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调研
化学试题
2023年6月
本试题共8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40分,非选择题部分6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本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P31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I127 Ba137
选择题部分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葡萄酿酒
C.光合作用 D.篝火燃烧
2.“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下列做法与这种愿望不符的是
A.将垃圾分类投放,资源回收利用
B.把废旧电池利用,减少土壤影响
C.加高工厂的烟囱,消除空气污染
D.多推广清洁能源,少用化石燃料
3.青少年要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雷雨天在大树下避雨 B.将霉变食物高温蒸熟后食用
C.用木炭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D.进入地窖前做灯火试验
4.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如图所示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5.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6.化学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D.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
7.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火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硫酸铜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8.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CO2中的HCl 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比较纯金属和合金的硬度 D.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9.如图为课本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手绢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手绢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溶液漫湿后,手绢的着火点升高
D.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10.物质世界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控制反应条件可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
B.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C.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气体受热膨胀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增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1.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新型催化剂能将CO2高效转化为具有可燃性的甲醇(丙)。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x的数值为3
C.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2:1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三种氧化物
12.实验室中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分别是Ca(NO3)2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中的各一种。为了鉴别三种溶液,各取适量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甲+乙 乙+丙 甲+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气泡冒出 无明显现象
A.甲是Na2CO3溶液 B.甲和乙生成的沉淀能与硝酸反应
C.丙是稀盐酸 D.乙和丙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13.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铁粉 Fe2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B NaCl固体 泥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NaCl溶液 MgCl2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氮气 氧气 将气体慢慢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碳粉的玻璃管
14.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ag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只含有Zn2+ B.滤渣中一定只含有单质铜和单质银
C.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D现象X为无明显现象
15.已知: , ,现有18.1gCaCO3和Ca(HCO3)2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10.6g,并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15.0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为纯净物 B.加热生成水的质量为0.9g
C.原固体中Ca(HCO3)2和CaCO3的质量比为81:50
D.将剩余固体溶于足量稀盐酸所得溶液中CaC12的质量为16.65g
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10分)(1)按要求从氢气、碳酸钙、氧化镁、氧气、氢氧化镁、氯化铜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供给呼吸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
③一种难溶性碱________________。
④一种易溶性盐________________。
(2)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中国传统的42种颜色,浪漫的中国人又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这满庭芳的国色中也蕴藏着独特的化学内涵。
①桃红: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古代的桃红胭脂可由红花汁制成,红花的染色成分为红花素(C15H12O6)。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红花素(C15H12O6)属于___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红花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②凝脂:凝脂似玉、洁白高雅。宋代德化窑的白瓷,是一种纯粹的凝脂白。白瓷属于_______________(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陶瓷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 ,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Ca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
③群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群青颜料在古代是由贵重的青金石研磨制成的,是一种昂贵的高级颜料。青金石是指碱性铝硅酸盐矿物,其中含Na、A1、Si、S、Cl、O等元素,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17.(12分)(1)“感恩祖国、致敬英雄,共同见证”。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化学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铝合金和钛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工业。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的___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第三子级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做推进剂。试写出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③室温下,钛与水、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不反应,可判断钛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2)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的“侯氏制碱法”,为食盐的工业化应用开辟了新天地。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试回答:
①t1℃将10gNa2CO3固体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②t2℃时当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纯Na2CO3(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③将t2℃时NaCl和Na2CO3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此时所得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填“<”、“=”或“>”)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④如图2所示,t2℃时,一小试管内盛有Na2C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固体Na2C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将大量的NH4NO3固体加入烧杯的水中,观察到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增
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8.(12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1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的同学以过氧化氢为原料(MnO2为催化剂)制备氧气,并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查阅资料知,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所选仪器按照“A→B1→E→B2→D→B3”的顺序连接,经检查装置气性良好,然后使该塑料试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中,装置B1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E中硬质玻璃管内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B2的质量增加了3.6g,装置D的质量增加了4.4g,则该塑料试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19.(13分)(1)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记作A、B),小明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取适量的A、B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则A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还想用别的试剂区别两种溶液,他不能选择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BaCl2溶液 B.Ca(OH)2溶液
C.酚酞试液 D.稀盐酸
(2)实验室有两瓶固体混合物,已知固体混合物A是由NaNO3、NaCl和BaCO3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的;固体物质B是由CuSO4、CuO、(NH4)2SO4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的。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气体C和G中水溶液pH>7的是_______________(选填“C”或“G”),沉淀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步骤Ⅲ中生成白色沉淀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③滤液H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④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⑤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20.(13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1)海水淡化。采用如图1所示的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之一)。
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
B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增多
C.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2)海水晒盐。如图2所示盐田通常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之一)。
A.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
B.在结晶池中主要通过降温结晶使氯化钠析出
C.当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结晶池中的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海水提镁: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被誉为“国防元素”的镁元素。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3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请分析①、②两步再得到氯化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NaOH溶液代替石灰乳模拟图3生产过程中第①步。他取NaC1和MgC12的固体混合物25g,加入100g水完全溶解,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
①当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当滴入10%的NaOH溶液80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