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第6章 溶解现象 单元自测题
一、单选题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酒精 D.花生油
2.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食醋清除水垢
3.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酒精 B.氯化氢 C.碳酸钙 D.蔗糖
4.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
C.饮用生理盐水可以为人体补充无机盐
D.水分子是保持NaCl性质的最小微粒
5.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
A.食盐 B.熟石灰 C.硝酸钠 D.硫酸铜
6.下列加速物质溶解措施中,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
A.加热 B.搅拌 C.振荡 D.把固体研细
7.下列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下降的是( )
A.NaCl B.H2SO4 C.NH4NO3 D.NaOH
8.下列对科学知识的应用错误的是( )
A.铁由于导热性能好,用来做暖气片
B.铅锑合金由于熔点低,用来做保险丝
C.胃酸过多,服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
D.洗洁精由于有乳化作用,用来除去餐具油污
9.有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100g,要将其质量分数提高到20%,则不可取的措施是( )
A.加入NaOH固体18.75g
B.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NaOH溶液300g
C.把溶液质量减少50g
D.把溶剂蒸发掉75g
10.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硫酸钠和汽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把30%的硝酸钾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C.向20 ℃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10 g,水的质量是90 g
11.要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面一定可行的是( )
A.加溶剂 B.加溶质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12.下图是三种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
B.欲除去A溶液中少量的B物质,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C.t1℃时,将8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70g
D.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
二、填空题
13.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填字母);
A.蔗糖 B.泥沙 C.花生油
(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②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③温度为 ℃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三、综合题
14.根据图1所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和图2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将35 g Na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NaCl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50℃时,将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物质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得到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NaCl溶液 (选填“>”、“=”或“<”)KNO3溶液。
(3)当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KNO3。
(4)在20℃时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向④中加入4.5gKNO3即可达到饱和
B.②③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①③④均为KNO3的不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53.9gKNO3晶体
四、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是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②中盛放NaCl的玻璃仪器的名称 ;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根据计算,应选取 (填“10”“50”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3)若要把配制的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水 g。
(4)下列有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浓度会偏大
B.该实验的步骤依次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C.若要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将NaOH固体放在小纸片上称量
D.将配置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五、计算题
16.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氯化镁样品(仅含氯化钠杂质)进行如下检测:各取5.0g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5.0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沉淀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5.0 40.0 45.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2.5 2.9 2.9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 同学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2)求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计算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食盐溶于水中,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会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所以A不正确;
B、蔗糖溶于水中,蔗糖分子会均匀的分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所以C不正确;
C、酒精能与水互溶,酒精分子会均匀的分散到水中,形成酒精溶液,所以C不正确;
D、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所以D正确.
所以选D.
【分析】了解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2.【答案】C
【解析】【解答】洗涤用品清洗时用到的是乳化原理,汽油去污为溶解,食醋清水垢是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乳化原理进行分析,洗涤用品有乳化作用,可乳化去油污。
3.【答案】C
【解析】【解答】A、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氯化氢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符合题意。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理解碳酸钙难溶于水,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
4.【答案】D
【解析】【解答】生理盐水是指0.9%的氯化钠的水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故ABC都对;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不能保持氯化钠的性质,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是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5.【答案】B
【解析】【解答】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6.【答案】A
【解析】【解答】解: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A、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加热能改变固体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B、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搅拌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改变固体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C、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振荡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改变固体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D、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不受固体颗粒粗细的影响,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分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固体的溶解度受到溶质和溶剂两方面性质的影响,同时还有温度的影响,气压对固体的溶解度几乎无影响.
7.【答案】C
【解析】【解答】A、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温度上高,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使溶液温度下降,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温度上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8.【答案】C
【解析】【解答】A、由于铁的导热性能好,用来做暖气片,以散热,使室内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B、铅锑合金由于熔点低,用来做保险丝,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是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但是由于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符合题意;
D、洗洁精由于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分散成小液滴扩散到水中而被冲洗掉,故可用来除去餐具油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铁的特性分析
B、根据合金的特性分析
C、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分析
D、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分析
9.【答案】C
【解析】【解答】A. 若增加溶质,100g×5%+18.75=(100g+18.75g)×20%,则加入的固体质量合适,故A可取,不符合题意;
B. 若与浓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不变,则100g×5%+300g×25%=(100g+300g)×20%,该法可取,故B可取,不符合题意;
C. 因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质量减少,浓度不变,方法不可取,故C不可取,符合题意;
D. 根据溶液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5%=(100g-75g)×20%,该法可取,故D可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的途径是减少溶剂,或增加溶质,或利用与浓溶液混合等来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答】A. 硫酸钠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汽油难溶于水,将汽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 溶液具有均一性,30%的硝酸钾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故不符合题意;
C. 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能继续溶解,故不符合题意;
D.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10g,水的质量是90g,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B、溶液具有均一性。
C、根据物质饱和溶液的特点分析。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
11.【答案】B
【解析】【解答】A. 增加溶剂,仍为不饱和溶液,一定不可行,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符合题意;
C. 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后仍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该方法不一定可行,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 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后,仍为不饱和溶液,该方法不一定可行,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
【分析】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答】A. t1℃时,A和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不能确定,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 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欲除去A溶液中少量的B物质,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 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8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故C正确;
D. 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答案】(1)A
(2)40;乙>甲>丙;40
【解析】【解答】(1)A、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正确;
B、泥沙难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正确;
C、花生油难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成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正确。
故答案为:A;
(2)①由图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②由图可知,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乙>甲>丙;
③由图可知,4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分析】(1)溶液是形成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4.【答案】(1)饱和
(2)>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4)C
【解析】【解答】(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所以100g水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即50g水最多溶解18g氯化钠,所以,将35 g Na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NaCl溶液是饱和溶液。
(2)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根据可知,5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溶质质量相等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质量越小,所以得到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以当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KNO3。
(4)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所以:
①向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得到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②再加入30g硝酸钾,共加入30g+20g=50g硝酸钾,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并且有硝酸钾剩余。
③升高温度到50℃,硝酸钾溶解度变大到85.5g,剩余的硝酸钾全部溶解(共50g硝酸钾),得到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④加入30g硝酸钾,共加入50g+30g=80g硝酸钾,硝酸钾全部溶解,得到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再加入85.5g-80g=5.5g硝酸钾可达到饱和。
⑤降温到20℃,硝酸钾的溶解度降低为31.6g。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多余的硝酸钾80g-31.6g=48.4g析出。
A、向④中加入5.5g KNO3即可达到饱和,不正确。
B、②③④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增加,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加,不正确。
C、①③④均为KNO3的不饱和溶液,不正确。
D、④→⑤可析出48.4KNO3晶体,不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溶解度确定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判断所给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2)根据等质量溶质配成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所需溶剂少分析;
(3)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提纯分析;
(4)根据溶解度判断溶液的饱和,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分析。
15.【答案】(1)广口瓶;加速溶解
(2)100
(3)100
(4)A;B
【解析】【解答】(1)②中盛放NaCl的玻璃仪器的名称广口瓶;③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2)根据计算,水的质量=100g×(1-20%)=80g,所以应选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设若要把配制的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0g×20%=(100g+x)×10%
x=100g
所以需要加水的质量围殴100g。
(4)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大,实际上水的质量偏少,溶液的浓度会偏大 ,故正确;
B、该实验的步骤依次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故正确;
C、若要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上称量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错误;
D、将配置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错误;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溶解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2)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4)A、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B、根据配制溶液实验的步骤分析。
C、若要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上称量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错误;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分析。
16.【答案】(1)丙
(2)解:设生成2.9gMg(OH)2消耗
Mg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则
MgCl2+2NaOH= Mg(OH)2↓+ 2NaCl
95 58 117
x 2.9g y
,x=4.75g;
,y=5.85g。
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 ×100%=95.0%
(3)解: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氯化钠的质量:
5.0g-4.75g+5.85g=6.1g,
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25.0g+40.0g-2.9g=62.1g,
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9.8%。
答: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8%
【解析】【分析】(1)根据乙同学加入40.0g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2.9g沉淀;丙同学加入45.0g氢氧化钠溶液,也生成2.9g沉淀,说明丙同学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氢氧化镁的质量,未知量是氯化镁,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氯化钠的质量=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总质量-生成沉淀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