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苏州专用)-19酸和碱(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苏州专用)-19酸和碱
一、单选题
1.(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看到瓶口有白雾冒出
B.在无色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C.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得到蓝色絮状沉淀
D.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下列物质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是
A.氢氧化钙 B.碳酸钙 C.浓硫酸 D.浓盐酸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成正比。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的pH,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定上述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C.M点之前溶液中离子的总数逐渐减少
D.M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4.(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高纯碳酸钙广泛应用于精密电子陶瓷、医药等生产。下图为模拟制备高纯碳酸钙的主要流程,已知该大理石中杂质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酸溶”可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
B.“除杂”中,氨水只与溶液中的氯化铁反应
C.“转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D.操作a为组合操作,包含过滤、洗涤、干燥
5.(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CD 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B.BC 段的化学反应是:Fe+2HCl=FeCl2+H2↑
C.D 点反应结束
D.E 点温度大于 A 点
6.(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Cu)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下列关于该流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灼烧”的主要目的是将Cu转变为CuO B.滤液X中的溶质为FeSO4
C.“酸溶”和“还原”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D.将Cu、Fe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Cu
7.(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某露置于空气中的 CaO 固体,测得其中 Ca 元素质量分数为 50%,取 10g 该 CaO 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 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CaO 和 Ca(OH)2
C.生成 CaCl2的质量为 13.875 g
D.该 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CaCO3和 Ca(HCO3)2
8.(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某工厂以粗盐为原料利用电解法刺备氢氧化钠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1、2、3中都要用到玻璃棒
B.操作2和3可以合并成一步
C.该流程中氢气可以循环利用
D.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得到氯气、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9.(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10.(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向含HCl、CuCl2和MgCl2的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随着pH增大,Cu2+、Mg2+依次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溶液中析出固体质量与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pH小于4.2的范围内,无化学反应发生
B.a点处析出的固体是Cu(OH)2和Mg(OH)2
C.pH在6.7-8.6范围内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
D.若m2=2m1,则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相等
11.(2023·江苏苏州·统考二模)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CO2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
12.(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太空出差”凯旋归来。彰显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科技实力。制造载人飞船和太空舱使用了镁合金和钛合金,工业上可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备镁和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可以加入石灰乳
B.步骤②和④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C.该流程中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
D.步骤④中氩气作保护气是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
13.(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模拟烟气处理,并得到轻质CaCO3的主要流程。已知SO2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净化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为了充分吸收SO2
C.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D.沉淀时应先通入NH3,再通CO2
14.(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氮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物质属于单质,可能是氨气 B.c点物质可以是硝酸,化学式为HNO3
C.d点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e点和f点物质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15.(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向 20mL 0.4%的 NaOH 溶液(预先滴入3 滴石蕊试液)中逐滴滴入0.4%的稀盐酸。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 pH随所滴入稀盐酸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在 a 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酸性
B.在 b 点时溶液中 H+和 OH-恰好完全反应
C.烧杯中的溶液在 c 点时显红色
D.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 OH-逐渐减少
16.(2023·江苏苏州·二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混合液中Na+与的个数比为2:1
17.(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是
A.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B.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c点和f点所示溶液pH>7,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D.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18.(2023·江苏苏州·一模)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点时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无色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不会变蓝,因为碘化钾溶液中没有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会变蓝,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会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因为氨气会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A、氢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质量会增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一般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增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由图1可知,溶液的pH由碱性(pH大于7)逐渐变化到酸性(pH小于7),所以可知该反应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1可知,D点溶液呈酸性,说明此时滴加的稀盐酸过量,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故B不符合题意;
C、M点之前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相当于消耗一个氢氧根离子则添加一个氯离子,则M点之前溶液中离子的总数不变,故C符合题意;
D、由C选项分析再结合图2可知,M点之前溶液中离子总数虽然不变,但是随着溶液体积增加,故离子浓度降低,电导率降低,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最低;M点之后,随着稀盐酸的增加,溶液中离子总数增加,溶液的导电性增加,电导率逐渐增大,则M点表示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稀盐酸中既有盐酸又有水,“酸溶”后过滤得到二氧化硅,所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A正确。
B、据图可知,“除杂”中,氨水既与溶液中的氯化铁反应,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B错。
C、据图可知,“转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碳酸铵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C正确。
D、操作a先过滤,再洗涤洗去碳酸钙表面的氯化铵,然后干燥,得到高纯碳酸钙。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5.B
【分析】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一开始,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待氧化铁完全反应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详解】A、CD段压强变化是因为反应结束,温度冷却至室温,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B、BC段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C、C点压强最大,这时反应结束,不符合题意;
D、E点与A点温度相同,都是室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A、“灼烧”的主要目的是将Cu转变为CuO,故选项正确;
B、铁和硫酸反应生成FeSO4,滤液X中的溶质为FeSO4,故选项正确;
C、“酸溶”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还原”是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将Cu、Fe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和稀硫酸反,过滤得Cu,故选项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后可能有气泡产生,故错误;
B、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71%;
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54%;
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40%;
碳酸氢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25%;
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混合物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氢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或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氢钙的混合物等,不可能是CaO 和 Ca(OH)2,故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10g×50%÷×100%=13.875g,故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CaO样品的成分不可能是CaCO3和 Ca(HCO3)2,故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操作1为过滤,操作2蒸发,操作3为溶解。都要用到玻璃棒。正确;
B、操作2和3可以合并成一步,这样减少能耗。正确;
C、根据图可知氢气可以循环利用。正确;
D、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得到氯气、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物为水和氯化钠,所以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D。
9.B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杂质)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C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
【详解】A、pH小于4.2的范围内,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A说法错误;
B、通过分析图像可知,a点处溶液的pH<6.7,溶液显酸性,析出的固体只是Cu(OH)2,故B说法错误;
C、pH在6.7-8.6范围内,盐酸和氯化铜已经完全反应,氯化镁还没有反应,加入的氢氧化钠只是在调节溶液的pH,所以此时溶液中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3种溶质,故C说法正确;
D、若m2=2m1,说明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质量相等,均为m1,设原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为x,氯化镁的质量为y。
所以原溶液中氯化铜和氯化镁的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实现了固液分离,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不符合题意;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A.根据流程图,步骤①海水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可以加入石灰乳,反应方程式为:,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步骤②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可与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步骤④镁与TiCl4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方程式为:,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氯化镁既是步骤③的反应物,又是步骤④的生成物,所以流程中氯化镁可以循环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步骤④中加入氩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氩气化学性质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详解】A、由图可知,净化时,反应物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硫、氧气,生成物为硫酸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氢元素,故还应生成了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B、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石灰水中含量较少,使用石灰乳可以充分吸收SO2,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沉淀时先通入氨气,形成碱性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提高产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B
【详解】A、单质的化合价为0,a点物质为含有0价氮元素的物质,即为氮气,属于单质,而氨气中氮元素显示-3价,且氨气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点不可能是氨气,故A说法错误;
B、c点物质属于酸,且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可以使硝酸,化学式为HNO3,故B说法正确;
C、d点物质是含有-3价氮元素的碱,d物质是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C说法错误;
D、e点为含有+5价氮元素的盐,f点为含有-3价氮元素的盐,而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故e点物质和f点物质,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5.A
【详解】A、a点时溶液的pH>7,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b点时溶液的pH=7,说明此时溶液中的H+和 OH-恰好完全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点时溶液的pH<7,显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刚开始时溶液显碱性,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中的 OH-逐渐减少,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6.D
【详解】A、碱能使酚酞变红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故氢氧化钠过量,说明没有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B、加入硫酸铜不产生沉淀,说明不含氢氧化钠,但无法判断硫酸是否过量,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加入氯化钡会和生成的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硫酸也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定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故不能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混合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2:1,说明为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个数比,故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7.D
【分析】由图可知,一开始pH小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至大于7,故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详解】A、b点时,pH=7,e点时,温度最高,说明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不符合题意;
C、c点和f点所示溶液pH>7,说明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符合题意。
故选D。
18.C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开始时溶液pH>7,溶液呈碱性,反应结束时溶液溶液pH<7,溶液呈酸性,实验应为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A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B点的pH为7,溶液呈中性,则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D、C点时,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的溶质除氯化钠外,应该还有剩余的氯化氢,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苏州专用)-16水(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模拟新题专项练习(江苏苏州专用)-23化学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