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部分学校统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垃圾箱常有绿、黄两色,绿色箱盛装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黄色箱盛装不可回收的垃圾。下列物质应投入黄色箱的是
A.霉变面包 B.矿泉水瓶 C.废作业本 D.破旧铁桶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氦气 B.食用醋 C.加碘盐 D.白酒
3.利用燃烧原理可有效控制燃烧的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4.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丙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5.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氢气 B.二氧化碳 C.氯化钠 D.铁
6.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举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烟雾⑤臭氧空洞⑥水俣病⑦潮汐⑧大脖子病
A.①② B.⑦⑧ C.⑥⑦⑧ D.②⑤⑦
7.读图识图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下列四个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 一定量的镁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C. 向一定质量的Cu(NO3)2溶液中加入铁粉
D. 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
8.X、R表示两种常见的金属,在溶液中发生反应:X+3RNO3═3R+X(NO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
B.若X是Al,R是Ag,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C.X可能是Fe,R可能是Cu
D.X、R常温下都不和水剧烈反应
9.下列各组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食盐固体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区分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 分别取一种溶液与另外三种相互混合,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区分
C 探究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将打磨过的细铁丝分别放入装有氯化镁溶液和氯化锌溶液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D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碳酸钠杂质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A.A B.B C.C D.D
10.对下列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釜底抽薪”——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
C.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因为铁与氧气、水发生了反应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1.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停止加热,然后立即停止通一氧化碳气体
B.测定溶液 pH,先将试纸湿润,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上
C.木炭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取出,后停止加热
D.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涂上硼酸液,后用大量水冲洗
12.某同学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将高锰酸钾固体与氯酸钾固体混合加热,发现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使用催化剂,氯酸钾受热也会分解
B.完全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有三种
C.高锰酸钾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D.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加热后氧气的总质量会增加
13.利用“→”上方的试剂可实现下列各组物质间转化的是
A. B.
C. D.
14.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再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A.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Fe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Fe2+、Mg2+
C.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Fe2+、Mg2+
D.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Mg2+
15.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A.白磷始终不燃烧
B.小气球变瘪
C.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6.碱式碳酸锌[Zn5(OH)x(CO3)y]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热分解的产物为三种常见氧化物(热分解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在下图热分解装置中加入54.7g的碱式碳酸锌,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 g(加热前后均通一段时间的N2;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量足,实验操作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碱石灰能吸收CO2和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x:y=3:1
②该装置的缺陷是无尾气处理装置
③生成的ZnO的质量为8.1 g
④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产生的CO2
⑤若将装置A、B的位置颠倒,则无法算出x:y
A.①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二、填空题
17.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操作,请把这些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回答出来。
(1)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_____。
(2)忘记垫石棉网,把烧杯直接放在铁圈上加热_______。
(3)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_______。
18.以下图示的实验均是初中化学教科书上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B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这一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3)C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19.用化学用语填空。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
(2)标出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3)硫酸根离子_______;
(4)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_。
20.“价类二维图”反映的是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构建“价类二维图”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1)C60是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甲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_____。
(3)根据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完成下表:
物质之间的反应或转化 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化学方程式
丙→CaCO3 不变 _______
C→_______ (填“甲”或”乙”或“丙”) 升高 2C+ O22CO
C和CO2反应 __________ CO2+C2CO
(4)化合物中某一种元素的原子短缺可形成非整比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中各类原子的相对数目不能用简单整数比表示,如Fe0.9O、PbO1.9等。非整比化合物是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很大的科技价值。
①PbO1.9中铅元素有+2、+4两种价态,其中+4价铅占铅总量的_____%。
②如图所示,Fe0.9O可用于CO2的综合利用。若用66.4gFe0.9O与足量的CO2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gC(碳)。
三、实验题
21.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B中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代号字母)。该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2O4+H2SO4=Na2SO4+CO↑+CO2↑+H2O;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通过连续装置C,可得纯净干燥的CO气体,则装置C中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3)装置D是使用CO气体还原氧化铁的主要装置,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从环保安全角度考虑,还应该在末尾添加__________。
22.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如果用装置⑤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______。(填“b”或者“c”)通入。
(3)③中,若X为澄清石灰水,则反应方程式为______。若④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X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OH溶液 B.CaCl2溶液 C.浓硫酸 D稀盐酸
四、推断题
2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与CO2的知识网络图。已知D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红棕色固体,“—”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或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
(1)A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2)B—C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
(3)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流程题
24.钛和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工业上生产金属钛的方法很多。以钛铁矿(主要成分:钛酸亚铁,化学式:FeTiO3)为 主要原料冶炼金属钛,生产的工艺流程图如图:
(1)上述流程中多次用到过滤,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
(2)钛铁矿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TiO3+2H2SO4(浓)=TiOSO4+FeSO4+2X,X的化学式为_______。
(3)TiCl4+2Mg2MgCl2+Ti,由此推测钛、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顺序为_______;此反应用到稀有气体,其作用是_______。
(4)写出钛合金的一种用途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5.救治新冠患者需要氧气,制氧机制氧是一种途径,某品牌制氧机中有一包白色颗粒和一包黑色粉末,白色颗粒成分为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它是过氧化氢与碳酸钠的化合物,遇水后放出氧气),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其制氧原理
【探究一】
(1)分别取等质量的白色颗粒和等体积的水加入a,b两支试管,再向b试管中加入黑色粉末,观察到a试管仅有少量气泡,试管有大量气泡;
①黑色粉末起_____作用;
②欲使a试管产生气泡加快,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填序号);
A.给a试管加热 B.振荡a试管 C.加入MnO2
【探究二】
(2)根据元素守恒,上述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为:
①只含NaOH;②只含;③NaOH和的混合物……
甲、乙两同学仅针对前三种可能性,分别设计实验1和实验2进行验证。
序号 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b试管上层清液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只含Na2CO3
实验2 第一步:取b试管上层清液滴加过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过滤第二步,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填现象) 只含Na2CO3
【反思评价】
(3)丙同学认为实验1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
【得出结论】
(4)结合实验现象,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有两步反应,写出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①2Na2CO3·3H2O2Na2CO3+3H2O2;②_____;
【延伸拓展】
(5)制氧机制氧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双氧水的根本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产物无污染 B.制取成本更低 C.运输储存更方便
七、计算题
26.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其纯度,现取20.0g样品于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1)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求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霉变的面包属于厨余垃圾,不可回收,应投入黄色箱,符合题意;
B、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属于可回收物,应投入绿色箱,不符合题意;
C、废作业本可以回收利用,属于可回收物,应投入绿色箱,不符合题意;
D、破旧铁桶,属于金属材料,可回收利用,属于可回收物,应投入绿色箱,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A、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氦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B、食用醋中含有水和醋酸,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加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白酒中含有水和酒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判断物质是纯净物的关键是看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3.B
【详解】A.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 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 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丙物质的分子由2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丙由元素B组成的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A正确;
B、物质甲的分子由3个A原子和1个B原子构成,即物质甲是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B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故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反应物的2个分子中共有6个A原子、2个B原子,而反应后生成物丙的1个分子中含2个B原子,则生成物乙的3个分子中应含6个A原子,则每个乙分子中含2个A原子,故D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B
【详解】①温室效应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有关;
②水体中N、P元素严重超标,会引起藻类疯长,从而导致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常称为赤潮,淡水中称为水华,赤潮与环境污染有关;
③酸雨是大量排放SO2等酸性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雨水pH<5.6,对植被.建筑物.土壤等造成很大伤害,与环境污染有关;
④光化学污染来自于氮的氧化物和有机烃类在光作用下的一系列复杂变化,与环境污染有关;
⑤臭氧空洞是氟里昂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与环境污染有关;
⑥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
⑦潮汐是天体运动造成的自然现象,与环境污染无关;
⑧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大,可以食用加碘盐解决,与环境污染无关;
所以选:B.
7.A
【详解】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产生氧气质量应该一样多,图像不正确,符合题意;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中镁和氧气为反应物,质量减少,氧化镁为生成物,质量增加,参加反应氧气和镁质量等于生成氧化镁质量,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NO3)2+Fe=Fe(NO3)2+Cu,溶液中溶质由硝酸铜变成硝酸亚铁,它们质量比为188:180,故溶液质量减少,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硫酸铜先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CuSO4=MgSO4+Cu,反应中硫酸铜和硫酸镁质量比为:160:120,溶液质量减少,当镁反应完后,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反应中硫酸铜和硫酸亚铁质量比为:160:152,故溶液质量减少,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A、金属X能与R的硝酸盐反应,说明X的活动性比R强,正确;
B、若X是Al,R是Ag,铝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银,即,27份质量的铝置换出324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正确;
C、由X与硝酸R溶液反应的生成了X(NO3)3,X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R在化合价中显+1价,而铁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硝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硝酸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故该金属不可能是铁,错误;
D、由于单质的X能与R的硝酸盐溶液反应,说明了X、R常温下都不和水剧烈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A选项实验设计方法合理;
B、区分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分别取一种溶液与另外三种相互混合,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从而依次将四种溶液鉴别出来,故B选项实验设计方法合理;
C、将打磨过的细铁丝放入装有氯化镁溶液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镁弱;再将打磨过的细铁丝放入装有氯化锌溶液试管中,也无明显现象,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该实验只能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镁、锌,无法比较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C选项实验设计方法不合理;
D、Na2CO3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实验设计方法合理。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师考查学生能力的需要类型,同样也是实验教与学的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B
【详解】A、墨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墨画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解释合理;
B、釜底抽薪是指把可燃物移走,即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解释不合理;
C、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是因为铁与氧气、水发生了反应,故选项解释合理;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B。
11.C
【详解】A、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防止(被还原的热的铜又被氧化) ,错误;
B、测定溶液 pH,试纸需要保持干燥,后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上,错误;
C、木炭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取出,后停止加热,正确;
D、用大量水冲洗可洗去较多碱,且使沾在皮肤上的溶液浓度降低,减小腐蚀性,最后使用酸性较弱的硼酸溶液中和,反应掉沾在皮肤上的碱,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不使用催化剂,氯酸钾受热也会分解,只是分解的速率较慢,故正确;
B、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有氯化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错误;
C、高锰酸钾分解后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故错误;
D、高锰酸钾分解后会生成氧气,故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增加,故正确。故选C。
【点睛】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13.B
【详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在氢后,铜和稀盐酸不反应,错误;
B、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正确;
C、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错误;
D、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不能反应,错误。
故选B。
14.A
【详解】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镁>铁>铜>银,铁不会与硝酸镁反应,故滤液中一定含有Mg2+,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与硝酸银能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A、在硝酸银与硝酸铜同时存在时,铁先与硝酸银充分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因此若滤纸上有Cu,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故A不正确;B、当铁粉适量时,能与混合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银和铜,滤液中有Fe2+、Mg2+,故B正确;C、当铁粉过量时,与混合液中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生成银和铜,铁有剩余,滤液中有Fe2+、Mg2+,故C正确;D、当铁粉量不足时,只与部分硝酸银反应,生成银,仍有硝酸银剩余,滤液中有Ag+、Cu2+、Fe2+、Mg2+,故D正确。故选A。
15.C
【详解】A、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会观察到小气球膨胀,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有气体参加反应和有气体生成,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6.B
【详解】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A增重5.4g,增加的是水的质量。所以碱式碳酸锌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装置B增重8.8 g,增加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碱式碳酸锌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所以 x:12y=0.6g:2.4g,x:y=3:1,正确。
②气体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均被吸收,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份,不会污染空气。所以不需要进行尾气处理。错误。
③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的ZnO的质量为54.7g-5.4g-8.8g=40.5g。错误。
④装置B中是碱石灰能吸收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水被A中的浓硫酸吸收了,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产生的CO2。正确。
⑤若将装置A、B的位置颠倒,二氧化碳和水均被碱石灰吸收,无法得出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则无法算出x:y。正确。
故①④⑤正确,选B。
17.(1)标签被腐蚀
(2)烧杯受热不均炸裂
(3)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操作。
(1)
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会使标签被腐蚀;
(2)
烧杯需要垫石棉网,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受热不均匀炸裂;
(3)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会使水倒流进试管内,炸裂试管。
【点睛】熟记实验的规范操作即可。
18. 装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温度达到着火点
【详解】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进入到装有酚酞溶液的烧杯后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均为可燃物,且与氧气接触,热水的温度是一样的,但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C实验中发生的反应为红磷与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19.(1)CH4
(2)
(3)
(4)P4
【分析】(1)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CH4。
(2)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高锰酸钾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4=0,x=+7。化合价标在元素的正上方,表示为。
(3)
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为。
(4)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由4个磷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表示为P4。
20.(1)单质
(2)CH4
(3)
乙
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 90 1.2
【详解】(1)C60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
(2)甲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则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3)丙为氧化物,且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对应的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价,而生成的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元素化合价升高,且CO对应的为乙;
C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中化合价升高,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则碳元素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①设+4价铅占铅总量的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4x+2(1-x)+(-2)×1.9=0,解得x=0.9,即+4价铅占铅总量的90%。
②设生成碳的质量为x,结合流程,可知:
解得x=1.2g
则生成碳的质量为1.2g。
21.(1) 分液漏斗 锥形瓶
(2) B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除尽
(3) 红色固体变黑色 处理尾气的装置
【详解】(1)装置B中仪器①为分液漏斗,②为锥形瓶,故填:分液漏斗;锥形瓶;
(2)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为固液反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实验室制取CO气体会生成二氧化碳,装置C中氢氧化钠作用为吸收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作用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除尽,浓硫酸作用为吸收生成的水蒸气,故填:;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除尽;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玻璃管内的现象是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从环保安全角度考虑,还应该在末尾添加处理尾气的装置,故填:红棕色固体变黑色;处理尾气的装置。
22. 试管 ② b AC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②;
如果用装置⑤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b端通入;
(3)③中,若X为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会导致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符合题意;
B、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气体从经过溶液会带出水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干燥二氧化碳,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也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气体从经过溶液会带出水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3.(1)Ca(OH)2
(2)有气泡产生
(3)/
【分析】A~E分别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中的一种,其中D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为氧化铁,D能与E、C反应,而氧化铁能与还原剂(如碳、CO、H2)或酸反应,又由于C还能与B反应,而E还能生成二氧化碳,则E为碳,C为酸(如盐酸或硫酸);则A、B分别为碱和盐,又由于A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A为碱,B为盐,由于A还能与B反应,而氢氧化钙能与碳酸盐反应,则A为氢氧化钙,B为碳酸盐(如碳酸钠、碳酸钾等),碳酸盐又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符合推断。
【详解】(1)由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Ca(OH)2。
(2)B—C的反应为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则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3)C—D的反应为氧化铁与酸的反应,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 漏斗、玻璃棒、烧杯 H2O Mg>Ti 用作保护气 人造关节(轮船外壳、人造骨)
【详解】(1)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有:1个铁原子、1个钛原子、4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1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铁原子、1个钛原子、2个硫原子、9个氧原子,所以2X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氧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H2O;
(3)镁能将钛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镁比钛活泼,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此反应中做保护气,防止了钛、镁在高温时被氧化;
(4)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所以可用来制造人造关节或人造骨等。
25.(1) 催化 AC
(2)不变红
(3)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盐酸也生成二氧化碳
(4)
(5)C
【详解】(1)①对比a、b两支试管,黑色粉末加快了气泡的产生,所以黑色粉末是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
②A、给a试管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能使a试管产生气泡加快,故选项正确;
B、振荡a试管不能使a试管产生气泡加快,故选项错误;
C、欲使a试管产生气泡加快,则需要加入催化剂,能够催化过氧化氢的催化剂有硫酸铜、二氧化锰,故选项正确;
故选:AC;
(2)b试管上层清液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形成沉淀,即可证明反应后溶液含碳酸钠,再滴加酚酞不变红,即可排除含有氢氧化钠的可能;
(3)丙同学认为实验1的结论不严谨,是因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盐酸也生成二氧化碳氧化剂;
(4)结合实验现象,该制氧机的制气原理有两步反应,第一步过碳酸钠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第二步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制氧机制氧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双氧水的根本原因是过碳酸钠是固体,过氧化氢是液体,固体更便于运输和储存,故选:C。
26.(1)
(2)73.5%
解:由图可知,生成碳酸钙沉淀质量为5g,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73.5%;
答: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73.5%。
【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