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强化复习 燃料(答案)

2023年中考化学强化复习 燃料
一、选择题
1. 《酉阳杂俎》中有对某化石燃料的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石脂水”指的是
A. 石油 B. 酒精 C. 煤 D. 天然气
2. 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B. C. D.
3.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至被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
A. 均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 均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 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 D. 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4.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春风得意 B. 风吹草动
C. 火烧赤壁 D. 木已成舟
5. 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倡导低碳和改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个主题的是
A 推广植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 城际道路边大量种树
C. 雨水和生活污水分道排放 D. 大力提倡野外烧烤食物
6. 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并记录了如下一些实验现象或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7.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议的是
A.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 推广利用煤进行火力发电
C. 自带水杯出行
D. 对垃圾进行分类
8. 2022年3月第十三届国际环境科学与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 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C. 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
D. 采用新技术,将含碳气体转换为含碳固体
9.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路起火时,应先断电,再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B. 厨房天然气发生泄漏时,应关闭天然气阀门,并开窗通风
C. 炒菜时锅中的油不慎起火,可用水浇灭火焰
D. 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燃料充分燃烧
10.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氮肥
D. 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防止生锈
11. 化学与生活、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家庭中可以用食醋浸泡除去水瓶内的水垢
B. 焚烧废旧塑料是减少“白色污染”的唯一有效方法
C. 用天然气代替煤作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形成
D.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12. 偏二甲肼(C2H8N2)是运载火箭的主体燃料。关于偏二甲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B. 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偏二甲肼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D. 偏二甲肼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
13.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14.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方法,该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性质改变
B. 反应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 生成物之一可用于制造高级炭黑
D.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5.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成丙与丁物质的质量比为11:6
B. 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C. 甲物质的一个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二、非选择题
16. 中国古代化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
(1)《韩非子》中记载有“厚涂以备火”,战国时期就有在建材上涂抹厚厚的泥浆,以防止火灾。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此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泉州府志》中记载的“盖泥法…去土而糖白”,指的是用黄泥除去糖中色素。据此可知黄泥具有_____________性。
(3)《天工开物》记载的“炒钢”是靠鼓风并不断搅拌熔化的生铁使其成钢。
①“炒钢”是为了降低生铁中_____________元素的含量。
②“炒钢”过程中不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西晋时期的《博物志》记载有“烧白石作白灰”。用白石(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17. 甲、乙、丙三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由C、H、O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转化关系(“→”表示能一步实现的物质转化方向,图中已略去部分物质)。
(1)若甲为固体单质,每一步转化均能通过与氧气反应实现,则丙的用途是___________。乙→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若甲、乙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从微观角度分析,甲、乙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8.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免洗洗手液中常含有酒精(化学式C2H6O,易挥发),酒精的杀菌原理主要是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致其脱水凝固,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酒精浓度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医疗上常用75%的酒精用于消毒。这是因为过高浓度的酒精会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其进入细菌体内,难以将细菌彻底杀死。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酒精还可以作为燃料,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工业上用化石燃料能合成酒精,还可以用植物的种子和秸秆发酵生产。我国现在的燃油汽车常用添加酒精的汽油作燃料。
(1)酒精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3)酒精常用于高烧病人的物理降温是因为它有___________性。
(4)除了减轻环境污染外,用酒精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9.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冬奥会火炬中的奥秘
冬奥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可以说“外有颜值,内有科技”。火炬外衣是用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结合在一起做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至9倍。火炬上半段燃烧端在1000℃以上高温中进行陶瓷化,达到了既能够耐温又能够耐火的要求。秉承着“绿色办奥、零碳排放”的理念,火炬“飞扬”的燃料不是传统的丙烷,而是氢能燃料。科技人员采用高压储氢的工艺,将极易飘逸、极易扩散、极易泄露的氢燃料“驯服”在储气瓶内,实现了氢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安全释放,最终保证氢燃料在低温环境下稳定燃烧。火焰安全、可靠性高,可抗风10级,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
(1)请写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点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高温下碳纤维会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C. 液氢与氢气具有相同的性质
D. 高压储氢利用增大压强使氢分子变小以达到多储氢的目的
(3)火炬“飞扬”采用液氢作为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使用氢能燃料代替丙烷的原因是_______。
(4)关闭火炬“飞扬”的燃气开关,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
20. 近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团队首次利用二硫化钼(MoS2)催化剂实现了低温、高效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CH3OH),为二氧化碳转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该工艺流程如下:
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方法制甲醇的优点是________,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催化剂二硫化钼MoS2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钼元素化合价是________。
(3)利用二硫化钼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CH3OH)时,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除了要考虑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_______。
21. 2022年世界能源危机使人们日益关注天然气。煤合成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如图:
(1)煤块进入“气化炉”之前要粉碎成颗粒较小的煤粉,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气化炉”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利用了碳的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
(3)在一定条件下,经“变换炉”反应后,CO2和H2含量增加,CO含量降低,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合成天然气中的氢元素主要来自“气化炉”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5)与煤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___________。
22.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呈飞速发展态势,中国市场已经跃升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请回答;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天然气和______。煤燃烧产生______(填化学式)气体会形成酸雨。
(2)如图是类典型的新能源车,其外部车身体板采用碳纤维材料构造,底盘由模压铝合金构成,铝合金属于______材料,推测车身体板和底盘共同具有的一个物理性质是______。(填字母)
A硬度大 B熔点低 C密度大
(3)在电动车行驶的过程中,储存在锂离子电池中的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4)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_(填微粒符号)。
(5)新能源汽车除了节约化石燃料外,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23. 实验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
(1)图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使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待燃烧停止,冷却至室温,液面上升至刻度___________处。若白磷的用量不足,可能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图2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通过___________(填“推”或“拉”)注射器活塞使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对比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2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可燃冰外观类似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个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温度不高、压力足够大、有甲烷气源时,甲烷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
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储量丰富,燃烧热值大,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炭黑、己炔、氰化氢等。
由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1)可燃冰属于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原因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
(3)可燃冰中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
B. 在300atm下,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形成可燃冰
C. 可燃冰作为燃料优点是燃烧热值大,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D. 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
25. “取火有方,驭火有术”,学科兴趣小组对物质的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
探究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如图1,烧杯中装有60℃水,底部放白磷。试管a﹑b中放入红磷与白磷,塞上橡胶塞,放入烧杯中。观察到只有试管a中有白烟生成。
(1)写出图1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通过对比试管a、b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傅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请写出物质M、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探究二氧气的量对物质燃烧程度的影响
取5g白磷放入试管,将温度传感器探头插入图2左边试管底部,放入60℃水中, 5秒后,将物质M注入试管中,采集数据曲线如图3所示。
(4)B点温度比A点高,说明左边试管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5)根据D点温度比B点高,本实验可获得结论是___________。
探究三氧气的量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6)可燃物与氧气的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下面数轴中x、y表示参加反应的木炭和氧气的质量比,则x=___________,y=___________。
26. 2023年2月3日,一列货运列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大量的氯乙烯泄露引起了全球关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对危化品的种类、应急处理及储存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常见危化品的种类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实验管理老师同学们了解到初中常见危化品分为4类:
①易燃品:如红磷、乙醇等,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有毒品:如氯化钡、白磷以及重金属汞等。重金属中毒可以服用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如______进行缓解。
③腐蚀品: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④易爆品:硝酸钾。
(2)危化品泄露处置方法
①疏散与隔离,危化品泄露首先要启用应急产品防止扩散,紧接着要疏散无关人员。
②切断火源,切断火源对化学品泄漏处理特别重要,特别泄漏物是易燃物。发生燃烧时可以选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③自我防护,参加泄漏处理的人员应对泄漏的化学品性质和反应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要严禁单独行动。
(3)危化品的储存
通过咨询及查阅资料,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危化品储存原则。①贮存化学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②根据危险品性能分区、分类、分库贮存。
危化品要密封保存,如碳化钙(CaC2) 遇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补全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也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
(4)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有关实验。
方案一:称取2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如图装置通过测定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来判断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套装置测定的二氧化碳量不准确,改进的方法是______。小明提出产生的二氧化碳有部分残留在装置中不能完全进入量气管,从而使测定氢氧化钠的二氧化碳不准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_。
方案二:称取a克氢氧化钠样品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产生沉淀的质量b的范围是______。
27.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6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下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g,原因可能是______。
28.游览活动即将结束,化学精灵请同学们乘坐氢燃料汽车回家。氢气作为燃料具有热值高、无污染的优点,但是制备成本高,储存有难度。若用废旧黄铜(Cu﹣Zn合金)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备氢气,测得实验数据如图,请计算:
(1)该废旧黄铜中锌的质量为    g。
(2)实验中生成氢气的质量。
2023年中考化学强化复习 燃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酉阳杂俎》中有对某化石燃料的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石脂水”指的是
A. 石油 B. 酒精 C. 煤 D. 天然气
【答案】A
2. 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B. C. D.
【答案】A
3.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至被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
A. 均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 均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 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 D. 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答案】B
4.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春风得意 B. 风吹草动
C. 火烧赤壁 D. 木已成舟
【答案】C
5. 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倡导低碳和改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个主题的是
A 推广植物秸秆发酵制沼气 B. 城际道路边大量种树
C. 雨水和生活污水分道排放 D. 大力提倡野外烧烤食物
【答案】D
6. 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并记录了如下一些实验现象或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 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答案】C
7.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议的是
A.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B. 推广利用煤进行火力发电
C. 自带水杯出行
D. 对垃圾进行分类
【答案】B
8. 2022年3月第十三届国际环境科学与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 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C. 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
D. 采用新技术,将含碳气体转换为含碳固体
【答案】B
9.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路起火时,应先断电,再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B. 厨房天然气发生泄漏时,应关闭天然气阀门,并开窗通风
C. 炒菜时锅中的油不慎起火,可用水浇灭火焰
D. 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燃料充分燃烧
【答案】C
10.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氮肥
D. 铁制品表面刷漆可防止生锈
【答案】A
11. 化学与生活、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家庭中可以用食醋浸泡除去水瓶内的水垢
B. 焚烧废旧塑料是减少“白色污染”的唯一有效方法
C. 用天然气代替煤作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形成
D.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B
12. 偏二甲肼(C2H8N2)是运载火箭的主体燃料。关于偏二甲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B. 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偏二甲肼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D. 偏二甲肼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构成
【答案】B
13.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答案】C
14.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方法,该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液态锡的质量和性质改变
B. 反应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 生成物之一可用于制造高级炭黑
D.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A
15.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成丙与丁物质的质量比为11:6
B. 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C. 甲物质的一个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 中国古代化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
(1)《韩非子》中记载有“厚涂以备火”,战国时期就有在建材上涂抹厚厚的泥浆,以防止火灾。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此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泉州府志》中记载的“盖泥法…去土而糖白”,指的是用黄泥除去糖中色素。据此可知黄泥具有_____________性。
(3)《天工开物》记载的“炒钢”是靠鼓风并不断搅拌熔化的生铁使其成钢。
①“炒钢”是为了降低生铁中_____________元素的含量。
②“炒钢”过程中不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西晋时期的《博物志》记载有“烧白石作白灰”。用白石(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答案】(1)隔绝与氧气的接触 (2)吸附
(3) ①. 碳##C ②.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
17. 甲、乙、丙三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由C、H、O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转化关系(“→”表示能一步实现的物质转化方向,图中已略去部分物质)。
(1)若甲为固体单质,每一步转化均能通过与氧气反应实现,则丙的用途是___________。乙→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若甲、乙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从微观角度分析,甲、乙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 ①. 光合作用或灭火(答案不唯一) ②.
(2) ①. 分子构成不同 ②. 分解反应
18.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免洗洗手液中常含有酒精(化学式C2H6O,易挥发),酒精的杀菌原理主要是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致其脱水凝固,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酒精浓度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医疗上常用75%的酒精用于消毒。这是因为过高浓度的酒精会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其进入细菌体内,难以将细菌彻底杀死。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酒精还可以作为燃料,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工业上用化石燃料能合成酒精,还可以用植物的种子和秸秆发酵生产。我国现在的燃油汽车常用添加酒精的汽油作燃料。
(1)酒精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3)酒精常用于高烧病人的物理降温是因为它有___________性。
(4)除了减轻环境污染外,用酒精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有机物 (2)
(3)挥发 (4)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
19.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冬奥会火炬中的奥秘
冬奥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可以说“外有颜值,内有科技”。火炬外衣是用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结合在一起做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至9倍。火炬上半段燃烧端在1000℃以上高温中进行陶瓷化,达到了既能够耐温又能够耐火的要求。秉承着“绿色办奥、零碳排放”的理念,火炬“飞扬”的燃料不是传统的丙烷,而是氢能燃料。科技人员采用高压储氢的工艺,将极易飘逸、极易扩散、极易泄露的氢燃料“驯服”在储气瓶内,实现了氢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安全释放,最终保证氢燃料在低温环境下稳定燃烧。火焰安全、可靠性高,可抗风10级,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
(1)请写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点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高温下碳纤维会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
C. 液氢与氢气具有相同的性质
D. 高压储氢利用增大压强使氢分子变小以达到多储氢的目的
(3)火炬“飞扬”采用液氢作为燃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使用氢能燃料代替丙烷的原因是_______。
(4)关闭火炬“飞扬”的燃气开关,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
【答案】(1)密度小 强度高 (2)B
(3) ①. ②. 氢气和氧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可实现零碳排放
(4)隔离可燃物
20. 近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团队首次利用二硫化钼(MoS2)催化剂实现了低温、高效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CH3OH),为二氧化碳转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该工艺流程如下:
根据上述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方法制甲醇的优点是________,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催化剂二硫化钼MoS2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钼元素化合价是________。
(3)利用二硫化钼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CH3OH)时,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除了要考虑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_______。
【答案】(1) ①. 减缓温室效应 ②. CO2 (2)+4
(3)
(4)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1. 2022年世界能源危机使人们日益关注天然气。煤合成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如图:
(1)煤块进入“气化炉”之前要粉碎成颗粒较小的煤粉,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气化炉”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利用了碳的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
(3)在一定条件下,经“变换炉”反应后,CO2和H2含量增加,CO含量降低,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合成天然气中的氢元素主要来自“气化炉”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5)与煤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___________。
【答案】(1)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还原
(3)
(4)水蒸气##水 (5)污染小
22.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呈飞速发展态势,中国市场已经跃升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请回答;
(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天然气和______。煤燃烧产生______(填化学式)气体会形成酸雨。
(2)如图是类典型的新能源车,其外部车身体板采用碳纤维材料构造,底盘由模压铝合金构成,铝合金属于______材料,推测车身体板和底盘共同具有的一个物理性质是______。(填字母)
A硬度大 B熔点低 C密度大
(3)在电动车行驶的过程中,储存在锂离子电池中的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4)电池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粒子与锂原子的化学性质最为相似的是______(填微粒符号)。
(5)新能源汽车除了节约化石燃料外,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答案】 ①. 石油 ②. SO2 ③. 金属 ④. A ⑤. 化学 ⑥. B ⑦. 无污染
23. 实验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
(1)图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使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待燃烧停止,冷却至室温,液面上升至刻度___________处。若白磷的用量不足,可能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图2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通过___________(填“推”或“拉”)注射器活塞使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对比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1 ③. 偏小
(2) ①. 推 ②. 与氧气接触
2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可燃冰外观类似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个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温度不高、压力足够大、有甲烷气源时,甲烷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
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储量丰富,燃烧热值大,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炭黑、己炔、氰化氢等。
由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1)可燃冰属于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体积的甲烷气体”,原因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
(3)可燃冰中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海底温度低,压强大,有利于甲烷的溶解
B. 在300atm下,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形成可燃冰
C. 可燃冰作为燃料优点是燃烧热值大,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D. 可燃冰开采不合理,会造成温室效应或者海底塌方等
【答案】(1)混合物 (2)分子间存在间隔
(3)CH4+2O2CO2+2H2O (4)BC
25. “取火有方,驭火有术”,学科兴趣小组对物质的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
探究一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如图1,烧杯中装有60℃水,底部放白磷。试管a﹑b中放入红磷与白磷,塞上橡胶塞,放入烧杯中。观察到只有试管a中有白烟生成。
(1)写出图1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通过对比试管a、b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不剧烈,可能的原因是O2不足,小傅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图2,请写出物质M、N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探究二氧气的量对物质燃烧程度的影响
取5g白磷放入试管,将温度传感器探头插入图2左边试管底部,放入60℃水中, 5秒后,将物质M注入试管中,采集数据曲线如图3所示。
(4)B点温度比A点高,说明左边试管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5)根据D点温度比B点高,本实验可获得结论是___________。
探究三氧气的量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6)可燃物与氧气的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下面数轴中x、y表示参加反应的木炭和氧气的质量比,则x=___________,y=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化合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4)放热
(5)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6) ①. ②.
26. 2023年2月3日,一列货运列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大量的氯乙烯泄露引起了全球关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对危化品的种类、应急处理及储存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常见危化品的种类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实验管理老师同学们了解到初中常见危化品分为4类:
①易燃品:如红磷、乙醇等,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有毒品:如氯化钡、白磷以及重金属汞等。重金属中毒可以服用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如______进行缓解。
③腐蚀品: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④易爆品:硝酸钾。
(2)危化品泄露处置方法
①疏散与隔离,危化品泄露首先要启用应急产品防止扩散,紧接着要疏散无关人员。
②切断火源,切断火源对化学品泄漏处理特别重要,特别泄漏物是易燃物。发生燃烧时可以选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_。
③自我防护,参加泄漏处理的人员应对泄漏的化学品性质和反应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要严禁单独行动。
(3)危化品的储存
通过咨询及查阅资料,兴趣小组同学了解到危化品储存原则。①贮存化学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②根据危险品性能分区、分类、分库贮存。
危化品要密封保存,如碳化钙(CaC2) 遇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补全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也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_____。
(4)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药品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有关实验。
方案一:称取2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如图装置通过测定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来判断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套装置测定的二氧化碳量不准确,改进的方法是______。小明提出产生的二氧化碳有部分残留在装置中不能完全进入量气管,从而使测定氢氧化钠的二氧化碳不准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_。
方案二:称取a克氢氧化钠样品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产生沉淀的质量b的范围是______。
【答案】(1) ①. ②. 鸡蛋清或牛奶
(2)把可燃物和氧气隔绝
(3) ①. C2H2 ②. 氢氧化钠既能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又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
(4) ①. 在量气管的液面上倒入少量植物油 ②. 不同意 ③. 0g27.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0.6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下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0.6g,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1)解:设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
解得:=1g
答:0.6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1g。
(2)一部分生成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
28.游览活动即将结束,化学精灵请同学们乘坐氢燃料汽车回家。氢气作为燃料具有热值高、无污染的优点,但是制备成本高,储存有难度。若用废旧黄铜(Cu﹣Zn合金)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备氢气,测得实验数据如图,请计算:
(1)该废旧黄铜中锌的质量为    g。
(2)实验中生成氢气的质量。
【答案】解:(1)6.5(或大于6.5,小于20);
(2)设实验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6.5g x
x=0.2g
答:实验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专题练习3.分数混合运算的巧算(含答案)

下一篇: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练习卷(含解析)2022-2023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