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同步练习题(含解析)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碱石灰 B.碘酒 C.钛合金 D.Ca(ClO)2
2.“纳米粒子”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混合物: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现象;④能透过滤纸;⑤静置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黑色沉淀;⑥不能通过滤纸,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③④⑤
3.下列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是
A.N2 B.O2 C.CO2 D.H2
4.点卤是向豆浆中加入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一段时间后豆浆中蛋白质凝结为豆腐。该变化属于
A.结晶过程 B.沉淀反应 C.胶体聚沉 D.液体凝固
5.古诗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的描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诗经·周颂·良耜》中描述农民生产的情形:荼蓼(杂草)朽(腐烂)止,黍稷茂止”
B.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述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李白在《秋浦歌》中描述冶炼工人夜间劳动的场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李商隐在《无题》中感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关于分散系,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不可证明胶体带电荷,因为胶体表面积较大,胶体粒子能吸附电荷而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放电影时,放映机到银幕间光柱的形成也是因为丁达尔效应
7.下列古诗词的描述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室将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实验室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说明氢氧化铁胶体带电
C.向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9.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单质 B.属于氧化物
C.属于酸 D.属于碱
10.化学实验室的药品摆放有严格的要求,按照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摆放在不同的试剂柜里。某校实验室存放的部分试剂如下:
试剂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
试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钠 …
该实验室新购进部分“铁红”和“苏打”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A.③和① B.④和③ C.①和② D.③和④
11.关于胶体说法错误的是
A.明矾能净水,是因为形成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
B.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Fe(OH)3胶体中残留的FeCl3
C.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Fe(OH)3胶体和Na2SO4溶液
D.纳米SiO2颗粒(直径1~100nm)均匀分散到树脂中能形成胶体
12.“纳米磁性固体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若将纳米磁性固态材料分散到水中,当一束光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有关该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B.该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属于混合物
D.该分散系属于液溶胶
13.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硫酸 小苏打 氧化钙 干冰
B 烧碱 盐酸 食盐 氧化钠 一氧化碳
C 石灰水 碳酸钙 过氧化钠 二氧化硫
D HNO3 Na2SiO3 氧化铁 三氧化硫
A.A B.B C.C D.D
14.下列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碱、盐分类排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液氯、碱石灰、纯碱 B.碱石灰、液氯、氢氧化钠、纯碱
C.碱石灰、液氯、纯碱、氢氧化钠 D.液氯、氢氧化钠、纯碱、碱石灰
15.表中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酸 碱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H2SO4 NaOH BaCO3 CO CO2
B HClO3 KOH NaHCO3 CaO SO2
C CH3COOH Na2CO3 CaCl2 Na2O SO3
D NaHSO4 NH3·H2O NaCl Na2O2 CO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按要求填空:
(1)现有以下物质:
①Al;②O2;③H2SO4;④KOH;⑤蔗糖;⑥H2O;⑦NaCl;⑧空气;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与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制取O2有多种方法,请写出两种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________(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看到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_______电(填“正”或“负”)。
(4)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
18.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制备胶体的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甲:向一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乙:直接加热饱和溶液。
③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溶液,为使反应充分进行,煮沸10分钟。
④丁:向沸水中边滴加饱和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
(2)胶体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E.胶粒带正电荷
F.胶粒作布朗运动
(3)若向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填操作名称)。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氢氧化物水溶液通常用于CO2气体的检验;A和C形成离子化合物AC2,其中C离子与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B元素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一种气体;D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1)试写出下列字符代表的元素符号。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试写出B和D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
(3)试写出在反应物中包含这四种元素的反应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20.为了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提供了以下药品和仪器装置。
药品:①二氧化锰②氯酸钾③大理石④过氧化氢溶液⑤稀盐酸⑥稀硫酸。
装置如图:
(1)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___(填序号),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为___。
(2)如果用装置A制取氧气,试管中装入的药品是____(填序号),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选择了E作收集装置,如果a与c相连,b端排出物质是___(填化学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A错误;
B.碘酒是碘单质和酒精形成的混合物,B错误;
C.合金是金属和金属或非金属融合在一起形成特征性质的混合物,C错误;
D.Ca(ClO)2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D正确;
故选D。
2.A
解析:“纳米粒子”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颗粒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其颗粒直径大小比滤纸的缝隙小,因此能透过滤纸;胶体属于介稳体系,静置一段时间后,能够比较稳定的存在,不会观察到黑色沉淀,则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④,故合理选项是A。
3.C
解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气体呈酸性,其中、、均难溶于水,溶于水发生反应,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C。
4.C
解析:点卤是向豆浆中加入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破坏了胶体的稳定性,发生了聚沉,豆浆中蛋白质凝结为豆腐;
故选C。
5.B
解析:A.杂草腐烂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不涉及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燃烧是化学变化,金属冶炼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解析: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如果微粒是纯净物则不属于胶体,A错误;
B.电泳现象不可证明胶体带电荷,是胶体粒子带电,因为胶体表面积较大,胶体粒子能吸附电荷而带电,B正确;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C正确;
D.放电影时,放映机到银幕间光柱的形成也是因为丁达尔效应,D正确;
故选A。
7.C
解析:C项中,“蜡炬成灰泪始干”涉及到可燃物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未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选C。
8.C
解析:A.实验室将溶液与沸水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选项A错误;
B.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胶体不带电,选项B错误;
C.向胶体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先发生胶体聚沉,后沉淀溶解,选项C正确;
D.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故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9.D
解析:A.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A正确;
B.是由氧元素和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选项B正确;
C.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 ,选项C正确;
D.不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不属于碱,属于盐,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0.D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①是碱,②是酸,③是氧化物,④是盐。铁红是三氧化二铁,属于氧化物放在③中;苏打是碳酸钠,属于盐,放在④中,故选D。
11.B
解析:A.明矾是常用净水剂,其原理是:明矾内的铝离子水解后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形成沉淀而使水澄清;故A正确;
B.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所以除去Fe(OH)3胶体中残留的FeCl3应使用渗析法,故B错误;
C.Fe(OH)3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Na2SO4溶液则没有;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Fe(OH)3胶体和Na2SO4溶液;故C正确;
D.直径为1~100nm的纳米SiO2颗粒,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树脂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2.A
解析:A.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其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故A错误;
B.由选项A分析可知,该分散系为胶体,故当一束光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就是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由选项A分析可知,该分散系为胶体,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剂为液体,属于液溶胶,故D正确;
故选A。
13.D
解析:A.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A错误;
B.一氧化碳既不是酸性氧化物又不是碱性氧化物,故B错误;
C.是盐、过氧化钠是过氧化物,故C错误;
D.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是碱;HNO3是含氧酸;Na2SiO3是硅酸盐;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铁是碱性氧化物;三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三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选D。
14.B
解析:A.碱石灰含CaO、NaOH、KOH等物质,属于混合物,A错误;
B.碱石灰属于混合物;液氯是液态单质氯,属于纯净物;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B正确;
C.纯碱为,属于盐类,C错误;
D.碱石灰属于混合物,D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A.CO既不能与酸反应又不能与碱反应,所以CO既不是碱性氧化物又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
B.HClO3是酸,KOH是碱,NaHCO3是盐,Ca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aO是碱性氧化物,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是酸性氧化物,B正确;
C.Na2CO3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Na2CO3是盐,C错误;
D.NaHSO4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和氢离子,NaHSO4是盐,Na2O2是过氧化物,CO既不是碱性氧化物又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碱性氧化物是指溶于水只生成一种碱或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溶于水生成酸或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二、填空题
16.(1) ③ ⑥ ③④⑥⑦ ⑤ O3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解析:(1)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属于酸的是③H2SO4;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原子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是⑥H2O;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为③H2SO4;④KOH;⑥H2O;⑦NaCl;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⑤蔗糖;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与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化学式为O3。
(2)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红褐色,即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实验室中制取O2有多种方法,可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也可以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下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17.红褐 Fe3++3H2OFe(OH)3(胶体)+3H+ 无 电泳 正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解析:(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放置一段时间后,半透膜外的液体不是胶体,所以不会有丁达尔现象;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看到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电泳,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说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
(4)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入后二者之间会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溶解得到棕黄色溶液。
18.(1)①
(2) A E
(3)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4)渗析
解析:(1)①用于制备胶体;
②直接加热FeCl3溶液,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③煮沸10分钟,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④用玻璃棒搅拌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故选①。
(2)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00nm,胶体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为粒子直径的不同,故胶体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故选A;由于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胶粒不能聚集成大的颗粒聚沉,从而使胶体能够稳定存在,故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正电荷,故选E。
(3)向胶体中滴入硫酸,硫酸是电解质,加入电解质胶体会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继续加硫酸,沉淀和硫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Fe2(SO4)3,沉淀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4)由于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其他粒子可通过半透膜,故可用渗析的方法提纯胶体。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1) Ca H Cl O
(2)H2O、H2O2
(3)CaO+2HCl=CaCl2+H2O
【分析】检验CO2常用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则A为Ca,钙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则C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18,则C为Cl,B元素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一种气体,则B为H,D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则D为O,据此进行解答。
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A为Ca,B为H,C为Cl,D为O。
(2)H和O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H2O、H2O2。
(3)反应物中包含Ca、H、Cl、O四种元素的反应方程式为CaO+2HCl=CaCl2+H2O。
四、实验题
20.(1) CaCO3+2HCl=CaCl2+H2O+CO2↑ B C 澄清石灰水
(2) ①② 2KClO32KCl+3O2↑ H2O
【分析】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选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进行制取,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书写化学方程式,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选择,对于二氧化碳的检验选用澄清石灰水,氧气的制取根据装置的确定反应物可能的状态,大试管
解析:(1)实验室采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属于强酸制弱酸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判断发生装置应该是固体和液体的反应装置,故选装置B,收集装置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故选用C;检验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如果有二氧化碳,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故本题的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C、澄清石灰水。
(2)装置A是固体和固体之间发生反应的装置,故制氧气装入的药品是①②,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导管短进长出,故排除的物质是H2O,故本小题答案为:①②、KClO32KCl+3O2↑、H2O。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8.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后练习(含解析)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一中学校2021-2022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化学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