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东莞市重点学校联考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以劳树德、以劳强志、以劳健体”主题劳动教育中,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清理垃圾 B. 修剪盆栽 C. 烘焙面包 D. 制作木雕
2. 生活和工作场所常贴有一些警示图标。下列图标张贴位置错误的是( )
A. 可回收物放置点 B. 运输液化石油气的罐车
C. 食堂的水龙头旁 D. 森林公园的入口处
3. 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二氧化锰 B. 氯酸钾 C. 氢氧化钠 D. 硫酸
4. 国画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以下现代国画用具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陶瓷笔搁 B. 生宣纸和熟宣纸 C. 竹制笔帘 D. 塑料调色盘
5. 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 个氢元素 B. 个氧原子
C. 个一氧化碳分子 D. 个铁离子带个单位正电荷
6. 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拉瓦锡创立了原子学说 B. 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 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D. 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7. 化肥的合理利用为粮食的丰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下列化肥属于磷肥的是( )
A. B. C. D.
8. 纳米氧化锌可用于医药行业的杀菌消毒。如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C. 锌原子的中子数为 D. 锌属于金属元素
9. 下列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10.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基于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氨气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B. 原料氮气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
C. 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D.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11. 年世界杯在卡塔尔举办,氯乙烷是足球场上常备的局部麻醉急救药物,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气体,高压液化后灌装在喷筒内,使用时喷射在伤处,通过物理降温应急处理。下列有关氯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乙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B. 氯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C. 氯乙烷由个碳原子、个氢原子和个氯原子构成
D. 氯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 “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 集中回收废旧电池,并填埋处理
B. 为了方便生活,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C. 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至无色澄清,就可以排放到江河里
D.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
13. 如图为与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的溶解度为
B. 点表示该温度下,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 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 时,等质量的和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获得晶体较多的是
14. 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以下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B.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C.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D.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15. 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观察现象
除去粉末中的 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蒸发结晶
鉴别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 取样,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除去溶液中的少量 滴加适量溶液,过滤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16. 我国力争在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实现“零排放”。
“碳”排放:
化石燃料燃烧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______ 。
请提出一条生活中通过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的措施 ______ 。
“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
二氧化碳不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也能被海洋中的水吸收生成 ______ 填化学式。
风化的岩石如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和水转化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碳”捕捉:每年约万吨二氧化碳被“捕捉”并对其进行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 ______ 。
“碳”利用:超临界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定值时,形成气体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与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育为“绿色环保感剂”。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多选,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C.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17. 我国古代就已经掌握了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下面三幅图分别描述的是古人炼铁、炼铜和炼锌的场景。
图炼铁中,古人将木炭与铁矿“石堆入炉内,并鼓入空气”,利用生成的将铁矿石中的转化为铁单质。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图炼铁中,为了保持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原因是 ______ 。
图炼铜中,沈括所著梦溪笔淡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可化为铜”胆矾为硫酸铜晶体,由与铁釜反应转化为的反应原理为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图炼锌中,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和煤炭一并装入炼锌罐中,泥封,“其底铺薪,发火殿红”、“冷定毁罐取出”。泥罐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
反应一:
反应二:
反应三:气态
用泥罐密封是炼锌的关键,请结合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原因: ______ 。
镀锌板可防止铁腐蚀,原理是隔绝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 接触,写出另一种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清理垃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修剪盆栽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烘焙面包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制作木雕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
【解析】解:、图标为可回收物标识,可张贴在可回收物放置点,故正确;
B、图标为有毒品标识,液化石油气不是有毒品,不应张贴在运输液化石油气的罐车上,故错误;
C、图标为国家节水标识,可张贴在食堂的水龙头旁,故正确;
D、图标为禁止烟火标识,可张贴在森林公园的入口处,故正确;
故选:。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公共图标的识别,可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图标对我们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有的甚至关乎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了解化学上相关图标的含义对我们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这也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
3.【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锰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B、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硫酸是由氢、硫、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氧化物的判断,抓住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陶瓷笔搁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宣纸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C、竹制笔帘是用竹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塑料调色盘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故选:。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5.【答案】
【解析】解:、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中的“”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中的“”表示个氧分子中含有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中的“”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个数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中的“”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6.【答案】
【解析】解:、拉瓦锡首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B、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说法正确。
C、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
【解析】解:、中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中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正确。
C、中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中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
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只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确定化肥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化肥的分类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人体中含量小于的元素为微量元素,锌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相对原子质量为,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故选项说法错误。
D、锌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配制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解:、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氮气和水在光照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故A正确;
B、由于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而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氮气,即原料气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故B正确;
C、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氮气和水在光照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氨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进行分析;
B、根据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而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氮气进行分析;
C、根据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观模型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1.【答案】
【解析】解:、由化学式可知,氯乙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氯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B错误;
C、氯乙烷由氯乙烷分子构成,一个氯乙烷分子是由个碳原子、个氢原子和个氯原子构成,故C错误;
D、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进行分析;
C、根据氯乙烷由氯乙烷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D、根据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
【解析】解:集中回收废旧电池,填埋处理,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故A不正确;
B.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保护环 境,故B不正确;
C.无色澄清的工业废水也可能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江河里,会污染水资源,故C不正确;
D.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故D正确。
故选:。
A、根据废旧电池填埋处理,会对土壤造成破坏进行分析;
B、根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无色澄清的工业废水也可能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进行分析;
D、根据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白色污染与防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3.【答案】
【解析】解:、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时,的溶解度为,没有加单位,故A错误;
B、点表示该温度下,硫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B错误;
C、时,的溶解度为,根据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可知,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很快,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缓慢,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硫酸钠的溶解度大很多,而氯化钠时与时溶解度差距不大,因此,等质量的和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获得晶体较多的是,故D正确。
故选:。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
【解析】解:、蜡烛是可燃物,蜡烛在空气中不燃烧,蜡烛用燃烧着的火柴点燃提供了温度,达到石蜡燃烧的着火点,两者对比可知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空气中燃烧的蜡烛用玻璃杯倒扣住,隔绝了氧气,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该组实验能够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该选项正确。
B、在等量的烧碱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固体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烧碱溶于水会使水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使水温降低,氯化钠溶于水不会使水温变化,该选项正确。
C、第支试管铁与水、氧气接触,生锈了;第支试管铁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第支试管铁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对比得出铁生锈需要氧气,、对比得出铁生锈需要水,该选项正确。
D、第支试管盐酸和锌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氢气,活动性锌大于氢;第支试管盐酸不与银反应,活动性氢大于银;第支试管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活动性铜大于银;只能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锌大于银,铜大于银,不能得出锌与铜的活动性关系,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
A、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C、铁生锈条件: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D、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
【解析】解:、向水样中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少泡沫、较多浮渣的是硬水,产生较多的泡沫的是软水,现象不同,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实验设计正确;
B、不溶于水,可溶于水,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即可;而将得到滤液后蒸发结晶得到的是,实验设计不正确;
C、热固性塑料加热外形变化不会发生变化,而热塑性塑料加热会融化,可鉴别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实验设计正确;
D、会与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滴加适量溶液,过滤,固液分离,可将溶液中的少量除去,实验设计正确;
故选:。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16.【答案】天然气 多乘坐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减少使用私家车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
【解析】解: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多乘坐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减少使用私家车,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化学式为;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化学方程;
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
、超临界流体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超临界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定值时,形成气体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其即是流体,分子仍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超临界流体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与普通二氧化碳构成分子相同,故其化学性质相同,符合题意;
D、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与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脊为“绿色环保感剂”,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故其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符合题意;
故选CD。
故答案为:天然气;
多乘坐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减少使用私家车;
;
;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
。
根据多乘坐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减少使用私家车,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行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钙、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进行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进行分析;
根据超临界流体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超临界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定值时,形成气体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超临界流体与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脊为“绿色环保感剂”,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答案】 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木炭充分燃烧 防止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同时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锌重新被氧化 氧气和水 刷漆合理即可
【解析】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炼铁中,为了保持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的原因是: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木炭充分燃烧;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泥罐密封可以隔绝氧气,炼锌过程中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高温,容易发生爆炸,故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同时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锌重新被氧化;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镀锌板可防止铁腐蚀,原理是隔绝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接触;防止铁制品生锈,还可通过刷漆等方法。
故答案为:
;
提供充足的氧气,使木炭充分燃烧;
;
防止一氧化碳与氧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同时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锌重新被氧化;氧气和水;刷漆合理即可。
依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铁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据此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利用实验方案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