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单选题
1.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氢气、空气 B.氧化物:氧化铜、五氧化二磷
C.酸:硝酸、硫酸铜 D.碱:火碱、纯碱
2.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
A.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B.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C.外出时佩戴反雾霾口罩 D.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
3.不属于氦气用途的是(  )
A.作保护气 B.填充飞艇 C.作吸附剂 D.作电光源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5.襄阳市正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加大空气监测力度,改善环境状况 B.有效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垃圾资源化 D.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6.会造成酸雨的气体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氮气
7.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生成了两种物质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D.参加反应的“”和“”个数比是1:1
8.MgSO4和KCl溶液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S/g MgSO4 33.7 38.9 44.5 50.6 54.6 55.8 52.9 51.1
KCl 34.2 37.2 40.1 42.6 45.8 48.8 51.0 53.3
A.甲为MgSO4
B.t1℃应介于30℃~40℃
C.乙的饱和溶液从t4降到t2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先变大
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为使其溶液饱和,加入固体质量:甲=乙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B 鉴别N2和O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检验O2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 除去CaO中的CaCO3 高温煅烧
A.A B.B C.C D.D
10.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泥水 C.冰水 D.矿泉水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氧化氢能分解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浓硫酸具有腐蚀性 D.熟石灰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12.一定条件下,氧气能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二、科普阅读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2022年北京冬奥会虽已落幕,但运动员们的精神、英姿却永驻。
同时,在冬奥会如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及冰球等项目中运动员所穿冰刀鞋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鞋上真带刀吗?什么材质做的?…其实冰刀鞋上并没有刀,而是装在冰刀鞋底下的钢制刀状物,是冰鞋最重要的部位,而冰刀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目前发现距现在年代最久远的冰刀是用兽骨制成的。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后,兽骨才被铁制冰刀代替,到了19世纪才有了钢制冰刀。在对冰刀的逐渐研发中,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有着多样化,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其中,目前较常见的有碳素钢冰刀,比较造合初学者使用,在相同的条件下,碳素钢等级越高制成的冰刀边缘使用寿命越长,而碳素钢的等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的高低。在此类冰刀的制作工艺中,常将冰刀经热处理后使其表面硬度提高。再利用分段淬火的方法满足冰刀不同部位对硬度的需求,最终制成刀刃有一定孤度,刀前部有刀齿,且不同项目冰刀式样、孤度和刀齿也不同的现代冰刀。冰刀整体制成后,表面通常还需镀铬以防腐蚀。
此外高速工具钢冰刀,较适合熟练或中级爱好者使用:而适合国际竞技使用的高端冰刀用钢则为粉末合金钢,此种钢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其钢水是经过高压惰性气体或高压水雾化,得到钢的细小粉末,然后在高温、高压下压制成形,再经烧结而成的高速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端冰刀所用材料为   。
(2)碳素钢属于   材料(填“合成”或“金属”):
(3)镀铬可以增强耐腐蚀性的原因是   。
(4)淬火可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______(填字母)
A.耐磨性 B.塑性 C.韧性
(5)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
(6)向一定量的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可能有的物质是   。
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葡萄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由于葡萄果皮薄、果肉柔软,难以保存。葡萄的保鲜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冰温高湿保鲜法、SO2保鲜法等。
冰温高湿保鲜法。在贮藏过程中,葡萄中的糖(C6H12O6)、VC(C6H8O6)、水份等含量会因温度和湿度的波动而变化。将葡萄贮藏在其冻结点(0℃以下)的范围内、湿度保持在90%以上,能使其生理活性降至最低,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采摘时的成熟度对葡萄的保鲜也有一定影响。研究人员以巨峰葡萄为研究对象,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1.5℃和95%,观察其坏果率(如图1)。
SO2保鲜法。SO2气体对葡萄贮藏中常见的真菌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葡萄的呼吸强度。但SO2使用时间过长,会对葡萄造成漂白伤害。
表1不同葡萄品种出现漂白伤害的时间(0℃)
  红宝石 红地球 玫瑰香 龙眼
时间(天) 24 32 58 72
贮藏过程中,SO2会通过不同路径进入葡萄果肉。依据图2果皮中SO2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果肉,推测出“果皮到果肉”是一条路径。
葡萄的保鲜方法很多,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葡萄品种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保鲜方法。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不易保存的原因是   (答1条即可)。
(2)葡萄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C6H12O6)和VC(C6H8O6),两种物质中氧元素含量较高的是   。
(3)依据图1分析,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1.5℃和95%的条件下,影响巨峰葡萄坏果率的因素有   。
(4)由表1可知,在0℃贮藏60天不出现漂白伤害的葡萄品种为   。
(5)结合图2推测SO2进入果肉的另一路径是   (填序号,下同)。
A 穗轴→果梗→果刷→果肉
B 果刷→果梗→穗轴→果肉
C 果梗→穗轴→果刷→果肉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O2对葡萄的贮藏有益无害
B葡萄的保鲜效果与温度、湿度无关
C葡萄的保鲜效果与葡萄品种有关
三、综合题
15.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长赤麻饼十里飘香,这说明   。
(2)炒菜时宇飞妈妈用到了加碘盐,食盐中加碘可以预防   ;加碘食盐中实际加入了碘酸钾(KIO3),在KIO3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到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动物的肝脏富含维生素A,人体缺乏维生素A容易患   。
四、实验探究题
16.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如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室用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药品是   ,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如何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   。
五、计算题
17.取NaOH和NaCl的混合物3.63克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配制成70克溶液。向该溶液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测得溶液pH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1.2克时,溶液的pH   7(填“>”、“<”或“=”);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当pH=7时,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8.“控制变量法”是科学实验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化学兴趣小组对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测定,取m g块状和1g粉末状的贝壳样品,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装置如1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稀盐酸与固体充分接触,并分别测绘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1)m=   。
(2)实验结束后共收集到165mL的气体,二氧化碳常温下的密度为1.997g/L,即收集到CO2的质量为   g(精确到0.01g)。
(3)试计算出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请在2图中画出粉末状贝壳样品与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气压”曲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铜、五氧化二磷都属于氧化物,故B符合题意;
C. 硫酸铜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酸,故C不符合题意;
D.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碱,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气压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是其水溶液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是其水溶液中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2.【答案】C
【解析】【解答】植树造林;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燃煤发电,增大太阳能的发电;这三个措施都是有利于雾霾的治理,属于保护环境的好的行为。外出带口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现象。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的治理雾霾的措施分析
3.【答案】C
【解析】【解答】A. 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故A不符合题意;
B. 氦气的密度小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来填充飞艇,故B不符合题意;
C. 氦气没有吸附性,不能作吸附剂,故符合题意;
D. 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各种有色的光,可以做电光源,氦气可以做电光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进行分析。
4.【答案】D
【解析】【解答】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B说法不符合题意;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C说法不符合题意;
D.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D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热量放出,物体形态变化,颜色的变化,气味放出,沉淀的生成,气泡的产生等等。
5.【答案】D
【解析】【解答】A、加大空气监测力度,改善环境状况,A不符合题意;
B、有效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B不符合题意;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垃圾资源化,能减少污染,节约资源;C不符合题意;
D、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污染,应合理使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时,一切对环境不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根据这个判断即可。
6.【答案】C
【解析】【解答】A.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会导致酸雨,故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是不会导致酸雨,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氮能与水、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造成酸雨,故符合题意;
D. 氮气难溶于水,不会导致酸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7.【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示意图分析,去掉反应前后相同的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C、反应前有单质,反应后没有单质,化合价一定改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 ”和“ ”个数比应为2:1,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方程式,注意一定要配平。再结合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
8.【答案】D
【解析】【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硫酸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大后变小,而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甲为氯化钾,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B、在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而在3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则t1℃应介于20℃~30℃,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C、乙的饱和溶液从t4降到t2的过程中,乙的溶解度先变大后变小,则乙先变为不饱和溶液,后又变为饱和溶液,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由于t1及t3时,甲、乙饱和溶液均相等,则将等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均相等,则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为使其溶液饱和,加入固体质量:甲=乙,该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判断溶解度曲线交点;
C、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D、t1及t3时,甲、乙饱和溶液均相等,据此判断即可。
9.【答案】A
【解析】【解答】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氧气的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收集满,能达到实验目的;
D、把混有CaCO3的CaO固体在高温下锻烧,其中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即可除去其中的CaCO3,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知识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助燃性和氮气不支持燃烧知识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助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钙高温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氧化钙知识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答】A. 酸奶不具有稳定性、均一性,不是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 泥水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B不符合题意;
C. 冰水是同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 矿泉水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11.【答案】D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能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呈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C.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12.【答案】D
【解析】【解答】一定条件下,氧气能变为淡蓝色液体,氧气由气体变成液体,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质量、数目不变;
故答案为:D。
【分析】氧气从气态变为液态时,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氧分子的体积、质量、数目不变。
13.【答案】(1)粉末合金钢
(2)金属
(3)铬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
(4)A
(5)
(6)硝酸亚铁或Fe(NO3)2
【解析】【解答】(1)由材料可知,高端冰刀用钢为粉末合金钢;
(2)由材料可知,碳素钢是钢的一种,而钢和生铁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3)铬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
(4)由材料可知 ,淬火是在加热和保温后进行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操作,淬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耐磨性,故答案为:A。
(5)赤铁矿炼铁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由于活动性锌>铁>铜 >银,向一定量的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后与硝酸铜反应,锌反应完后,铁再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一定有活泼金属铁,可能有锌,也就是铁可能反应了一部分,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则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硝酸铜,一定有生成的硝酸锌,可能生成的硝酸亚铁。
【分析】(1)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分析;
(2)根据合金和纯金属属于金属材料分析;
(3)根据铬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分析;
(4)根据材料中淬火的作用分析;
(5)根据赤铁矿炼铁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6)根据向一定量的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后与硝酸铜反应,锌反应完后,铁再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锌和铁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分析。
14.【答案】(1)葡萄的果皮薄等
(2)VC
(3)成熟度和时间
(4)龙眼
(5)C
(6)AB
【解析】【解答】(1)由于葡萄果皮薄、果肉柔软,难以保存。
(2)葡萄糖(C6H12O6)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VC(C6H8O6) 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通过比较可知VC中氧元素的含量高。
(3)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坏果率增多,且9-10成成熟的葡萄明显坏果率高,所以影响巨峰葡萄坏果率的因素有成熟度和时间;
(4)由表1可知,在0℃贮藏60天不出现漂白伤害的葡萄品种为龙眼,在贮藏72天后才出现漂白伤害;
(5)由图2各部位二氧化硫含量推测SO2进入果肉的另一路径是:果梗→穗轴→果刷→果肉,
故答案为:C。
(6)A. SO2使用时间过长,会对葡萄造成漂白伤害,故不正确;
B. 在贮藏过程中,葡萄中的糖(C6H12O6)、VC(C6H8O6)、水份等含量会因温度和湿度的波动而变化,所以葡萄的保鲜效果与温度、湿度有关,故不正确;
C. 表1不同葡萄品种出现漂白伤害的时间不同,可知葡萄的保鲜效果与葡萄品种有关,故正确;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给出的资料,进行分析葡萄难以保存的原因。
(2)在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 。
15.【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甲状腺肿大;+5
(3)
(4)夜盲症
【解析】【解答】(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在远处可以闻到麻饼香味;故填: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食盐中加碘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在化合物中,K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x=+5;故填:甲状腺肿大;+5;
(3)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K+2H2O=2KOH+H2↑ 。故填:2K+2H2O=2KOH+H2↑ ;
(4)人体缺乏维生素A容易患夜盲症;故填:夜盲症。
【分析】(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
(3)钾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
(4)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
17.【答案】(1)酒精灯;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AC或AE;2KMnO4 K2MnO4+MnO2+O2↑
(4)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了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①是酒精灯;②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了。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
(2)涉及到气体的实验,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确定收集装置
(4)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18.【答案】(1)<;NaCl、HCl
(2)解:设:反应生成NaCl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x=1.17g;
y=0.8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3.63g﹣0.8g)+1.17g=4g;
所得溶液的质量=70g+10g=80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水,所以当滴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1.2g时,溶液pH<7,溶液呈酸性,此时盐酸过量,所含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分析】(1)根据图中所加盐酸的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确定反应时的溶液成分分析;
(2)根据反应的盐酸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氯化钠和原氢氧化钠质量,再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生成氯化钠和原样品中氯化钠之和,由此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19.【答案】(1)1
(2)0.33
(3)解:设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4)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1)控制变量法是控制一个因素不同,而其它因素都相同的实验方法,本实验是取mg块状和1g粉末状的贝壳样品,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进行对比实验,则m=1;
(2)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97g/L×165mL÷1000=0.33g;
(4)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答,反应速率快,因为样品的质量相同,最后生成气体的体积相同,气压相等。因此粉末状贝壳样品与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气压”曲线为: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要求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和密度计算质量分析;
(3)根据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4)根据粉末状药品反应速率快及颗粒大小只影响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气体的体积分析。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河南省中考预测化学试题一 (答案)

下一篇:2022-2023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达标测评卷(B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