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章节训练—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热 B.放出热量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 D.化学变化不可能吸收热量
2.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现象③说明物质不可能在水中燃烧
C.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现象②③说明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都高于80°C
3.在日常生活中,当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现黄色时,需要调节灶具的进风口,目的是
A.增大空气的进气量 B.提高火焰温度
C.增大燃气的进气量 D.减少空气的进气量
4.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手拿点燃的蜡烛进入煤矿,检查矿井瓦斯是否超标
B.电器起火,应先关闭电闸,再灭火
C.厨房液化石油气泄漏,应该立即开窗通风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
B.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气体分子变小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分子的构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结构不同
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只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稀有气体用作焊接保护气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氮气用作食品防腐剂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7.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下列关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B.红磷和白磷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D.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镁原子和镁离子的电子层数不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传导光信号进行通信,Si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燃烧、爆炸或颜色发生了改变的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C.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碳的化合物,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D.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
9.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元素观: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B.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C.变化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D.守恒观:24g镁和3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56g氧化镁
10.小林查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
①2Na+Cl22NaCl ②2MgCO3+CO2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11.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
D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A.A B.B C.C D.D
12.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故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故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D.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13.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着火区域
14.进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
B.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比较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催化效果
二、填空题
15.氧化铜和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理论上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的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16.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
(1)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下列不属于石油炼制产品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汽油 ②柴油 ③食用酒精
(2)人类正在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如潮汐能、氢能等。贮氢合金用于氢动力汽车的试验已获成功,氢化镁()是一种贮氢合金,可以和水发生反应:,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3)科学家宣布成功制取金属氢。金属氢是一种高密度、高储能材料,它是在压力足够的条件下,透明固态氢转变为黑氢半导体,再转变为金属氢,与金属具有相似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金属氢与普通金属一样,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B金属氢属于合金,在一定条件下能燃烧,能和稀硫酸反应
C氢气变成金属氢没有形成新物质,因此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用金属氢作燃料会大大减小火箭的体积和重量
(4)为建成美丽中国,国家了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能导致酸雨的一种有害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17.请选择合适的物质,并用化学式填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甲烷。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___________;
(2)冬季造成煤烟中毒的有毒气体是___________;
(3)“西气东输”中的“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4)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8.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
(2)上述装置中,可用于收集氢气的是_________(填仪器装置下方的字母,下同)。
(3)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
(4)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则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四、计算题
19.某校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探究鸡蛋壳的成份中含有多少碳酸钙,称取10g的鸡蛋壳,用足量的稀盐酸与之充分反应后,得到一种无色气体,最后所得气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待反应结束时,共产生什么气体(写化学式)多少克?
(2)试计算10g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3)要得到280 kg CaO需要这种石灰石_____________千克 (精确到0. 1kg) (化学方程式: )
五、综合应用题
21.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探究。
(1)甲同学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进行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成表中内容。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Ⅰ 向其中一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 ______
Ⅱ 向一瓶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 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Ⅱ的结论不正确,查阅资料,并进行如下再探究。
查阅资料: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它气体
吸入的空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1 0.9
探究Ⅰ:完成图1实验,观察到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探究Ⅱ:在图2实验中,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内顶部测量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蜡烛由上到下依次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3。
探究Ⅲ: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能正常燃烧。
①查阅资料可知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②图2实验中,蜡烛由上到下依次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③简述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认为甲同学实验Ⅱ结论不正确的理由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溶于水同样会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选项错误;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故选项正确;
D、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一般的来说需要加热的反应往往会吸收热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
2.C
【详解】A、实验中现象②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红磷属于可燃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实验中现象③不能说明物质不可能在水中燃烧,因为此时水中没有氧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①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③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③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无法和氧气接触的缘故,而不能说明着火点高于80°C,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A
【详解】试题分析:燃烧不充分是因为氧气不足,故需要调节灶具的进风口,以增加空气的进气量(氧气的量)。故选A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理解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即当氧气(或空气)充足时的充分燃烧,当氧气(或空气)不充足时的不充分燃烧。
4.A
【分析】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发生爆炸。
【详解】A、瓦斯是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如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不能手拿点燃的蜡烛检查,故A不正确;
B、电器起火,应先关闭电闸,再灭火,以防发生触电,故B正确;
C、液化石油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以减小燃气的浓度,故C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而灭火,故D正确。故选A。
【点睛】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5.C
【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焊接保护气,与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吸热,故可用于人工降雨,与物理性质有关,符合题意;
C、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可用作食品防腐剂,与化学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于灭火,与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A、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红磷和白磷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不符合题意;
D、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镁原子和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详解】A、光导纤维传导光信号进行通信,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故选项错误;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爆炸不一定化学变化引起的,如气球受压爆炸,颜色发生了改变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如活性炭吸附色素,故选项错误;C、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选项错误;D、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 CO2 的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正确。故选D。
9.C
【详解】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该选项不正确。
C、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D、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恰好完全反应时镁和氧气质量比是48:32,24g镁和32g氧气充分反应,氧气过量,参与反应的氧气质量是16g,生成40g氧化镁,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选项正确;
B、氧气由氧分子构成,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臭氧由臭氧分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氧气与臭氧的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选项正确;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较低,氧气中氧气的浓度大,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说明氧气的浓度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多数为8(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均已达到稳定结构,因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选项正确。
故选C。
12.A
【详解】A、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阴离子失去电子变成原子,阳离子得到电子变成原子,说法正确;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而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不正确;
C、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不正确;
D、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但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液化、凝华都会放热,但是属于物理变化,不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水不能扑灭油着火,反而引起油滴的飞溅,导致火势的蔓延,故该项错误;
B、室内起火不能开门窗,会加快气体流通,加剧火势,故该项错误;
C、燃气容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静电,电火花,发生爆炸,故该项错误;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有害气体,且远离着火区域,故该项正确。
故选D。
14.A
【详解】A、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根据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碳化的速率快慢,可以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符合题意;
B、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不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
C、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使用燃着的木条,应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双氧水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比较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催化效果,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40:3
【详解】氧化铜和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
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氧化铜的质量为x,碳的质量为y,则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为40:3
故填40:3。
16. ③ 氢氧化镁 AD 二氧化硫
【详解】(1)汽油和柴油可以通过石油炼制,食用酒精不属于石油炼制产品,故选③。
(2)氢化镁()是一种贮氢合金,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原子种类相同,反应前有1个镁原子,6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故X的名称为氢氧化镁。
(3)A、金属氢与普通金属一样,与金属具有相似性质,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故A正确;
B、金属氢不属于合金,故B不正确;
C、氢气变成金属氢,形成新物质,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C不正确;
D、金属氢的密度远大于氢气,而金属氢的密度比普通金属小很多,则用金属氢作燃料会大大减小火箭的体积和重量,故D正确。故选AD。
(4)为建成美丽中国,国家了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其中能导致酸雨的一种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
17.(1)N2
(2)CO
(3)CH4
(4)CO2、CO
【详解】(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为氮气N2;
(2)冬季造成煤烟中毒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可以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3)“西气东输”中的“气”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气甲烷CH4。
(4)氧化物含有2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填CO2、CO。
18.(1)锥形瓶
(2)D或E
(3)BC
(4)
【分析】(1)
b是锥形瓶,常用作反应容器。
(2)
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D装置收集,氢气不溶于水,可以用E装置收集,故填:D或E。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作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故填:BC。
(4)
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属于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应该是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19.CO2;2.2;50%
【详解】(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图像可知:产生二氧化碳(CO2)气体2.2g。
(2)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5g
10g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3g;(2)85%;(3)588.2
【详解】(1)由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数据可知第一次中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8g-5.5g=2.5g,因此第二次中也是消耗2.5g碳酸钙,m的数值应为:m=5.5g-(8g-5.5g)=3g;
(2)比较第三次和的四次的数据可知: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2g;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00%=85%;
(3)设需要石灰石的质量为x,
x=588.2kg。
21.(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常温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但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温度相对低的冷空气的密度小,所以,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上方,故高的蜡烛先熄灭 查阅资料可知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由探究Ⅱ可知,当氧气含量低于15.65%(约16%)时蜡烛熄灭,因此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不足;由探究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不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
【详解】(1)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向其中一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二氧化碳使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2)探究Ⅰ: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说明下面的蜡烛先接触到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Ⅲ:①查阅资料可知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填: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②图2实验中,蜡烛由上到下依次熄灭的原因是:常温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但热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温度相对低的冷空气的密度小,所以,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上方,氧气浓度降低较快故高的蜡烛先熄灭。
③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认为甲同学实验Ⅱ结论不正确的理由是查阅资料可知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由探究Ⅱ可知,当氧气含量低于15.65%(约16%)时蜡烛熄灭,因此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不足;由探究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不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