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苏州专用)-23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燧”能增大空气中O2含量 B.“金燧”使用不受天气条件制约
C.“石燧”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D.引燃时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在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生活中对化学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被蚊虫叮咬了,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使肌肉酸痛,可以涂抹稀氨水或肥皂水
B.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洗洁精来洗碗,是因为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C.为了全民的健康,我国推广使用强化铁酱油,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D.家庭常用“天然气”作燃料,关闭燃气灶的阀门,是利用了断绝可燃物来源的原理灭火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发烛”是古代类似火柴的引火物。《辍耕录》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黄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下列关于“发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烛”中的松木含有机物 B.“发烛”发火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C.“发烛”发火的过程放出热量 D.“发烛”发火只生成CO2
4.(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的灯芯通常用棉线制作,原理是棉线的着火点高于酒精的着火点
B.将酒精灯灯芯拨松可使火焰变旺,原理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酒精灯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白瓷板变黑,原理是酒精发生不完全燃烧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火焰,原理是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隔离火源
5.(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钠、镁等金属可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火灾时需用专用灭火器。灭火剂主要成分是三甲氧基硼氧六环(C3H9B3O6),当它以雾状喷射到燃着的金属上时,立即发生燃烧。生成的B2O3高温下会熔成玻璃状液体,覆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镁等金属着火可以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或高压水枪来灭火
B.C3H9B3O6燃烧能很快耗尽金属物质附近的氧气,从而有效灭火
C.生成的B2O3覆盖在金属物品表面隔绝空气,从而有效灭火
D.以雾状形式进行喷射可增大灭火剂的覆盖面积,提高灭火效率
6.(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煤块磨成煤粉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B.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易燃物和易爆物应单独保存 D.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7.(2023·江苏苏州·二模)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8.(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下列说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水浇灭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
9.(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研制可降解塑料,控制白色污染产生
B.研发新能源汽车,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研究开发生物农药,减少作物农药残留
D.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治理水污染
10.(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2022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违背该主题的是
A.推广用煤发电 B.大力植树造林
C.垃圾分类处理 D.使用清洁能源
11.(2023·江苏苏州·一模)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中,比较适合在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
A.O2﹣CH4燃料电池 B.O2﹣C2H5OH燃料电池
C.O2﹣CO燃料电池 D.O2﹣H2燃料电池
12.(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A.直接焚烧垃圾 B.发展公共交通 C.合理使用农药 D.鼓励植树造林
13.(2023·江苏苏州·二模)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查阅资料: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的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中含有H+
B.物质B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
C.物质C可形成酸雨
D.实验室常用物质E的稀溶液做干燥剂
14.(2023·江苏苏州·一模)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B.焚烧作物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公共交通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D.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15.(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下列做法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A.垃圾分类存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利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以节约用水
D.利用农作物秸秆制沼气,避免直接焚烧
16.(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提倡公民绿色出行 D.推动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17.(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外出随手关灯 B.减少使用塑料袋
C.骑自行车出行 D.夏天空调温度尽量调低
18.(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C.城市污水深度净化 D.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钻木取火是指摩擦生热,使木柴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不是增大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金燧”需要天阳光,则受天气条件制约,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石燧”是指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而不是为燃烧提供可燃物,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引燃时可燃物的温度均达到着火点以上,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B
【详解】A、蚊虫分泌的蚁酸呈酸性,可以依据中和反应的原理,涂抹显碱性的物质,稀氨水或肥皂水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B、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洗洁精来洗碗。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符合题意;
C、铁是人体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元素,为了全民的健康,我国推广使用强化铁酱油,可预防缺铁性贫血,不符合题意;
D、若厨房失火时,关闭燃气灶的阀门,清除了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松木含有纤维素等物质,纤维素属于糖类,属于有机物,正确;
B、发烛”发火说明其可以燃烧,具有可燃性,正确;
C、“发烛”发火即发生燃烧,燃烧放出热量,正确;
D、“发烛”中硫黄,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所以“发烛”发火不只生成CO2,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酒精灯的灯芯通常用棉线制作,点燃后酒精燃烧而棉线不会燃烧原理是棉线的着火点高于酒精的着火点,选项正确;
B、将酒精灯灯芯拨松可使火焰变旺,这样使酒精和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从而燃烧更充分,选项正确;
C、酒精灯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白瓷板变黑,原理是酒精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选项正确;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火焰,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错误;
故选:D。
5.A
【详解】A、钠、镁金属单质可以与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符合题意;
B、灭火剂主要成分是三甲氧基硼氧六环(C3H9B3O6),当它以雾状喷射到燃着的金属上时,立即发生燃烧,其燃烧时消耗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使得燃烧的金属因氧气不足而火势减弱甚至熄灭,不符合题意;
C、 生成的B2O3高温下会熔成玻璃状液体,覆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其阻碍了金属与氧气的接触,使得火焰因缺氧而熄灭,不符合题意;
D、以雾状形式进行喷射,增大灭火剂的覆盖面积,使得灭火剂与燃烧物充分的接触,进而快速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详解】A、将煤块磨成粉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煤燃烧更充分,该选项说法正确;
B、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而用水灭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易燃物和易爆物应单独保存,防止发生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
D、天然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然后开窗通风,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D
【详解】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 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故B正确;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充分,故C正确;
D、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触电或损坏电器等,故D错误。
故选D。
8.D
【详解】A、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以防止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爆炸,故A不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B不正确;
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应用湿抹布扑盖,故C不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寻找安全出口,故D正确。故选D。
9.B
【详解】A、研制可降解塑料,可以有效降低普通塑料在土壤中的残留,从而控制白色污染产生,故A正确;
B、研发新能源汽车,可替代燃油车的使用,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B错误;
C、生物农药的开发使用,可减少农作物中农药的残留,保护环境,故C正确;
D、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治理水污染,可以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B。
10.A
【详解】A、推广用煤发电,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B、大力植树造林,会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详解】选项ABC燃烧的产物都有二氧化碳,它们均有不足之处,产物二氧化碳会加重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对飞船内环境影响大,其次,燃烧放出的能量不足;而选项C,O2-H2电池产物是水,对飞船内环境影响小,而且氢气的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巨大的能量。故选D。
12.A
【详解】A、直接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B、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合理使用农药,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鼓励植树造林,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详解】A、物质A由硫元素与氢元素组成,氢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H2S,其水溶液显酸性,故水溶液中含有H+,不符合题意;
B、物质B为单质,故为硫,硫常温下为淡黄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C属于氧化物,且硫元素显+4价,故C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D、E属于含氧酸,且硫元素显+6价,故E为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详解】A、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正确。
B、焚烧作物秸秆,产生大量烟尘,错误。
C、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践行低碳生活,正确。
D、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故选:B。
15.C
【详解】A、垃圾分类存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符合节能减排,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故A正确;
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节约能源,可以减少污染性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故B正确;
C、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地污染,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故C不正确;
D、利用农作物秸秆制沼气,避免直接焚烧,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故D不正确。故选C。
16.B
【详解】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C、提倡公民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推动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D
【详解】A、外出随手关灯,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生活理念,选项不符合题意;
B、减少使用塑料袋,会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低碳生活理念,选项不符合题意;
C、骑自行车出行,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生活理念,选项不符合题意;
D、夏天空调温度尽量调低,但仍在工作状态,耗费电能,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8.D
【详解】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故该项说法正确;
B、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作用很大,故该项说法正确;
C、城市污水深度净化有助于防治水污染,故该项说法正确;
D、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故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