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训练——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训练——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单选题
1.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滴水成冰
C.葡萄酿酒 D.钢铁生锈
2.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作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不变 B.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C.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活动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昆仑玉制作玉器
B.西瓜榨汁
C.点燃蜡烛照明
D.将废纸盒折叠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
4.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变化能反映物质的性质
B.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
D.物理性质必须通过物理变化来表现
5.下列防控疫情的措施中,防控原理与其他三项具有本质不同的是
A.酒精消毒 B.开窗通风 C.佩戴口罩 D.流动水洗手
6.2022年2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大量创新技术的应用为“绿色奥运”增光添彩。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为比赛场馆制冰
B.利用氢燃料电池为奥运村客车提供动力
C.利用加压技术将氢气液化储存在“飞扬”火炬中
D.利用模具压制“冰墩墩”硅胶外壳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要检验纯度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C.Na+、C1-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D.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则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8.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只有化学变化
B.只有物理变化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既没有化学变化,也没有物理变化
9.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
A.乒乓球碎片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C.铜片导热和滤纸碎片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10.在一密闭容器里放入四种物质,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5 15 1 5
反应后质量/g 11 未测 1 22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14:3 B.未测值为 3
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 D.丙一定是催化剂
二、填空题
11.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
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⑥氯化钠用于配制医疗上的生理盐水⑦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氯气等。
(1)描述物理性质:___________。
(2)描述化学性质:___________。
(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
(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5)描述用途的是:___________。
12.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___,用途有________,发生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13.“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和分子的角度看,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
(2)在⑤⑧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___________。
(3)从化学视角看,滴水穿石和溶洞形成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相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结合图示,下列关于碳、氧循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填字号)___________。
a.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相对平衡
e.碳循环和氧循环存在着联系
f.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5)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二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CO2和O2均可使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向装置中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_。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应该比空气___________。
(5)用E装置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5.实验室常用H2O2溶液和MnO2来制氧气。为了证明MnO2的催化作用,甲同学通过如图装置来进行实验探究:
(1)图1中加入amLH2O2溶液,然后塞入带有带火星木条的橡胶塞,如图2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再通过漏斗加入bgMnO2,如图3所示,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充分反应后,将图3的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干燥、______,固体仍为bg,甲同学认为MnO2是催化剂。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严谨,请你帮乙同学说出理由: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6.发现问题小明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板上,发现大量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小明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
【猜想】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 验 一 ________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
实 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________

【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水泥块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小冰认为: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 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量水泥块质量
②完成实验二
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中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
但老师指出:要证明小明的猜想,小冰的补充实验还是不足够,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光合作用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钢铁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B
【详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加快,说法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的生成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加快,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说法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说法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所以反应速率加快,高锰酸钾产生了氧气,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昆仑玉制作玉器,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西瓜榨汁,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点燃蜡烛照明,有新物质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将废纸盒折叠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4.D
【详解】A.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能反映物质的性质,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B.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物理性质不一定需要通过物理变化来表现,例如物质的颜色可通过观察得知,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酒精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佩戴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流动水洗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6.B
【详解】A、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利用加压技术将氢气液化储存在“飞扬”火炬中,只是氢气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利用模具压制“冰墩墩”硅胶外壳,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7.A
【详解】A、点燃氢气、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为防止发生爆炸,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选项推理正确;
B、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例如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可以为8,故选项推理错误;
D、催化剂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8.C
【详解】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受热熔化,发生了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也发生化学变化。
故选:C。
9.D
【详解】A、乒乓球是可燃物,可以燃烧,A说法不正确;
B、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B说法不正确;
C、铜片导热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滤纸碎片燃烧说出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说法不正确;
D、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0.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5+15+1+5=11+未测+1+22,未测=12。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甲反应后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1g=14g,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5g-12g=3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丁的质量增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2g-5g=17g。
【详解】A、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此选项正确;
B、未测值为12,此选项错误;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g,乙部分发生了反应,此选项错误;
D、不能确定该反应中丙是否改变了反应速率,所以丙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1. ①② ③ ⑤ ④ ⑥⑦
【详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指的是一个变化过程,而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具有的性质,“食物变质”、“纸片燃烧”显然是一个过程,所以是化学变化,如果改成“食物会发生变质”、“纸片能够燃烧”,则是指化学性质,因为一改就变成了它们所具有的性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物理变化包括的内容: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描述用途主要是某某物质用于什么的句子类型;
故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①②;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⑤;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④;
描述用途的是⑥⑦。
12. ①②③④⑤ ⑥ ⑦⑧ ⑨ ⑩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都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⑥酒精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属于酒精的用途。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酒精汽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酒精的物理性质有①②③④⑤,化学性质有⑥,用途有⑦⑧,发生物理变化的是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⑩。
13. 水循环是物理变化,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反应条件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bf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详解】(1)从物质变化和分子的角度看,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的区别是:水循环是物理变化,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种类没有改变,而碳循环与氧循环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2)在⑤⑧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相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分子构成不同。
(3)从化学视角看,滴水穿石和溶洞形成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相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是。
(4)a.由图可知,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海洋、森林,选项说法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碳、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处于动态平衡,选项说法正确;
e.由图示可知,碳循环和氧循环存在着联系,选项说法正确;
f. 碳循环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故填:bf。
(5)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二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4.(1)铁架台
(2) B 气密性
(3)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小
(5)H2CO3
【详解】(1)如图所示标有字母a的仪器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都是固液常温型,故都能选B装置,故填:B;气体的发生装置反应前都要做气密性的检查,故填:气密性;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其作用是: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
(4)如图D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故填:小;
(5)用E装置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故填:。
15.(1)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称量
(3)甲同学没有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详解】(1)图2中过氧化氢溶液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单靠自身的分解产生氧气,速率非常缓慢,所以氧气的量很少,因此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图3中加入了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催化了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的氧气的量较多,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要证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首先就要证明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将图3中的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3)催化剂的概念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而甲同学仅仅验证了其质量没有改变,而没有验证其化学性质有没有改变。
16.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加入水泥块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变快 水泥块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水泥块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特性和根据催化剂满足的条件分析。
【详解】①实验一:根据实验二现象是木条不复燃,说明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生成了氧气,对比实验二的操作,可以得出实验一的步骤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②根据实验二现象木条复燃,而氧气可以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说明加速产生了氧气,实验一的结论是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故实验二结论为:加入水泥块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变快;
③研究是否是催化剂不但要从能够改变反应速率方面分析.还要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方面进行分析,增加探究实验:水泥块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④研究催化剂,除了研究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还要研究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故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为:水泥块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届中考物理解答题专练:功率(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