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情景汇编-专题一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含解析)

高考化学热点情景汇编-专题一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专题一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新情景热点】
2022年春节文艺晚会的舞蹈《只此青绿》以北宋晚期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而成。王希孟是宋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到宋徽宗赵佶指导,他18岁时花了半年时间绘出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这一旷世杰作。画卷后有蔡京题跋。此画曾为南宋内府、清朝内府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山石之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皴,峰顶皴法似荷叶皴,线条不刚不硬,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虽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此图可谓笔精墨妙。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刻划形象轮廓,也融汇了其他技法,如树干用没骨法,屋宇用界画,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效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笔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但同时又有取舍提炼,如人物不勾衣褶,着重表现动态,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新情景试题汇编】
(2022·湖南郴州·一模)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中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其中“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香”的原因之一是美酒含有酯类物质
B.《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重结晶操作
C.《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D.《本草经集注》记载“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涉及利用物理方法(焰色试验)鉴别钾盐
(2021·湖北·模拟预测)
2.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青铜属于铜锡合金 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玉石的主要成分是 丝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A.A B.B C.C D.D
(2022·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模拟预测)
3.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该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该过程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三模)
4.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不正确的是
A.“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利用金和泥沙密度不同而进行淘洗分离
C.“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纯铜比白铜硬度大,熔点低
D.“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陈醋里的醋酸是弱电解质
(2022·重庆市育才中学模拟预测)
5.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的是,句中的描述涉及分解反应
B.《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石脂水”是指石油
C.“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限。”诗中包含了丁达尔效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硬度和熔点比纯铁高
(2022·新疆·三模)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白土曰垩土, 为陶家精美启用”,“陶” 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
C.《周易》记载:“泽中有火”、 “上火下泽” ,文中“火”指甲烷的燃烧
D.《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 中含有钾元素
(2022·内蒙古·包钢一中一模)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翰《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夜光杯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古代制作琵琶的主要原料为木料或竹料、丝线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蚕丝搓纺而成的丝线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忽略水和酒精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美酒的度数越低,则酒的密度越低
C.夜光杯属硅酸盐产品,不溶于水,具有抗酸碱腐蚀、抗氧化等优点
D.制作琵琶的竹料放入饱和Na2SiO3溶液中充分浸透后沥干可起到防火的作用
(2022·全国·模拟预测)
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对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华阳国志》中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产生“井火”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H4
B.《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
C.《本草纲目》记载“盖此钒色绿,味酸,烧之则赤…”,钒指的是CuSO4·5H2O
D.《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强水”指的是硝酸
(2021·四川德阳·二模)
9.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 瓷器主要原料是SiO2
B 《梦溪笔谈》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磁石主要成分是Fe2O3
C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 焰硝是指HNO3
D 《本草纲目》中记载石碱条:“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石碱条主要成分是K2CO3
A.A B.B C.C D.D
(2021·山东烟台·二模)
10.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错误的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着自然界中的碳、氮循环
C.“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D.“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与“嫦娥五号”卫星所用的碳纤维互为同素异形体
(2021·贵州毕节·二模)
11.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不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无色的SO2、NO2和CO2
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铁的缘故
(2021·云南昆明·二模)
12.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宣纸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
B.端砚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盐,可用食醋清洗
C.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头的材料是动物毛或合成纤维
D.书法作品经久不褪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为性质稳定的碳单质
(2020·吉林吉林·一模)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织品)谓之为纸”,这里的“纸”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B.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C.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
D.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2018·安徽蚌埠·一模)
14.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小颗粒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019·安徽·一模)
1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 化学知识
A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
B 《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糖类均有甜味
C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 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D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反应
A.A B.B C.C D.D
【高考真题再现】
(2022·山东)
16.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2022·海南)
17.《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
A.洗涤 B.粉碎 C.萃取 D.蒸发
(2022·河北)
18.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陶瓷主要成分为和
C.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2022·湖南)
19.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2022·湖北)
20.武当山金殿是铜铸鎏金大殿。传统鎏金工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鎏金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 B.鎏金工艺中金发生了化学反应
C.鎏金工艺的原理可用于金的富集 D.用电化学方法也可实现铜上覆金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酒放置时间长,少量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具有香味,所以产生香味主要是因为美酒含有酯类物质,选项A正确;
B.KNO3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冬天温度低时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将得到的晶体再溶解于水中,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得到高温下KNO3的饱和溶液,再降温,KNO3又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这种制取KNO3方法就是重结晶法,选项B正确;
C.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发生化学反应,不是升华和凝华过程,选项C错误;
D.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隔着钴玻璃为紫色,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C
【详解】A.青铜为铜锡熔合而成的,属于铜锡合金,A正确;
B.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煅烧得到陶瓷,B正确;
C.玉石的主要成分是铝硅酸盐,C错误;
D.丝帛为动物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3.A
【详解】A.“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指将水蒸发得到盐,该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正确;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句中体现的对青蒿素的提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蒸烧的实验方法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使乙酸与乙醇分离,错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石蜡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形成光亮的通路,A正确;
B.淘金利用的是金的密度比较大,B正确;
C.白铜为合金,合金比纯铜的硬度大,熔点低,C错误;
D.醋酸是弱电解质,D正确;
故选C。
5.D
【详解】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A正确;
B.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则“石脂水”是指石油,故B正确;
C.雾为气溶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一般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大,熔点比其小,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则熔点比纯铁低,故D错误;
故选:D。
6.B
【详解】A.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
B.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不是氢氧化铜,故B错误;
C.“泽中有火”是对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的“火”指甲烷的燃烧,故C正确;
D.由信息可知,焰色反应为紫色,为硝酸盐,则“硝石”指的是KNO3,含有钾元素,故D正确;
故选:B。
7.B
【详解】A.蚕丝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因此由蚕丝搓纺而成的丝线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A正确;
B.忽略水和酒精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美酒的度数越低,说明酒精含量越少,水的含量就越多,则酒的密度越高,B错误;
C.夜光杯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硅酸盐产品,不溶于水,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C正确;
D.Na2SiO3具有防火的作用,因此制作琵琶的竹料放入饱和Na2SiO3溶液中充分浸透后沥干可起到防火的作用,D正确。
答案选B。
8.C
【详解】A. 产生“井火”的气体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故A正确;
B. “硫”指的是硫黄,具有还原性,“硝”指的是硝酸钾,具有氧化性,故B正确;
C. 钒指的是FeSO4·7H2O,呈绿色,灼烧后生成氧化铁,呈红棕色,故C错误;
D. 《本草纲目拾遗》中“强水”指的是硝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瓷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不是二氧化硅,A错误;
B.磁石的主要成分是Fe3O4,不是Fe2O3,Fe3O4有磁性,Fe2O3、FeO无磁性,B错误;
C.焰硝指的是KNO3,C错误;
D.植物燃烧后产生草木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K2CO3,D正确;
答案选D。
10.D
【详解】A.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树叶中叶绿素分解,被叶绿素掩盖的红色素、黄色素露出而显红色、黄色,有新物质产生,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正确;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等有机物落到泥土中,植物体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含C、N的物质分解后变成有机肥供植物使用,蕴含着自然界中的碳、氮循环,故B正确;
C.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形成“光亮的通路”,故C正确;
D.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主要成分是碳的单质,“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炭黑的主要成分也为碳,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故选D。
11.B
【详解】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故A错误;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含有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放出氨气,故B正确;
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K2S、N2和CO2,故C错误;
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亚铁的缘故,故D错误;
选B。
12.B
【详解】A. 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A正确;
B. 端砚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盐,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和硅酸强,因此用食醋清洗端砚,醋酸会与其反应生成碳酸和硅酸,B错误;
C.动物毛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可鉴定,C正确;
D. 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碳单质性质稳定,故书法作品经久不褪色,D正确;
故选B。
13.A
【详解】A.缣帛是丝质材料,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项说法不正确;
B.铜锈俗称铜绿,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故B项说法正确;
C.由复杂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的一般原则:先写一系列金属氧化物,并按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较活动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含有氢元素的H2O最后写,氧化物之间加黑点隔开,各氧化物的系数均为整数,并写在相应氧化物前面,写成氧化物后,原化学式中的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应保持不变,因此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故C项说法正确;
D.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故D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错误的是A项,故答案为A。
14.B
【详解】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正确;
B.此处的“烟”指小液滴,不是固体小颗粒,选项B错误;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选项C正确;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5.D
【详解】A、硝酸酸性强氧化性强能与金属反应,强水为硝酸,选项A错误;
B、糖类有些有甜味,有些没有甜味,选项B错误;
C、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选项C错误;
D、钾的焰色反应是紫色,用火烧硝石(KNO3),是钾的焰色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6.C
【详解】A.金“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合题意;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合题意;
C.石硫黄即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Ag2S、Fe+SFeS、2Cu+SCu2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C
【详解】水洗净是指洗去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污渍、泥沙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细研水飞是指将固体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去石澄清是指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倾倒;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将溶液蒸发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因此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萃取,答案选C。
18.A
【详解】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常用于高压变压器的开关外包装和器件,A正确;
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C错误;
C.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多,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
故答案为:A。
19.D
【详解】A.“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 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D。
20.B
【详解】A.加热除汞,说明汞易挥发,A正确;
B.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然后加热汞挥发后留下金,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金溶于汞中,然后再加热除去汞,使得金的纯度增大,所以可以用于金的富集,C正确;
D.用电解的方法,铜做阴极,电解液中含有可溶性的含金离子,则可实现铜上镀金,D正确;
故选B。高考化学热点情景汇编-专题一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专题一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新情景热点】
2022年春节文艺晚会的舞蹈《只此青绿》以北宋晚期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而成。王希孟是宋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到宋徽宗赵佶指导,他18岁时花了半年时间绘出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这一旷世杰作。画卷后有蔡京题跋。此画曾为南宋内府、清朝内府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山石之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皴,峰顶皴法似荷叶皴,线条不刚不硬,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虽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此图可谓笔精墨妙。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刻划形象轮廓,也融汇了其他技法,如树干用没骨法,屋宇用界画,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效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笔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但同时又有取舍提炼,如人物不勾衣褶,着重表现动态,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新情景试题汇编】
(2023·湖南郴州·一模)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中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其中“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香”的原因之一是美酒含有酯类物质
B.《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重结晶操作
C.《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D.《本草经集注》记载“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涉及利用物理方法(焰色试验)鉴别钾盐
(2021·湖北·模拟预测)
2.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青铜属于铜锡合金 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玉石的主要成分是 丝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A.A B.B C.C D.D
(2023·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模拟预测)
3.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该过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该过程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三模)
4.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不正确的是
A.“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利用金和泥沙密度不同而进行淘洗分离
C.“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纯铜比白铜硬度大,熔点低
D.“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陈醋里的醋酸是弱电解质
(2022·重庆市育才中学模拟预测)
5.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的是,句中的描述涉及分解反应
B.《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石脂水”是指石油
C.“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限。”诗中包含了丁达尔效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硬度和熔点比纯铁高
(2022·新疆·三模)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白土曰垩土, 为陶家精美启用”,“陶” 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
C.《周易》记载:“泽中有火”、 “上火下泽” ,文中“火”指甲烷的燃烧
D.《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 中含有钾元素
(2022·内蒙古·包钢一中一模)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翰《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夜光杯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古代制作琵琶的主要原料为木料或竹料、丝线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蚕丝搓纺而成的丝线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忽略水和酒精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美酒的度数越低,则酒的密度越低
C.夜光杯属硅酸盐产品,不溶于水,具有抗酸碱腐蚀、抗氧化等优点
D.制作琵琶的竹料放入饱和Na2SiO3溶液中充分浸透后沥干可起到防火的作用
(2022·全国·模拟预测)
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对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华阳国志》中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产生“井火”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H4
B.《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
C.《本草纲目》记载“盖此钒色绿,味酸,烧之则赤…”,钒指的是CuSO4·5H2O
D.《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强水”指的是硝酸
(2021·四川德阳·二模)
9.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 瓷器主要原料是SiO2
B 《梦溪笔谈》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磁石主要成分是Fe2O3
C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 焰硝是指HNO3
D 《本草纲目》中记载石碱条:“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石碱条主要成分是K2CO3
A.A B.B C.C D.D
(2021·山东烟台·二模)
10.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诗词解读错误的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树叶由绿变黄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着自然界中的碳、氮循环
C.“朝坛雾卷,曙岭烟沉”,雾有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
D.“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炭与“嫦娥五号”卫星所用的碳纤维互为同素异形体
(2021·贵州毕节·二模)
11.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中“豆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B.“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不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无色的SO2、NO2和CO2
D.“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中“黛瓦”的青黑色是因为含有氧化铁的缘故
(2021·云南昆明·二模)
12.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宣纸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
B.端砚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盐,可用食醋清洗
C.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头的材料是动物毛或合成纤维
D.书法作品经久不褪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为性质稳定的碳单质
(2020·吉林吉林·一模)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织品)谓之为纸”,这里的“纸”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B.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C.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
D.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2018·安徽蚌埠·一模)
14.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小颗粒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019·安徽·一模)
1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 化学知识
A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
B 《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糖类均有甜味
C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 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D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反应
A.A B.B C.C D.D
【高考真题再现】
(2022·山东)
16.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A.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石钟乳():“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2022·海南)
17.《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
A.洗涤 B.粉碎 C.萃取 D.蒸发
(2022·河北)
18.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陶瓷主要成分为和
C.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2022·湖南)
19.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2022·湖北)
20.武当山金殿是铜铸鎏金大殿。传统鎏金工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鎏金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 B.鎏金工艺中金发生了化学反应
C.鎏金工艺的原理可用于金的富集 D.用电化学方法也可实现铜上覆金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期末押题卷)小升初考前冲刺满分卷-2022-2023六年级下册数学高频易错题(人教版)(含答案)

下一篇: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检测题(含解析)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