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最后押题卷(安徽卷)(原卷版+解析版)


保密★启用前
2023年中考化学最后押题卷(安徽卷)
化 学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4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B.天然水经沉淀、过滤后变成纯水
C.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D.水气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2.传统文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中国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农业,并发明了简单的农具。下列农具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 石镰 B. 铜锸 C. 镰刀篓 D. 双齿木耒
3.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上展示了金属锆熔化与凝固实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数值Y是3
C.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
D.锆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ZrO
4.烟酸(化学式为C6H5NO2)属于维生素B族,又称尼克酸,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在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烟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无机物 B.由4个元素组成
C.含有1个氧分子 D.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验满二氧化碳 B.量筒读数 C.滴加石蕊溶液 D.塞进橡皮塞
6.学会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浓盐酸瓶盖打开在瓶口看到白烟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氯化铵晶体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硝酸铵溶于适量水中,溶液温度升高
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B.水和双氧水是由同种元素组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B.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未改变
C.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 D.组成乙物质的元素化合价为-2价
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炼铁原理,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用CO还原CuO,并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成分(不同品态物质出现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先通CO,再点酒精灯
B.该实验不需要额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C.若要制得纯净的Cu,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0℃
D.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CuO先全部转化为Cu2O,再转化为Cu
10.为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实验所用的金属丝已提前用砂纸打磨)。
实验①: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②:取出铜丝,插入锌丝,观察到锌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后,取出锌丝。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插入锌丝前,试管中溶液可能有一种溶质 B.该实验能够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铜>银
C.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溶液可能是无色的 D.实验结束后的溶液中最多有3种溶质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铁丝和铜丝 观察颜色
B 鉴别水和双氧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C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
D 鉴别CO2和N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12.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现有80g硝酸钾和80g硝酸钠固体,分别置于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50g80°C的蒸馏水,恒温条件下充分搅拌、静置,再冷却至20°C.两只烧杯80°C溶解后的现象和20°C时结晶现象如图二所示。(忽略液体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
B.图二中,盛硝酸钾的烧杯在80°C和20°C时的现象是AD
C.欲使20°C时两只烧杯中的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硝酸钠所需水多
D.上述配制的硝酸钾和硝酸钠溶液在40°C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硝酸钾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阅读短文“飞行的金属”。
航空航天材料要求密度小且比强度大,铝、钛的密度(g/cm3)分别为2.7、4.51。不锈钢、铝合金和钛合金的比强度分别为79、167和218。因此,铝、钛及其合金被称为“飞行的金属”。
元素的存在形态与环境条件有关,铝元素在pH<4的溶液中以A13+存在,在pH为4~7时以A1(OH)3的形态沉淀,在pH>7的溶液中以【A1(OH)4】-存在。在自然界,铝、铁均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从矿石中获取金属单质的方法有电解法和还原法等。工业上冶炼钛的部分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钛在盐酸、硫酸、硝酸中时腐蚀,在碱性溶液中也可稳定存在。将1m厚的不锈钢和钛浸在海水中,不锈钢4年后完全腐蚀,钛几十年不腐蚀。钛、铝黄铜、铜镍合金的耐海水腐蚀性能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所以,“全能”的钛能帮助人类飞出地球,飞向太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钛及其合金属于______(填字母序号)。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2)根据图2,钛、铜镍合金、铝黄铜中耐腐蚀性最好的是______(填物质名称)。
(3)根据图1,钛渣中TiO2转化为TiC1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在酸性条件下,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有A13+或A1(OH)3
B.作为航空航天材料,与铝相比,钛在密度和比强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C.金属的冶炼方法有电解法和还原法等
14.(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B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如果用E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
(4)小组的同学将(3)中制得的二氧化碳从F装置c端通入以探究其性质,其中1、4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2、3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同学们观察到2、3棉球不变色,1、4棉球变红且4棉球先变红,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15.(5分)双氧水脱硫处理烟气(含SO2),并用铝灰(主要成分Al、Al2O3)制备硫酸铝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注:除尘器的作用是除去悬浮在气体中的粉尘。
(1)脱硫塔中,双氧水(H2O2溶液,H2O2中O为-1价)脱硫过程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Ⅰ.SO2+H2O=H2SO3 Ⅱ.H2O2+H2SO3=H2SO4+H2O
①反应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②反应Ⅰ和反应Ⅱ中,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的元素是_________。
(2)反应器中,生成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流程中,烟气经过脱硫塔和________设备处理,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
(4)从环保角度来看,尾气需流经氢氧化钠溶液来除去其中的残余SO2气体,S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6.(7分)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种碳的氧化物?
【猜测】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只有___________ 只有CO2 含有CO和CO2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依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观察到A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________气体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___________;②E装置中出现___________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将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H2C2O4___________。
【问题讨论】
(1)将玻璃管末端制成玻璃球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7.(5分)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亚硫酸钠,未经处理会造成污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废水的处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反应完成后生成亚硫酸钙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废水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温馨提示,氯化钙不与废水中的其他杂质反应)。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年中考化学最后押题卷(安徽卷)
全解全析
1 2 3 4 5 6
B B B D C C
7 8 9 10 11 12
A A D D C B
1.B
【详解】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故A正确;
B、天然水经沉淀、过滤后,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不能变成纯水,故B不正确;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达到净水的目的,故C正确;
D、水受热气化,其分子间间距增大,故其体积增大,故D正确。
2.B
【详解】A、石镰是用石头制成的,石头不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铜锸用铜制成,铜为金属材料,故B正确;
C、镰刀篓是用树条或竹条编成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不是金属材料,故C错误;
D、双齿木耒是木质材料,不是金属材料,故D错误。
3.B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X=40,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40=2+8+18+10+Y,Y=2,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
B、由A的分析可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数值Y是2,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不符合题意;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氧元素通常显-2价,故锆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ZrO,不符合题意。
4.D
【详解】A、烟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
B、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烟酸是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烟酸是由烟酸分子构成的,烟酸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烟酸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故C错误;
C、烟酸中C、H、N、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5:14:(16×2)=72:5:14:32 ,所以碳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5.C
【详解】A、验满二氧化碳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A不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不正确;
C、向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滴管应悬空在试管的正上方,且滴管不碰到试管壁。C正确;
D、在试管口塞橡皮塞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D不正确。
6.C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故在瓶口看到白雾,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7.A
【详解】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1个H2O分子中有10个质子,1个NH3分子中有10个质子,故A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C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D错误。
8.A
【分析】根据微观模型图,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使用催化剂可加快该反应的速率,故A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会发生改变,分子数目增加,故B错误;
C、乙丙丁含有氧元素,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非氧元素组成,所以丙丁为氧化物,而乙只有氧元素组成,为单质不是氧化物,故C错误;
D、乙为单质氧气,由一种元素组成,化合价为零,故D错误。
9.D
【详解】A、实验前应先通CO,再点酒精灯,以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正确;
B、空气污染气体一氧化碳进入锥形瓶后,从短导管排出,被玻璃管下的酒精灯点燃除去,不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正确;
C、从乙图可知,200℃~400℃产物除铜还有其他物质不纯。500℃、600℃都能得到纯净的铜。温度越高耗能越大,所以最佳反应温度应控制在500℃,耗能较低又能得到纯净的铜,正确;
D、从乙图可知,200℃只有氧化铜,300℃、400℃同时有氧化铜、铜、氧化亚铜,所以不是CuO先全部转化为Cu2O,再转化为Cu,错误;
10.D
【详解】A、插入锌丝前,试管中的溶液可能有一种溶质,就是生成的硝酸铜,也可能有两种就是剩余的硝酸银和生成的硝酸铜,不符合题意;
B、通过实验①: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变为蓝色,可以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铜>银,通过实验②:取出铜丝,插入锌丝,观察到锌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可以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锌>铜,所以该实验能够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铜>银,不符合题意;
C、实验结束后,如果硝酸铜反应完了,试管中溶液是无色的,如果硝酸铜没有反应完,试管中溶液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的溶液中最多有2种溶质,就是生成的硝酸锌和没有反应完的硝酸铜,硝酸银一定没有了,因为金属锌会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符合题意。
11.C
【详解】A、铁丝是白色或者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而铜在常温下为(紫)红色固体,故可通过观察颜色鉴别铁丝和铜丝,正确;
B、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有气泡生成;水和二氧化锰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将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会将二氧化碳和盐酸都同时除去,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氮气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可通入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正确。
12.B
【详解】A、由图可知,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溶解度的单位是g,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80°C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8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g,所以8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钠的质量为75g<80g,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84.5g>80g,故A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80℃的现象,B表示盛硝酸钠在80℃的现象,恒温条件下充分搅拌、静置,再冷却至20°C,2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故D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20℃的现象,C表示盛硝酸钠的烧杯在20℃的现象,故B说法正确;
C、由B分析可知,D表示盛硝酸钾的烧杯在20℃的现象,C表示盛硝酸钠的烧杯在20℃的现象,2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故欲使20°C时两只烧杯中的固体恰好完全溶解,硝酸钾所需水多,故C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40℃,硝酸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在相同溶剂中,溶解的硝酸钠较多,故硝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故D说法不正确;
13.(1)A (2)钛 (3)(4)AC
【详解】(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故铝、钛及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A;
(2)根据图2,三者中,钛的侵蚀速率最低,故钛耐腐蚀性最好;
(3)从转化图可以看出,TiO2和C、Cl2在800℃~100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TiCl4和CO,化学方程式为:;
(4)A、铝元素在pH<4的溶液中以Al3+的形态存在,在pH4~7时以Al(OH)3的形态存在,pH<7的溶液显酸性,故A正确;
B、航空航天材料要求密度小且强度大,铝、钛的密度(g/cm3)分别为2.7、4.51,钛的密度大于铝,故在密度上铝的优势更明显,故B错误;
C、根据“从矿石中获取金属单质的方法有电解法和还原法”可知,金属的冶炼方法有电解法和还原法等,故C正确。
故选AC。
14.(1)锥形瓶 (2)2KClO32KCl+3O2↑ (3) n (4) 密度比空气的大 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详解】(1)图B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E装置收集时应该长进短出,即二氧化碳应该从a管通入;
(4)将二氧化碳从F装置c端通入后,观察到2、3棉球不变色,1、4棉球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性质);4棉球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15. 化合反应 氢(或H) 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 除尘器 Na2SO3
【详解】(1)①反应Ⅰ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②由化合价原则可知,反应Ⅰ和反应Ⅱ中,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的元素是氢。
(2)反应器中,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
(3)上述流程中,烟气经过脱硫塔和除尘器设备的处理,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
(4)由二氧化硫的性质可知,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盐为亚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3。
16.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增大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一氧化碳的充分燃烧 点燃尾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猜测]根据猜想1和猜想3可知,猜想1只有一氧化碳(CO),故填写:一氧化碳或CO。
[设计实验](1)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二氧化碳(CO2)气体生成,故填写:二氧化碳或CO2。
(2)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证明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是为了验证反应过后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E装置中出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的现象,故填写: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草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
[问题讨论](1)将玻璃管末端制成玻璃球泡的目的是:增大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一氧化碳的充分燃烧,故填写:增大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一氧化碳的充分燃烧。
(2)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尾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写:点燃尾气中剩余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17.(1)6g/6克
(2)解:设废水中亚硫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6.3g
则废水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2.6%
答:废水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2.6%。
【详解】(1)亚硫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亚硫酸钙沉淀的质量为50g+50g-94g=6g;
(2)见答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数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最后押题卷(深圳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