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Fe(OH)3 胶体 B.CuSO4 溶液
C.乙醇溶液 D.NaOH溶液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H2SO4 B.金刚石 C.NaNO3 D.KOH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乙醇溶液 B.蔗糖溶液 C.胶体 D.溶液
4.硝酸钾是一种无氯氮钾复合肥, 宜在种植水果、蔬菜、花卉时使用。关于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其阳离子看,属于钾盐 B.从其阴离子看,属于硝酸盐
C.它属于纯净物中的无机化合物 D.因为含有氧元素,故它属于氧化物
5.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H3COONH4=CH3COO-+NH B.H2S2H++S2-
C.NaHCO3=Na++H++CO D.Ba(OH)2Ba2++2OH-
6.在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C.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相等
7.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 CO2和SO2都是非电解质;③Cl2是非电解质④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B.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稀硫酸,会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的现象
C.胶体微粒带电荷,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带电荷
D.在胶体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向某一极移动,在溶液中通电时,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B.常温常压下,11.2LCO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D.25℃、1.01×105Pa下,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10.电影《长津湖》生动诠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观影时会看到从放映室到银幕的光柱,该现象与下列哪种分散系有关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11.一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下图1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下图2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固体中没有Na+和Cl-
B.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C.NaCl溶液是电解质
D.NaCl固体是非电解质
12.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1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不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蔗糖溶液 B.雾 C.豆浆 D.Fe(OH)3 胶体
14.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mol M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H2分子数为NA
B.18g H2O中所含的H原子数为NA
C.0.1molOH-所含的电子数为NA
D.46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NA
15.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①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②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③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④往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⑤医院里用血液透析的方法治疗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
⑥FeCl3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会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⑦同一支钢笔先后吸入不同牌子的墨水易造成钢笔堵塞
A.①②④⑦ B.②④⑥⑦
C.②⑥ D.①③④⑤⑦
二、填空题
16.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H2O、⑧液氧、⑨NaHCO3.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
17.天然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醇。
(1)请把“题19图”中反应物的微观示意图补画齐全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1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所含的原子总数之比为___________,电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
(2)氢原子物质的量相等的NH3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CH4和H2S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_,氢原子的数目之比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NH3、CH4、H2S三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将少量饱和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完成相关问题:
甲:饱和溶液滴加到冷水中;
乙:饱和溶液滴加到NaOH溶液中;
丙: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
(1)将丙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
(3)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但最终得到和甲相同的溶液,写出该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在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悬浊液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的是____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____,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介于___________之间。
20.以下是有关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回答相关的问题。
Ⅰ、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制备Fe(OH)3胶体用到的FeCl3溶解在盐酸溶液中制备得到,需要用盐酸溶液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制备得到的Fe(OH)3胶体体系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字母)。
a.光束通过该液体的形成光亮的“通路”
b.静止一段时间后,该红褐色液体仍然澄清透明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3)在分离和提纯Fe(OH)3胶体时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Ⅱ、制取纳米Al2O3需要纯净的硫酸铝。现有0.05mol L 1硫酸铝酸性溶液,经检验,含有Fe2+、Fe3+。可按下述操作提纯:往溶液中加足量H2O2充分反应,再用试剂X调节溶液pH=3.5.(温室下,0.1 mol L 1的Fe2+、Al3+开始沉淀的pH分别为7.0和3.7,Fe3+完全沉淀的pH=3.2)
(4)纳米氧化铝分散在分散剂中将形成胶体。则纳米氧化铝的直径约为___________。
(5)往溶液中加入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6)加入的X试剂(填选项编号)是___________。
A.CuO B.Al(OH)3 C.NaOH D.NaHCO3
若调节后溶液的pH偏离3.5,可能带来的后果是___________。
2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饱和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正确操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现象,该过程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
(3)丙同学在做实验时加热时间过长,结果形成了悬浊液,原因是_______。
(4)丁同学取适量的Fe(OH)3胶体注入试管,然后用胶头滴管逐滴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观察到现象为_______。
(5)戊同学认为制备的Fe(OH)3胶体中混有FeCl3杂质,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提纯,该操作名称为_______,放置2 min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
四、计算题
2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CH4和H2是两种重要的气体燃料
①标准状况下,5.6L的CH4的质量为____克。
②4gH2所含的氢原子数约为____个。
③相同质量的CH4和H2,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____。
④标准状况下,11.2LCH4和H2混合气体质量为4.5g,则CH4和H2的分子个数之为____。
(2)有以下几种物质:①食盐晶体;②铜;③KNO3溶液:④蔗糖;⑤CO2。请根据要求填空。(填序号)
①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
②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硫酸铜溶液、乙醇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均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A。
2.B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融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无论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据此分析。
【详解】A. H2SO4溶于水后,溶液能导电,H2SO4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 金刚石是碳的一种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选;
C.NaNO3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 KOH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3.C
【分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其他分散系不具有此性质,据此分析;
【详解】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乙醇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铁溶液为溶液,氢氧化铁胶体为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选项C正确;
答案为C。
4.D
【详解】A.硝酸钾中含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其阳离子看,属于钾盐,A正确;
B.硝酸钾中含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其阴离子看,属于硝酸盐,B正确;
C.硝酸钾是纯净物,为无机化合物,C正确;
D.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硝酸钾含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D错误;
答案选D。
5.A
【详解】A.CH3COONH4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可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CH3COO-+NH,故A正确;
B.H2S为弱酸,在溶液中分步电离:则电离方程式为H2S H++HS-,HS- H++S2-,故B错误;
C.NaHCO3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形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则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故C错误;
D.Ba(OH)2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可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故D错误;
答案选A。
6.C
【分析】在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则两个容器中质量相等。
【详解】A.由于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根据,则氧气的物质的量大于臭氧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氧气物质的量大于臭氧物质的量,再根据同温、同容,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氧气的压强大于臭氧的压强,故B错误;
C.氧气的氧原子数,臭氧的氧原子数,因此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相等,故C正确;
D.氧气物质的量大于臭氧物质的量,再根据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氧气的分子数大于臭氧的分子数,故D错误;
答案为C。
7.B
【详解】①粗盐和酸雨都是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①正确;② CO2和SO2虽然都在水溶液中导电,但不是自身电离,所以是非电解质,故②正确;③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故③错误;④豆浆和雾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都是胶体,故④正确;上述说法正确的是B ;
答案选B。
8.B
【详解】A.胶体、溶液都不带电,胶体能够吸附阴阳离子形成带电胶体微粒,A错误;
B.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而产生红褐色Fe(OH)3沉淀,然后Fe(OH)3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现象为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B正确;
C.溶液中粒子可以带电,如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氯离子都带电,C错误;
D.溶液通电后,对于电解质溶液会出现溶质微粒移向两极用移动,但对于非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则不会有微粒移动,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或原子构成的,故不是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A错误;
B.常温常压下,11.2 LCO2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A,B错误;
C.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C错误;
D.25 ℃、 1.01×105Pa下,64 g SO2的物质的量是64g÷64g/mol=1mol,其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D正确;
答案选D。
10.B
【详解】在放映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直径达到纳米水平,且介于1~100nm之间,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故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故选B。
11.B
【详解】A.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A错误;
B.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NaCl溶液能导电,故B正确;
C.氯化钠属于电解质,氯化钠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但NaCl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A. 次氯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故电离方程式为,故A错误;
B. 氢氧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电离方程式为,故B错误;
C. 醋酸铵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为铵根离子和醋酸根,故电离方程式为,故C正确;
D. 硫酸氢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为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故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A.蔗糖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选A;
B.雾是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B;
C.豆浆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C;
D.Fe(OH)3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不选D;
选A。
14.C
【详解】A.Mg与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1molMg完全反应可生成1mol H2,则0.5molMg完全反应可生成0.5mol H2,即H2分子数为0.5NA,故A错误;
B.18g 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H原子数为2NA,故B错误;
C.1mol OH-含10mol电子,故0.1mol OH-所含电子数为NA,故C正确;
D.46g 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46gN2O4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以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在0.5NA-1NA之间,故D错误;
答案为C。
15.C
【详解】①烟尘属于胶体,直流电除尘是利用的胶体的电泳性质,有关;②植物油倒入水中形成乳浊液,不是胶体,无关;③蛋白质的溶液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有关;④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发生胶体的聚沉,有关;⑤血液属于胶体,透析是胶体的渗透,有关;⑥氯化铁和小苏打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气体,与胶体无关;⑦墨水属于胶体,不同牌子的墨水中胶体粒子可能带有不同的电荷而聚沉,有关。答案选D。
16. ② ①④ ⑤ ⑥ ⑦⑨ ③⑧
【分析】①冰水混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水,属于纯净物,水是非金属氧化物;
②空气主要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
③Mg是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
④CaO是金属氧化物,属于纯净物;
⑤H2SO4是酸,属于纯净物;
⑥Ca(OH)2是碱,属于纯净物;
⑦CuSO4·H2O是带有结晶水的盐,属于纯净物;
⑧液氧是液态氧气,是非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
⑨NaHCO3.是盐,属于纯净物。
【详解】由分析可知,属于混合物的是②,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④,属于酸的是⑤,属于碱的是⑥,属于盐的是⑦⑨,属于单质的是③⑧,故答案为:②;①④;⑤;⑥;⑦⑨;③⑧。
17. 化合反应
【分析】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甲醇。
【详解】(1)由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生成4个甲醇分子,同时剩余两个氧气分子,根据元素守恒,参与反应的甲烷分子为4个,参与反应的氧气分子为2个,则加入的氧气分子为4个,示意图为 。
(2)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故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18.(1) 1:1 16:9
(2) 2:3 17:3
(3) 17:8 17:4
(4)17:16:34
【解析】(1)
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所含分子数之比为1:1,原子总数之比为3:3=1:1,电子数之比为1×32:1×18=16:9,故答案为:1:1;16:9;
(2)
若NH3和H2的氢原子物质的量相等,则分子数之比2:3,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为2:3,假设氨气为2mol,氢气为3mol,则质量之比为(2×17g/mol):(3×2g/mol)=17:3,故答案为:2:3;17:3;
(3)
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CH4和H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7:8,氢原子的数目之比为=17:4,故答案为:17:8;17:4;
(4)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为摩尔质量之比,所以NH3、CH4、H2S三种气体的密度之比为17:16:34,故答案为:17:16:34。
19. 将丙中的物质置于暗处,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若液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说明胶体已经制备成功 Fe(OH)3+3H+=Fe3++3H2O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铁悬浊液 1~100 nm
【详解】(1) 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Fe(OH)3液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 检验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的方法是 将丙中的物质置于暗处,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若液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说明胶体已经制备成功,故答案为:将丙中的物质置于暗处,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若液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说明胶体已经制备成功;
(3) 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生成,加入盐酸生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H)3+3H+=Fe3++3H2O,故答案为:Fe(OH)3+3H+=Fe3++3H2O;
(4)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的是氯化铁溶液,最大的是氢氧化铁悬浊液,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介于1~100 nm之间,故答案为: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悬浊液,1~100 nm。
20.(1) 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mL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 胶体
Fe3++3H2OFe(OH)3(胶体)+3H+ 抑制氯化铁的水解
(2)abd
(3)渗析
(4)10 9m~10 7
(5)2Fe2++H2O2+2H+=2Fe3++2H2O
(6) B pH过小Fe3+沉淀不完全,pH过大Al3+可能因沉淀而损失
【详解】(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原理是在加热条件下,三价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其操作为: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mL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 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H2OFe(OH)3(胶体)+3H+,制备Fe(OH)3胶体用到的FeCl3溶解在盐酸溶液中制备得到,需要用盐酸溶液的理由是:配制FeCl3溶液,Fe3+易水解,水解生成Fe(OH)3导致溶液变浑浊,所以FeCl3固体加入盐酸中抑制FeCl3水解;
(2)胶体属于介稳体系,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等性质,将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可得Fe2O3固体,加入硝酸银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现象,故选abd;
(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通过半透膜,所以分离和提纯Fe(OH)3胶体时用到的方法是渗析;
(4)纳米氧化铝分散在分散剂中将形成胶体,胶体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则纳米氧化铝的直径约为10 9~10 7m;
(5)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6)加入X能与氢离子反应,调节溶液pH,使Fe3+转化氢氧化铁沉淀,过滤除去,CuO、NaOH、NaHCO3均为引入杂质离子,故选Al(OH)3;若调节后溶液的pH偏离3.5,pH过小Fe3+沉淀不完全,pH过大Al3+可能因沉淀而损失;
【点睛】本题以无机化学性质为载体考查了溶液的配制、胶体制备、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离子检验、对试剂及条件控制的分析评价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1) 丙
(2)丁达尔效应
(3)破坏了胶体的组成,会导致胶体聚沉,使之形成大颗粒的沉淀
(4)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溶液变黄色)
(5) 渗析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1)制备Fe(OH)3 胶体是把FeCl3 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不能用NaOH溶液,否则产生的是Fe(OH)3 沉淀,丙同学操作正确;该正确操作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3)加热时间过长破坏了胶体的组成,会导致胶体聚沉,使之形成大颗粒的沉淀;
(4)加入电解质会导致胶体聚沉,故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硫酸,沉淀会溶解(溶液变黄色);
(5)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溶液可以通过,分离Fe(OH)3胶体中混有FeCl3杂质,可以用渗析的方法,分离出FeCl3,FeCl3进入烧杯的蒸馏水中,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白色的AgCl沉淀生成;
22.(1) 4 2.408×1024 5:16 1:1
(2) ① ④⑤ ②③
【详解】(1)①根据n=可知,标准状况下,5.6L的CH4的物质的量为=0.25mol,则其质量为=4g;
②根据n=和n=结合物质的构成可知,4g H2所含的氢原子数约为=2.408×1024;
③根据n=,且设两者质量均为mg,相同质量的CH4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两者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5:16;
④标准状况下,11.2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设CH4物质的量为xmol,则H2物质的量为(0.5-x)mol,可得16x+2(0.5-x)=4.5,解得x=0.25,根据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CH4和H2的分子个数之为0.25:(0.5-0.25)=1:1;
(2)①在水溶液或熔融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为①食盐晶体;在水溶液和熔融态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蔗糖;⑤CO2;
②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则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②铜;③KNO3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