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
一、单选题
1.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设置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2.科学家探明我国南海有巨大的可燃冰带,它是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关于可燃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矿物燃料
B.它的化学式可写作H2O
C.它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不必再研究新能源
D.由于甲烷无毒,不必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
3.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如图表示某些从属关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氧化物 化合反应 石油 纯净物
Y 含氧化合物 氧化反应 化石燃料 单质
A.A B.B C.C D.D
5.海南省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六个严禁两个推进”中指出,严禁在禁燃区燃放烟花爆竹。下列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的是
A. B.
C. D.
6.“西气东输”是开发大西北的一项重大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气体化石燃料,该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CO B.H2
C.O2 D.CH4
7.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A.氢能源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
8.下列所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空气
B.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把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森林着火,砍掉一片树,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D.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降温和隔绝空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煤气(CO)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10.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下列做法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A.电视机只用遥控器关机而未断开电源
B.洗手的时候,用洗手液搓手时水龙头不必关
C.教室中使用电灯做到人走灯灭
D.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11.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下列说法符合这一发展理念的是
A.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
B.露天烧烤,快捷生活
C.疫情期间为做好个人防护将一次性口罩勤更换并随意丢弃
D.倡导低碳生活,坚持绿色出行
12.以下是某医药化工企业各车间门口的主要标识,其中错误的是
A.包装车间 B.燃气锅炉房
C.原料(有毒)存放间 D.水房
13.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
B.品尝法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和蔗糖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
D.烧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1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D.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二、填空题
15.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简图,请回答。
(1)图中“矿物”主要指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气和__________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关于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4)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理念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人走灯灭 ②出行骑共享单车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16.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材料、能源、环境关系密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________(填名称),它通常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等。
(2)煤、石油燃烧会排放SO2、NO2,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2会引发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
(3)铜曝露在空气中生成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的过程中,根据铜锈元素组成和空气成分,请你推测铜生成铜锈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
(4)卫星发射过程中使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在C2H8N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17.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点燃天然气等可燃性气体前,要先_____,以免发生爆炸
(3)液氨有望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一种氧化物,同时放出大量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三、实验题
18.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将68g5%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推入锥形瓶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并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容器中的压强变化,结果如图二所示。
(1)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Cu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2)由图象可知:常温下,______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
(3)小明推测两条曲线最终将合并在一起,其理由是______。
(4)小强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______(写一点)。
(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上述实验中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
四、计算题
19.瓦斯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存在煤矿坑道中。当煤矿坑道中瓦斯气达到一定浓度范围,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CH4与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爆炸最强烈。求煤矿坑道中瓦斯爆炸最强烈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
20.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煤燃烧时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的值是_____。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
(3)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1 400t,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_____
五、综合应用题
21.(1)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活性炭、干冰、酒精三中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①开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②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
③净水器中常用作吸附剂的是______。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请说出一种人类正积极开发使用的新能源______。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污染。转化的方程式为:,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
(3)加油站为了防止火灾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中合理的是______(选项可能不唯一)。
A严禁烟火 B禁止使用手机
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 D降低燃料着火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着火点,故A错误;
B、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设置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是正确的,故B正确;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而不是汽油不是可燃物,故C错误;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与氧气隔绝,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灭火的原理有:隔绝氧气、清除可燃物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A
【详解】A、由题意可知,可燃冰是一种矿物燃料,故A说法正确;
B、由题意可知可燃冰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不能用水的化学式表示,故B说法错误;
C、可燃冰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但仍然要研究更清洁的新能源,故C说法错误,
D、因为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要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故D说法错误。故选A。
3.C
【详解】第①个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第②个图标表示节约用水,第③个图标表示禁止点火,第④个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由于加油站附近弥漫着油分子,所以不能吸烟、点火、燃放鞭炮。
故选C。
4.D
【详解】A、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为含氧化合物,而在含氧化合物中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为氧化物,应是X从属于Y,选项A错误;
B、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上述例子中,前者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而后者只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选项B错误;
C、化石燃料主要有三种:煤、石油、天然气,应是X从属于Y,选项C错误;
D、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Y从属于X,选项D正确。故选D。
5.D
【详解】A. 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是禁止吸烟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是禁止烟火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西气东输”中输送的物质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D。
7.D
【详解】A、氢气燃烧生成的水,生成物无污染;
B、共享单车采用人力,节约能源,无污染;
C、电能是二次能源,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
D、柴油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会污染环境。
故选D。
8.B
【详解】A、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正确;
B、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而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错误;
C、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前的树木砍掉,是利用了移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正确;
D、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二氧化碳汽化可以降温,同时隔绝空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
故选B。
9.B
【详解】A、电脑等电器着火必须先切断电源,否则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燃烧越来越旺,错误;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C、点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只要在爆炸极限之内,氢气、一氧化碳都属于可燃性气体,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A. 电视机只用遥控器关机而未断开电源,会因为电视机仍然耗电而浪费能源,选项错误;
B. 洗手的时候,用洗手液搓手时水龙头要关闭,否则易导致水资源浪费,选项错误;
C. 教室中使用电灯做到人走灯灭,能节约能源,选项正确;
D. 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不能大力推广使用,否则会加剧树木的砍伐,不符合“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选项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 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不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露天烧烤,产生空气污染物,不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将一次性口罩勤更换并随意丢弃,不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倡导低碳生活,坚持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详解】A、A为腐蚀品标志,包装车间贴的标识不正确,符合题意;
B、B为禁止烟火标志,燃气锅炉房贴的标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C、C为有毒品标志,原料(有毒)存放间贴的标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D为节约用水标志,水房贴的标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详解】A、易燃易爆药品不能放在火源附近,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A错。
B、实验室中药品可能被污染有毒,不能品尝法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和蔗糖,B错。
C、避免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C正确。
D、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容易受热不均炸裂,需要加石棉网,D错。
故选:C。
14.C
【详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并用干粉灭火器灭火,而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空气会大量进入,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煤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1)石油
(2)
(3)B
(4)③
【解析】(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石油。
(2)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
A.自然界氧气的产生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途径有可燃物的燃烧,呼吸作用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分解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正确;
B.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分解,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没有发生燃烧,故B错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碳,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B。
(4)
①人走灯灭,②出行骑共享单车可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树木,减少森林面积,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③。
16.(1)金刚石
(2)酸雨
(3)H2O、CO2/二氧化碳、水
(4)3:1
【详解】(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SO2、NO2与水或氧气反应生成酸,会引发的环境问题是酸雨;
(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铜曝露在空气中生成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由二氧化碳和水;
(4)C2H8N2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17. 验纯
【详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天然气等可燃性气体前,要先验纯,以免发生爆炸;故填:验纯;
(3)氨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故填:。
18. 10% 二氧化锰 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 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 1.6g
【详解】(1)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Cu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故填:10%。
(2)由图象可知:常温下利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反应需要时间短,因此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故填:二氧化锰。
(3)小明推测两条曲线最终将合并在一起,其理由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故填: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
(4)小强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硫酸铜溶液和二氧化锰体积不同等,故填:二氧化锰是固体,硫酸铜是溶液
(5)设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x。
答:上述实验中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1.6g。
19.9.5%
【详解】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由题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2时,爆炸最强烈,设CH4的体积为V1,空气的体积为V2,则O2的体积为V2×21%。
由V1:V2×21%=1:2;解得:V1:V2=21:200
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
答:当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9.5%时,瓦斯爆炸最强烈。故填:9.5%
20.(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的值是2。
(2)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3)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X=1280t
答: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1280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
【详解】见答案。
【点睛】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必须用纯净物的质量。如果给出混合物质量,用混合物质量乘于纯度计算出纯净物的质量。
21. 酒精 干冰 活性炭 石油 太阳能(合理即可) CO ABC
【详解】(1)①乙醇饮用过多会引起神经系统麻痹,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所以司机驾车时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乙醇。
②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旱情较为严重时,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③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净水器中常用作吸附剂。
(2)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为了缓解能源枯竭的问题,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转化的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故R为CO即一氧化碳。故填:石油;太阳能; CO。
(3)A、严禁烟火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B、禁止使用手机是防止引爆挥发出来的汽油,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时,汽油或柴油的浓度不容易达到其爆炸极限,从而可以避免火灾。故正确。
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会改变,故错误。
故选ABC。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