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刷】浙江地区化学中考模拟卷2


【考前必刷】浙江地区化学中考模拟卷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电荷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核内中子数不同
2.“五水共治”大大美化了河道环境,某学校实验室排出的废水中含有Ag+、Ba2+和三种离子,该校实验小组设计实验从该废水中回收银,并得到副产品碳酸钡固体,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如图:
已知滤液B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蓝色沉淀是Cu(OH)2
B.乙一定是氢氧化钡
C.若丙是K2CO3,滤液C结晶后可以作为化学肥料
D.若得到19.7g碳酸钡,则证明原废水中含有13.7g钡
3.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四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其中,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反应中属于阴影“2”处的化学反应是
A.
B.
C.
D.
5.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2、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7.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A.组成成分的状态不同 B.组成成分的体积不同
C.组成成分的质量不同 D.组成成分的种类不同
8.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甲图表示向一定量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 乙图表示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 丙图表示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 丁图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9.为验证Fe、Cu、Ag 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4种实验方案(不做其他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A. B.
C. D.
10.近期,央视“3.15”晚会曝光青县“瘦肉精羊肉”事件,“瘦肉精”的化学式C12H18N2Cl2O,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C、H、O、N、Cl五个元素组成
B.“瘦肉精”属于氧化物
C.“瘦肉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瘦肉精”中碳、氮的质量比为36:7
二、填空题
11.科学学习小组开展提升“电助动车”安全性的项目化学习研究。
开展家庭安全自查活动。电助动车存在一定的自燃概率,禁止在楼道等处停放或充电。电助动车由电池包供电,除电路短路引发自燃,若电池包意外进水,也可能引发自燃,其机理如下:
写出水电解产生可燃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2.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要调整能源结构,二是碳减排要与自然碳汇方案并举。
(1)如图是2008年我国能源消耗结构图。据图可知,当时我国的能源消耗以______为主。
(2)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例如,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其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液态氢是导弹、火箭和宇宙飞船的最佳燃料,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人们可以通过分解水来获得氢气,请写出水电解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请写出一条我们能做到的帮助消耗二氧化碳的方法:______。
(4)根据图二所示的碳循环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生态系统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13.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做好消毒至关重要,酒精和84消毒液是常用的消毒剂,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
(1)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______。
(2)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它和洁厕灵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2HCl+NaClO=NaCl+H2O+X↑,X气体有毒,因此二者不能混合使用。那么X的化学式为______。
14.氢氟酸(HF)能刻画玻璃,其中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SiO3+6HF═X+SiF4↑+3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
15.氧气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如图所示“氧气”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反应条件省略)。
(1)“箭头”画出了“氧气”应行走的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你认为甲处放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硫
B.水
C.氦气
D.氢氧化钠
(2)氧气在进迷宫过程中,碰到了三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这三个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
16.在探究稀盐酸性质时,小开同学先在试管中注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再加入足量铁粉与之反应。反应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判断,“”表示的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2)下列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且符合图示离子种类和个数比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铂丝
③碳酸钠溶液
④碳酸钡粉末
三、简答题
17.金属活动性顺序:_____;置换反应:定义:_____;举例(3个):_____.
18.鸡蛋腐败变质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请回答:(1)用来保持硫化氢气体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
(2)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反应类型)。
(3)已知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_____吸收硫化氢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
19.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相混合,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经过滤后,再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产生,继续向该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过滤后蒸干所得晶体的成分的可能组成是_____;_____。(写出两种可能的组成即可)
20.CaSO4 2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取纯净的CaSO4 2H2O固体3.44g进行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则D~E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1.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CO(NH2)2]、甲醇(CH3OH)等产品.
(1)尿素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 ,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_____ 肥
(2)甲醇属于 ____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烟道气可用来生产甲醇
①“捕捉”CO2: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剂是 _____ .
②用“捕捉”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22.把握微观世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氢分子和氮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生成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3)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氮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四、实验题
2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其中氮气可用作本实验的保护气,盛放氧化铁的是一支带有支管的试管,其支管可用于导出试管内的气体,酒精灯带网罩,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a、b均处于关闭状态,开始实验时,打开a,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再关闭a打开b,通入一氧化碳。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
(2)实验结束时,应先打开a通入氮气,再______,最后继续通氮气直至装置冷却;
(3)广口瓶中引出的导管伸到火焰处的好处______;
(4)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为m1克,如果称得反应后固体质量m2的范围为______时,可以判断氧化铁未完全反应。
24.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所列的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组成的装置,
D装置用来产生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把上面所列的装置正确连接成实验装置后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E中CuO的作用是_____。
(2)若正确称取0.9克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1.32克,B管质量增加0.54克,则有机物的化学式(最简式)为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习了“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Cl。
【讨论与交流】
(1)请将猜想2补充完整;
(2)小鹏同学为验证猜想2,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鹏认为猜想2正确。经过讨论和交流后,小明认为小鹏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小明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与结论】
(3)验证猜想3,可选用的试剂有______(填字母)。
A.酚酞溶液
B.氢氧化钡溶液
C.稀硫酸
D.氯化钙溶液
【拓展与应用】
(4)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六、计算题
26.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科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g 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______。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
(3)某次实验中,当1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排出水的体积约为224mL,求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写出计算过程,滴加的调节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
七、综合应用题
27.某品牌钙片的说明书如甲。科学小组为了测定该品牌钙片中CaCO3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样品中的其它成分不含钙,且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甲:某品牌钙片说明书主要成分:每片3.0g,钙元素有效含量;≥0.6g适应症:用于成年人钙补充剂;并帮助防治骨质疏松症;用法用量:1片/1天1次,饭后口服。
(1)利用图乙中器材进行实验,取研磨后的样品粉末5.0克倒入大烧杯中,将小烧杯中的一定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分批加入大烧杯中,不断搅拌。判断钙片中CaCO3的被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2)利用乙图中的器材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并记录如下:
实验中相关测量的量 样品粉末 反应前大烧杯质量 反应前小烧杯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反应后小烧杯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反应后大小烧杯及剩余物质的总质量
天平示数/克 5.0 166.00 240.30 203.80 409.54
请根据表格数据计算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并判断其说明书中钙元素有效含量成分的描述是否属实?(不计实验误差等产生的影响,化学方程式为:)
(3)反思与改进:小组同学为提升测量的准确性,采用图丙装置进行进一步实验,其中的固态干燥剂能吸收水蒸气但不吸收二氧化碳。请分析图丙装置的优缺点?并简述理由:______。
28.硫酸铵[(NH4)2SO4]简称硫铵,俗称肥田粉,是我国使用和生产最早的一个氮肥品种.
(1)硫酸铵中铵根(NH4+)的化合价为_____,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硫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m(N):m(H):m(S):m(O)=_____(互质比).
(3)100g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是_____(精确到0.1).
(4)_____g硫酸铵中的氮元素与10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5)若某化肥主要含硫酸铵,测得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0%(杂质不含氮),则该化肥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精确到0.1%).
(6)尿素[CO(NH2)2]和碳酸氢铵(NH4HCO3,简称碳铵)是苏州地区常用的氮肥,某月市场报价为:尿素2200元/吨,碳铵700元/吨,若你用500元前去购买氮肥,为了使所购的化肥得到的氮最多,你选择这两种氮肥中的_____(写名称).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与核内的质子数无关,钠离子和钠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所以核内质子数相同;故A说法错误;
B、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故钠离子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少一个,都属于钠元素,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故B 说法错误;
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不同,故C说法正确;
D、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的,与核内的中子数无关,所以核内的中子数相等,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D
【分析】该废水中含银离子、钡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即含硝酸银和硝酸钡两种溶质,该实验的目的是从该废水中回收银,并得到副产品碳酸钡固体,故可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的铜,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得到银,滤液A中含铜离子,钡离子、硝酸根离子,要想除去铜离子,可加入氢氧根离子,由于滤液B中只含一种溶质,故乙为氢氧化钡,氢氧化钡和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硝酸钡,故滤液B中只含硝酸钡,要想得到碳酸钡沉淀,可加入适量的碳酸盐,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钡。
【详解】A、由分析可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钡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B、滤液B中只含有一种溶质,乙中一定含有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乙是氢氧化钡,该选项说法正确;
C、若丙是K2CO3,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钾,滤液C结晶后得到硝酸钾,硝酸钾含K、N两种营养元素,可以作为化学肥料,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得到19.7g碳酸钡,则钡元素质量:,由于加入的乙是氢氧化钡溶液,则原废水中的钡元素质量小于13.7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B、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钙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和水,因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但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故错误;
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4.B
【分析】根据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属于阴影“2”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不属于分解反应,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类型,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的新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充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C
【详解】A、HCl、K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aOH、K2CO3、NaCl、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C正确;
D、HCl、NaNO3、H2SO4、K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塞橡皮塞时,试管不能竖直放在桌面上,易造成试管破裂,故选项错误;
B、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选项错误;
C、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胶头滴管不能倒立,“胶头”会被腐蚀,试剂瓶塞应倒放在桌面,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故选项错误;
D、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最底处水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D
【详解】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所以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组成成分种类不同,与状态、体积、质量无关,故选D。
8.A
【详解】A、向一定量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时,铁不能和硝酸锌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当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亚铁3种,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锌和硝酸亚铁2种,反应过程中容易中的溶质由3种变成2种,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刚开始盐酸不足,产生氢气的质量由盐酸决定,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相同,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最终盐酸过量,产生氢气的质量由金属的质量决定,56粉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产生氢气质量较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硝酸钾晶体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pH升高,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最终溶液pH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A。
9.C
【详解】A、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银与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B、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银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D、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铁比铜活泼,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计个数,故A错误;
B、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瘦肉精含有三种元素,故B错误;
C、瘦肉精C12H19Cl3N2O中C、H、Cl、N、O五种元素的质量比=(12×12):(1×19):(35.5×3):(14×2):16=144:19:106.5:28∶16,可知瘦肉精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错误;
D、瘦肉精C12H19Cl3N2O中C、N元素的质量比=(12×12):(14×2)=36:7,故D正确。
故选D
11.
【详解】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1)煤炭
(2) 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3)植树造林(种草,合理即可)
(4)AC
【解析】(1)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煤炭消耗量最大,故当时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
(2)
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加热水,其能量转化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为通电,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消耗,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叶绿素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所以消耗二氧化碳的方法为:植树造林种草,合理即可;
(4)
A、过程①代表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生产者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费者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故此选项正确;
B、过程除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途径,还包括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故此选项错误;
C、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人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
13.(1)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2)Cl2
【解析】(1)
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明火的作用是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Na、Cl、O、H的个数分别是1、3、1、2,生成物中含Na、Cl、O、H的个数分别是1、1、1、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Cl,故X的化学式为Cl2。
14.CaF2
【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根据CaSiO3+6HF═X+SiF4↑+3H2O,反应前含有1个Ca原子,1个Si原子,3个O原子,6个H原子,6个F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Si原子,3个O原子,6个H原子,4个F原子,则X中含有1个Ca原子,2个F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aF2。
15.(1)A
(2)化合反应
【分析】(1)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详解】(1)由于氧气能与硫反应,不能够与水和氮气反应,所以甲处的物质是硫;
(2)氧气在进迷宫过程中,碰到了三种能阻止它前进的物质,分别是铁、硫和磷,三者均是单质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化合物,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16. Fe2+ ①④
【详解】(1)稀盐酸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反应后新增加的离子为亚铁离子,溶液中氯离子和亚铁离子个数比是2:1,因此“”表示的是Fe2+;
(2)①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氯化锌中氯离子和锌离子个数比=2:1正确;
②铂与稀盐酸不反应,错误;
③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个数比是1:1,错误;
④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氯化钡中氯离子和钡离子个数比是2:1,正确;
答案:①④
17.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或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Cu、Fe+2HCl═FeCl2+H2↑、H2+CuOCu+H2O
【详解】(1)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故答案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或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Fe+CuSO4═FeSO4+Cu、Fe+2HCl═FeCl2+H2↑、H2+CuOCu+H2O(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Fe+CuSO4═FeSO4+Cu、Fe+2HCl═FeCl2+H2↑、H2+CuOCu+H2O(合理即可).
18. 氯化氢分子 硫化氢+氧气二氧化硫+水 氧化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
【详解】(1)用来保持硫化氢气体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氯化氢分子,故答案为氯化氢分子;
(2)根据题中信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可知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其文字表达式为:硫化氢+氧气二氧化硫+水。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3)已知硫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硫化氢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故填:氢氧化钠溶液。
19. 可能一: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可能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
【详解】由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相混合,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经过滤后,再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产生,说明了没有剩余的碳酸钠;继续向该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和碳酸钙。若上述反应都是恰好反应,则过滤后蒸干所得晶体的成分中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若加入的碳酸钾不足,则过滤后蒸干所得晶体的成分中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若加入的碳酸钾过量,则过滤后蒸干所得晶体的成分中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钾。
故答为:可能一: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可能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20. 2CaSO4 H2O 2CaSO42CaO+2SO2↑+O2↑
【详解】设: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CaSO4 xH2O。
x=0.5。C点固体的化学式是2CaSO4 H2O;
设: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CaSO4 yH2O。
y=0 ;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CaSO4;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的反应物是CaSO4;T3~T4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说明D~E段生成了二氧化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硫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21. 3:1 氮 有机物 甲醇 CO2+3H2CH3OH+H2O
【详解】(1)尿素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尿素中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属于化学肥料中的氮肥
(2)甲醇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3)①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剂是甲醇.
②由微观粒子的反应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故填:(1)3:1,氮;(2)有机物;(3)①甲醇;②CO2+3H2CH3OH+H2O.
22. ﹣3 化合反应 3:1
【详解】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1)生成物为NH3,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
x+(+1)×3=0
x=﹣3;
(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分子和氮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3:1。
答案:(1)﹣3;(2)化合反应;(3)3:1
23.(1)红色固体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闭b,熄灭酒精灯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
【解析】(1)
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红色固体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由于热的情况下铁易被氧化,所以应避免装置温度高时铁被氧化,所以应先打开a通入氮气,再关闭b停止通一氧化碳;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可保证不反应的一氧化碳得到充分的燃烧,不会污染空气,最后继续通入氮气直到冷却实验结束时;
(3)
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广口瓶中引出的导管伸到火焰处的好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
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为克,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克克,如果称得反应后固体质量的范围为时,可以判断氧化铁未完全反应。
【点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4.(1)使有机物更充分氧化生成CO2和H2O;
(2)CH2O
【解析】(1)
本实验需测定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原理是根据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求碳元素的质量,有机物燃烧时可能也产生一氧化碳,为了测定精确,要将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氧化铜通过与一氧化碳反应能保证有机物中的碳都转化为CO2;故填:使有机物更充分氧化生成CO2。
(2)
A管质量增加1.32克,说明生成了1.32克二氧化碳,可得碳元素的质量:1.32克××100%=0.36克,B管质量增加0.54克,说明生成了0.54克水,可得氢元素的质量:0.54克××100%=0.06克,从而可推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0.9﹣0.36﹣0.06=0.48克,设最简式为CXHYOZ,12X:Y:16Z=0.36:0.06:0.48,X:Y:Z=1:2:1,最简式为CH2O,故填:CH2O。
25. HCl和NaCl 溶质只有氯化钠的溶液也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ABCD 蒸发
【详解】(1)猜想1:恰好完全反应时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猜想2:盐酸过量时废液中的溶质是HCl和NaCl;
猜想3:碳酸钠过量时废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Cl。
故填:HCl和NaCl。
(2)小明认为小鹏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小明的理由是溶质只有氯化钠的溶液也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故填:溶质只有氯化钠的溶液也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3)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可以用酚酞溶液检验;
B.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氢氧化钠,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检验;
C.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稀硫酸检验;
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检验。
故选:ABCD。
(4)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蒸发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是因为盐酸易挥发,随着蒸发氯化氢逸出。
故填:蒸发。
26.(1)氧气不易溶于水
(2)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24%
224mL=0.224L,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224L×1.429g/L≈0.32g,
设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消耗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0.68g
剩余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0g×30%﹣0.68g=2.32g
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4%
答:剩余过氧化氢溶质质量分数24%。
【详解】(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填:氧气不易溶于水。
(2)根据本实验结果,由于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最慢,所以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故填: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见答案
27.(1)不产生气泡
(2)说明书中钙元素有效含量成分的描述属实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5.0g+166.00g+240.3g-409.54g=1.76g
设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是x
解得x=80%
样品中钙元素质量分数=,说明书中钙元素有效含量成分的描述属实。
答:说明书中钙元素有效含量成分的描述属实。
(3)优点:能够防止水蒸气逸出装置,实验结果更准确;缺点:操作复杂
【解析】(1)
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判断钙片中碳酸钙被完全反应的现象为不产生气泡;
(2)
见答案;
(3)
图丙装置为密闭装置,干燥剂会吸收水蒸气,其优点:能够防止水蒸气逸出装置,实验结果更准确;缺点:操作复杂。
28. +1价 ﹣3价 7:2:8:16 21.2g 165.1g 99.1% 碳酸氢铵
【详解】硫酸铵中铵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根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根的化合价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2)因硫酸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则N、H、S、O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8):(32×1):(16×4)=7:2:8:16;
(3)100g硫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100g××100%≈21.2g;
(4)设需要硫酸铵的质量为x,
则x×=100g×,解得x≈165.1g.
(5)(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21.2%
所以样品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21.0%÷21.2%=99.1%;
(6)碳铵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7%,
尿素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6.7%,
碳铵(NH4HCO3)700元/吨,尿素[CO(NH2)2]2200元/吨,则
500元钱购买氮肥中氮的质量分别为:
碳铵中为 ×17.7%═0.184吨
尿素中为×46.7%═0.097吨
因此,碳铵中N元素的质量大,应买碳铵.
故答案为(1)+1价;﹣3价; (2)7:2:8:16;(3)21.2g;(4)165.1g;(5)99.1%;(6)碳酸氢铵.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届中考物理解答题专练:欧姆定律(含解析)

下一篇: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B卷 (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