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在Na和Na+ 两种粒子中,相同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核内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层数
2.有A、B、C、D四种元素,质子数均小于18。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B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所得到的微粒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元素的原子M层电子数是K层的3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
B.C的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C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
C.可以通过焰色反应检验B元素
D.A和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3.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 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元素的原子序数:②③元素非金属性: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
A.只有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有机化合物M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其组成元素X、Y、Z、W、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只有Y、Z、W为同周期相邻元素,Z的原子序数与Q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沸点由高到低顺序为
B.含氧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C.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D.元素X、Z、W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含有正四面体结构
5.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用铁罐车贮存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
B.高纯度的硅可用于制作计算机的芯片和太阳能电池
C.碳酸氢钠可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也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D.金属镁常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氧化镁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6.X、Y两种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化合物,比少一个电子层,且具有与Ne原子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 B.X是第二周期第IIIA族的元素
C.Y是第二周期第IVA族的元素 D.与Y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7.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C > N B.热稳定性:HF < HCl
C.还原性:Mg > Al D.碱性:NaOH<KOH
8.下列关于物质应用错误的是
A.用作烘焙糕点膨松剂 B.用作食品添加剂
C.用作磁性材料 D.做光导纤维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转化为白磷,属于物理变化
B.石墨导电、金刚石不导电,故二者不是同素异形体
C.和分子式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D.单质硫有、、等,它们都是硫的同素异形体
10.钡和铊均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铊与铝是同族元素,元素符号是Tl;钡与镁是同族元素以下对钡和铊的性质的推断错误的是
A.钡和铊是易导电的银白色金属 B.钡能与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
C.Tl3+的氧化能力比Al3+弱 D.T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某酸根离子的电子数比硝酸根离子的电子数多1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R与N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B.R与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R与N的简单负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同
D.中R元素与中N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12.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 HClO4> HBrO4> HIO4
B.原子半径: Na>Al>S>Cl
C.非金属性: Cl>S>O>C
D.稳定性: HF> HCl> HBr> HI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已知X、Y为短周期元素,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XY型的离子化合物,X所在的族为__________;Y所在的族为____________。
(2)XY2型的离子化合物,X所在的族为________;Y所在的族为__________。
14.填空或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碘-131是元素碘(元素周期表中第53号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符号为。在核医学中,以以NaI溶液的形式直接用于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疾病。和互为同位素,这两种原子的中子数差值为_________。碘元素在元素中位于第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族。
(2)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沉淀,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利用氨水制取Al(OH)3,而不用NaOH的溶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说明)______。
(4)实验室用FeCl2溶液和NaOH溶液制取Fe(OH)2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5)将0.2mol钠、镁、铝分别投入10mL1mol/L的盐酸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氢气体积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15.高纯度单晶硅是典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半导体材料,它的发现和使用曾引起计算机的一场“革命"。这种材料可以按所给路线制备:
SiO2粗硅SiHCl3Si(纯)
(1)写出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步骤②经过冷凝得到的SiHCl3(沸点为33.0℃)中含有少量的SiCl4(沸点为57.6℃)和HCl(沸点为℃),提纯SiHCl3的主要化学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SiHCl3和SiCl4一样遇水可发生剧烈水解,已知SiHCl3水解会生成两种气态产物,请写出其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请写出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6.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向20 mL沸水中逐滴滴加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形成的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范围是___________。
(2)最近两年,随着神舟号系列飞船和蛟龙号潜艇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我国已成功实现“上天入地”。在上天入地时,为了给工作仓内工作人员提供氧气,一般要携带一种淡黄色粉末,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将其撒入脱脂棉,滴加几滴水,脱脂棉能被点燃,说明反应___________。
(3)电子工业上可用FeCl3溶液腐蚀电路板上的铜,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胃舒平(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体现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
(5)将硫酸亚铁与稀硫酸混合,二者不反应,滴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成黄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NaHSO4是一种酸式盐,写出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17.钾玻璃中含有18.4%的K2O,11.0%的CaO,70.6%的SiO2。
(1)计算三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
(2)若需制造5.1 t 钾玻璃,需用碳酸钾、石灰石、石英各_________吨?
(3)生产过程中释放出_________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18.将氧化镁、氧化铝的混合物完全溶于200mL盐酸,而后逐滴加入1.0mol·L-1NaOH溶液。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1)最初加入20mLNaOH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写出加入520mL-620mLNaOH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混合物中氧化镁、氧化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4)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19.如图A~E是中学化学常用的五种仪器: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仪器中,使用时需首先检查是否漏水的有_________(填标号)。
(2)下列实验操作中,使用到仪器C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分离水和酒精的混合物
b.分离水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
c.分离水和泥砂的混合物
d.提纯Fe(OH)3胶体
(3)某化学兴趣小组实验过程中,需要480 mL0.5mol·L-1 NaOH溶液。
①除上述提供的仪器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所示,转移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配制过程中,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标号)。
a.准确称量9.6gNaOH
b.溶解时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
c.在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d.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
20.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用来比较乙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装置乙中所盛药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4)若去掉装置B进行实验,能否得出上述实验结论?____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
(5)利用去掉B后的装置来比较Cl、C和Si的非金属性,装置甲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1.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 (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
(3)操作⑤选用苯的理由是_______。
A.苯不溶于水 B.苯的密度比水小
C.碘在苯中比在水中溶解度更大 D.苯与碘水不反应
(4)④过程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5)从溶液中提取碘可用反萃取法,其流程如下:
以下是反萃取过程的操作,请按要求填空:
①操作1中向装有的溶液的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入少量6mol/L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振荡至溶液的_______色消失,静置、分层,则_______(填“上”、“下”)层为;
③将含碘的碱溶液从仪器的_______(填“上”、“下”)口倒入烧杯中;
④边搅拌边加入几滴溶液,溶液立即转为棕黄色,并析出碘晶体。
22.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C与B、D分别是同主族元素,又知B、D两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核中质子数和的2倍,这四种元素的单质中有2种气体,2种固体。
(1)写出元素符号:A___,B___,C___,D___。
(2)在由A、B、C、D四种元素两两组成的二元化合物中,非极性分子有___;其结构中存在非极性键的分子晶体有___;其结构中存在非极性键的离子晶体有___;(各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3)写出两种均含有A、B、C、D四种元素的化合物两种:___、___。
参考答案:
1.B
A. Na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Na+ 核外有10个电子,二者核外电子数不相同,故A不选;
B. Na和Na+ 两种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均为11,故B选;
C. Na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Na+ 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C不选;
D. Na原子有3个电子层,Na+ 有2个电子层,二者核外电子层数不相同,故D不选;
答案选B。
2.B
A、B、C、D四种元素的质子数都小于18,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A有2个电子层符合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为6,A为O;B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所得到的微粒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为Na;C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为Al;D元素的原子M层电子数是K层的3倍,M层电子数为K层的3倍=6,D为S,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O、B为Na、C为Al、D为S;
A.A为O元素,同素异形体有O2、O3,A正确;
B.C为Al其氧化物为Al2O3,既可以与强酸反应,也可以与强碱反应,Al2O3为两性氧化物,B错误;
C.Na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C正确;
D.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均能与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D正确;
故答案为:B。
3.B
四种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m=b-n=c+n=d+m,若m>n,故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a>b>c>d,结合离子所带电荷可知,X、Y为金属元素,Z、R为非金属元素,且X、Y位于Z和R的下一周期,在同一周期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①四种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m=b-n=c+n=d+m,若m>n,故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a>b>c>d,故正确;
②四种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m=b-n=c+n=d+m,则a-b=m-n,故错误;
③原子序数c>d,则Z在R右边,所以非金属性Z>R,故正确;
④金属性:Y>X,则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Y>X,故错误;
正确的有①③,故选:B。
4.D
Z的原子序数与Q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说明Z为第二周期,Q为第三周期元素,依据有机物结构简式可知,元素Y形成四个键,应为C元素,则Z、W依次为N、O元素,Q则为Cl元素,X为H元素。
A.W、Q的简单氢化物依次为、HCl,其沸点由高到低顺序为,A错误;
B.Q、Y、Z对应最高价含氧酸分别为、、,满足酸性强弱顺序为,但含氧酸则不正确,如HClO酸性弱于,B错误;
C.N元素2p轨道半充满,较为稳定,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大,即顺序应为,C错误;
D.元素X、Z、W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的为正四面体结构离子,D正确。
故选D。
5.A
A.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会使铁发生钝化现象,可铁罐车贮存浓硫酸、浓硝酸,但浓盐酸不能使铁钝化,二者发生反应,不能用铁罐车贮存浓盐酸,故A错误;
B.高纯度的硅为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作计算机的芯片和太阳能电池,故B正确;
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使糕点膨松,可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弱碱性,也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故C正确;
D.金属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常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氧化镁熔点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故D正确;
答案选A。
6.D
根据与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可知X应为13号元素,即为,再结合比少一个电子层,可知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Y为S元素。
A.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是,A错误;
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B错误;
C.S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ⅥA族,C错误;
D.和S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和,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D正确;
故选D。
7.B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碳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氮原子,故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氟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氯元素,则氟化氢的热稳定性强于氯化氢,故B错误;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镁元素的金属性强于铝元素,则镁的还原性强于铝,故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钠元素的金属性弱于钾元素,则氢氧化钠的碱性弱于氢氧化钾,故D正确;
故选B。
8.D
A.受热、遇酸会放出CO2气体,可用作烘焙糕点膨松剂,故A正确;
B.的还原性,可用作葡萄酒的抗氧化剂,故B正确;
C.俗称磁性氧化铁,可用作磁性材料,故C正确
D.做光导纤维的材料是二氧化硅,而不是单质,故D错误;
答案D。
9.D
A.红磷转化为白磷,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石墨和金刚石是均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B错误;
C.和分子式不同,化学性质有较大不同,C错误;
D.单质硫有、、等,它们都是硫的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选D。
10.D
A.镁和铝为易导电的银白色金属,钡与镁同主族、铊与铝同主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大,金属性钡强于镁、铊强于铝,则钡和铊是易导电的银白色金属,故A正确;
B.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大,钙和钡同主族,钙能与冷水反应生成氢气,金属性钡强于钙,则钡能与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大,金属性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Tl3+的氧化能力比Al3+弱,故C正确;
D.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金属性铊强于铝,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则Tl(OH)3是碱,不是两性氢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D。
11.D
A.和所带电荷数一样,且的电子数比硝酸根离子的电子数多10,所以R的质子数为7+10=17,R为Cl,R电子层数为3,N的电子层数为2,电子层数不同,故A错误;
B.R是Cl,最外层电子数是7个,N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个,R与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B错误;
C.R与N的简单负离子分别是Cl-、N3-,二者所带的电荷数不相同,故C错误;
D.和均带1个负电荷,且氧元素化合价均是-2价,所以R、N元素的化合价均为+5,故D正确;
故选D。
12.C
A.非金属性Cl>Br>I,则酸性:HClO4>HBrO4>HIO4,故A正确;
B.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Na>Al>S>Cl,故B正确;
C.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且最高价含氧的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则非金属性:O>Cl>S>C,故C错误;
D.非金属性F>Cl>Br>I,则稳定性:HF>HCl>HBr>HI,故D正确;
故选:C。
13. 第ⅠA族或第ⅡA族 第ⅦA族或第ⅥA族 第ⅡA族 第ⅦA族
根据物质的化合价,判断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而判断出位于哪一族,由此分析。
(1)XY型离子化合物,X可能为+1价,也可能为+2价,X为+1价时,X位于第ⅠA族,Y位于第ⅦA族,X为+2价时,X位于第ⅡA族,Y位于第ⅥA族;
(2)XY2型的离子化合物,X只能为+2价,Y为-1价,X位于第ⅡA族,Y位于第ⅦA族。
14.(1) 4 五 VIIA
(2)
(3)
(4)先产生白色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5)钠>镁=铝
(1)碘53号元素,有53个质子,131I和127I的中子数为78和74,差值为4;碘是53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第VIIA族;
(2)向明矾[KA1(SO4)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恰好沉淀,n[KA1(SO4)2]:n[ Ba(OH)2]=2:1,故离子方程式为:;
(3)为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碱,离子方程式为:;
(4)实验室用FeCl2溶液和NaOH溶液制取Fe(OH)2时观察到的现象先产生白色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5)0.2mol钠、镁、铝分别投入10mL1mol/L的盐酸中,n(HCl)=0.01mol,钠与水反应,钠无剩余,故0.2mol钠能产生0.1mol氢气;镁、铝有剩余,盐酸全反应了,故镁、铝产生氢气都是0.05mol,故产生氢气量钠>镁=铝。
15. 蒸馏或分馏
(1)工业上用焦炭在高温下置换二氧化硅中的硅来制备粗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题意可知,SiHCl3(沸点33.0℃)、SiCl4(沸点57.6℃)、HCl(沸点℃)的沸点不同,根据沸点的不同实现物质分离的方法为蒸馏或分馏;SiHCl3水解生成硅酸、氢气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硅能和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1nm~100nm或者10-9m~10-7m Na2O2 放热反应 2Fe3++Cu=Cu2++2Fe2+ 弱碱性 不能 2Fe2++H2O2+2H+=2Fe3++2H2O NaHSO4=Na++H++SO
(1)向沸水中滴加2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胶体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大小为1nm~100nm或者10-9m~10-7m之间;故答案为1nm~100nm或者10-9m~10-7m;
(2)淡黄色粉末,能提供氧气,即该物质为过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2O2;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脱脂棉燃烧,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Na2O2;放热反应;
(3)Fe3+具有强氧化性,与Cu发生2Fe3++Cu=Cu2++2Fe2+;故答案为2Fe3++Cu=Cu2++2Fe2+;
(4)氢氧化铝能治疗胃酸过多,体现氢氧化铝的弱碱性;氢氧化钠的碱性太强,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氢氧化铝;故答案为弱碱性;不能;
(5)H2O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成Fe3+,其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
(6)NaHSO4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故答案为NaHSO4=Na++H++SO。
17. 1∶1∶6 1.38 t、1.00 t、3.6 t 0.88 t
(1)利用质量分数确定这三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2)根据CaCO3~CaO,K2O~K2CO3,计算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再根据需制造5.10t钾玻璃求解;
(3)根据方程式计算。
(1)n(K2O)∶n(CaO)∶n(SiO2)=∶∶≈1∶1∶6,故答案为:1∶1∶6;
(2)化学式为K2O·CaO·6SiO2,其摩尔质量M=510 g·mol-1,钾玻璃物质的量n= =104mol
由原子守恒计算可知:
m(K2CO3)=n(K2CO3)×138 g·mol-1=104mol×138 g·mol-1=1.38 t,
m(CaCO3)=n(CaCO3)×100 g·mol-1=104mol×100 g·mol-1=1.00 t,
m(SiO2)=n(SiO2)×360 g·mol-1=104mol×360 g·mol-1=3.6 t,故答案为:1.38 t、1.00 t、3.6 t;
(3)在玻璃熔炉中发生反应:
CaCO3+SiO2CaSiO3+CO2↑,K2CO3+SiO2K2SiO3+CO2↑,
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参加反应二氧化硅的物质的量相等,m(CO2)=n(CO2)×44 g·mol-1=2×104mol×44 g·mol-1=0.88t,故答案为:0.88 t。
18. H++OH-=H2O Al(OH)3+NaOH=NaAlO2+2H2O 2∶1 2.6mol·L-1
由图可知,从开始至加入NaOH溶液20mL,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盐酸溶解Mg、Al后盐酸有剩余,此时发生的反应为:HCl+NaOH=NaCl+H2O;继续滴加NaOH溶液,到氢氧化钠溶液为520mL时,沉淀量最大,此时为Mg(OH)2和Al(OH)3,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再继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据此进行解答。
(1)根据分析可知该阶段发生的是剩余的盐酸和NaOH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 =H2O;
(2)根据分析可知加入520mL-620mLNaOH溶液时沉淀质量减少是因为氢氧化铝溶液NaOH溶液,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
(3)据图以及分析可知Al(OH)3消耗的NaOH为620mL-520mL=100m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n[Al(OH)3]=1mol/L×0.1L=0.1mol,则混合物中n(Al2O3)=0.05mol;生成Mg(OH)2和Al(OH)3沉淀总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520mL-20mL=500mL,含有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0mol/L×0.5L=0.5mol,n[Al(OH)3]=0.1mol,则n[Mg(OH)2]==0.1mol,则n(MgO)=0.1mol,所以原混合物中氧化镁、氧化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mol:0.05mol=2:1;
(4)根据图象可知,加入520mL1.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此时沉淀达到最大,溶质为氯化钠,n(NaCl)=n(HCl)=n(NaOH)=1.0mol/L×0.52L=0.52mol,该盐酸的浓度为:0.52mol÷0.2L=2.6mol/L。
19. CE b 烧杯、玻璃棒 转移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 ac
(1)有活塞或塞子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漏;
(2)仪器C为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3)①配制480 mL0.5mol·L-1NaOH溶液,需要的仪器有:500mL容量瓶、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转移操作中要使用玻璃棒引流;
③根据c=分析判断。
(1)A为圆底烧瓶,B为量筒,C为分液漏斗,D为胶头滴管,E为500mL容量瓶,有活塞或塞子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漏,则以上装置中只有分液漏斗和500mL容量瓶有塞子,答案选CE;
(2)仪器C为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且分层的液体混合物;
a.水和酒精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不符合题意;
b.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且分层,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符合题意;
c.水和泥砂不互溶,但泥沙不是液体,一般使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不符合题意;
d.Fe(OH)3胶体与水混合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一般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3)①配制480 mL0.5mol·L-1NaOH溶液,需要的仪器有:500mL容量瓶、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除上述提供的仪器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②转移操作中要使用玻璃棒引流,故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转移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
③a.配制480 mL0.5mol·L-1NaOH溶液需要使用500mL容量瓶,需要溶质的质量=0.5L×0.5mol/L×40g/mol=10g,称量9.6gNaOH,溶质的物质的量偏低,则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故a符合题意;
b.溶解时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冷却后溶液的体积会减小,则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b不符合题意;
c.在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大,则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故c符合题意;
d.加水至刻度线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静置后液面会恢复到刻度线,对配制溶液浓度无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c。
20. 乙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合理即给分) 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否 乙酸具有挥发性,也能使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HClO4 非金属性:Cl>C>Si
( 1 )实验用到的药品甲为乙酸,将乙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 + Na2CO3 = 2CHJCOONa+ H2O+ CO2↑,则装置B中盛放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酸,故答案为:乙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2) CO2通过硅酸钠溶液产生硅酸沉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 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由化学方程式
2CH3COOH + Na2CO3 = 2CHJCOONa+ H2O+ CO2↑;
H2O + CO2 + Na2SiO3 = Na2CO3+ H2SiO3↓
可以得出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CH3COOH>H2CO3>H2SiO3,故答案为: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4) 若去掉装置B进行实验,C中硅酸沉淀不能判断是碳酸制出的还是挥发的乙酸制出的,所以不能得出上述结论,故答案为:否;乙酸具有挥发性,也能使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5) 利用去掉B后的装置来比较Cl、C和Si的非金属性,分液漏斗甲中应该盛放高氯酸,A中盛放碳酸钠溶液,C中盛放硅酸钠,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答案:HClO4,非金属性:Cl>C>Si。
21.(1)BDE
(2)萃取、分液
(3)ACD
(4)2I-+H2O2+2H+=I2+2H2O
(5) 分液漏斗 紫红 下 上
由流程可知:①为海带在坩埚中灼烧后;②为浸泡溶解;③为过滤分离出含碘离子的溶液,④中发生2I-+H2O2+2H+=I2+2H2O,得到含碘水溶液,⑤中加苯萃取并分液,⑥为蒸馏分离出碘。(5)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6 mol/L NaOH溶液,发生歧化反应,产生可溶性NaI、NaIO3、H2O,而与四氯化碳分层,然后分液,分液操作时应该采取“下流上倒”方法,然后向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发生归中反应:5I-++6H+=3I2+3H2O,得到I2单质。
(1)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泥三角、坩埚、酒精灯,故合理选项是BDE;
(2)
操作⑤是向含有I2的水溶液中加苯萃取,然后分液,得到碘的苯溶液;
(3)
在操作⑤选用苯作萃取剂,是由于苯不溶于水,碘在苯中比在水中溶解度更大,且苯与碘水不反应,故合理选项是ACD;
(4)
④是在酸性条件下H2O2将I-氧化为I2,H2O2被还原为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
(5)
在进行反萃取时,①操作1向装有I2的CCl4溶液的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6 mol/L NaOH溶液,I2与NaOH发生歧化反应产生NaI、NaIO3、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I2的CCl4溶液显紫色,若振荡至溶液紫红色消失,然后静置、分层,由于CCl4的密度比水大,且与水互不相溶,因此下层为CCl4层;
③分液时将含有碘的碱溶液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烧杯中;
④边搅拌边加入几滴45%H2SO4溶液,发生反应:5I-++6H+=3I2+3H2O,反应产生I2使水溶液立即转为棕黄色,并析出碘晶体。
22. H O Na S SO3 H2O2 Na2O2 NaHSO3 NaHSO4
根据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确定它们的位置为:A、C在一、三周期,B、D在二、三周期,且A、C在B、D的左边,则A为氢元素、C为钠元素;利用B、D两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核中质子数和的2倍,B为氧元素、D为硫元素。
(1)A为氢、B为氧、C为钠、D为硫,所以元素符号分别为:H、O、Na、S;
(2)在由A、B、C、D四种元素两两组成的二元化合物中,SO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H2O2分子中存在非极性键;Na2O2是离子晶体,含有非极性键。
(3)含有H、O、Na、S四种元素的化合物有NaHSO3、NaH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