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含解析)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卤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F>HCl>HBr
B.同周期第IIA族和第IIIA族元素原子序数可能相差1、11、25
C.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VIII A族
D.主族元素都有最高正价,且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这种相似性称为对角线规则,如和、和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离子化合物
B.基态铝原子最高能层符号为
C.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
D.镁元素在焰色试验中无特殊颜色,是因其发射光谱的波长不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内
3.下列说法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原子半径:Na>O B.H2CO3酸性比H2SiO3强
C.HCl是强酸而H2S是弱酸 D.Cl2可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4.下列物质的应用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用氨作制冷剂 B.用氢氟酸刻蚀玻璃
C.用石英砂制粗硅 D.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
5.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在指定的分散系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空气:HCl、CO2、NO、NH3 B.水玻璃:K+、H+、NO、Cl-
C.pH=10的溶液:SO、Na+、S2-、Ca2+ D.氨水:Na+、NH、NO、Al(OH)3
6.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有人设计如下步骤:①将海带灼烧成灰,在灰中加水搅拌;②加四氯化碳充分振荡静置;③通入氯气;④过滤;⑤用分液法分离液体混合物。合理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周期的元素都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
B.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
C.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六个纵行,也就是十六个族
8.在核反应中用α粒子(即氦核He)轰击金属原子X,得到核素Y,开创了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先河:X+He→Y+n。其中元素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
B.α粒子轰击金属原子X发生了化学反应
C.X的原子半径小于Y的原子半径
D.X、Y均可形成三氯化物
9.元素周期律为人类推测元素性质提供了依据。根据周期律推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 B.酸性强弱:
C.碱性强弱: D.金属性:
10.下列各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A. B. C. 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②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③Fe2O3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④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⑤SiO2可用于制太阳能电池。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较为相似,下列关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推测正确的是
A.Li、Na同主族,因为Na在空气中加热生成Na2O2,推测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2
B.Cl、I同主族,因为Cl2能与水反应:Cl2+H2OHClO+HCl,推测I2也能与水反应:I2+H2OHIO+HI
C.Mg、Ba同主族,因为Mg(OH)2难溶于水,推测Ba(OH)2也难溶于水
D.F、Cl同主族,因为HClO4是强酸,推测HFO4也是强酸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化学物质在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有下列物质:①硅胶、②NaClO、③浓硫酸、④Na2O2、⑤Al(OH)3、 ⑥Na2CO3,按要求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_。
(2)“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
(3)呈白色絮状沉淀的是_______ 。
(4)俗称纯碱的是_______。
(5)为淡黄色固体的是_______。
(6)能使蔗糖变黑的是_______。
14.元素周期表的利用
①寻找优良催化剂,寻找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特种合金,用来制造火箭、导弹、宇宙飞船等:____。
②寻找用于制农药的材料:____。
③寻找半导体材料:____。
15.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
(2)写出Y元素形成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单质Z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16.卤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已知: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可生成氯气。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及所给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可以用来判断氯、溴、碘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HCl、HBr、HI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②AgCl、AgBr、AgI的颜色逐渐加深;
③ HCl、HBr、HI的酸性依次减弱;
④ Cl2、Br2、I2的颜色逐渐加深;
⑤ Cl2、Br2、I2和H2反应条件由光照(或点燃)→ 一定温度→ 持续加热;条件由易到难;
⑥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某化学探究小组选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和下列所给的试剂来证明非金属性:Cl>I,请你按照他们的设计思路完成该实验。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①浓盐酸,②硝酸银溶液,③KMnO4,④稀盐酸,⑤淀粉碘化钾溶液, ⑥MnO2, ⑦NaOH溶液;⑧浓硫酸
烧瓶A中应盛放的药品是______(填序号),试管C中应盛放的药品是______(填序号),则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现象,即可证明非金属性Cl>I。
(3)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图所示。
①D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生成1molC时,____KJ的热(填吸收或放出以及具体数值)
17.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以完成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
(1)现有稀硝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硅酸钠溶液五种试剂。选择三种试剂利用如图装置证明酸性强弱:H2SO4>H2CO3>H2SiO3。
①仪器B的名称:____,A中试剂:____,B中试剂:____。
②由实验现象可得C和Si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
③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利用如图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气体具有漂白性。已知:Na2SO3+H2SO4=Na2SO4+SO2↑+H2O。在装置A中加入70%的硫酸溶液,B中加入Na2SO3粉末,则:
①C中应加入____溶液(填“品红”或“石蕊”)。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现象是____,反应完全后,将C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发生的现象是____。
②如果仅用如图装置进行此实验,缺点是____;可以怎样改进:____。
③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H2S溶液中,会看到产生淡黄色的沉淀,请写出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18.实验室从海带浸取液中提取碘单质。
(1)碘的结构与性质
①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
②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核素表示为_______。
③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_____。(须用试剂:新制氯水、KI溶液,淀粉溶液)
(2)提取碘单质
I.萃取氧化法:向浸取液中加入,调节pH为3~4,加入,再加入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溶液。
①调pH时不用盐酸来替代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a.盐酸易挥发使溶液pH变化快,不易挥发溶液pH缓慢
b.为弱电解质,反应过程中电离出维持溶液的pH
②加入的作用是_______,得到的溶液。
II.双氧化法:把浸取液分成A、B两份,在催化下用把A溶液中的氧化为,然后与B溶液混合,经盐酸酸化得到碘单质。
③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④A、B两份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时,可使碘的提取率最高。
(3)废液的处理:提取碘后的酸性废液中含有少量的、,向废液中加入适量把氧化成,然后加入活性炭,过滤后排放。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
19.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则35Cl和37Cl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由Na、35Cl和37C构成的11.7g氯化钠中含35Cl的质量是___g;11.7g该晶体刚好能和某200mL的AgNO3溶液完全反应,则该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mol/L。
20.已知化合物X由3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适量X,加水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取反应后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②取2.95gX溶于水,加入含H2SO40.025mol的硫酸恰好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0.056L无色气体;反应后的溶液可与0.015molSiO2反应,得到无色刺激性气体,该气体易潮解,在潮湿空气中可产生浓烟雾。
请回答:
(1)X中3种元素是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X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加少量酸或少量碱溶液时,溶液pH值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试用离子方程式解释:___________。
21.(1)微粒AXn- 核外有18个电子,则它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核内中子数为___________。
(2)由1H216O与2H217O所代表的物质中,共有_________种元素,________种原子。
(3)某实验需要l mol/L的Na2CO3溶液230 mL,配制时需要Na2CO3·10H2O_________g。
22.X、Y、Z、J、Q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Z在地壳中含量最高,J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Q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总数之比为3∶8,X能与J形成离子化合物,且J+的半径大于X-的半径,Y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请回答:
(1)Q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
(2)将这五种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排列,排在第四的元素原子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3)元素的非金属性Z_______ (填“>”或“<”)Q。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事实有_______ (填字母)。
A.Q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B.Z与Q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C.Z和Q的单质的状态
D.Z和Q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X与Y可形成10电子的分子A和阳离子B,请写出两者电子式:A_______;B_______
(5)M和N均为上述五种元素中的2种组成的化合物,且M和N反应有Z2气体生成,写出M和N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参考答案:
1.B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中化学键越稳定,氢化物在水溶液中越不易电离出氢离子,非金属性F>Cl>Br,则氢卤酸的酸性:HFB.第ⅡA族与第Ⅲ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之差在短周期相差1(相邻)、4和5周期相差11(中间为副族和第ⅤⅢ族)、6和7周期相差25(中间为副族和第ⅤⅢ族且含锕系和镧系),故B正确;
C.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族,故C错误;
D.F无正价,故D错误;
故选B。
2.D
A.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根据对角线规则可知,也是共价化合物,选项A错误;
B.基态铝原子最高能层符号为M,选项B错误;
C.镁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对角线规则可知,在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选项C错误;
D.镁元素在焰色试验中无特殊颜色,是因其发射光谱的波长不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内,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3.C
A.O与S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S>O,Na与S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Na>S,所以原子半径:Na>O,A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B.C与Si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弱,故H2CO3酸性比H2SiO3强,B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C.HCl是强酸而H2S是弱酸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周期律能解释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C符合题意;
D.Cl与I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D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答案选C。
4.C
A. 氨气易液化,液态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此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A错误;
B. 氢氟酸与SiO2反应,生成SiF4气体和H2O,不存在化合价变化,因而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 以SiO2为原料生成硅单质,硅的化合价从+4价被还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 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化合物,发挥褪色作用,不存在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选择C。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是伴随着物质化合价的变化的,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条件。SO2的漂白作用是不稳定的,且遇热可逆。
5.D
A.一氧化氮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氯化氢与氨气化合为氯化铵,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氢离子与硅酸根离子生成难溶于水的硅酸,B错误;
C.SO和钙离子生成亚硫酸钙的沉淀而不共存,C错误;
D.氨水中Na+、NH、NO、Al(OH)3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
故选D。
6.D
这是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海带灰溶解后过滤,以除去海带灰中不溶于水的固体,滤液中含I-,通入Cl2置换出I2:Cl2+2I-=2Cl-+I2,I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却易溶于四氯化碳,用四氯化碳萃取I2,四氯化碳不溶于水,与水溶液分层,静置,分液,下层即为I2的四氯化碳溶液。所以合理的操作顺序是:①④③②⑤,答案选D。
7.B
A.第一周期不含碱金属元素,除第一周期外,各周期的元素都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故A错误;
B.第二、三周期各含8种元素,则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如Li与Na、O与S等,故B正确;
C.第2列元素、He及某些过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共有十八个纵行,分为16个族,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把握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的位置等为解答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原子的结构。
8.D
由X+He→Y+n及质量守恒可知:W=30+1-4=27,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2)/2=3,金属原子X的质量数为27、且位于ⅢA族,Z=13符合题意,则X为Al;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3=5,质子数为13+2=15,Y为P,以此来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X为Al、Y为P。
A.X的质量数是27,其相对原子质量近似为27,故A错误;
B.该变化为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X>Y,故C错误;
D.元素X、Y均可形成三氯化物,如氯化铝、三氯化磷,故D正确;
故选D。
9.C
A.同周期自左向右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大小:,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酸性强弱:,B错误;
C.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强弱:,C正确;
D.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D错误;
答案选C。
10.B
M的原子序数为37,位于第五周期,根据上下层周期同族的核外电子数差值进行计算。
M的原子序数为37,位于第五周期,同族上下周期的核外电子数差18,即上层元素原子序数为19,下层元素原子序数为55,则符合题意的为B。
答案为B。
11.C
①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①错误;②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②正确;③Fe2O3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③正确;④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④正确;⑤二氧化硅为绝缘体,不导电,而Si导电,可用于制太阳能电池,⑤错误,答案选C。
12.B
A.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故A错误;
B.Cl2能与水反应:Cl2+H2OHClO+HCl,同样I2也能与水反应:I2+H2OHIO+HI,故B正确;
C.Ba(OH)2易溶于水,故C错误;
D.F、Cl同主族,氟气的氧化性比氯气的氧化性强,也强于氧气,不存在+7价的氟,故HFO4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13.(1)①
(2)②
(3)⑤
(4)⑥
(5)④
(6)③
(1)硅胶具有吸水性,且无毒,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浓硫酸虽然也能作干燥剂,但由于其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故此处选①。
(2)“84”消毒液由Cl2和NaOH溶液反应得到,即Cl2+2NaOH=NaClO+NaCl+H2O,故“84”消毒液含有成分NaClO、NaCl,其中有效成分是NaClO,故此处选②。
(3)Al(OH)3呈白色絮状沉淀,故此处选⑤。
(4)Na2CO3俗称纯碱,故此处选⑥。
(5)Na2O2为淡黄色固体,故此处选④。
(6)蔗糖为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将蔗糖中的H、O元素按照2:1的比例脱掉,从而使蔗糖碳化变黑,故此处选③。
14. 过度元素区 非金属元素F、Cl、S、P等 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处
【解析】略
15. He 2F2+2H2O=4HF+O2 2Na+S=Na2S
由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可知,X为He、Y为F、Z为S;结合各元素形成的单质性质进行分析。
由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可知,X为He、Y为F、Z为S;
(1)X属于He元素,氦属于单原子分子,其单质的化学式是He;
故答案为:He;
(2)Y元素形成的单质为F2,与水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方程式:2F2+2H2O=4HF+O2;
故答案为:2F2+2H2O=4HF+O2;
(3)Z为S元素,钠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钠,方程式为:2Na+S=Na2S;
故答案为:2Na+S=Na2S。
16. ①⑤⑥ ③ ⑤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C中溶液变蓝 ClO4- 3ClO-=ClO3-+2Cl- 放出117kJ
试题分析:(1)①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越强,反之也成立,故正确;②非金属性是化学性质,颜色是物理性质,因此不能通过颜色深浅,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③通过酸性比较,看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HCl、HBr、HI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不能判断,故错误;④颜色是物理性质,非金属性是化学性质,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⑤和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条件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故正确;⑥单质氧化性强,一般非金属性强,故正确;符合题意的是①⑤⑥;(2)证明Cl>I,通过置换反应氯气置换出碘,根据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因此利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的反应,烧瓶A中应盛放的药品是③,试管C盛放⑤,Cl2有毒,污染空气,必须尾气处理,则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淀粉遇碘变蓝,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蓝色;(3)D中Cl的化合价为+7,则ClO42-;②B中Cl的化合价为+1,则B为ClO-,A中Cl显-1,则A为Cl-,C为ClO3-,因此反应为3ClO-=ClO3-+2Cl-,反应物能量-生成物总能量=3×60-63-2×0=117kJ,放出能量。
考点:考查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实验设计评价、氯气的性质等知识。
17. 圆底烧瓶 稀硫酸 碳酸钠粉末 CH4>SiH4 CO2+H2O+Na2SiO3=H2SiO3↓+Na2CO3 品红 红色溶液褪色 红色恢复 会污染环境,造成酸雨 在C装置出气口的导管再接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将产生的二氧化硫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SO2+2H2S=3S↓+2H2O
(1)强酸可以制弱酸,所以稀硫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证明酸性::H2SO4> H2CO3 ;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可生成硅酸沉淀说明酸性:H2CO3>H2SiO3;
(2)装置A中加入 70%的硫酸溶液,B中加入Na2SO3粉末,二者反应生成SO2,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装置C中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二氧化硫会对空气造成污染,需要处理,其可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可用NaOH溶液吸收据此分析解答。
(1)①根据仪器B的结构特点可知其为圆底烧瓶;根据分析可知A中应盛放稀硫酸;B中应盛放碳酸钠粉末;
②由实验现象,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可生成硅酸沉淀说明酸性:H2CO3>H2SiO3,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可得非金属性:C>Si,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CH4>SiH4;
③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中为二氧化碳与硅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Na2CO3;
(2) ①品红溶液可以检验二氧化硫,所以C中应加入品红溶液,可观察到C中红色溶液褪色;完全反应后将C试管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C中溶液颜色恢复;
②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所以属于酸雨污染,需要吸收尾气处理,;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在C装置出气口的导管再接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将产生的二氧化硫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③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H2S溶液中,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H2S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2+2H2S=3S↓+2H2O。
18.(1) 第5周期第VIIA族 取少量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滴加新制氯水;若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2) b 萃取生成的碘 1∶5
(3)吸附碘单质
萃取碘采用四氯化碳萃取分液的方法得到生成的碘单质;
(1)①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5周期第VIIA族;
②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核素表示为;
③氯气能将碘化钾中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则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故实验设计为:取少量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滴加新制氯水;若溶液出现蓝色则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2)①盐酸为强酸,不能部分电离出氢离子维持溶液pH在一定范围内,而为弱电解质,反应过程中电离出维持溶液的pH,故选b;
②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溶,故加入的作用是萃取生成的碘,得到的溶液;
③氧化生成和水,氧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2,碘元素化合价由-1变为+5,根据电子守恒可知,离子方程式为;
④碘离子和反应生成碘单质,中碘元素由+5变为0,碘离子中碘化合价由-1变为0,由电子守恒可知,A、B两份溶液的体积比为1∶5时,可使碘的提取率最高;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碘单质。
19. 3∶1 5.25 1
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列式计算35Cl和37Cl的原子个数比,再结合氯化钠的质量计算35Cl的质量,根据氯化钠与硝酸银的化学方程式计算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设1737Cl和1735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有:=35.5,解之得x∶y=3∶1;n(NaCl)==0.2mol,所以1735Cl为0.15mol,1735Cl的质量是0.15mol×35g/mol=5.25g;根据NaCl~AgNO3~AgCl知, n(AgNO3)= n(NaCl)=0.2mol, c(AgNO3)==1mol/L,故答案为3∶1;5.25;1。
20. K、Cu、F 4K3CuF6+10H2SO4+2H2O =6K2SO4+4CuSO4+24HF+O2↑ 加少量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F-=HF,加少量碱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F+OH-=F-+H2O
①化合物X由3种元素组成,取适量X,加水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蓝色沉淀为Cu(OH)2,说明X中有铜元素,取反应后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说明X中有钾元素;②取2.95gX溶于水,加入含H2SO40.025mol的硫酸恰好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可与0.015molSiO2反应,得到无色刺激性气体,该气体易潮解,在潮湿空气中可产生浓烟雾,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F,说明X中含有氟元素。反应后的溶液可与0.015molSiO2反应,方程式为SiO2+4HF=SiF4 ↑+2H2O,n(HF)=0.015mol=0.06mol,m(F)=0.06mol×19g mol-1 =1.14g;n(H2SO4)=0.025mol= [2n(K+)+n(Cu2+)],n(K+)×39g mol-1 +n(Cu2+)×64g mol-1 =2.95g-1.14g=1.81g,解得n(K+)=0.03mol,n(Cu2+)=0.01mol,n(K+):n(Cu2+):n(F-)=0.03:0.01:0.06=3:1:6,X的化学式为K3CuF6。X中铜显+3价,能将水中氧元素氧化生成氧气,生成标准状况下0.056L无色气体为氧气,n(O2)==0.0025mol。
(1)由分析:X中3种元素是K、Cu、F。故答案为:K、Cu、F;
(2)X的化学式为K3CuF6,其中铜是+3价与稀硫酸反应将水中氧元素氧化生成氧气,铜还原成+2价铜,化学方程式是4K3CuF6+10H2SO4+2H2O =6K2SO4+4CuSO4+24HF+O2↑。故答案为:4K3CuF6+10H2SO4+2H2O =6K2SO4+4CuSO4+24HF+O2↑;
(3)①反应4K3CuF6+10H2O=4Cu(OH)2↓+O2↑+12KF+12HF,KF-HF形成缓冲溶液,加少量酸时发生反应:H++F-=HF,加少量碱时发生反应:HF+OH-=F-+H2O ,故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加少量酸或少量碱溶液时,溶液pH值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故答案为:加少量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F-=HF,加少量碱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F+OH-=F-+H2O。
21. 18-n A-18+n 2 4 71.5
(1)阴离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3)m=nM=CVM计算。
(1)阴离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18-n;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A-(18-n )=A-18+n;
故答案为:18-n ;A-18+n;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所以有2种元素;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所以有4种核素,即有4种原子;
故答案为:2;4;
(3)实验室没有230mL的容量瓶,有250mL的容量瓶,所以配的溶液的体积为250mL,m=nM=CVM=l mol/×0.250L×286g/mol=71.5g;
故答案为:71.5。
22.(1)第三周期第VIA族
(2)O
(3) > C
(4)
(5)2Na2O2+2H2O=4NaOH+O2↑
X、Y、Z、J、Q五种短周,元素Z在地壳中含量最高,则Z为O元素;J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J为Na;Q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总数比为3∶8,原子序数大于Na元素,则Q为S元素;X能与J形成离子化合物,且J+的半径大于X-的半径,可推知X为H;Y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原子序数处于H和O之间,则Y为N元素。
(1)Q为S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第三周期第VIA族。
(2)同周期自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的顺序为:Na>S>N>O>H,排在第四的是O原子。
(3)Z是O、Q是S,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Z>Q;
A.H2S的水溶液放置空气中会变浑浊,说明氧气能氧化硫化氢生成硫单质,则氧气的氧化性大于硫,说明O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A正确;
B.S与O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S元素表现正化合价,O元素表现负化合价,氧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更大,故氧元素非金属性较强,B正确;
C.单质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O>Z,D正确;
故选。
(4)根据分析可知X为H,Y为N,所以X与Y形成10电子的分子是NH3,,阳离子是,电子式分别是: 、
(5)M和N均为上述五种元素中的2种组成的化合物,且M和N反应有O2生成,则M、N为Na2O2和H2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2.1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寒假作业基础篇高一上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下一篇:第2章海洋中的卤素资源检测题高一上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