量瓶要上下颠倒,反复摇匀。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最瓶刻度后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A错误;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读数,加入蒸馏水体积偏小,所得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大,故B正确;
C.58.5g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将1mol NaCl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溶液浓度不是1.0mol/L,故C错误;
D.稀释后的H2SO4未等冷却至室温立即转移到容最瓶中,热的溶液体积偏大,冷却后溶液体积变小,所得溶液浓度偏高,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若加水超容最瓶刻度再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
B.俯视定容,导致加入溶液体积偏小,所得溶液浓度偏高;
C.将58.5gNaCl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L;
D.必须先冷却,然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否则影响配制结果.
10.【答案】D
【解析】【解答】A.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Cl-的量逐渐增加,Na+不参与反应,故Na+的量一直不变,则X为Na+、W为Cl-;由发生的反应可知,Y为CO32-、Z为HCO3-,选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当b>a时,说明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已完全进行,当b<2a时,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H2O+CO2,其离子方程式为:HCO3- +H+=CO2↑+H2O,选项正确,B不符合题意;
C. 当2a=3b时,即,此时加入的盐酸的量少,只发生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 HCO3-,选项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当时, 由于b与a的等量关系未知,故该过程中,若b趋向于,则只发生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若b趋向于2a,则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已完全进行,此时溶液中不存在CO32-,选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往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据此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11.【答案】D
【解析】【解答】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g)的物质的量为:n(HCl)= = mol,HCl的质量为:m(HCl)= mol×36.5g/mol= g,则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g)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体积为:V= ×10-3L,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Cl)= = mol·L-1,故答案选D。
【分析】易错点:容易将V看作是水的体积1000mL.而实际上V表示的是水的体积。
12.【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等于溶液的质量与溶液体积的比值,溶液的质量为( +1000)g,溶液的体积为不能是气体体积与水体积的和,根据本题应是 L,A符合题意;
B、根据c=1000ρω/M,推出ω= ,B不符合题意;
C、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溶液的质量为( +1000)g,溶质的质量为 ,因此有ω= ,C不符合题意;
D、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mol,溶液的体积为 ×10-3L,c=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是对物质的量相关计算的考查, 结合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即可。
13.【答案】0.75mol/L
【解析】【解答】解:216gAl3+的物质的量为 =8mol,故250mL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为8mol× =2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n(SO42﹣)=3n(Al3+),故250mL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为2mol× =3mol,取250mL溶液稀释到4L,则稀释后溶液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75mol/L;
故答案为:0.75mol/L.
【分析】根据n= 计算mg Al3+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250mL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n(SO42﹣)=3n(Al3+),据此计算250mL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稀释为4VmL,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不变,再根据c= 计算稀释后溶液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14.【答案】0.2;0.2;1.42;0.1
【解析】【解答】解:n(Na2SO4)= = =0.1mol,c(Na2SO4)= = =0.2mol/L;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浓度与体积大小无关,所以从配制的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时其浓度不变,则取出的50mL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是0.2mol/L,溶液体积是原来的 ,则溶质质量是原来的 =14.2g× =1.42g;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
C1V1=C2V2
= ;
每个硫酸钠分子中含有2个Na+和1个SO42-离子,所以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硫酸钠的2倍,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故答案为:0.1mol/L.
故答案为:0.2;0.2;1.42;0.1.
【分析】n(Na2SO4)= = =0.1mol,c= ;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浓度与体积大小无关,所以从配制的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时其浓度不变,溶液体积是原来的 ,则溶质质量是原来的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根据溶质的分子式与离子的关系计算离子的浓度.
15.【答案】钠浮于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伴有嘶嘶的响声;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
【解析】【解答】把少量的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钠浮于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伴有嘶嘶的响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故答案为:钠浮于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伴有嘶嘶的响声;2Na+CuSO4+2H2O=Na2SO4+Cu(OH)2↓+H2↑。
【分析】由于钠单质的性质非常活泼,因此将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后,钠单质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随后氢氧化钠再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蓝色沉淀。
16.【答案】在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HClO见光易分解为HCl和O2,使得平衡体系中HClO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l2浓度减小.HCl浓度增大,最后浅绿色消失,溶液变成稀盐酸
【解析】【解答】解:氯气微溶于水,溶液颜色呈黄绿色,存在:Cl2+H2O HCl+HClO,HClO见光易分解为HCl和O2,使得平衡体系中HClO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l2浓度减小.HCl浓度增大,最后浅绿色消失,溶液变成稀盐酸,
故答案为:在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HClO见光易分解为HCl和O2,使得平衡体系中HClO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l2浓度减小.HCl浓度增大,最后浅绿色消失,溶液变成稀盐酸.
【分析】结合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以及HClO见光易分解的性质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
17.【答案】 mol/L; mol/L
【解析】【解答】解:mg Al3+的物质的量为:n(Al3+)= = mol,
铝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Al3+)= = mol/L,
根据硫酸铝的化学式Al2(SO4)3可知,c(SO42﹣)= c(Al3+)= mol/L× = mol/L;
c[Al2(SO4)3]= c(Al3+)= mol/L× = mol/L,
故答案为: mol/L; mol/L.
【分析】硫酸铝的化学式为Al2(SO4)3,根据n= 计算出mg 铝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 计算出铝离子的浓度,最后根据硫酸铝的化学式分别计算出硫酸铝、磷酸根离子的浓度.
18.【答案】(1)BCAFED;14.6;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1-2
(2)B;C;F
【解析】【解答】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250mL1.00mol/L的NaCl溶液,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1)用固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故答案为:BCAFED;
B.m=nM=CVM=1.00mol·L-1×0.25L×58.5=14.625≈14.6g,用托盘天平称取gNaCl固体,加入少量水,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故答案为:14.6
C.将已冷却的NaCl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mL容量瓶中;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故答案为:1-2;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故答案为:胶头滴管;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2)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能减少溶质的损失,确保浓度准确,故A不符;
B.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仰视刻度线和液面,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B符合;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C符合;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D不符;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无影响,故溶液的浓度不变,故E不符;
F.定容后,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F符合。
故答案为:BCF。
【分析】(1)根据溶液的配制原理可知,用固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
(2)依据C= 分析,凡是能够使n偏小或者使V偏大的操作都会使溶液的浓度偏小,反之,溶液的浓度偏大;
19.【答案】(1)175.5
(2)1 000 mL容量瓶
(3)②③①⑥⑤④
(4)B
(5)C
【解析】【解答】(1)配制1000mL3mol/L的NaCl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为:1L×3mol/L×58.5g/mol=175.5g。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需要的玻璃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10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缺少的仪器:1000 mL容量瓶。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贴标签等,正确的操作步骤为:②③①⑥⑤④。
(4)A.未洗涤溶解NaCl的烧杯,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A不正确;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B正确;
C.往容量瓶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C不正确;
D.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后,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D不正确;

故答案为:B。
(5)1000mL3mol/LNaCl溶液中Cl-浓度为3mol/L。
A.300mL2mol/LKCl溶液,氯离子浓度为2mol/L,A不正确;
B.500mL3mol/LMgCl2溶液,氯离子浓度为3mol/L×2=6mol/L,B不正确;
C.250mL1mol/LFeCl3溶液,氯离子浓度为1mol/L×3=3mol/L,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依据计算。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贴标签等;
(4)利用分析
(5)离子浓度与体积无关。
20.【答案】(1)4Na+O2=2Na2O
(2)2Na+2H2O=2Na++2OH-+H2↑;b、c
(3)钠块熔化并燃烧,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4)2Na2O2+2H2O=4NaOH+O2↑(或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2.24L
【解析】【解答】(1)切下的钠块表面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故答案为:4Na+O2=2Na2O;(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b、c;(3)将其中一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反应现象为钠块熔化并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4)过氧化钠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2Na2CO3+O2;15.6gNa2O2是0.2mol,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或2Na2O2+2CO2=2Na2CO3+O2;2.24L。
【分析】金属钠性质非常活泼,暴露在空气中易于空气反应,所以应该将其储存在煤油中;此外,钠和过氧化钠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21.【答案】(1)5.3
(2)500mL容量瓶;B
(3)BCAFED
(4)偏低;偏低;偏高;偏高
【解析】【解答】解:(1)实验需要480mL0.1mol/LNa2CO3溶液,实验室没有480mL容量瓶,应选择500mL容量瓶,实际配制500mL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m=0.1mol/L×0.5L×106g=5.3g;
故答案为:5.3;(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等,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需要480mL0.1mol/LNa2CO3溶液,实验室没有480mL容量瓶,应选择500mL容量瓶,所以还缺少的仪器:500mL容量瓶;
需要Na2CO3 10H2O的质量0.05mol×286g/mol=14.3g,因天平的称量原理:左盘物体的质量=右盘物体的质量+游码的读数,一但物体和砝码位置反了,读数时用到了游码,则称得的实际质量减小,
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B;(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等,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为:BCAFED;
故答案为:BCAFED;(4)①没有进行A操作,导致部分溶质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
故答案为:偏低;②家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
故答案为:偏低③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④溶液未恢复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导致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
【分析】(1)依据配制溶液体积选择合适容量瓶,依据m=CVM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2)依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选择需要仪器;依据天平称重原原理: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及c= 进行判断;(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等,据此排序;(4)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 进行误差分析.
22.【答案】(1)2SO2+O2 2SO3
(2)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液体倒吸入试管中
(3)浓硫酸
(4)②
(5)应用NaOH溶液吸收
【解析】【解答】解:装置A是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B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作用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装置C是安全瓶防倒吸的装置,装置D是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和氧气,同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和氧气通入量,二氧化硫和氧气通入装置E在V2O5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装置F是冷却三氧化硫得到液体三氧化硫,(1)玻璃管E内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SO2+O2 2SO3 ,故答案为:2SO2+O2 2SO3;(2)小试管C中导气管略露出胶塞,是安全瓶装置,可以防止液体倒吸如B装置的试管中炸裂试管,故答案为: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液体倒吸入试管中;(3)二氧化硫和氧气含有水蒸气,通入装置E前需要干燥除杂,广口瓶D内盛的试剂是浓硫酸用来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浓硫酸;(4)若U形管内收集到的物质很少的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③气流速度过快,过程中无法制得H2S杂质,②不可能,故答案为:②;(5)剩余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污染空气,需要用碱溶液吸收,SO2+2NaOH=Na2SO3+H2O,
故答案为:应用NaOH溶液吸收.
【分析】装置A是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B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作用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装置C是安全瓶防倒吸的装置,装置D是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和氧气,同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和氧气通入量,二氧化硫和氧气通入装置E在V2O5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装置F是冷却三氧化硫得到液体三氧化硫,(1)玻璃管E内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2)小试管C是安全瓶装置;(3)二氧化硫和氧气含有水蒸气,通入装置E前需要干燥除杂;(4)若U形管内收集到的物质很少的原因可能是漏气、生成气体流速过快,过程中不能生成硫化氢;(5)剩余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污染空气,需要用碱溶液吸收.
23.【答案】(1)分液漏斗;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除去Cl2中的杂质HCl气体
(3)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4)④
(5)尾气处理;Cl2+2OH-=Cl-+ClO-+H2O
(6)取待测溶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无现象,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l-
【解析】【解答】(1)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Ⅰ中仪器c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混合加热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Ⅱ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混有的杂质HCl气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具有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能够具有漂白性,又将红色溶液氧化变为无色,故溶液的颜色变化是先变红色然后又褪色;
(4)a、b为对照实验,干燥的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遇水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但是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这是由于氯气未经干燥,本身带有水蒸气,所以需要在上图装置II与III之间添加一个干燥装置。碱石灰和浓硫酸是常用的干燥剂,但是氯气会和碱石灰反应,所以选择④浓硫酸,故答案为:④;
(5)Cl2是有毒气体,直接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可根据Cl2能够与碱反应的性质,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Cl2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的溶液具有漂白性,反应产生NaCl、NaClO、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6)Cl-能够与Ag+反应产生AgCl白色沉淀,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据此可检验某溶液中含有Cl-。方法是取待测溶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硝酸酸化,无现象,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该溶液中含有Cl-。
【分析】装置Ⅰ中发生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装置Ⅱ中盛有饱和食盐水,对氯气进行除杂,除去HCl杂质,再将氯气通入放有干燥的红色纸片和湿润的红色纸片的硬质玻璃管中,验证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作用,再将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8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题(答案)-2022-2023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下一篇: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测试卷 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