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科学家研究出“酸性–氧化还原性”双循环钒催化氨脱硝的反应机理,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脱硝反应的催化剂 B.脱硝过程中需不断补充和
C.脱硝反应过程中V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D.脱硝反应的生成物能参与大气循环
2.我省为沿海省份,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等资源,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用下图表示。
下列关于海水提取Br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NaBr转化为Br2,可以选用Cl2、O2等还原剂
B.将Br2转化为HBr,可利用溴单质易升华的特性用空气将溴吹出
C.将Br2转化为HBr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H2O+Br2=2H++SO+2HBr
D.海水提取溴中出现了两次溴离子被氧化的过程
3.根据反应,,。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B. C.蔗糖 D.
5.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A.盐酸 B.醋酸溶液 C.氯化钙 D.蔗糖溶液
6.受北宋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启发,2022年央视春晚创作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作画所用的绢丝属于有机物
B.作画中的青绿色颜料绿松石CuAl6(PO4)4(OH)8 5H2O中Cu的化合价为+2
C.作画所需的墨水属于悬浊液
D.舞台上的“云雾”可用干冰来制造
7.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2SO4、CO2 B.Cu、SO2 C.NaCl、BaSO4 D.稀盐酸、NH3
8.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A.酒精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胶体 D.水
9.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黑火药中只含有一种单质 B.爆炸时吸收热量
C.反应中S作氧化剂 D.反应为置换反应
1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u与浓硝酸混合:
B.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C.向足量Ca(HCO3)2溶液中滴入少量Ca(OH)2溶液:
D.常温下,将氯气通入水中:
11.有关胶体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C.向饱和 FeCl3 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 溶液可以制备 Fe(OH)3 胶体
D.胶体微粒可以透过半透膜而不能透过滤纸
12.元素铬()的几种化合物存在如图转化关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可作为氧化剂 B.反应①表明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C.反应②利用了氧化性 D.反应①②③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
13.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Cl2=Mg2++Cl B.NaHCO3=Na++H++CO
C.NaHSO4=Na++H++ D.Ba(OH)2=Ba2++2(OH)-
14.下列变化过程中,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l2→Cl- B.NaHCO3→Na2CO3 C.Fe→Fe2O3 D.H2O→H2
15.在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O、CO B.Na+、Cu2+、SO、OH-
C.Ca2+、K+、Cl-、CO D.K+、Fe2+、MnO、I-
二、填空题
16.雾霾中含有的污染物NO可以被含Ce4+的溶液吸收,生成、物质的量之比为1∶1,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7.现有下列物质:①K2SO4晶体②液态SO3③硫酸④汞⑤CaCl2溶液⑥熔融的NaCl⑦乙醇。回答下列问题:
(1)能导电的是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
18.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大小范围为_______m。制备时,向40 mL_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停止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
(3)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a. 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b.随后沉淀溶解。
(4)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Fe(OH)3胶体和 Al(OH)3胶体混合后_______ (填“是"或“否气有沉淀生成。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_______ (填“能"或“不能)净水。
三、计算题
19.从旧CPU中回收金部分流程如下
若用Zn粉将溶液中的1 mol HAuCl4完全还原,则参加反应的Zn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20.酸性条件下,与按物质的量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产物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请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的填空与配平。
( )H++( )NO2-+( )I-→( )+( )+( )H2O
根据上述离子方程式,1摩尔参与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_,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钢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其表面有一层“铜绿”,“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产生的,化学式为[],“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1)从物质分类标准看,属于_______(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
(3)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
(5)王军同学觉得上述转化,步骤繁琐,浪费资源,设计以下流程,请你帮他补充完整:_______
_______
22.有一无色溶液,其中可能含有Fe3+、Al3+、Fe2+、Mg2+、Cu2+、K+、CO、SO等离子中的几种,为分析其成分,取此溶液分别进行了四个实验,其操作和有关现象如下图所示:
已知Al(OH)3能溶于强碱,实验③中的沉淀并未减少,据此可知:
(1)由实验①和实验②可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为_______,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写出实验④中生成气体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在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
(4)该溶液由两种常见盐溶于水形成,则其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五、实验题
2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Cl-、Mg2+、Ba2+、CO、SO,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②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②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_____,在100mL溶液中该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
(2)由实验③可以判断中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_____。
(3)由上述实验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K+一定存在 B.100mL溶液中含0.01molCO
C.Cl-可能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24.已知水合肼(N2H4·H2O)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沸点为120.1℃,有毒且不稳定,在300℃时分解成N2、NH3、H2和H2O,有淡氨味,具有强碱性、强还原性和吸湿性。某小组为探究其性质进行以下实验。
Ⅰ.水合肼的实验室制备。
用NaClO碱性溶液与尿素[CO(NH2)2]水溶液在40℃时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迅速升温至110℃继续反应可以制得水合肼,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及夹持装置略)。
(1)反应时应向三颈烧瓶中逐滴滴加NaClO碱性溶液,防止其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
(2)三颈烧瓶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Ⅱ.探究水合肼的分解产物。
该小组成员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热分解水合肼,并对分解产物( N2、H2、NH3、H2O)进行探究。
(3)C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E中少量铜粉的作用是_______。
(4)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热装置E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5)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G中无现象,H中_______,Ⅰ中_______。
(6)N中当_______时开始收集气体,若最后检验所收集的气体为N2,能否说明是水合肼热分解产生的?并说明理由: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分析】环式反应过程图中,“入环”的物质为反应物,“出环”的物质为产物,环上的物质先反应后生成的为催化剂、先生成后反应的为中间产物。
解析:A.由转化关系知,在脱硝反应前后结构和质量不变,作催化剂,A正确;
B.氨气与氧气均为反应物,故脱硝过程中需不断补充,B正确;
C.脱硝反应过程中Ⅴ的成键数改变,V的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
D.脱硝反应的生成物为氮气和水,能参与大气循环,D正确;
故选C。
2.D
【分析】氯碱工业即电解氯化钠溶液可生成氢氧化钠,氯化镁加入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再加入稀盐酸得到氯化镁溶液,溴化钠通入氯气氧化生成溴单质,再加入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HBr,最后用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
解析:A.将NaBr转化为Br2,可以选用Cl2作还原剂,A错误;
B.利用溴单质易挥发的物理性质,可用热空气将溴单质吹出,B错误;
C.Br2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HBr,离子方程式为:SO2+2H2O+Br2=4H+++2Br-,C错误;
D.溴化钠通入氯气氧化生成溴单质,HBr最后用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溴离子两次被氧化,D正确;
故选:D。
3.B
解析: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则反应中,氧化性;O2>S;反应中,氧化性:I2>S;反应中,氧化性O2>I2。因此,氧化性,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B
【分析】电解质是指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解析:A.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不符合题意;
B.SO2水溶液能导电,但SO2自身不能电离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B符合题意;
C.蔗糖水溶液不导电,C不符合题意;
D.NaHCO3水溶液能导电,属于电解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分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
解析:CH3COOH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等物质的量浓度时离子浓度最小,导电能力最差;HCl、CaCl2均为强电解质,均完全电离,蔗糖属于非电解质,不能电离,由于HCl=H++Cl-、CaCl2=Ca++2Cl-,故氯化钙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大,所带电荷最多,导电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C。
6.C
解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有机物,A正确;
B.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Cu的化合价为x,则x+(+3)×6+(-3)×4+(-1)×8=0,可得x=2,B正确;
C.墨水是碳溶于水形成液溶胶,属于胶体,C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制造,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在水溶液或熔融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态均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解析:A.Na2SO4为电解质,CO2为非电解质,故A正确;
B.铜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错误;
C.NaCl、BaSO4两者均为电解质,故C错误;
D.稀盐酸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氨气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A。
8.C
解析: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即氢氧化铁胶体,而酒精溶液、碳酸钠溶液是溶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水也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C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9.C
解析:A.黑火药中含有碳和硫单质,A错误;
B.爆炸时释放热量,B错误;
C.反应中硫得电子化合价降低,S作氧化剂,C正确;
D.上述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定义,D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A.铜与浓硝酸混合发生的反应为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4H+ =Cu2++2NO2 ↑+ 2H2O,故A错误;
B.因澄清石灰水过量,所以设Mg(HCO3)2为1mol,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2Ca2++4OH-=2CaCO3↓+Mg(OH)2↓+2H2O,故B错误;
C.向足量Ca(HCO3)2溶液中滴入少量Ca(OH)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HClO属于弱酸,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C。
11.B
解析: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故A错误;
B.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故B正确;
C.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氢氧化铁沉淀,不可能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
D.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所以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能透过滤纸,故D错误;
故选B。
12.D
解析:A.K2Cr2O7中Cr元素化合价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因此K2Cr2O7可作为氧化剂,A正确;
B.Cr2O3是金属氧化物,与KOH反应,产生KCrO2和水,所以反应①表明Cr2O3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正确;
C.在反应②中H2O2将KCrO2氧化为K2Cr2O4,说明H2O2具有氧化性,C正确;
D.在反应①③中Cr元素化合价不变,D错误;
故选D。
13.C
【分析】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离子的化学方程式。据此解答。
解析:A.氯化镁完全电离出镁离子和氯离子:MgCl2=Mg2++2Cl-,A错误;
B.碳酸氢钠是弱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NaHCO3=Na++HCO,B错误;
C.NaHSO4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故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C正确;
D.氢氧化钡是二元强碱,完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钡离子:Ba(OH)2=Ba2++2OH-,D错误;
答案选C。
14.C
解析:A.Cl2→Cl-,Cl元素化合价降低,需加入还原剂;故A错误;
B.NaHCO3→Na2CO3,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故B错误;
C.Fe→Fe2O3,Fe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故C正确;
D.H2O→H2,H元素化合价降低,需加入还原剂;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5.C
解析:A.四种离子均无色,且相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铜离子为蓝色,不能存在于无色透明溶液,且铜离子与OH-会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离子均为无色,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符合题意;
D.亚铁离子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根离子为紫红色,且高锰酸根离子会和亚铁离子、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6.4Ce4++2NO+3H2O=4Ce3++++6H+
解析:雾霾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NO,可以被含Ce4+的溶液吸收,生成、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H2O+2NO+4Ce4+=4Ce3++++6H+。
17.(1)④⑤⑥(2)①③⑥(3)②⑦
解析: (1)④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能导电;⑤CaCl2在溶液中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钙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⑥熔融的NaCl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故答案为:④⑤⑥;
(2)①K2SO4晶体、③硫酸和⑥熔融的NaCl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可以导电,本身属于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答案为:①③⑥;
(3)②液态SO3、⑦乙醇是化合物,自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答案为:②⑦。
18.(1) 10-9-10-7 沸水 饱和氯化铁溶液 红褐色
(2)丁达尔效应
(3)稀硫酸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
(4) 否 能
解析:(1)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范围为1-100nm,即10-9-10-7m;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时,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2)证明有胶体产生的实验方法为:丁达尔效应;
(3)稀硫酸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故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后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继续滴加后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反应,沉淀会溶解;
(4)两种胶体的胶粒均带正电荷,同性电荷相斥,故两种胶体混合后不会有沉淀生成,选否;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而氢氧化铁胶体同样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选能。
三、计算题
19.5
解析:1 mol HAuCl4完全被还原,HAuCl4得到3 mol e-,锌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设参加反应的Zn的物质的量为x,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2x=3 mol,解得x=1.5 mol,则参加反应的Zn的物质的量是1.5 mol,故答案为:1.5。
20.2 2 I2 2NO↑ 2
【分析】由题干中“生成的产物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可知生成物中有I2,碘元素化合价升高了,中N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具有氧化性,由此可知该反应的的氧化剂被还原为NO,KI被中I-被氧化为I2,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相等并结合电荷守恒以及原子守恒进行配平;根据方程式中化合价升降计算转移电子数并同时分析出被还原的元素。
解析:由上述分析可知,氧化剂NaNO2中N元素化合价从+3将为NO中的+2价,降低1个化合价,I-中的I元素化合价从-1价升高为0价,升高1个化合价,令NO2-系数为1,则I-系数为1,NO系数为1,I2系数为0.5,然后根据电荷守恒可知H+系数为2,H2O的系数为1,然后将方程式中所有系数乘以2,可配平方程式为:4H++2NO2-+2I-=I2+2NO↑+2H2O;
根据上述分析,当有1molKI参加反应时,I元素化合价升高1,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被还原的元素是N;
故答案为4;2;2;I2;2NO↑;2;;。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1)B
(2)CuO
(3)
(4) ④ ①④
(5)
解析:根据题意,,铜被腐蚀生成铜绿,铜绿溶于盐酸生成铜盐,然后加碱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CuO,最后氢气还原CuO得到铜。
(1)铜绿是碱式碳酸铜的俗称,所以Cu2(OH)2CO3属于碱式盐,故答案为: C;
(2)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Cu(OH)2 →④,所以B是CuO,故答案为: CuO;
(3)依据的变化过程,反应②为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 ;
(4)在反应过程中: ;铜在潮湿空气中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2Cu+O2+H2O+CO2= Cu2(OH)2CO3,发生了化合反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是铜绿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及CO2、H2O,Cu2(OH)2CO3 + 4HCl = 2CuCl2+3H2O+CO2↑,A为铜盐,是复分解反应;
是铜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复分解反应;
是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是分解反应;
是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是置换反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④;①④;
(5)根据流程可知铜转化为铜绿后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电解硫酸铜溶液得到铜,故流程为:硫酸铜,答案为。
22.(1) K+、SO Ba2++SO=BaSO4↓
(2)2Na2O2+2H2O=4Na++4OH-+O2↑
(3)Fe3+、Al3+、Fe2+、Cu2+、
(4) MgSO4 K2SO4
【分析】无色溶液,其中可能含有Fe3+、Al3+、Fe2+、Mg2+、Cu2+、K+、、等离子中的几种,说明溶液中不含Fe3+、Fe2+、Cu2+;根据实验①焰色反应为紫色,说明含有钾离子;根据实验②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说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根据实验③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生成沉淀,说明含有镁离子,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共存,则不存在碳酸根离子;已知Al(OH)3能溶于强碱,实验③中的沉淀并未减少,故溶液中不含有铝离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解析:(1)由实验①和实验②可判断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为K+、;②中反应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2++SO=BaSO4↓;
(2)④中过氧化钠和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3)根据前面分析溶液无色,说明不含Fe3+、Fe2+、Cu2+,根据有镁离子,说明不含,实验③中的沉淀并未减少,说明不含有铝离子,因此在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有Fe3+、Al3+、Fe2+、Cu2+、;
(4)根据前面分析得到含有的离子为Mg2+、K+、,该溶液可由两种常见盐溶于水形成,则其化学式分别为K2SO4和MgSO4。
五、实验题
23.(1) NH 0.4 mol/L
(2)CO,SO
(3)AC
【分析】①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可能含有Cl-、CO、SO;
②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生成0.04mol气体,则该气体为氨气,证明一定含有NH0.04mol;
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SO,则一定不存在Ba2+、Mg2+;生成沉淀BaSO4物质的量;生成的沉淀BaCO3物质的量;
综上所述100mL溶液中含有n(NH)=0.04mol、n(CO)=0.02mol、n(SO)=0.01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还一定存在K+,由于Cl-不能确定,所以n(K+)至少为0.02mol。
解析:(1)由实验②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NH,在100mL溶液中该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mol÷0.1L=0.4mol/L;
(2)由实验③可以判断中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CO、SO;
(3)由分析知:K+一定存在,NH一定存在,Cl-不确定,Mg2+一定不存在,Ba2+一定不存在,CO一定存在,SO一定存在,
A.K+一定存在,故A正确;
B.n(CO)=n(BaCO3)=0.02mol,则100mL溶液中含0.02mol CO,故B错误;
C.Cl-不确定,故C正确;
D.Ba2+一定不存在,Mg2+一定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AC。
24.(1)制备的产品水合肼具有强还原性,而NaClO具有强氧化性,它们能发生反应,必须控制NaClO碱性溶液不过量
(2)ClO-+CO(NH2)2 +2OH-Cl-+N2H4·H2O+
(3) 饱和NaHCO3溶液 作催化剂
(4)打开启普发生器导管上的旋塞K,待装置M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关闭旋塞K
(5) 黑色粉末变红色 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6) 水槽中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 不能,因为水合肼热分解产生的NH3也能还原CuO生成N2
【分析】Ⅰ.首先利用NaClO碱性溶液与尿素[CO(NH2)2]水溶液在40℃时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迅速升温至110℃继续反应可以制得水合肼;
Ⅱ.启普发生器中,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HCl杂质,装置C中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HCl,装置E中水合肼分解产生N2、H2、NH3、H2O,水蒸气在冰水中冷凝变为液态水,无水硫酸铜不变蓝,剩余的气体通入氧化铜粉末中加热,H2和NH3均能还原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并吸收水,浓硫酸吸收氨气,氢氧化钡吸收二氧化碳,装置N中收集到氮气。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水合肼具有强还原性,NaClO具有强氧化性,两者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反应时应控制NaClO碱性溶液不过量,故答案为:制备的产品水合肼具有强还原性,而NaClO具有强氧化性,它们能发生反应,必须控制NaClO碱性溶液不过量;
(2)三颈烧瓶中NaClO碱性溶液与尿素[CO(NH2)2]水溶液反应制得水合肼,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NH2)2 +2OH-Cl-+N2H4·H2O+,故答案为:ClO-+CO(NH2)2 +2OH-Cl-+N2H4·H2O+;
(3)C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杂质,盛放的试剂为饱和NaHCO3溶液;E中铜粉作催化剂,加快水合肼分解的速率,故答案为:饱和NaHCO3溶液;作催化剂;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之后,应打开启普发生器导管上的旋塞K,待装置M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关闭旋塞K,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之后再加热装置E,故答案为:打开启普发生器导管上的旋塞K,待装置M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关闭旋塞K;
(5)实验过程,由于水合肼分解生成的水在冰水中冷凝为液态水,则装置G无现象,装置H中氧化铜被还原为单质铜,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色,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则装置I中固体由白色变蓝色,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红色;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6)当N中水槽中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由于水合肼分解产生的NH3也能还原氧化铜生成N2,因此若最后检验所收集的气体为N2,不能说明N2是水合肼分解产生的,故答案为:水槽中导管口出现均匀的气泡;不能,因为水合肼热分解产生的NH3也能还原CuO生成N2。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三章铁金属材料单元同步测试卷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下一篇: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检测题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